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丨貝多芬百年祭丨「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能使我們激動,並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籠罩著我們.」

2021-02-26 每晚一張音樂CD

庫特·馬祖爾指揮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

本文是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1927年為紀念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紀念文章。文中介紹了音樂大師貝多芬的為人,其音樂創作的特色及對後世的影響,突出了貝多芬及其作品的強烈的反抗精神,是一篇優秀的人物評論和音樂評論。這是一篇飽含感情、充滿哲理的散文,我們可以借用文中的一句話說明本文的寫作特點:他能使我們激動,並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籠罩著我們。蕭伯納出身於音樂氛圍濃厚的藝術之家,會彈一手好鋼琴,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的音樂知識。他從不人云亦云、一味讚美,而是堅持獨自感受、獨立思考,敢於並善於對大師挑刺、抨擊,敢於說「不」。初看之下,讀者很可能對他的許多見解不以為然,但再一細想,又會覺得他說蠻有道理,甚至精闢絕頂。他的音樂散文及評論,將哲人的思考、文學性的語言、英國人特有的保守和矜持融為一體,形成鮮明的風格特色,成為音樂批評史上的經典。

蕭伯納丨貝多芬百年祭

   一百年前,一位雖還聽得見雷聲但已聾得聽不見大型交響樂隊演奏自己的樂曲的五十七歲的倔強的單身老人最後一次舉拳向著咆哮的天空,然後逝去了,還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樣地唐突神靈,蔑視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隨從時也總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緊緊地,然後從他們正中間大踏步地直穿而過。他有一架不聽話的蒸汽軋路機的風度(大多數軋路機還恭順地聽使喚和不那麼調皮呢);他穿衣服之不講究尤甚于田間的稻草人:事實上有一次他竟被當做流浪漢給抓了起來,因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這樣破破爛爛的人竟會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這副軀體竟能容得下純音響世界最奔騰澎湃的靈魂。

   他的靈魂是偉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偉大的這種字眼,那就是說比韓德爾的靈魂還要偉大,貝多芬自己就會責怪我;而且誰又能自負為靈魂比巴哈的還偉大呢?但是說貝多芬的靈魂是最奔騰澎湃的那可沒有一點問題。他的狂風怒濤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並不願去控制,這個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詼諧之處是在別的作曲家作品裡都找不到的。毛頭小夥子們現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象是一種使音樂節奏成為最強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聽過貝多芬的第三裡昂諾拉前奏曲(編者註:應該是序曲)之後,最狂熱的爵士樂聽起來也象「少女的祈禱」那樣溫和了,可以肯定地說我聽過的任何黑人的集體狂歡都不會象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最後的樂章那樣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也沒有另外哪一個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樂曲的陰柔之美使得聽眾完全溶化在纏綿悱惻的境界裡,而後突然以銅號的猛烈聲音吹向他們,帶著嘲諷似地使他們覺得自己是真傻。除了貝多芬之外誰也管不住貝多芬;而瘋勁上來之後,他總有意不去管住自己,於是也就成為管不住的了。 

《列奧諾拉序曲》第三號

1805年夏天,貝多芬在完成了他的不朽作品《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後,開始創作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歌劇。這部歌劇開始起名為《列奧諾拉》。貝多芬為這部歌劇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後修改三次(1805,1806和1814年),每次修改都伴隨著一部新的序曲誕生,這就是三首《列奧諾拉》序曲的來由。《列奧諾拉序曲》第三號(一般譯作萊奧諾拉,Leonore Overture No.3, op.72)就是貝多芬第三次修改後的產物。但這部歌劇最後定版時,貝多芬卻改名為《菲德裡奧》,並為歌劇創作了第四首序曲,即現在的《菲德裡奧》序曲,而前三首《列奧諾拉》序曲被貝多芬作為單獨的作品予以出版和演奏。

 這樣奔騰澎湃,這種有意的散亂無章,這種嘲諷,這樣無顧忌的驕縱的不理睬傳統的風尚——這些就是使得貝多芬不同於十七和十八世紀謹守法度的其他音樂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國革命的精神風暴中的一個巨浪。他不認任何人為師,他同行裡的先輩莫扎特從小起就是梳洗乾淨,穿著華麗,在王公貴族面前舉止大方的。莫扎特小時候曾為了彭巴杜夫人【彭巴杜女侯爵(1721-1764),是法皇路易十五的情婦,權勢炙手可熱幾乎有二十年】發脾氣說:「這個女人是誰,也不來親親我,連皇后都親我呢」。這種事在貝多芬是不可想像的,因為甚至在他已老到象一頭蒼熊時,他仍然是一隻未經馴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與當時的傳統和社會很合拍,但也有靈魂的孤獨。莫扎特和格魯克之文雅就猶如路易十四宮廷之文雅。海頓之文雅就猶如他同時的最有教養的鄉紳之文雅。和他們比起來,從社會地位上說貝多芬就是個不羈的藝術家,一個不穿緊腿褲的激進共和主義者。

   海頓從不知道什麼是嫉妒,曾稱呼比他年青的莫扎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貝多芬。莫扎特是更有遠見的,他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後說:「 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長些,這兩個人恐也難以相處下去。貝多芬對莫扎特有一種出於道德原因的恐怖。莫扎特在他的音樂中給貴族中的浪子唐璜加上了一圈迷人的聖光,然後象一個天生的戲劇家那樣運用道德的靈活性又回過來給莎拉斯特羅【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的一個人物】加上了神人的光輝,給他口中的歌詞譜上了前所未有的就是出自上帝口中都不會顯得不相稱的樂調。 

 貝多芬不是戲劇家,賦予道德以靈活性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可厭惡的玩世不恭。他仍然認為莫扎特是大師中的大師(這不是一頂空洞的高帽子,它的的確確就是說莫扎特是個為作曲家們欣賞的作曲家,而遠遠不是流行作曲家);可是他是穿緊腿褲的官廷侍從,而貝多芬卻是個穿散腿褲的激進共和主義者;同樣的海頓也是穿傳統制服的侍從。

克萊伯指揮《科奧利蘭序曲》

   在貝多芬和他們之間隔著一場法國大革命,劃分開了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但對貝多芬來說莫扎特可不如海頓,因為他把道德當兒戲,用迷人的音樂把罪惡譜成了象德行那樣奇妙。如同每一個真正激進共和主義者都具有的,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對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啟示了十九世紀音樂的各種創新的可能。因此貝多芬上溯到韓德爾,一位和貝多芬同樣倔強的老單身漢,把他做為英雄。韓德爾瞧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魯克,雖然在韓德爾的《彌賽亞》裡的田園樂是極為接近格魯克在他的歌劇《奧菲歐》裡那些向我們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個場面的。 

 因為有了無線電廣播,成百萬對音樂還接觸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將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充滿著照例不加選擇地加在大音樂家身上的頌揚話的成百篇的紀念文章將使人們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象貝多芬同時的人一樣,雖然他們可以懂得格魯克和海頓和莫扎特,但從貝多芬那裡得到的不但是一種使他們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樂,而且有時候簡直是聽不出是音樂的由管弦樂器發出來的雜亂音響。要解釋這也不難。

   十八世紀的音樂都是舞蹈音樂。舞蹈是由動作起來令人愉快的步子組成的對稱樣式;舞蹈音樂是不跳舞也聽起來令人愉快的由聲音組成的對稱的樣式。因此這些樂式雖然起初不過是象棋盤那樣簡單,但被展開了,複雜化了,用和聲豐富起來了,最後變得類似波斯地毯;而設計象波斯地毯那種樂式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們跟著這種音樂跳舞了。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領才能跟著莫扎特的交響樂跳舞。有一回我還真請了兩位訓練有索的青年舞蹈家跟著莫扎特的一闋前奏曲跳了一次,結果差點沒把他們累垮了。就是音樂上原來使用的有關舞蹈的名詞也慢慢地不用了,人們不再使用包括薩拉班德舞,帕凡宮廷舞,加伏特舞和小步舞等等在內的組曲形式,而把自己的音樂創作表現為奏鳴曲和交響樂,裡面所包含的各部分也乾脆叫做樂章,每一章都用義大利文記上速度,如快板、柔板、諧謔曲板、急板等等。但在任何時候,從巴哈的序曲到莫扎特的《天神交響樂》(編者註:應該是《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庇特」》),音樂總呈現出一種對稱的音響樣式給我們以一種舞蹈的樂趣來作為樂曲的形式和基礎。 

 可是音樂的作用並不止於創造悅耳的樂式。它還能表達感情,你能去津津有味地欣賞一張波斯地毯或者聽一曲巴哈的序曲,但樂趣只止於此;可是你聽了《唐璜》前奏曲之後卻不可能不發生一種複雜的心情,它使你心理有準備去面對將淹沒那種精緻但又是魔鬼式的歡樂的一場可怖的末日悲劇。聽莫扎特的《天神交響樂》最後一章時你會覺得那和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的最後樂章一樣,都是狂歡的音樂:它用響亮的鼓聲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從頭到尾又交織著一開始就有的具有一種不尋常的悲傷之美的樂調,因之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這一樂章又自始至終是樂式設計的傑作。 

 但是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點,也是使得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不得不把他當做一個瘋人,有時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顯示出格調不高的一點,在於他把音樂完全用作了表現心情的手段,並且完全不把設計樂式本身作為目的。不錯,他一生非常保守地(順便說一句,這也是激進共和主義者的特點)使用著舊的樂式;但是他加給它們以驚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產生於思想高度的那種最高的激情,使得產生於感覺的激情顯得僅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於是他不僅打亂了舊樂式的對稱,而且常常使人聽不出在感情的風暴之下竟還有什麼樣式存在著了。他的《英雄交響樂》一開始使用了一個樂式(這是從莫扎特幼年時一個前奏曲裡借來的),跟著又用了另外幾個很漂亮的樂式;這些樂式被賦予了巨大的內在力量,所以到了樂章的中段,這些樂式就全被不客氣地打散了;於是,從只追求樂式的音樂家看來,貝多芬是發了瘋了,他拋出了同時使用音階上所有單音的可怖的和弦。他這麼做只是因為他覺得非如此不可,而且還要求你也覺得非如此不可呢。 

 以上就是貝多芬之謎的全部。他有能力設計最好的樂式;他能寫出使你終身享受不盡的美麗的樂曲;他能挑出那些最乾燥無味的旋律,把它們展開得那樣引人,便你聽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發現新東西:一句話,你可以拿所有用來形容以樂式見長的作曲家的話來形容他;但是他的病徵,也就是不同於別人之處在於他那激動人的品質,他能使我們激動,並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籠罩著我們。當柏遼茲聽到一位法國作曲家因為貝多芬的音樂使他聽了很不舒服而說「我愛聽了能使我入睡的音樂」時,他非常生氣。貝多芬的音樂是使你清醒的音樂;而當你想獨自一個靜一會兒的時候,你就怕聽他的音樂。 

 懂了這個,你就從十八世紀前進了一步,也從舊式的跳舞樂隊前進了一步(爵士樂,附帶說一句,就是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樂隊),不但能懂得貝多芬的音樂而且也能懂得貝多芬以後的最有深度的音樂了。

歡迎古典視頻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古典音樂群開放加入,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鋼琴家系列:傅聰丨焦元溥對話傅聰丨1955年蕭邦比賽傅聰視頻丨傅聰還能更拼嗎?《皇帝》開啟傅聰成名之旅丨《命運》敲響傅聰歸國大門丨「虎爸」傅雷如何與傅聰一起成長丨「我是你的舵工,責任最大」丨很難找到這樣的父親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種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丨傅聰家史珍貴視頻丨蕭邦的苦是對生命永恆發出悲鳴和感概丨真正偉大作品比偉大演奏家更偉大丨梅紐因百年誕辰丨傅聰嶽父的中國情緣丨傅雷的信丨弟子胡坤丨呂思清丨音樂有生命,要用心演奏,不只用手丨【鋼琴家】 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丨蝦米樂友樸雲的拉赫瑪尼諾夫自選集丨鋼琴家李赫特自述丨不可錯過的珍貴紀錄片《迷》丨涅高茲教我「靜默以及如何彈靜默的藝術」丨「我在黑暗裡演奏,是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丨涅高茲談李赫特丨我無意借誇耀學生來抬高自己丨他為何演奏時關燈丨他為何不提倡背譜演奏丨演奏者應以最純淨、最直接的音樂打動聽眾丨【鋼琴家】讓-艾弗蘭·巴維(Jean-Efflam Bavouzet)的拉威爾鋼琴全集丨【譜子】格裡格《鋼琴抒情小品選》丨鋼琴家瓦洛多斯丨他是「霍洛維茨二代」丨他在詮釋什麼是最溫柔的鋼琴呢喃……丨演繹巴赫的費恩伯格丨劉詩昆恩師丨戈登魏澤弟子丨貝爾曼同窗丨斯克裡亞賓傳人丨【薦書】林育:《怎樣彈好拉赫瑪尼諾夫24首前奏曲》丨【周末古典時間】舒曼最著名的鋼琴曲《C大調幻想曲》(Fantasie C-Dur, op. 17)丨林達:蕭邦練習曲到底有多難?丨古爾德丨【大鋼琴家】誰是格倫·古爾德?【古爾德專題】關於古爾德你要知道的幾件事兒……丨【譯文】格倫·古爾德自述丨【對談】漫談古爾德的鋼琴演奏藝術丨「做的與別人一樣毫無意義」,古爾德「從別的鋼琴家止步的地方開始」丨「要麼與眾不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要麼就乾脆不要做。」丨【古怪之一】格倫•古爾德,你為什麼要哼哼?丨【古怪之二】格倫•古爾德的小椅子丨古爾德喜愛的作曲家丨他最好的一張照片丨解答為何不彈蕭邦丨他從不認為自己只能彈巴赫丨彈奏巴赫時的速度和力量也絕非是為了聽眾的獵奇丨【古爾德專題】格倫·古爾德:「過多的啟示反而使巴赫喪失魔力」丨【人物性格】丹尼斯•達頓:格倫•古爾德的狂喜丨1959年重磅訪談丨古爾德的荒島音樂居然是它丨解釋隱退原因丨談錄音丨談婚姻丨談鋼琴家丨談自己的最大成就丨【傳記電影】《古爾德的32個短片》丨【問答】為何古爾德偏愛錄音而非演出?丨【演繹視頻】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變奏》丨【高光時刻】格倫•古爾德與伯恩斯坦的「速度之爭」丨阿格裡奇丨阿格裡奇75歲生日快樂丨「天才只是永不泯滅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們不是天才,但應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繹舒曼鋼協丨鋼琴家科爾託丨傅聰眼裡的大詩人丨他指間的錯誤正如上帝的錯誤丨萊謝蒂茨基的學生施納貝爾丨"一股激流釋放了我內心深處的所有潛力;那是針對演奏家所必須具有的想像力、鑑賞力和藝術責任的教學方式。"丨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他如何為自己的錯音辯護丨他如何確立20世紀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賦予音樂生命,並喚醒沉睡學生心中的潛在素質丨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他如何為自己的錯音辯護丨他如何確立20世紀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賦予音樂生命,並喚醒沉睡學生心中的潛在素質丨【對談】杜巴爾與布倫德爾談貝多芬奏鳴曲丨【連載】阿爾佛雷德.愛因斯坦論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丨【講學音樂會】鋼琴家休伊特講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丨齊默爾曼說:「再叫我大師,我就報警」丨齊默爾曼談藝錄丨我不是演奏鋼琴,而是在演奏音樂丨音樂不是聲音,音樂是我們共同生活的時間。丨【尊嚴】齊默爾曼:一個鋼琴家的抗議丨【個性】聽齊默爾曼彈琴要上繳手機丨【對話】從每場音樂會中積累:對話齊默爾曼丨【鋼琴家專輯】傳播的藝術:克裡斯蒂安·齊默爾曼訪談丨【音樂會】齊默爾曼:蕭邦/舒伯特鋼琴作品丨【看圖】齊默爾曼唱片封面丨鋼琴天才李帕蒂(Lipatti)演奏布索尼改編巴赫、李斯特、巴託克的協奏曲丨布索尼(1866-1924)是誰?丨布索尼和他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丨【短評】李帕蒂:一個天才手中的舒曼和莫扎特丨李帕蒂(1917-1950)是誰丨李帕蒂在瑞士電臺的三次採訪丨【樂評】李帕蒂的天鵝絕響丨【回憶】偉大鋼琴家李帕蒂的生平往事丨【說明】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李帕蒂丨【追憶】哈斯姬爾:我和李帕蒂不得不說的故事(上)丨【追憶】哈斯姬爾:李帕蒂塵世生活的最後時光(下)

相關焦點

  • 我們該如何理解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標題含義?
    5、阿巴多說:「生病成了好事,現在我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了」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6、透過《命運交響曲》看貝多芬偉大的一生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②;7、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運中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賞析;8、與命運抗爭到底的貝多芬丨他的情史是多姿多彩卻從來沒有得到響應的回報……9、貝多芬的新生丨「該死的命運,你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他克服了成為貝多芬途中的障礙
    數百年來,貝多芬和莎士比亞都被提升到經典的地位,而在斯瓦福德看來,他們的確具有著無以倫比的共性:「兩人都太粗獷強健,以至於不可能被這些鎖鏈限制。最後,他們都以喜劇結束創作,知道喜劇的深刻不遜色於一切,藝術同時是無意義的遊戲和超然的象徵。」斯瓦福德說:「重新把貝多芬當作一個人審視他的人生道路,他最令人感到吃驚的地方是他克服了成為貝多芬途中的障礙。
  • 蕭邦最後的巴黎音樂會曲目丨蕭邦的音樂及其與喬治·桑的情緣丨她曾向友人傾吐道:「他病的太重了,以致他的愛只能是柏拉圖式的.」
    那看似簡單卻極富密度與迴旋質感的旋律,那明晰而不張揚的和音,那無與倫比的從容、細膩,恰切的舒放與節制,表現出極致的優雅、高貴。與當年貝多芬疾風驟雨般的激情與明媚的柔情打動我,與馬勒的沉雄悲憫以及德彪西難以言傳的意緒打動我不同,蕭邦音樂透出的優雅、從容、高貴的氣質令我怦然心動。
  • 戴維斯談庫茲馬續約:那對他很好,我們很激動能擁有他
    戴維斯談庫茲馬續約:那對他很好,我們很激動能擁有他
  • 這部歌劇有四首序曲丨貝多芬《費德裡奧》的創作思想
    18、埃格納鋼琴三重奏訪談丨你有父親、母親和孩子,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就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這就是室內樂想要闡明的觀點!19、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訪談丨「沒有技巧就沒有表達的自由;但只關注技術,很快會變得無聊或疲勞,並失去練習專注度。」 20、郎朗訪談丨「有時候父親把我逼得太緊了,可他是愛我的!」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終曲如潮水般展開,連續大量的琶音浪潮和在句末上有力的重音和旋,使得整個第一主題產生了極度激動的形象。激動的快板使音符好似暴風雨,融進了貝多芬對命運的申訴與抗爭,表達了貝多芬對封建等級制度挑戰到底的鮮明態度。
  • 戴維斯談庫茲馬續約:那對他很好,我們很激動能擁有他
    「那對他很好。這樣他就不會整個賽季有合同方面的緊張感,現在那不是問題了,他可以上場打球,反正他本來就會打球。他打出了很好的季前賽表現,上賽季他在複賽期間也表現出色。他全神貫注,在攻防兩端都取得了飛躍。他想要那些對位,他想在季前賽對位防守布克,他希望防守科懷(倫納德)和保羅(喬治),他希望得到那些對位。他在進攻端為我們打出了絕佳表現,命中關鍵球,投籃很好,完成正確的傳球和回合。」戴維斯說道。「所以這對他很好,我們很激動能擁有他,我知道他也很激動能在這裡,他是一名冠軍。他配得上這份合同,我也很高興湖人和他能夠達成一致,讓他可以在場上盡情發揮,不必在餘下賽季擔心合同問題。」戴維斯說道。
  • 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貝多芬與《英雄》丨他的作品喚起對無限的渴望丨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衝動
    海頓給人類生命中的人性體現以浪漫主義的理解,他的作品具更高度的感性抽象力;莫扎特卻追求那駐於內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東西;貝多芬的作品則是喚起了那種對無限的渴望,想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衝動。我打算從我對貝多芬〈英雄〉的解讀,去感受和領悟復活的英雄式勝利,如果貝多芬是對無以抗拒的命運給於了英雄式的超越,那基督從死亡中的復活,則是對人類終極命運——死亡——的克服,並發出了勝利的英雄般的呼聲。〈英雄〉是貝多芬深陷於痛苦的時候的創作,這闋交響曲說明了他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勝利象徵。
  • 紀念薩蒂丨《裸身悼舞》和馬拉美的詩丨一個能同時代巨人華格納分庭抗禮並敢嘲弄他的人,如果不是白痴,就是不同凡響的人,薩蒂屬於後者.
    我感覺雖然薩蒂以「先鋒派」作曲家著稱於世,但其實像《裸身悼舞》這樣的音樂才是他內心真正的精神故鄉。薩蒂在音樂界的「頑皮」是出了名的,在華格納主義風行一時的時代,像薩蒂這種睿智的智者除了發發「小牢騷」之外還能幹嗎呢?《遊行》只是一種遊戲,和他的那首著名的鋼琴曲《煩惱》一樣,薩蒂的睿智總是能在玩笑中找到他的位置。
  • 一期「羞恥」的推送丨我們都曾做過言情小天后?
    今天讓雪人君帶你一起聽聽,那些我們曾經愛過的言情小說。嘿,這裡有沒有你心儀的一句?未素「一路南徵北戰,我們吃盡了苦頭。能說的在新華娛樂的採訪裡都說過了,燒壞設備,被拒演,演員生病,火車延誤……每個困難都以一種又歡樂又殘酷的方式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在和一頭單純的野獸肉搏,要麼你徵服它,要麼它徵服你。
  • 沒聽過他的兩部芭蕾,那真太遺憾了
    在這麼多的音樂大家中,有一個人我們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阿拉姆·伊裡奇·哈恰圖良,他創作的兩部舞劇音樂《加雅涅》和《斯巴達克》舉世聞名。筆者在此篇文章中將對哈恰圖良本人以及他的芭蕾舞音樂創作做一番簡要的陳述,以對俄羅斯的芭蕾舞音樂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 莫扎特和他的「不和諧音」四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二十三)
    室內樂專題:1、貝多芬說:「這是一首無愧於我名字的作品」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一);2、海頓弦樂四重奏《騎士》的作品風格和演奏分析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二);3、莫扎特弦樂四重奏代表作欣賞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三);4、聆聽蕭邦為大提琴和鋼琴所寫的作品丨室內樂欣賞專題
  • 貝多芬不出新歌了?沒事,我們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新書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典音樂 提到貝多芬,也許你首先想到的是他那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或是《歡樂頌》,但《英雄交響曲》則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它的問世標誌著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如果曲名中所指的英雄真是費迪南德親王,那貝多芬永遠也不可能把這件事公之於眾,因為他已經將《英雄交響曲》獻給了洛布科維茨親王。 3.
  • 聆聽鋼琴大師(十六)丨蜜拉•海絲丨「海絲小姐的靈魂裡有絕佳的音樂天賦.她的音樂優雅如詩,因為音樂就在她的心中.」
    她那「融合鍵盤所有音色的天份」(Neville Cardus),出於她鋼琴技藝的成熟。她的傑出學生之一柯瓦謝維契(1959-61年間隨她學習),記得有次海絲曾教他:「如果你想感受一張郵票的重量,總不會像鉗子一樣用力抓著感覺吧!」同樣,如果演奏者能感受鍵盤的質感和機件的微妙抗力,就不會試圖以僵硬的手臂去製造想要的音色。
  • 巴赫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用樂器去表現不可思議的情景丨聆聽恰空舞曲(BWV1004)
    雖然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赫的受難曲,並且由作曲家孟德爾頌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孟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 不一樣的月光丨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
    而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在一個朋友的信中,承認表達了他對於耳疾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憂慮。而這段濃烈的感情,對於兩年以來一直懷著暗淡心情,孤獨而又悲傷地生活著的貝多芬來說,無疑就是一道曙光。由於階級不同,在朱麗埃塔?桂恰爾蒂的父親極力的阻撓與反對之下,這段美好的戀情留下的也只能是遺憾。貝多芬的《月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完成的,作品所體現的完全是貝多芬本人的心情,而並非對月光的描寫。
  • 孟德爾頌未公開的情書丨他是因為鍾情「瑞典的夜鶯」才英年早逝的嗎?
    他真的是人們想像的那般幸福嗎?在紀念孟德爾頌誕辰200周年前夕,2009年全世界慶祝活動的開端時刻,人們將重新了解這位作曲家的生活、死亡和他的音樂。 近日,一封埋藏在皇家音樂學院地下的一份檔案報導,透露了作曲家孟德爾頌與瑞典女高音歌唱家珍尼・林德(Jenny Lind)之間的戀情。這些檔案讓孟德爾頌的私人生活更加撲朔迷離。
  • 「這個人遠遠地走在我們的文明之前」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萊茵河畔,大霧籠罩著村落、教堂和墓園,河流衝刷著沿岸,無數的思想和力量匆匆而過,貝多芬離開了他的故鄉。他的心一直維繫在那兒,忠誠、溫暖而悽涼,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寬闊的圓頂大廳裡,貝多芬坐在一架鋼琴前,手指飛舞、神採飛揚。他高傲、他粗狂、他抑鬱著一腔的熱情,他奔放的音樂震撼著每一位聽眾的心弦。臺下,聽眾們漸漸激動了起來,有的人甚至站起身來,因為他們從沒聽過那樣桀驁不馴、鏗鏘有力、充滿活力的樂曲。貝多芬獲得了成功,他的名字迅速傳揚開了,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維也納。
  •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他!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
    作者丨吳歐陽、張杰、楊明達 圖片來自於網絡 他是革命家,更是戰士 他是詩人,更是領袖 他帶領中華兒女 推翻三座大山,當家做主
  •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他!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他!今天是他的127周年誕辰讓我們一起深深緬懷他是他喚醒了中國這頭沉睡百年的雄獅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安居樂業的生活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現在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