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和他的「不和諧音」四重奏
室內樂專題:1、貝多芬說:「這是一首無愧於我名字的作品」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一);2、海頓弦樂四重奏《騎士》的作品風格和演奏分析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二);3、莫扎特弦樂四重奏代表作欣賞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三);4、聆聽蕭邦為大提琴和鋼琴所寫的作品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四);拉赫瑪尼諾夫《悲歌》鋼琴三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五);蕭士塔高維奇弦樂四重奏創作簡介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六);不可錯過的莫扎特七首鋼琴三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七);世界最優秀獨奏家不會忽視室內樂訓練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八);美藝三重奏的貝多芬《「大公」三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九);聆聽海頓《臨終七言四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他默默無聞,卻創作了100多部弦樂四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一);這首鋼琴三重奏是勃拉姆斯室內樂的精華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二);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對話悠閒動人,每次聆聽都被深深感動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三);悶騷的極致,聆聽勃拉姆斯《第三鋼琴三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四);你被舒伯特帶上一條小路,去揀拾一路散落鄉野間的歡愉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五);聆賞四重奏,才是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極致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六);「這是勃拉姆斯的愛情旋律,為了他20歲時就深愛著的女性—克拉拉」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七);勃拉姆斯從小就喜歡圓號,並以演奏圓號來安慰母親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八);因為勃拉姆斯的緣故,單簧管永遠染上了秋日的懷舊感覺丨室內樂欣賞專題(十九);舒曼的三首鋼琴三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二十);克羅默爾的長笛四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二十一);舒曼 《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丨室內樂欣賞專題(二十二)
莫扎特(1756-1791)三歲開始練習鍵盤,四歲開始作曲,六歲開始歐洲巡演,九歲寫下第一首交響曲。如果音樂史上果真有「神童」,那麼他只能是莫扎特。
莫扎特的室內樂作品形式非常多樣。除了常見的弦樂四重奏、五重奏、鋼琴三重奏、五重奏以外,他為幾乎所有的管樂器都寫過室內樂作品。這其中當然不乏迎合之作,因為他的學生們所會的樂器都不盡相同。儘管如此,這些作品的好聽程度絲毫不遜於其它作品,同樣不容錯過。莫扎特唯一不喜歡的樂器是小號,因為他從小就非常討厭這種銅管樂器的音色,甚至到了聞之色變的程度。在莫扎特九歲那年,為了幫助他克服對小號的恐懼,父親打算面對面的為他親自吹奏一段,可是父親的小號還沒有吹響,小莫扎特已經臉色蒼白的暈倒在了地板上。
另外,莫扎特晚年的時候被豎笛醇厚優美而略帶憂鬱的音色所吸引。因此,他為這種樂器創作了幾首五重奏和一首協奏曲,這些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莫扎特的室內樂同樣保持著他慣有的精緻優雅的風格,聽來讓人十分的放鬆和愉悅。其中有一組題獻給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共六首)很是著名。例如,D小調的那一首(K.421)主題對比鮮明,音樂織體細密,非常值得一聽。C大調的那一首(K.465),新穎別致而又自然流暢,是所有室內樂經典曲目當中最為人們所喜愛的作品之一。
接下來,我們將重點談談莫扎特這部獻給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以及其中的「不和諧音」(K.465)。
1785年,莫扎特完成了一組弦樂四重奏,並獻給了他的導師兼朋友海頓先生。這組作品共包括六首,編號分別是K.387,K.421,K.428,K.458,K.464和K.465。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用了將近四年時間才完成這組作品,之所以花費這麼長時間,主要是因為自從與薩爾斯堡大主教正式分手之後,莫扎特只能靠稿費來維持生計,而當時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是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所以他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這類作品上,而只能利用空餘時間來創作這些沒有任何「利潤」的弦樂四重奏。
儘管在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但在弦樂四重奏方面,莫扎特確實是受到了海頓的極大影響。據史料記載,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作品第33號)發表的那一年,莫扎特曾經與海頓以及另外兩位作曲家一起進行過幾次四重奏的演出。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有幸聆聽並領會了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風格和精髓,於是,他開始準備創作一組同樣的作品來獻給海頓。四年之後,當海頓聽到這組作品時,他對莫扎特的父親說:「您的兒子是我所知道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他不但具有卓越的藝術品位,而且掌握了高深而嫻熟的作曲技巧。」
莫扎特:C大調「不和諧音」弦樂四重奏(作品K.465號)
Mozart 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K.465 "Dissonant"
只需聽完第一樂章的開頭幾個小節,你就能夠明白這首作品名字的來歷了。這段緩慢的柔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聽來,也許並沒什麼特別之處。但在莫扎特所處的那個年代,這短短的幾個小節已經足夠怪異,以至於贊助者們把收到的樂譜又退給了出版商,因為他們認為這個部分印錯了。甚至直到十九世紀,還有人試圖把這個「不和諧」的部分修改得更加「完美」。
實際上,這個緩慢的引子並沒有完全背離傳統。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四音符的主題,而它也是整個樂章最重要的基本素材。在稍顯灰暗的沉思性的引子結束之後,音樂變得輕鬆起來。在這段快板裡,莫扎特引入了一段天真純樸的小提琴旋律,我們從中再次聽到了那個四音符的主題,只是這一次它轉入了更加歡快的大調。
與其它傳統的古典弦樂四重奏一樣,這個樂章同樣採用了奏鳴曲式。主題的呈示十分清晰,首先是C大調,然後轉入G大調。四音符的主題則貫穿其中。在發展部裡,音樂變得更加激烈,情緒也更加緊張,主題在經過了多次發展變化之後,又回到了主調。再現部後半段,音樂回到快板開始時的溫柔和純樸,於是整個樂章結束。
這段「如歌的行板」同樣採用奏鳴曲式,旋律如詠嘆調般優美抒情,而這也是所有叫做「如歌」的樂章的共同特點。在聆聽這類樂章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它的旋律上。
儘管「如歌」是以旋律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和聲就可以被忽略了。實際上,這個樂章的和聲編寫非常巧妙,很好的補充和豐富了稍顯簡單的主題。莫扎特在幾處地方使用了大提琴來連接小提琴的獨奏聲部。而在主題轉到屬調的時候,他使用了幾節互模式的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更為神奇的是,當主題返回主調的時候,天才的莫扎特使用了相同的樂句作為連接。
再現部裡使用的依然是呈示部的音樂素材。除了一些裝飾音和節奏上的修飾,我們又一次聽到了那如歌的旋律和優美的和聲。當樂章臨近結束的時候,音樂的速度漸漸放慢,並靜靜的停止在最後一個音符上。
第三樂章是一段複合三段體式的小步舞曲,這種曲式在當時非常流行。樂章開始,小提琴奏出一個跳躍的半音階主題,為作品帶來一種活潑向上的氣質。在整個樂章裡,莫扎特不斷的轉換、分解這個主題,讓它以各種各樣的面貌出現。不過,莫扎特最喜歡做的還是用不同的樂器來交替演奏一個主題。仔細聽,這種手法非常有趣。隨後,樂章進入了更加躍動的中段,大提琴的切分節奏和音量的突然變化使這個樂段給人一種不安定感。最後,音樂又回到了傳統的小步舞曲。這一次,重複段被省略,整個樂章在平穩中結束。
第三樂章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這個樂章,那就是「上升」。從第一個小節開始,音樂就帶領我們踏上了前進的旅程。激情飽滿的旋律,輕鬆躍動的節拍,強烈的和聲張力,以及有力的模進,所有這一切都引領著我們不斷上升。另外,這個樂章到處都是一些短小而可愛的旋律,它們像水泡一樣隨時隨地的出現,又在轉眼間消失無蹤,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第四樂章
最後一個樂章採用的依然是傳統的奏鳴曲式,但是莫扎特對於尾聲的精心處理卻使它較之同類作品顯得略勝一籌。所有樂器忽而合奏,忽而有各自發展,如此反覆數次之後,所有樂器一起奏出了一個華美的和弦,樂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