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胡宗憲刻意隱瞞毀堤淹田真相,為何嘉靖帝還說他命苦?

2021-01-19 楊角風發作

上一期我們談了胡宗憲進京面見嘉靖帝,頭一天晚上到嚴嵩府上求見,結果被嚴世藩拒絕,最後他發出了為時已晚的感慨。

那麼接下來的大殿對話,胡宗憲又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8: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明知毀堤淹田的事,為什麼會饒過胡宗憲的欺瞞?

一、

大明王朝這部劇,雖然處處暗藏殺機,但是各方勢力第一次微妙的發生變化,還是在胡宗憲第一次進京的這次。

這次進京也使得後面的形勢變得不明朗起來,並且終於引出了劇中第一男主角——海瑞!

說來有點慚愧,楊角風談大明王朝都講到第18講了,主角海瑞還沒有出來呢,慚愧,慚愧!

這次嘉靖帝急招胡宗憲、楊金水、譚綸進京,無外乎要了解兩件事:

一件是「河堤失修」的事,胡宗憲必須當面向他匯報,這裡面到底有沒有隱情?

第二件事則是「改稻為桑」的國策,到底還能不能執行?

在展開這個劇情之前,我們先總結一下目前各方勢力掌握的情報情況:

嘉靖帝:

嘉靖帝的消息來源是呂芳,呂芳的消息來源是楊金水,看這部劇比較糾結的就是楊金水的人設。說他是壞人吧,劇中幾次關鍵的轉折點都是他在推動,包括後來沈一石的帳冊,也是他秘密交到嘉靖帝手裡的。說他是好人吧,也不能這麼說,畢竟毀堤淹田的執行者中就有他。

倒是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楊金水做事的原則就是不能欺瞞呂芳,不能欺瞞皇上,即使死點老百姓,也是無妨的。

果然,嘉靖帝對毀堤淹田的事並不怎麼在意,畢竟他管的是九州萬方,一兩個縣被淹是小事。而面對楊金水的忠誠,面對他的如實匯報,嘉靖帝很高興,讓呂芳暗地裡賞點他什麼。

通過楊金水的匯報,嘉靖帝知道了毀堤淹田的事,知道浙江的水災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其次,嘉靖帝還知道胡宗憲手中有一份杭州知府馬寧遠的供狀,至於這份供狀到底寫的什麼,並不知道,大概率是跟毀堤淹田有關;第三,嘉靖帝還知道胡宗憲一方面不違背嚴嵩,另一方面還受到譚綸影響,但是有投靠裕王的嫌疑。

二、

嚴嵩和嚴世藩:

對於嚴嵩來說,他就是典型的坑爹代表中的那個被坑的爹,如果不是後來胡宗憲足夠聰明,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能從容應對,那麼這次嚴黨很危險,很危險!

此時的嚴嵩知道如下幾條信息:

嚴世藩竟然瞞著自己搞了一出「毀堤淹田」的「好事」,再加上嘉靖帝跟自己說的那一段話,他現在懷疑嘉靖帝已經知道這件事了,但不確定;不信嚴世藩分析的胡宗憲跟譚綸兩個人都知道馬寧遠的供狀,並且由譚綸匯報嘉靖帝的事;嚴嵩還知道胡宗憲手中握著馬寧遠的供狀,但是頭一晚他竟然沒有來求見。

嚴世藩知道的事情略多一些:

毀堤淹田這件事是他策劃並推動的;他堅信胡宗憲已經投靠了裕王,並且把馬寧遠的供狀由譚綸報告了嘉靖帝;瞞著嚴嵩,不讓胡宗憲見;跑到賢良祠找到胡宗憲,向他要馬寧遠的供狀,但是胡宗憲沒有給;跟胡宗憲的對話充滿火藥味,最後深信胡宗憲不會再推行改稻為桑國策,並且一心投靠裕王;激怒胡宗憲,並拿出替胡宗憲寫好的辭職報告,讓他明天在嘉靖帝面前辭職。

這裡再單獨說一下:

其實這次事件對嚴嵩和嚴世藩父子來說是一場艱巨的考驗,嚴嵩和嚴世藩以對嘉靖帝的了解,知道即使胡宗憲把毀堤淹田的事告知嘉靖帝,最多也不過是把他們免職,其實並沒有性命之憂。

關鍵的問題不在這裡,而在於「改稻為桑」政策還能不能繼續執行,只要還能繼續執行,那麼他們的位置就不會變。所以嚴世藩才會在確信胡宗憲已經投靠了裕王之後,一再問他還會不會執行改稻為桑政策,確信他不會再執行後,打算把他換掉,換一個能繼續執行的人來幹。

事實證明,嚴世藩的預測沒有錯,嘉靖帝在明知毀堤淹田真相後,並沒有追究他倆責任,目的也是為了繼續依賴他們改稻為桑。

三、

裕王:

裕王這邊的人已經相當忐忑了,一方面嘉靖帝讓譚綸也進京,讓他們推斷嘉靖帝可能懷疑他們在阻攔改稻為桑。甚至高拱提出不能見譚綸,一旦見了譚綸,擔心引起嘉靖帝的懷疑。

而張居正認為應該見,譚綸是裕王府的詹士,豈有進京不見之理。其次,裕王乃皇儲,理應關心國家大事,哪能不聞不問?

李妃這時候又過來參與政事了,提出讓馮保明著去叫譚綸過來,並由馮保匯報呂芳,這樣就正大光明了。

這部劇刻畫的李妃還是相當飽滿的,也為正史中後來李妃跟馮保控制萬曆皇帝做好了鋪墊。

裕王這邊知道這麼幾條信息:

浙江的大水是人災,且胡宗憲手中有一份馬寧遠的供狀;嘉靖帝應該不知道這件事,不確定胡宗憲明天會不會如實匯報;胡宗憲現在沒有明顯跡象投靠裕王,他還是嚴嵩的人。

再說胡宗憲:

胡宗憲這次進京面聖的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犧牲掉馬寧遠等人,換來浙江改稻為桑的延緩推行;隱瞞這次毀堤淹田的事,不想把嚴嵩牽扯進來;不相信毀堤淹田的事是嚴嵩指使的,但是當晚嚴嵩並沒有見到。

另外還有幾件事一方面既有點突然,也不出他的意料,那就是嚴世藩的態度:

嚴世藩不讓他見嚴嵩,並說明是嚴嵩的意思;嚴世藩一心認為我投靠了裕王,我沒有過多解釋;嚴世藩認為我不會推行改稻為桑政策,打算把我換掉,並讓我交辭呈。

其實從胡宗憲不願多說一句話就能看出,他根本不想鳥嚴世藩,是從骨子裡瞧不上他,認為他水平太低,不值得一駁!

同時,還有幾條信息不確定,一方面是嘉靖帝應該不知道毀堤淹田的事,我沒有說,楊金水是執行人,他應該不會自己供出自己的罪。另一方面則是譚綸,更是裕王那邊的人,希望我把這件事捅大了,讓嚴黨下臺。

正是在四方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這次御前會議在四方勢力同時參與的情況下召開了!

四、

御前會議一開始,嘉靖帝就要試探胡宗憲是否已經投奔了裕王,他必須解開這個疑問:

「你是個謹慎的人啊,可這一次不但先斬後奏,而且殺的人,既有小閣老的人,也有呂公公的人,你就不怕他們給你小鞋穿?」

這句話是一箭三雕,一方面提醒小閣老和呂公公,你們的人被殺了,是被胡宗憲殺的,你們會不會給他穿小鞋;另一方面也點名呂公公和小閣老,毀堤淹田的事,是你們的人幹的,小心你們的頭;最後一句是敲打胡宗憲,你這麼謹慎,為什麼要殺他們的人,是不是投靠了裕王?

嚴嵩聰明,馬上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嘉靖帝當然也懂,政治覺悟嘛。

隨後嘉靖帝把矛頭對準了裕王,問了幾句譚綸的事,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意思仍然明確,仍然認為是譚綸說服了胡宗憲投靠了裕王,並且對他的行為提出批評,最後提出警告,朕都不敢為天下先,你裕王的人就敢為天下先?如果浙江改稻為桑政策不能繼續執行,你們幾個人都吃不了兜著走!

嚇得裕王趕緊跪下請罪……

這時候胡宗憲出來發話了,他也聽出了嘉靖帝話中話,先是講自己沒有投靠任何人,所有的行為都是自己的意思。其次攬下所有的罪狀,並沒有把矛頭對準任何一個人,並提出了引咎辭職。

隨後嘉靖帝一針見血地指出新安江剛花了二百多萬兩銀子修,為什麼會決堤?

胡宗憲怎麼回答,將會牽動在場的每一個人,如果實話實說,嘉靖帝也下不了臺,處罰不處罰呂公公的人?尤其是自己前面還讓呂芳獎了楊金水呢;嚴嵩和嚴世藩也不希望胡宗憲說出真相,不然倆人職務,甚至性命難保;裕王這裡此刻也不希望胡宗憲說出真相,不然胡宗憲投靠裕王的猜忌就成了現實,嘉靖帝自然不容。

結果馬寧遠的供狀交到嘉靖帝手中,嘉靖帝先愣住了,讓拿給嚴嵩看,嚴嵩也愣住了,在場的大家都愣住了……

最後這件事以胡宗憲浙江巡撫的職務被撤銷為結局,改稻為桑繼續執行,毀堤淹田這件事也就這樣過去了!

會議結束,嘉靖帝確認胡宗憲並沒有投向裕王,對此結果他還是比較滿意的,對呂芳說了句:

「真是苦了他了!」

隨後以不想讓他累死,不想讓他愁死為由,叫楊金水不要再為難胡宗憲,還讓裕王派幾個清流過去,由此,我們的男一號海瑞終於要出場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前情回顧:大明王朝中胡宗憲連夜拜訪嚴嵩,為什麼被拒後感慨一切都晚了?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泯滅人性的毀堤淹田背後,揭示已經爛到根子的大明官場
    《大明王朝1566》目前豆瓣評分已經牢牢佔據第一位,也是楊角風比較喜歡的電視劇之一。在劇中有一件懸案,一直到全劇結束正義都沒得到施展,反而是不了了之了,我們今天就講一下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以及事件背後的眾生相。一、毀堤淹田嘉靖四十年,嘉靖帝在精舍組織了一場御前財政會議,由於國庫空虛,再加上年前的周雲逸事件,清流和嚴黨掐的厲害。
  • 《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東南死局
    劇照-胡宗憲大明王朝第三集中改稻為桑在浙江受阻後,胡宗憲上疏浙江遇到的問題,嘉靖帝連看都不看,面對朝廷的議論譚倫急衝衝來找胡宗憲對話譚:你是說,我還沒有學到為官三思?」胡:真想不到裕王為何如此器重你「我胡宗憲沒有退路,你譚倫來與不來也沒有什麼可變!」譚:那我這次本不該來!」胡:你是不該來,「朝野都知道,我是嚴閣老提攜的人……我胡某在大事上從來是上不誤國,下不誤民。」
  • 大明王朝3:知府馬寧遠毀堤淹田,胡宗憲帶兵抗洪,先斬後奏
    但眼下的局勢他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替自己的兒子出謀劃策,他知道今天嘉靖王會去裕王府看皇孫,所以他藉機通過呂芳在王府向嘉靖帝呈上胡宗憲的奏疏以試探嘉靖帝的態度。篤信方士的嘉靖帝奉行著兩龍不相見的信條,這是他兩年來第一次來到裕王府見自己的兒子,他見到皇孫一高興就賞給了李妃十萬匹絲綢,這喚起了他淡漠已久的親情,甚至還破天荒的留在裕王府吃了齋飯。
  •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所以胡宗憲很猶豫,而且他也放出話來,就算是改,也只能是分三年進行。可是朝廷的虧空已經等不了,小閣老又覺得胡宗憲拼命阻礙是因為他投靠了清流。這才有了毀堤淹田,淳安建德知縣以及河道監管被斬,以及胡宗憲主動請辭。毀堤淹田之後,浙江官場重新洗牌。嚴黨掌握了巡撫和布政使兩個要職,以及杭州知府也是他們推薦的,而清流們只掙了一下建德淳安兩個知縣的位置。自此,海瑞出場了。
  • 大明王朝:新安江決堤,胡宗憲騙了很多人,真正主導者其實就是他
    明知毀堤淹田是傷天害理之事,他們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檢舉,更沒有據理力爭,甚至辭職。有時候權力的盲從比濫用更可惡,攤上這樣的父母官,是淳安和建德百姓的災難。 是毀堤淹田之後,是死了幾千名百姓,又有幾十萬百姓無家可歸的前提下,而且請求延緩改稻為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倭寇在蠢蠢欲動。 有人說,不對,在毀堤淹田之前胡宗憲就上過一份奏摺,嘉靖帝沒有看直接給打回來了,這才有了毀堤淹田。
  • 《大明王朝1566》中趙貞吉和胡宗憲誰的權謀更高?
    趙貞吉懂得利用黨爭之勢給自己鋪路,因此一路升巡撫,升尚書,直至登臺入閣;而胡宗憲雖然也看到了黨爭之勢,可他還是執著於做事以及對得住自己的良心,所以浙江倭寇平了,胡宗憲在朝廷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但如果胡宗憲能在倒嚴的關鍵時刻添一把火,比如把毀堤淹田的事如實上報,那胡宗憲之後的仕途一定會比趙貞吉差嗎?
  • 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到底有什麼能耐,讓嘉靖帝放棄嚴嵩也要保他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國產經典歷史劇,它憑藉靠譜的劇情和老戲骨們傾情的演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被奉為第一神劇。筆者就非常喜歡這部劇,所以就以這部劇為基礎,來談談筆者對這部劇的一點個人看法,權當與各位交流。
  • 胡宗憲抗倭大獲全勝,海瑞重審鄭何二人,牽扯到誰:16大明王朝
    而這次戰勝的捷報分為兩路,一路先到了杭州,而此時的趙貞吉還在為籌措軍糧而犯難,因為幾次大戰下來,幾個徽商的訂金都早已花完,浙江藩庫已沒有庫銀,前方軍情如火,他只能一邊派人去抄沒還沒有定罪的鄭泌昌和何茂才的家產,另一邊派人去半價收購剛剛從災難中恢復過來改稻為桑百姓的生絲。有了這次大捷,十年倭患肅清在即,譚綸激動地建議趙貞吉立刻向朝廷報捷,給胡宗憲請功,給戚繼光和所有將士請功,鼓舞士氣。
  • 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是能臣,更是兩頭不討好的「媳婦」!
    《大明王朝1566》裡的胡宗憲,比正史裡的胡宗憲更有文臣氣質。他是能臣,嘉靖說他老成謀國;他是媳婦,在一個家裡充當潤滑劑。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最初也許同樣有騎士夢,渴望像荊軻一樣,為騎士理想而獻身。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真正成為騎士的又有多少?
  • 徐美潔︱《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率性令人不忍直視
    《大明王朝1566》裡的蘇杭織造太監楊金水,也是壞得可以,不僅跟商人沈一石勾結侵吞漁利,還出了個毀堤淹田的壞主意,除了對皇上效忠外,不免視天下人為草芥。這位公公對大臣也是頤指氣使,別說是撫臺、巡按,就連胡宗憲這樣的霸主狠角色,在他面前也是退讓三分,無計可施。王勁松老師乾巴瘦的形象,加上他一字一句、慢悠悠的臺詞表現力,把楊金水這個陰人演到位了。
  • 大明王朝:稀裡糊塗赴死的可憐蟲,臨死,芸娘為什麼要陪他睡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2期——人物篇第5期:前面我們談了全劇開場五分鐘就領了盒飯的周雲逸,可以說,他的死一方面是因為觸動了皇權的權威,另一方面則是成為政治平衡的犧牲品。如果沒有毀堤淹田這件事,作為楊金水接班人的李玄,其仕途必然會一片光明,但事與願違,那麼深受信賴的李玄,為什麼成為第一批冤死鬼呢?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2期——人物篇第5期:大明王朝:陪芸娘睡一晚,卻搭上性命,李玄為什麼心甘情願赴死?
  • 大明王朝15:呂芳會見嚴嵩、徐階,嘉靖帝起疑,發配呂芳做監工
    ,他覺得嚴嵩和徐階的黨爭已經真正的威脅到了自己和嘉靖帝,所以他決定一面急遞趙貞吉,責問他將這樣的供詞呈上來是何誠心,另一面則要親自去會一會內閣的兩個外相,他帶了一壇嘉靖元年的陳年花雕,他給嚴嵩倒了滿杯,給自己和徐階各倒了半杯,又拿出了海瑞審出的供詞,嚴嵩看後當即表態,如果真如鄭泌昌,何茂才所言,是嚴世藩他們叫浙江毀堤淹田,還敢通倭,就應該滿門抄斬。
  • 大明王朝:徐階猜中嘉靖要趙貞吉入內閣,為何卻還被說是不如嚴嵩
    看過《大明王朝1566》中的朋友,都對其中由「資深老戲骨」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嘉靖皇帝印象深刻。有人說他是所有影視作品中城府最深的皇帝,也有人說他是最會維持勢力平衡的皇帝,還有人說他是最為「精明」與「陰險」的皇帝。這些觀點都沒錯,完全非常符合《大明王朝1566》中對於嘉靖皇帝的人物形象設定。
  • 大明王朝:為什麼要「倒嚴」就不能牽涉到嘉靖帝?
    《大明王朝1566》用前15集的篇幅層層鋪展了這盤「死棋」。 《大明王朝1566》16集—35集,講述了「倒嚴」的過程,而「倒嚴」的過程中,伴隨著海瑞決心將浙江貪汙腐敗案一查到底! 而「倒嚴」和「一查到底」存在一個「死結」: 倒嚴就不能牽涉嘉靖帝,牽涉嘉靖帝就倒不了嚴,還會牽禍裕王。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嘉靖說徐階「真聰明」
    《大明王朝1566》裡,嘉靖讓內閣把貞字補上,徐階問是不是趙貞吉,嘉靖說徐階真是聰明,如果是嚴嵩就不會這麼問。說徐階聰明不是指他猜到「貞」字代表趙貞吉,而且徐階把鍋推給了嘉靖,嘉靖心裡彆扭,表情當時是有怒氣的。
  • 胡宗憲身為浙直總督,卻借不到糧賑濟百姓,原來有高人在背後阻撓!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歷史劇,長久地佔據了國產劇榜首的位置,受到了非常多的觀眾的喜愛。筆者對這部劇同樣很喜歡,所以就想以自己的文字,給大家分享一下筆者對這部劇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今天給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江蘇借糧之所以成功,是四股勢力斡旋的結果。
  • 架空地理:官場神劇《大明王朝1566》的致命硬傷
    盧鏜手跡「六國來王處、平倭第一關」提前被合併到杭州的嚴州《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與戚繼光對峙的是杭州知府馬寧遠,他帶兵與淳安知縣常伯熙、建德知縣張知良不惜斷水、踏苗毀田,逼迫當地百姓改稻為桑。古嚴州府地形復原圖(來源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劇中還有毀堤分洪淹田的情節。不論歷史上有沒有這件事,從地理角度去看,淳安是地勢最高的地方,建德其次。如果分洪,只能淹沒建德以下的縣,淳安絕對不會被淹。
  • 通過《大明王朝1566》來看嘉靖年間的官場鬥
    改稻為桑的旨意下達到浙江以後,兩江總督兼浙江巡撫胡宗憲深知不可為,但自己又是嚴嵩的學生,開始陷入兩難境地。他倆與宮裡司禮監直轄的江南織造局主管大太監楊金水,以及依附織造局的巨賈沈一石合謀,想要通過決堤淹田來迫使沒了收成的農民以低價賣田給沈一石,再由沈一石這樣的大財主們來施行改稻為桑。陷入兩難又不想激怒皇帝和嚴嵩的胡宗憲;雖是嚴嵩學生卻也常懷愛民之心的胡宗憲;善於處理具體事物又老成謀國擔心捅破"窗戶紙"會引起動蕩的胡宗憲。
  •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從開頭周雲逸被杖斃與午門,到改稻為桑、毀堤淹田,再到血經一案,可以說裕王自始至終都站在了嚴黨的對立面。按說以裕王的咖位,完全沒必要這麼急著和嚴嵩反目,直接等著自己即位之後,下一道旨倒嚴不就可以嗎,為什麼非得冒著巨大風險去跟嚴嵩鬥呢?問題是:第一,如果不去鬥,裕王能順利上位嗎?
  •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4集)—馬寧遠和田樸珺,相煎何太急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1集)—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2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胡宗憲說出了實情。千百年,都是這麼個套路。皇帝說東,沒有人說西。但是,如果是沒有好處的事,那麼說東,這群人就給你執行的極東,連偏一點方向都不行,最後鍋留給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