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
我很喜歡諸葛亮的這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是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寫的名句,曾經感動了無數人,被引為座右銘。
現在我知道,這句話出自一本春秋時代的古籍,諸葛亮把原句略改動後借用。
原句是這樣: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原來古人所說,千古文章一大抄,還是有道理的。只要「抄」出新意,「抄」得合情合理,發揚光大,大家也很喜歡。
為了表達對這本古籍書的敬意,我就扒一扒這本書受到的誤解和不公正待遇。它叫《文子》,又被道家稱為《通玄真經》,被很多名人和專家批為偽書。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寫《道德經》的老子是有弟子的,他叫計然,也被稱為文子。計然寫了《文子》,還培養了出色的弟子,也是老子的徒孫範蠡。
範蠡幫助越國國君勾踐,一起臥薪嘗膽,打敗了吳王夫差。後來範蠡功成身退,在傳說中帶著西施泛舟西湖,成為富甲天下的大商人陶朱公,他三次散盡家財搞慈善活動,成為民間公認的商聖、文財神。
範蠡的成功,離不開計然的培養教育,計然曾經為範蠡留下七個錦囊妙計,範蠡用了其中五個妙計就完成了勾踐的復仇計劃,打敗吳國夫差讓越國興旺發達了。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記載了這段越王勾踐復仇歷史。
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成了名言,傳了兩千多年。
其實,這句話是出自《文子》,原話: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讀起來感覺更古樸厚重,然而很多名人專家卻不樂意了,把《文子》批為偽書,認為它不是春秋時計然所作,只是後人寫的大雜燴。
唐朝的柳宗元斷定《文子》是本「駁書」,是把春秋時儒、墨、法、名等百家著述混編出來的,所以是大雜匯「駁書」。
民國的學者錢穆認為沒有文子這個人。梁啓超也認為《文子》一書是抄襲《淮南子》,「實偽中出偽也。其大半剿自《淮南子》。」
1973年在河北定縣出土一批西漢竹簡,就有《文子》竹簡。按時間算,《文子》早於《淮南子》。
蒙羞了兩千多年,看來真相是《淮南子》抄《文子》,千古文章抄《文子》。
我們來看看千古文章是怎麼「抄」《文子》名言。
《淮南子》: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文子》原文:善遊者溺,善騎者墜,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文子》原文: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
《尸子》: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天地上下謂之宇。
《文子》原文: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論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文子》原文: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
《呂氏春秋》: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文子》原文:構木為臺,焚林而畋,竭澤而漁,積壤而丘處……
我讀了《文子》,很驚奇地發現,書中都是以這樣口氣講,老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
老子曰,就是老子說的話。
是的,老子除了寫《道德經》,還教了一個好徒弟。文子把老子的話原原本本告訴我們,寫成了《文子》一書。
原來千古文章名句還是源於老子的智慧……
能讀到《文子》一書,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