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中國千年飲食文化的筷子和勺子,正引發新「食尚」——提倡公筷公勺。
3月16日,省文明辦、省直機關工委、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衛健委、省市場監管局、省婦聯、省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出倡議,推廣使用公筷公勺,有條件的採用分餐制等。6月起,我省將全面推行這一文明用餐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已然形成共識,但真正動起手來,又面臨傳統習俗、人情面子等「梗阻」。這背後,是兩種文化認同之間的博弈。
在這場被公眾稱為舌尖上的抗疫行動中,浙江積極探索破題。
「逼」出來的改變
3月17日晚6時多,衢州市柯城區紫荊小區裡,雙港街道幹部黃炊一家四口坐在餐桌前,菜餚飄香,氣氛融融。擺好碗筷後,她利索地從餐桌一側抽屜中拿出公筷盒,從盒裡取出公筷公勺。大家相視一笑,這才「開動」。
作為衢州市首批承諾使用公筷公勺的100個家庭之一,黃炊一家從2月26日起已堅持「打卡」超過20天。「剛開始不太習慣,有時會忘掉用,慢慢就適應了。」她說。
同樣是2月26日,衢州東方大酒店成為該市首批承諾做到100%提供公筷公勺的100家餐廳之一。3月8日,酒店所屬的浙江衢州東方集團正式復工,當天發布的6條「復工復產標準」中,4條與公筷公勺有關,包括酒店餐廳工作人員全部接受使用公筷等文明就餐培訓教育,主動引導顧客使用公筷,廣泛布設「使用公筷」等文明宣傳標語桌牌、公益廣告,酒店堂食配足配齊公筷公勺等設施,策劃推出使用公筷抵金券、打折卡等優惠政策。
「我們兩年前就開始引導客人使用公筷公勺。這次的疫情防控促動我們要下更大功夫推廣文明用餐方式。」東方集團董事長潘廉恥說,集團專門定製了新款公筷,「新款公筷長30釐米,比普通筷子長6釐米,刻有『南孔聖地 衢州有禮』字樣,以此讓客人加深印象,此外還要為熟客提供刻有名字的專屬碗杯。」
正如潘廉恥所說,很多時候,改變是「逼」出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人們對不文明生活習慣的反思——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給病毒傳播提供了捷徑。
「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可減少病從口入的風險。在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所長章榮華說。
3月16日中午12時許,記者進入湖州國際大酒店一樓大廳,提倡使用公筷和實行分餐制的宣傳海報映入眼帘。餐桌上,紅底黑字的「使用公筷倡議書」十分醒目。記者在現場看到,堂食的客人只有3桌,酒店服務員主動為每位客人配備了公筷公勺。「您好,請注意使用公筷公勺。」在服務員富有親和力的提醒下,客人們都十分配合。
酒店總經理楊衛紅介紹,10餘年來,餐廳一直使用公筷公勺,廚房還專門設計了部分一人一份的菜品,營造分餐制的餐桌氛圍,「疫情給每個人上了一堂深刻的飲食健康課,使用公筷公勺十分必要。」
當使用公筷公勺的呼聲日漸高漲時,我省有關部門也在思考。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我省迅速行動、統籌謀劃,從1月底開始在全省集中開展文明好習慣養成宣傳行動。2月28日,省文明辦發布文明好習慣養成倡議,大力倡導使用公筷公勺,聚餐提倡分餐制、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3月5日再次發出《公筷公勺 文明就餐》網絡倡議書。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快速響應,紛紛發出倡議,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格局。
「從積極角度看,這次疫情是一次規範行為習慣、培育文明風尚的難得契機,通過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倡導健康文明生活理念,對統籌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省文明辦主要負責人表示。
餐桌上的博弈
至今,黃炊還記得,柯城區雙港街道在居民家庭中發起「公筷公勺行動」時的踴躍場景——100套公筷公勺不到1小時就被領完。截至目前,街道已發放400餘套,始終供不應求。不過在熱烈場面下,是推廣普及難的現實。「我們在走訪中發現,雖然居民們比較配合,但有的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習慣很難改變,有的居民公筷公勺用了一段時間後覺得麻煩又不用了。」黃炊說。
事實上,近年來,公筷公勺、分餐制在推廣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反覆。
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時,全國多個省市出臺文件,建議餐飲業以及家庭內部實行分餐制。但疫情過後,分餐制逐漸被人們淡忘。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18年10月,衢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頒布實施《衢州有禮市民公約》,其中包括「桌餐不挑菜,提倡用公筷」。但經過一年多的宣傳推廣後,一些地方出現了反彈現象。
今年2月21日,衢州學院副教授敬坤給龍遊縣湖鎮鎮地圩村的網上鄉村振興講堂講課,其中一個主題就是「公筷時尚」健康生活方式,共有150餘名村民在線聽課並參與互動。她注意到一個反差現象,村民們對不用公筷公勺的害處都比較了解,但真正使用公筷公勺的卻很少。
為什麼會這樣?敬坤認為,從歷史上看,我國飲食方式最早的雛形是分餐制,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逐漸演變形成一種以合餐制為主流、兼容分餐制的包容飲食文化。而合餐制被視為便於情感交流、有人情味、符合熟人社會特質的重要方式。
「用不用公筷公勺,其實是一種文化認同。目前,使用公筷公勺好比是一種『亞文化』,要想得到社會成員普遍文化認同,成為大多數人的價值追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敬坤說,不僅如此,那些倡導使用公筷公勺的人,會處於一種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別人都這樣,就你搞特殊。博弈的結果,往往是為更好地與群體交流、融入社會,這部分人不得不放棄之前的做法,這正是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出現反覆的原因。
對此,徐緣府南潯店經理丁城傑感觸非常深。徐緣府是湖州市南潯區一家本土餐飲企業,堅持使用公筷公勺多年。以前,飯店都是「默默」提供公筷公勺,客人是否使用他們不便多說。3月7日,湖州市文明辦、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等6家單位聯合發出「使用公筷、健康大家」倡議書,向廣大餐飲企業和全體市民倡導文明、衛生用餐方式。「看到這個倡議後,我們的服務員感覺腰杆更直了,每次都會主動提醒客人,公筷公勺配備率和使用率明顯提升。」
育新風的探索
以立法形式推行公筷公勺,我省一些地方已經在前行探索。
衢州市文明辦副主任毛肖軍是《衢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的起草者之一。他介紹,條例草案把「聚餐用公筷」作為基本行為規範內容,規定餐飲服務機構提供桌餐服務時應當配備公筷公勺,個人在餐飲服務機構桌餐時,應當使用公筷公勺,同時對星級酒店、綠色飯店、特色文化酒店三類檔次較高的餐飲服務機構設置了罰則。
「這樣的義務性規定,比倡導性規定力度更大。」毛肖軍說,衢州市還在餐飲行業設立「公筷公勺紅黑榜」,對執行不到位的機關單位食堂、餐飲行業等,將予以一次警告,兩次黑榜通報曝光,三次停業整頓等措施。除了這些剛性約束,毛肖軍認為,柔性的引領示範也十分有效。他舉了一個例子,之前有外地考察團來衢州,午餐時桌上擺放著公筷公勺。剛開始他並沒有特意強調,而是自己先示範使用,其他人見了,也紛紛跟著使用。
湖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王有娣認為,在餐飲行業、單位食堂和家庭中,公筷公勺最難落地的是家庭。為此,市文明辦將出臺公筷公勺使用規範,並將公筷公勺使用納入市民公約。最終,讓公筷公勺使用從政府倡導變為公眾生活中的自覺行為。
記者了解到,我省將在3月底前完成《公筷公勺使用標準規範(指引)》制定,明確公筷公勺的宣傳引導、設計配置、分類實施和監督管理等。同時,要將「推廣使用公筷公勺」納入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體系,鼓勵各地通過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對使用公筷公勺作出規定,因地制宜推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獎懲辦法。
在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副教授張紅嶺看來,我省在應對疫情過程中注重培育文明新風尚,積極倡導使用公筷公勺、聚餐倡導分餐制等做法,值得肯定推廣。同時也應認識到,任何一種新的用餐習慣、用餐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習慣之所以是習慣,是因為它已經內化到人的生活中。改變一種習慣,既需要加強黨委、政府的宣傳倡導,又需要媒體、社會各界和每個人的積極響應;既需要短期內強化輿論引導,更需要建章立制,形成配套系統的制度規範,從而推動公眾養成新的文明用餐習慣,並使其成為文明社會的重要一部分。
推廣公筷公勺,我省決心堅定。省文明主要辦負責人表示,作為推動全省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我省要把推進「公筷公勺」行動打造為繼「禮讓斑馬線」後,在全國叫得響、過得硬的精神文明建設浙江「金名片」。
記者 翁浩浩 於 山 吳麗燕
來源:浙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