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美股研究社
北京時間12月9日晚,美國外賣服務提供商DoorDash 登陸紐交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碼為DASH。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86美元,遠高於102美元的發行價,並以189.51美元的價格收盤。
截至美股研究社發稿,DoorDash每股報183.84美元,盤後跌去2.99%,總市值為601.99億美元。
與上市首日的表現相比,Doordash在於2013年成立後的六年時間裡,發展速度一直不容樂觀。然而就在今年年初,新冠病毒席捲全美的時刻,也是Doordash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時機,逐漸甩開曾經的外賣頭部Grubhub,也與從網約車切入外賣配送的Uber拉開差距。
曾有人斷言,北美地區由於較為分散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難以誕生如美團這樣的外賣巨頭。但Doordash在不到一年時間就佔據了全美約一半的市場份額,雖衛生事件帶來的利好因素功不可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北美並非外賣「荒漠」。
美國外賣巨頭三足鼎立,Doordash為何拔得頭籌能夠上市?在成功掛牌上市後,北美地區的外賣賽道又會發生哪些變化?Doordash又能否成長為北美地區的美團呢?
市場滲透率「疫」外增長,淨收入仍顯著低於Uber
撐起Doordash600億美元估值的因素之一,是其今年三個季度的收入漲幅。根據Doordash發布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DoorDash的淨收入分別為2.91億美元和8.85億美元。而2020年前三季度的淨收入則為19.16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的5.87億美元增長223.7%。
和收入大幅增長與之相對的是,Doordash在北美外賣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在2018年1月,Doordash的市場份額為17%,19年Doordash收購Caviar,因而這個數值是將Doordash和彼時的Caviar的市場佔有率結合在一起後的數據。按此推算,彼時Doordash的市佔率顯著低於17%。
(圖源:招股書)
而到了2020年10月,Doordash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躍升至50%,而Uber Eats的市場份額基本持平,Grubhub的市佔率下滑了23個百分點。從上兩張圖片的對比中或許能夠理解半年時間內Doordash估值上漲一倍的原因了。
與第二大外賣平臺Uber Eats相比,Doordash的收入還是相對較低。據Uber11月份發布的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Uber送餐業務的三季度的收入為14.51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6.45億美元相比,同比上漲124.9%。
無論是Uber Eats還是Doordash,都受益於年初至今仍在持續的疫情,收入都實現了不錯的增速,而顯然Doordash的收入增速更勝一籌。美股研究社認為,相比於Uber Eats,Doordash能夠搶佔更大市場份額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更為低價的服務費和配送費。
按照以往的邏輯,購買較多數量的食物將能夠減免部分服務費,而Doordash反其道而行,在疫情期間經常會免除一人訂單的小額訂單費,因此,對於小額訂單來說,DoorDash往往是更好的選擇。
這個策略受到居家辦公者的歡迎,DoorDash的服務費通常相當於訂單總額的10%-11%,而Uber Eats的服務費比例則為15%。美股研究社認為,Uber Eats收取較高服務費的原因或許在於試圖通過外賣業務挽救網約車的部分損失,這也成為Uber外賣業務發展的桎梏。
外賣小哥靠自建團隊配送,但高昂人力成本高於美團跟餓了麼
雖在業務增長上取得不俗的成績,但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據DoorDash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前九個月的淨虧損為1.49億美元,2019年同期的淨虧損為6.67億美元。
不過,雖虧損仍在持續,但從數據上來看,DoorDash的虧損情況也是在好轉的。2019年和2020年前9個月,DoorDash實現收入分別為8.85億美元和19億美元,貢獻利潤分別為-2億美元和4.33億美元。
儘管2019年和2020年前9個月DoorDash出現6.67億美元和1.49億美元的虧損,但結合收入規模擴大、貢獻利潤轉正等指標來看,DoorDash的盈利狀況已經出現明顯改善。
(圖源:招股書)
從數據上看,DoorDash的盈利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而相應的成本也會相應增加,DoorDash也不能例外。美股研究社認為,DoorDash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或為成本問題。
一般而言,外賣平臺為了獲得更多的訂單,往往會在人口聚集較多的地區投入更多的資源。但DoorDash又再次另闢蹊徑,走上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將重點放在城市以外的人口更為稀疏的周邊地區,目前DoorDash在城市周邊地區的業務市場份額較總體的市場份額更高,達到了58%。
對於這條策略的選擇,DoorDash的管理層在招股書中表示,郊區和小型城市一直以來存在服務不足的情況,這些地區的居民缺乏足夠的選擇,不得不駕駛很遠的距離。此外,居住在郊區的住戶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因此他們更傾向於每一單訂購更多的食物,郊區更好的交通狀況、更容易停車也使得送餐員能夠更有效率地送餐。
擁有自身的配送網絡也是DoorDash能給快速擠佔Grubhub市場空間的原因。Grubhub僅作為連接商家和消費者的平臺,而並不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配送和送達服務,食物需由商家配送。而DoorDash擁有自建的配送網絡,DoorDash現在的外賣配送員大約為100萬人。這一點上,與美團存在相似之處。
不過,這也同時帶來了成本問題,對仍處於虧損狀態的DoorDash而言也增加了挑戰。美團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美團餐飲外賣業務銷售成本約446.1億元,同比增加35.7%。主要由配送訂單量增加而令餐飲外賣騎手成本增加。
由於成本尤其是騎手人力成本的高企,為提高毛利水平,美團、餓了麼將平臺上部分外賣配送業務外包給趣活等公司。未來DoorDash是否會像美團、餓了麼一樣將外賣配送業務外包,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對於成本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層面。
上市首日「披荊斬棘」的Doordash,距成為下一個美團還有多遠?
從目前的市值上來說,Doordash約為600億美元。截止美股研究社發稿,美團的總市值為1.69萬億港元(按10日匯率約為2180萬美元),二者的差值近4倍。
美團相較於Doordash,成立的時間早兩年。Doordash目前在美國外賣市場的佔有率已經突破50%,而王興在此前的一次採訪中透露,美團在國內外賣市場的份額約為55%。將兩家市佔率均過半的外賣巨頭拿來比較,美股研究社認為也頗具討論價值。
據摩根史坦利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規模3500億美元的快餐餐廳市場中,送餐服務僅佔6%,約合210億美元的規模。由此可見,美國的外賣送餐市場的滲透率還不高,這也表明Doordash在未來依舊較大的增長潛力。
此前一份報告稱,美國的外賣配送主要集中於熟食領域,而美團的外賣配送業務除去熟食外,生鮮果蔬、堅果、蛋糕等零副食物也佔據不小的比重。而美國市場外賣平臺細分化程度更高的特徵,也導致Doordash未來成為美團這類綜合食品類平臺的可能性較小。
除去繼續夯實現有外賣業務外,Doordash未來提升身價的另一個方式是開拓業務線。美團2019財年到店及酒旅業務板塊交易金額增長25.6%至2221億元,收入同比增加40.6%達223億元,到店及酒旅業務板塊佔總收入的比重為22.9%。到店及酒旅業務板塊的毛利率為88.6%,遠高於餐飲外賣業務版塊18.7%的毛利率。
(圖源:美團財報)
Doordash能否和美團一樣開拓酒店預訂和旅遊業務呢?在美股研究社看來至少目前仍是較難的。美國的疫情使得酒店業務損失慘重,在行業不好的情況下,Doordash在近一兩年布局酒店業務的可能性較小。
此外,在Booking等專注於酒店訂閱的平臺已經佔據相當市場分額,築構起行業壁壘的當下,Doordash並無明顯的優勢。美團的到店及酒旅業務雖處於較好的增長態勢,但在高端酒店業務上仍不敵攜程。
佔據全美50%市場分額的Doordash也並非沒有憂患。隨著谷歌和FoodBoss網站上價格比較工具的普及,整個送餐業務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利潤率壓力。
由於毛利率較低,這意味著外賣配送是一個對價格比較極其敏感的服務行業,不同公司之間也會相互分享客戶。據統計,大約40%來自於其它公司的客戶也會偶爾從DoorDash中點餐,隨著越來越多的餐廳建立獨家外賣合作夥伴關係,顧客將不得不在應用程式之間切換,以涵蓋所有他們喜歡的外賣。行業環境所導致的客戶留存風險或許也是DoorDash在IPO後需要面對的危機。
美團於2018年9月登陸港交所,而Doordash的騰飛是在疫情期間。待疫情的利好因素逐漸褪色後,Doordash的市場份額是否會經歷下滑,Grubhub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因而美股研究社認為,目前談論Doordash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美團,恐怕還為時尚早,只有在經歷過市場殘酷檢驗後才知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