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領取退役金,3大因素牽動你我!

2020-12-12 騰訊網

老實講,政策不出來,所有圍繞「逐月領取退役金」的推文,都帶有自我性和臆想性,也包括今天這篇。

但是呢,不談「逐月」好像又說不過去,

畢竟我們的宗旨就是為大家解疑答惑。

結合從各方面了解到的情況和有關政策宣講,綜合大家心聲,談三個方面:

一是涉及到軍官與軍士的「逐月」;二是涉及到軍官與軍士的逐月比例;三是涉及到軍官與軍士的行政管理。

不妨繼續來說。

01

關於軍官與軍士的逐月,有「三要素」迴避不開。

第一要素,服役年限

到底是15年、18年、20年,各有各的說法。到底這個服役年限是最低,還是最高,有待相關條例正式出臺後再來考證。所以,這時候說再多服役年限,意義不大。

那麼,怎麼去平衡當下不夠服役年限的情況?

一是,延長服役年限可以解決不夠服役年限逐月的軍官或軍士,延長可能是局部性的,涉及到一部分人;二是,調整服役年限解決了軍官或軍士的逐月服役年限,調整意味著全局性的,涉及到所有人。

第二要素,貢獻值

按照《退役軍人保障法》全文內容和退役軍人事務部某領導在通氣會上的講話,一個導向——「服役越長,貢獻越大。

目前有兩點可以作為佐證,供大家參考:

一是突出在服役期間獲得的榮譽軍功。比如,在符合一定年限的同時,具備三等功以上的軍官或軍士,或許滿足逐月領取退役金;

二是在符合一定年限的同時,突出邊遠地區的現役軍官或軍士。也就是說,在邊遠地區服役的軍官或軍士,在逐月領取退役金上或許有側重。

注意,只是「或許」,實際上這兩點的佐證,用一句話總結:軍功+地區

那麼,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會不會體現這兩點?

我們舉個軍士的例子,從1999年出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退出現役安置暫行辦法》和2011年出臺的《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對「服役越長、貢獻越大」都有條文規定。

儘管在軍士的安置中沒有用法律文本明確寫到「服役越長、貢獻越大」,但是具體到條文細則都有體現,獲得軍功的軍官或軍士在安置上優待優先,邊遠地區服役的特殊優待。

第三個要素,輔助

所謂輔助,就是對主幹政策或條件進行再補充。

不管是軍官還是軍士的逐月領取退役金,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在這一點認知的基礎上,要接受既然有主幹政策,就會有輔助辦法。

所以,在涉及到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上,對於軍官或軍士的輔助條件,我們判斷會有幾個不同。

第一個不同:軍官的幹齡、年齡

除了在《退役軍人保障法》對逐月領取退役金的「一定服役年限」有導向,軍官的逐月領取退役金或許也會考量幹齡、年齡。

相信,軍官的逐月領取退役金,會綜合考量各類軍官群體的意願,比如目前的「三類軍官群體」戰士考學或提幹的、改革後的國防生、地方大學生考的軍校生。因為這「三類群體」從入口環節到出口環節,儘管看似都是軍官,實則在晉職晉銜,轉業安置、復員等主流退役安置上,都有不同,所獲得的利與益也有不同,導致的就是軍官發展的路徑不平衡。

比如大齡或超齡的軍官,年齡上不佔優勢,服役年限上改變不了,能不能在年齡上有側重,多考慮幹齡或主官經歷;比如軍校生或國防生的幹齡不夠,特別是入軍校的4年不作為幹齡,也應該要在輔助條件中體現。

第二個不同:直招軍士或大學生義務兵的軍齡與學齡

目前來看,圍繞直招軍士或大學生義務兵,服役期間的主要矛盾在於服役年限與部隊生長的義務兵與軍士有差距。如何在逐月領取退役金條件中,解決這類群體的軍齡與學齡。

學齡能不能入軍齡?這個目前來說,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滿足了直招士官或大學生義務兵意願,卻對部隊生長的軍士或義務兵不公平,畢竟算軍齡,必須是從入伍開始算起的;二是,一旦將大學生義務兵或直招軍士的學齡算進軍齡,牽扯到工資銜級、一次性退役金、一次性經濟補助金等「錢袋子」矛盾會再次升級。

怎麼解決?分類安置。

對直招士官或大學生義務兵,在逐月領取退役金上或轉業安置上,可以統一制定或出臺一個關於大學生士兵(直招軍士)的政策;部隊生長的軍士或義務兵,按照現有的逐月領取退役金或轉業安置進行歸口管理。

02

現在再來談談軍官與軍士逐月的比例。

目前以軍官之前的「自主擇業」,軍官18年的自主擇業係數比例是78%,那麼,對於當下的逐月,軍官與軍士的逐月比例,說真的比較複雜,參考幾個比例。

外軍的逐月比例。美軍版的「逐月」,基本條件為服役滿20年,薪資範圍是服役時的50%-75%;俄軍軍官退役後,國家根據其服役年限發給退役補助金。

服役達到20年,一次性發放20個月本人軍隊工資,並每月領取服役工資的50%,超過20年,每增加一年,增發3%,但最高不超過85%。

總得來說,俄軍版的「逐月」,基本條件為服役滿20年,薪資範圍是服役時的50%-85%。美軍和俄軍「逐月」的起點都是50%。

我軍的逐月比例。畢竟國情不一樣,軍情也不一樣,主要是服役年限與銜級不一致,所以在設定軍官與軍士的逐月比例上,劍客覺得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解決軍官與軍士的逐月比例同一還是不一問題;二是要解決按照國家經濟財力統一支配的問題;三是要解決比例會考量地方經濟人均生活水平的問題。

梯次的逐月比例。軍官逐月維持之前,士官可以假設為60%-70%。

03

最後聊一下關於軍官或軍士逐月的行政管理。

這一點,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但是與之前軍官的自主擇業政策來看,逐月後,的確會有一些關乎軍官與軍士的行政管理的問題。

第一是逐月後的歸口管理。 逐月不等於軍官轉業或軍士的政府安排工作,但是在群體上都是屬於退役軍人,行政關係應屬於退役軍人保障機構,也就是今後涉及到逐月人的日常管理,軍官與軍士的行政管理會同一,另外在統一機構上會歸口退役軍人保障機構,但是在分類歸口上又有區別於軍官轉業或軍士政府安排工作。

第二是其它的配套管理。在《退役軍人保障法》中條文裡涉及到退役軍人的住房與醫療、社保、就業創業等,也與逐月領取退役金的退役軍人有關,都會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體現。

第三是對於退休年齡的管理。 「逐月」與「退休」能劃等號嗎?這個問題,劍客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闡述,但是相信,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會進一步明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在此作交流探討。僅供參考。

來源:三劍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逐月領取退役金?
    目前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具體年限和比例還沒有出來,此時選擇可能為時尚早,而且這些看法大都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看的,沒有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為什麼大家都不太看好逐月這種新的安置方式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再次探討一下逐月領取退役金這一話題。一、什麼是逐月領取退役金?
  • 逐月領取退役金,越改越好?
    但老於跟老劉關注的不同,老劉關注的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待遇,而老於關注的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最低年限。因為老於才剛服役滿14年,明年才15年,迫切想知道,逐月領取退役金年限是不是15年起步,自己能不能趕上逐月領取退役金的「首班車」?
  • 逐月領取退役金,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近期,很多軍士們在後臺對逐月領取退役金相關政策提出疑問,今天把幾個關鍵集中問題梳理,進行統一解答。1、什麼是逐月領取退役金?說的官方一點,他是一種新的安置方式,是職業化後軍官、軍士安置中的一種貨幣化安置方式。
  • 逐月領取退役金與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沒關係
    因為有這些看似對我們這個群體不利的因素,似乎感覺有些不祥,因此對「逐月領取退役金」這個名稱到底包含什麼內容,是否此部法律實施後我們與產生這個群體的原文件就沒有關係而莫名其妙地被歸入到這部法律規定的名稱中了?歸入後對我們是利好還是利空呢?可以說這幾個月大家對此非常關注,各種說法都有,我們一直在收集有關官方解釋,但無果。
  • 四級軍士長,能否趕上逐月領取退役金
    最近,後臺總是有戰友給小編留言,士官們普遍關心就是逐月的年限和比例是多少,軍官們關心的則是今後還有沒有轉業,名額有多少。看來,逐月領取退役金這種全新的退役安置模式,還是深受廣大士官們的期待的。年紀輕輕的不關心,年紀大的等退休,中間15至20年的官兵最焦慮。
  • 逐月領取退役金,注意六句「潛臺詞」
    該通氣會就大家關心的問題做了系列解讀,或者說是通氣,主要包括移交接收、退役安置、教育培訓、就業創業、擁軍優撫、優待證制發等等方面的進展和計劃,信息量很大,需要解讀的也很多。大家最關注的,無疑是退役安置這一塊。重中之重,應是新推出的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了。
  • 逐月領取退役金,條件、年限、金額及比例!
    所以這幾天,王班長一直在向身邊幾個消息比較靈通的戰友們打聽:  「逐月領取退役金什麼時候能夠實施?」  「實施逐月領取退役金政策之後,退伍的時候能拿多少錢?每個月能夠領取多少錢?」  「退役金會不會逐年增加?所參照的比例是部隊工資還是地方基本工資?」
  • 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幾個重點問題探討
    而目前一名滿16年退伍的農村籍四級軍士長,如果自主就業的話,都拿到手也就不到70萬,這樣的話,可以看出,逐月領取退役金相比而講,還是非常有優勢的,加上35歲也不大,自己完全可以通過創業就業,再拿一份工資,實現「雙收入」。所以逐月領取退役金這種新的退役安置方式,對於廣大軍士而言,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
  • 退役軍人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將出臺
    【退役軍人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將出臺】11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專門規範退役軍人保障工作的基礎性法律。再過36天,這部保障法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
  • 逐月領取退役金的4個年限,哪個更靠譜?
    我想,除了漲工資之外,就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年限問題了。  尤其是在退役軍人事務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之後,讓大家對逐月年限的猜想,又多了幾分不確定。  1、15年  之前網傳15年是軍官逐月領取退役金的最低年限,說是滿15年,符合少校軍銜就可以選擇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安置方式。
  • 淺議論:逐月退役金
    此次逐月領取退役金,因為《退役軍人安置條例》沒有出臺,面對戰友們對政策的渴求,發聲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寫出更接近於真相的解讀,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家解疑釋惑。如果我們這個時代集體失聲,每個人都在等著官方消息,算不算時代的倒退?
  • 逐月領取退役金到底是多少年?說好的16年呢?
    2001年開始實行的自主擇業的形式,形式為根據服役年限和貢獻大小,逐月按照一定的比例領取「退役金」。可以理解,其實逐月領取退役金是「自主擇業」的升級版。自主2.0逐月領取退役金的依據依然是服役期(軍齡滿整年數值)和貢獻大小(立功級別和數量)。退役金的多少與服役軍齡、退役職務、最高軍銜、立功等級和數次、艱苦邊遠年限、參戰經歷及層級等貢獻大小的關係沒變,依然成正比!
  • 2021年軍官退役政策是怎樣的?逐月領取退役金每月能領多少?
    2020年11月11日,退役軍人事業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保障法對退役軍人移交接收、退役安置、教育培訓、就業創業、撫恤優待等做了詳細說明,那2021年軍官退役政策是怎樣的?逐月領取退役金每月能領多少?
  • 逐月領取退役金即將登場!
    第三句話:逐月領取退役金,2021年正式登場。 下面分開來闡述,僅供參考。 退役的轉業軍官尋求自主的最後一扇門,轉而開啟了另一條還未有人踏足的、全新的逐月領取退役金之路。 必須認可,選擇自主擇業的軍轉幹部,是為政策做出貢獻,又有過犧牲的。但是,發展是硬道理,軍隊建設與政策制度是同步更新。
  • 軍官和軍士的逐月退役金,標準分析。
    《退役軍人保障法》的推出,代表著「逐月領取退役金」這一安置方式正式登臺。  未來,軍官、軍士皆可逐月。  對此不少人疑問,軍官與軍士在「逐月領取退役金」面前會是同等標準嗎?
  • 退役軍人優待證有啥用?誰能逐月領取退役金?退役軍人事務部權威...
    11月25日,針對諸多問題,退役軍人事務部召開退役軍人保障法新聞通氣會,就退役軍人保障法的具體實施路徑進行解讀,並重點介紹了在退役軍人工作上的移交接收、退役安置、擁軍優撫、優待證制發等方面的工作安排。焦點2:明年起,退役軍人將「逐月領取退役金」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退役軍人保障法的第21條,新增了一項對退役軍人的安置方式,即對退役的軍官、軍士,國家可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妥善安置。那麼,這項新增安置措施落地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 逐月金,7000+?!
    2月8日,兵策發布了一篇關於《你服役滿16年,是願意選擇買斷,逐月,還是安置工作?》
  • 逐月退役金的時限、比例和資金問題。
    對退役的軍官: 國家採取退休、轉業、逐月領取退役金、復員等方式妥善安置。 對退役的軍士: 國家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方式妥善安置。
  • 退役軍人事務部回應逐月領取退役金:讓退役軍人多種安置選擇
    中國首部退役軍人保障法明年1月1日將正式施行,退役軍人事務部11月25日舉行退役軍人保障法專題新聞通氣會。值得關注的是,退役軍人保障法新增「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方式」。如何理解「逐月領取退役金」表述?下一步將如何細化這一政策內容?對現行安置方式有無影響?
  • 2021年退役金的標準,越來越趨於具體
    在11月25日舉行的《退役軍人保障法》新聞通氣會上,退役軍人事務部移交安置司政策制度處處長陳永勝回答了記者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這一新政策的提問。針對逐月退役金,今天做幾個方面的解讀。1、明年起,退役軍人將「逐月領取退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