沙皇俄國的搖籃,彼得保羅要塞的前世今生

2021-02-13 牟鵬

說了半天還沒有說到今天的主角——彼得要塞,離開燈柱塔繼續往前走,到了荷蘭古帆船向東拐,一直走下去就是彼得要塞。它所在的位置很有意思,名叫兔子島。一是因為原先島上野兔很多,二是因為從空中俯瞰,島形似兔。

彼得要塞的全名是彼得保羅要塞。可不要小看這個要塞,俄羅斯人都知道這麼一句話:「莫斯科是俄羅斯的心臟,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靈魂,彼得保羅要塞則是聖彼得堡的搖籃」。

它才是陪著聖彼得堡一起成長的地方,今天的冬宮、葉卡捷林娜宮、滴血大教堂、聖伊薩大教堂、涅瓦大街等等最代表聖彼得堡的地方無一不是在它以後才建起來的,甚至建這個要塞的時候這個地方還都不屬於沙俄而是屬於瑞典。

可見,聖彼得堡是在彼得要塞的保護下誕生和發展的,可以這麼說,沒有它就沒有聖彼得堡。

1703年彼得大帝的軍隊和瑞典的軍隊在兔子島兵戎相見,擊退敵人後,彼得大帝從身邊一個士兵手裡奪過一把刺刀,在這個荒草叢生、野兔出沒的島上劃了兩個十字型的痕跡,然後說:「在這裡一個城市就要開始了!」這個當時準備用作防禦的城堡就這麼定下來了。

彼得大帝還特意栽了兩棵樹,這時一隻蒼鷹在頭頂上呼嘯著盤旋。於是,這兩棵樹確定為城堡大門的位置,雙頭鷹後來成了俄羅斯帝國的國徽,如今還掛在彼得要塞的彼得大門上。

因此,尚在憧憬中的聖彼得堡就已經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蒼鷹白樺之城」。彼得大帝幸虧是在18世紀初的兔子島,這他要在今天的北京,國徽肯定是雙頭老家賊了。

彼得要塞

   1703年5月27日,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聖彼得堡正式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從那時起一直到1918年3月10日遷都莫斯科,200多年間,聖彼得堡在彼得要塞的護佑下見證了沙俄帝國的興衰。

  小小的兔子島就成為防禦敵軍來犯的一把最好的涅瓦河之鎖!6月29日,在聖徒彼得和保羅日這天,在小島中央舉行了木製小教堂奠基儀式。有趣的是,教堂的名字逐漸被人們慣用稱呼要塞,而聖彼得堡卻成為在要塞護佑下誕生的城市的名字。

  1709年彼得大帝親徵,在波爾塔瓦打敗瑞典軍隊,結束了長達21年的俄瑞大戰,最終奪得了不僅是兔子島的所有權,而且是俄羅斯的出海口。普希金曾說:「波爾塔瓦一役的勝利是彼得大帝在位時期最重要最輝煌的喜事之一。」

  從此,俄羅斯進入了歐洲,像一艘船在斧頭的敲擊和在大炮的轟鳴中下水一樣。如今,兔子島上的彼得保羅要塞成了人們朝拜彼得大帝的聖地。當年彼得住過的小木屋還在,身高2.04米的他在這座天花板只有2.5米高的低矮的木屋裡指揮了一個宏大城市的建設。

  彼得大帝建都聖彼得堡的壯舉多少能讓咱們中國人感覺到點朱棣決意天子戍邊建都北京的意味。

彼得要塞是一座六稜體的古堡,這些稜堡分別是:國王稜堡,特魯別茨科伊稜堡,納雷希金稜堡,梅尼希科夫堡,郭羅夫琴稜堡。要塞中的6座稜堡3座面對涅瓦河,3座面對克龍維爾克海峽。

建城的時候為了收集石頭而收石頭稅,來到這裡的船隻必須裝滿石頭。甚至為了收集石頭還向平民收煙囪稅,所以窮人的壁爐沒有煙囪,除了聖彼得堡別的地方不許用石頭蓋房。稜堡中有300門大炮。

18世紀起,每日中午12時,納雷什金稜堡的大炮就射出一發空爆彈,向全城居民報時,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古堡的牆高12米,厚2.4到4米之間,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從外表看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如今固若金湯的堡壘讓人很難想像當初建造時的艱辛。

興建要塞的兔子島當時是一片潮溼的沼澤地,再加上溼冷的天氣讓工程進行相當困難。但是彼得大帝卻仍然嚴格的執行興建的工程,犧牲了數千人的性命,終於在同年的秋天完工。並於三年後由瑞士的建築師將木造建築改為石造圍牆。

面向涅瓦河的城牆

 說了半天彼得要塞的重要性,但歷史卻絲毫沒有顧及彼得大帝的一片苦心。本來是防禦瑞典這樣的外敵侵略或者發動戰爭的城堡,卻在建成以後沒有一次物盡其用的機會,彼得大帝本想借著它來實現自己的宏圖偉略,沒想到這裡卻以他痛苦回憶的方式來幫助他向自己的目標艱難地邁進。

在馬克思口中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兩位君主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都是年幼登基,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康熙力擒鰲拜、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彼得大帝也完成了21年的俄瑞戰爭,如何讓國家從戰火後的蒼涼迅速發展起來,成了這兩位領導人的頭等大事。

那個時代的沙俄95%的人口是農奴,即使在莫斯科文盲率也達到97%,冬天的俄國好像只有人和酒精的混合體存在,每個人都靠著酒精渾渾噩噩地度過漫長的冬季。

彼得大帝勵精圖治,以鐵腕政治來撼動俄國的痼疾,就像馬克思說得那樣:「彼得大帝用野蠻徵服了俄國的野蠻」守舊的傳統勢力被他無情殘酷地打壓。

最醜的彼得大帝雕像

如果您喜歡本文,如果您支持原創拒絕抄襲,請幫忙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本公眾號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圖片都是原創,希望大家能給予鼓勵和支持。

願與大家一起走遍七大洲四大洋領略世界美好,再次感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聖彼得堡——從剪鬍子到修築彼得-保羅要塞
    緊接著彼得就宣布,留鬍子可以,但必須課以重稅。事實證明,剪鬍子不是小題大做,審美觀牽扯到移風易俗文明禮儀的很高境界,後世中國的剪辮子運動,興許就受了俄羅斯人的啟發。歷史證明,彼得的剪鬍子也非興之所至,歷史書總結的彼得改革是全方位的,相當程度上,針對當時俄羅斯社會的頑病痼疾,毫不留情又以某種野蠻的示範強力推行的。
  • 發現彼得保羅要塞的獨特之處(俄羅斯遊9)
    要塞的第二重大門,有個很大的「徽章」彼得大帝真人等身像發現彼得保羅要塞的獨特之處(俄羅斯遊9) 圖文:劉國雄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曾名為「列寧格勒其中,我們來到的「彼得保羅要塞」就是彼得大帝1703年下令在兔子島上建造的,它與聖彼得堡市同齡。3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要塞成了聖彼得堡的「門面」,是必遊的景點。兔兒島原來是個荒島,上面很多野兔子,所以被叫兔兒島。現在島上當然沒有兔子了。不過,島上確實有一些可愛的兔子雕塑,不過我只看到一個最大的兔子。
  • 莫斯科的改革新成就:沙皇彼得攻佔納爾瓦,新文明的建設歷程
    尼亞城堡攻克後,沙皇彼得最後下定決心在芬蘭灣的涅瓦河口修建他的城市彼得堡。奧古斯特的事業徹底失敗了。瑞典人在波蘭進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連戰皆捷,使反對奧古斯特的黨派膽壯起來。奧古斯特的朋友甚至迫使他要求沙皇彼得遣回這個俄國皇帝派來波蘭加強他的軍隊的約兩萬名俄羅斯士兵。
  • 俄國沙皇裡的「另類」國君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與鷹獵 狩獵是俄國皇室的傳統娛樂項目,沙皇彼得大帝的父親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沙皇彼得大帝總是隨身攜帶一個裝著外科手術工具的小箱子,一有機會就準備給人拔牙。在聖彼得堡的真品陳列室裡,參觀者能看到被收藏下來的沙皇拔下來的所有牙齒,其中一部分牙是好牙。彼得一世的一位親信1724年在日記中寫道:「彼得的侄女很擔心沙皇很快會覬覦自己的一條病腿,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名偉大的外科醫生,願意為病人做各種手術」。
  • 瑞俄兩國激戰波爾塔瓦,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如何一舉擊敗瑞典?
    波羅的海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自中世紀以來,這裡就擁有"北歐地中海"之名,是當時俄羅斯到西歐各國最短的海上通道,因此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就成了俄國歷代沙皇鍥而不捨的徵戰目標。1583年沙皇伊凡四世九層發動立窩尼亞戰爭,但敗於強大的瑞典軍隊之手。
  • 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樣登上王位的?
    沙皇俄國在其長期的君主統治中,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類似於中國的女皇武則天式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那麼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樣登上皇帝的寶座呢?答案是通過發動宮廷政變。那麼她又是怎樣發動宮廷政變的?這還得從她成為王室成員開始說起。
  • 彼得大帝有何過人之處,如何使沙皇俄國的實力一步步增強?
    其實,在彼得一世時期,才是沙皇俄國極力向外擴張之時,在彼得一世之前,沙皇俄國還只能算東歐的一個內陸國家,在彼得一世統治沙俄之後,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開始向波羅的海沿岸蔓延。尤其是沙皇俄國與瑞典發生的大北方戰爭,使得沙俄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而這場戰爭正是彼得大帝親自指揮。
  • 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沙皇俄國繼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後統治時間最久的沙皇,在沙俄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被授予大帝稱號,一位是彼得一世,另一位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皇宮內沙皇彼得三世見到這個氣勢洶洶的女人和身後的近衛軍,一切都明白了。彼得三世馬上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我馬上宣布退位,心甘情願奉你為女皇,看在我們夫妻多年的情分上,請放我一條生路吧。」這個女人冷冷地看著這個跪在地上的男人,這個昔日的沙皇,她曾經的丈夫,毫不猶豫地下令近衛軍把他拖出去。
  • 俄國沙皇皇權最寶貴的10件象徵物
    這裡收藏著十四至十七世紀俄國統治者最高權力的象徵物,從寶座、聖像和披肩到皇冠、權杖和金球應有盡有。 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俄國沙皇時期最寶貴的10件寶物! 1、莫諾馬赫皇冠
  • 彼得保羅要塞竟然是監獄,關押過高爾基等大文豪(俄羅斯遊12)
    要塞本來是為了防衛侵略和發動戰爭用的,但因為俄國太強大了,當年被打敗的瑞典等過也沒從這裡進犯,而俄國又不斷地向外擴張,波羅的海事實上就成為俄羅斯的內海,所以這裡都沒有發過兵,等於要塞建成之後無用武之地。後來因為用不著要塞的防禦作用了,1717年這裡成了國家監獄,就是城牆的裡面的房子都是監獄的牢房了。
  • 沙皇俄國出售阿拉斯加是賣國嗎?
    海豹,水獺,木材,鱈魚,黃金和石油還沒出現也沒有能力開採,就事論事的話確實不值這個價當然,這一切風評後來都轉了過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罵成了出賣土地的大傻X。但是真實情況遠遠不是沙皇腦子一抽就籤字了這麼簡單。當時的阿拉斯加就算是沙皇俄國想保都保不住。實際上早在協議籤訂的十幾年前,沙皇俄國就想把阿拉斯加賣了。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
  • 俄國對土耳其的最慘敗仗:五十多萬俄軍喪生,沙皇為此喪命
    奧斯曼帝國早已衰敗,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根本不是俄國的對手。在錫諾普海戰中,俄國海軍名將納希莫夫在四個小時內,擊毀土耳其13艘軍艦,還俘獲了奧斯曼海軍艦隊司令。1854年初,英國、法國艦隊進入黑海,對俄國施加軍事壓力,但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拒絕了英法的要求。
  • 為什麼說當年賣掉阿拉斯加彰顯了沙皇俄國的大智慧?
    在「東羅馬帝國繼承人」的旗幟下,瘋狂奪取出海口,若不是蘇聯當年在阿富汗受挫,打通去往印度洋的道路,那麼俄羅斯就真的實現了「彼得遺囑」,擁有四大洋的出海口。然而,也不盡然,俄羅斯就曾主動放棄阿拉斯加,以極低的價格賣給美國。
  • 聞一 :戰爭造就了彼得的俄羅斯帝國 | 「俄羅斯土地收集」說(20)
    於是,對波羅的海沿岸和與俄國南疆接壤土地的爭奪,就作為一種政治遺產全盤地,附加著沙皇的個人恩怨以及隨之掀起的宗教紛爭和民族仇恨,都留給了未來的沙皇。這種「低潮」在經歷了13年的變化後,直到第三代沙皇的死亡及以後的雙沙皇執政結束,彼得一世於1689年成為掌握俄國實權和大權的唯一沙皇后才開始有了徹底的轉機。
  • 李碩:沙皇俄國是如何徵服中亞的?
    俄國人在大陸上擴張,不全是沙皇政府的親力親為,還有很大的民間成分,這就是著名的「哥薩克」勇士。在1860年代之前,俄國一直實行農奴制,農奴是地主的私人財物,處境很差。所以有很多農奴逃亡到南部、東部的邊疆草原上安家謀生。那裡沒有地主,也沒有沙皇政府的收稅官。
  • 葉卡捷琳娜一世:從女俘到俄國首位女沙皇,她的人生可謂傳奇
    我簡單跟大家捋一下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人生軌跡,簡單說就是:農奴--俘虜--情婦--皇后--女沙皇。她是真正的貧寒出身,父母是農民,而且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寄養在親戚家,有非常不幸的人生開端。後來作為俘虜到了俄國,不想卻成為了皇后,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成了俄國第一位女沙皇。
  • 末代沙皇全家珍貴照片:5個漂亮孩子實在太可惜,圖5為行刑現場
    1917年初,俄國革命爆發,此時已然陷入戰爭泥淖的沙皇集團無力改變時局,而軍隊也紛紛選擇了投靠群眾,2月27日,聖彼得堡武裝起義勝利,沙皇從此失去了軍隊、官僚和資本家的支持,
  •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人稱「神秘沙皇」,從登基到死亡都被人懷疑
    亞歷山大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十三位沙皇,後人稱他為「神秘沙皇」、「北方的斯芬克斯」。他從登基到死亡,便疑雲不斷,給人留下種種神秘。登基之時,就被人懷疑是弒父自立;在位期間由於突然死亡,以至於他死後不久又傳出種種離奇說法,讓亞歷山大一世到底是真正死亡還是逃避現實而退位?至今迷霧重重、眾說紛紜。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末代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是怎麼死的?(圖)
    1918年7月17日,對於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羅曼諾夫家族而言,可以稱得上是「世界末日」──這一天,布爾什維克軍隊將末代沙皇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