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利用權謀是為了給自己謀私利,那胡宗憲不如趙貞吉;可如果用權謀是為了做事,則趙貞吉不如胡宗憲。
01二貞的區別
貞者,吉也。東南二貞,是朝廷敢在內憂外患的浙江推行改稻為桑國策的重要原因。
趙貞吉第一次出場是胡宗憲去江蘇找他借糧食,趙貞吉明知道浙江情況危急還是不借,當然也是因為上面有人打了招呼。最後逼得胡宗憲動了軍令,才借到糧食。
也就是從一開始,趙貞吉就主動卷進了黨爭之中;而胡宗憲則是被迫卷進去的。趙貞吉懂得利用黨爭之勢給自己鋪路,因此一路升巡撫,升尚書,直至登臺入閣;而胡宗憲雖然也看到了黨爭之勢,可他還是執著於做事以及對得住自己的良心,所以浙江倭寇平了,胡宗憲在朝廷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但如果胡宗憲能在倒嚴的關鍵時刻添一把火,比如把毀堤淹田的事如實上報,那胡宗憲之後的仕途一定會比趙貞吉差嗎?
02趙貞吉主動擁抱黨爭為自己鋪路
趙貞吉在黨爭中看似保持中立,實則一直在徐階的授意下行事,比如海瑞審問鄭何二人審出毀堤淹田的事實,趙貞吉並未署名上奏朝廷;司禮監封還供狀後,張居正以個人名義要求趙貞吉再次領銜上奏,可趙卻並未照聽行事,反而當面將司禮監的批文念給鄭何二人,導致其當堂翻供。最終呈上去的供狀也就是鄭何二人貪汙,毀堤淹田、私放倭寇的事不了了之,嚴黨也沒有傷筋動骨。
這裡的問題是:為什麼趙貞吉沒有按照張居正的意思領銜上奏海瑞審出來的供狀呢?
其實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這期間徐階的動作。陳洪去找徐階聯手,可徐階只是念了一段《祭十二郎文》,表明自己垂垂老矣,沒有野心。
那為什麼徐階和趙貞吉都沒有急著開大招呢?很簡單,因為時機沒有成熟,尤其是跟之後血經一事比起來再看。徐階認為時機未到,那自然他也會將這層意思授意給趙貞吉,這裡就可以看出徐趙二人的政治頭腦和政治嗅覺何其發達,就連張居正在他們面前都顯得有點稚嫩。
03胡宗憲抗拒黨爭而注重於做事
胡宗憲看似是嚴黨,實則兩頭不討好。嚴黨懷疑他改換門庭,清流跟他之間畢竟隔了一層,而且把胡宗憲弄過去,會不會跟他們搶內閣的位子呢?胡宗憲心裡不會不知道這些,但他還是頂著壓力肅清了浙江的倭寇,於他個人而言,這是為了做事;可於黨爭而言,他的利用價值也就差不多用完了。但除了做事的能力,也不要忽視胡宗憲搞權謀的能力,如果沒有權謀,那胡宗憲也就變成海瑞了。毀堤淹田一事,胡宗憲先斬後奏,保住嚴黨之時,自己也離開浙江的是非之地,還保留了浙直總督,專心抗倭即可。
另外第十七集胡宗憲殿前奏對說的一番話,感受一下帝國封疆大吏的政治頭腦,以後誰還說胡宗憲沒有權謀就把這段話甩他臉上:
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疆域萬裡,子民百兆。皇上肩負祖宗社稷,治大國如烹小鮮。今年正月,韃靼從河西渡冰河犯山西,順天府百萬軍民缺糧。 二月,山東濟南府饑荒、三月,京師又饑荒,四月,山西又饑荒。 五月,東川土司內亂,閏五月,江西流民叛亂,攻泰河,四川苗民叛亂,犯湖廣界。 本月,寧夏,陝西,山西鬧地震,死傷軍民無算。更何況,東南沿海決戰又已到了決戰時刻。 國事艱難如此,如果興起大獄,牽及內閣和六部九司,我大明朝立時就大亂了。 皇上現在問及新安江絕口之事,臣無言以對。也不敢言對。臣懇請在適當的時候再徹查。臣的苦心不僅念及嚴閣老的知遇之恩。嚴閣老從政二十年,到底是貪了還是沒貪,還是別人打著他的招牌在貪,還是他自己有貪賄行為,皇上比微臣,更了解他。
胡宗憲的做事能力,就連之後嘉靖也感嘆「就怪嚴嵩嚴世蕃不爭氣,搞得朕連胡宗憲這樣的能臣也用不了」。
04結語
個人覺得二貞的權謀並不需要分個高低,兩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最終也是求仁得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