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孩子的成功需要的是「內驅力」,而非外力

2020-11-08 梨渦媽咪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父親馬哈維亞和兩個女兒的摔跤之路。父親馬哈維亞是一名摔跤運動員,曾經也獲得很多榮譽,但是最後因為個人原因放棄了自己前途無量的摔跤之路。馬哈維亞遺憾自己還沒登上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在退役之後他就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可沒想到妻子生的兩個孩子都是女兒,這讓馬哈維亞非常懊惱,感覺命運似乎在跟自己開玩笑。隨著孩子長大,馬哈維亞意外發現兩個女兒吉塔和巴比塔都有傑出的摔跤天賦,於是馬哈維亞開始了自己對女兒的摔跤訓練,希望兩個女兒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未實現的夢想,為自己為國家贏得榮譽。最終,大女兒吉塔經過高強度的練習,終於獲得了奧運冠軍。

一個人要成功,靠的是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外在力量,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內驅力。外因很重要,但是自身的內驅力更重要。就像吉塔,最後能夠成為優秀的摔跤選手,如願獲得奧運冠軍,除了父親馬哈維亞對自己的訓練和鞭策,還有一部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吉塔自身的內驅力,心中強烈地想要成功,才讓吉塔與成功的距離逐漸拉近。

為什麼說內驅力比外力更為重要?

1、外力刺激對孩子的作用是短暫的

電影中一開始馬哈維亞對兩個女兒進行摔跤訓練的時候,兩個女兒的內心是牴觸的。女孩子長大了總會有很多自己的小心思,為了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來玩和打扮自己,她們一直對父親的訓練反抗著,可是父親一直沒放棄自己的訓練計劃。所以說外力對孩子的刺激作用總是短暫的,當孩子找到新的外力刺激,就會專注另一件事。

2、內驅力讓孩子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

在電影中,吉塔一開始牴觸練習摔跤,逐漸經過父親的教育和感化,吉塔從內心明白摔跤對於自己和國家的重要性。她開始剪去長發,放棄了自己愛美化妝的興趣,進入了緊張的訓練之中,最終,吉塔獲得了摔跤冠軍。這足以證明孩子要成功的關鍵還是自身的內驅力,外在因素怎麼逼你,都不如自己心裡滿懷夢想的作用來得有效。即使沒有人在旁邊督促你,你也能對自己熱愛的東西保持飽滿的熱情,每天都努力堅持。

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家長應當這樣做

1、避免錯誤的激勵

進行適當的激勵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激勵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激勵方式是否正確。有些父母喜歡拿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或者是以一種物質獎勵方式,以為這是一種變相的激勵方式,能夠讓孩子好好學習。其實這樣的方法對孩子來說,激勵的作用都是短暫的。

經常被父母拿來比較反而可能會打壓孩子的自信,降低孩子對學習的熱情。物質獎勵,雖然孩子學習好了,但是靠的是物質的支撐,而不是孩子本身對學習的樂趣,當有一天物質這個外力消失了,孩子就會被打回原形。

2、注重培養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與歸屬感

想要提升孩子自身的內驅力,只靠外界力量來約束孩子,顯然效果並不長久。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內在下手,加強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所謂勝任感,是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肯定。孩子完成某件任務時,要學會及時讚揚他們,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強勝任感。

在表揚孩子的時候,更多地要去肯定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因素,比如孩子這段時間努力了,取得好的成績是應該的,而不要把這種進步歸結到運氣上,這樣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主感。歸屬感則指的是孩子對家庭的信任感。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只有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孩子才能有一個良好的身心發展,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3、提高孩子的責任意識

孩子的責任感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就像吉塔,正是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對於家庭對於國家的一種責任感,她才找到自己為之奮鬥的理由,更加堅定自己摔跤的夢想,最終成為摔跤冠軍。孩子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能夠幫助他們堅定自己的想法和夢想,無論外界對他造成任何影響,孩子都能依舊堅定自己想走的路。

結語:

孩子能否成功,父母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意識到內驅力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幫助孩子提升自身內驅力,首先對孩子要有一個正確的激勵方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才能更加順利。

相關焦點

  • 《摔跤吧!爸爸》:推動孩子通往成功的並非外力,而是「內驅力」
    17年的一部電影《摔跤吧!爸爸》不僅讓印度電影進入眾人的視線,劇中的情節更是引發了熱議。這部劇中的教育方式以及所表達出來的體育精神,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從《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出,促使吉塔成功的原因有兩大方面,一個是一直以來身邊人包括父親對她的引導和督促;另一方面則是她自身所有的內驅力,只有自己拼盡全力的想要做一件事情,最終才會獲得成功。所以,推動孩子通往成功的並非外力,而是"內驅力"。
  • 《摔跤吧!爸爸》:孩子的成功不僅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內驅力」
    這部電影就是《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熱血與成功,讓很多人感覺到沸騰。《摔跤吧!爸爸》主要講述了由阿米爾·汗飾演的馬哈維亞和他的兩個女兒的摔跤路上的故事。馬哈維亞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獲得了很多榮耀,但是卻因為其他原因放棄了目前輝煌的職業生涯。但是他仍然感覺到遺憾,因為他沒有獲得過奧運冠軍。於是,他將這種遺憾的彌補寄托在他的兒子身上。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早在2016年就上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不僅在我國熱映,也收穫了全世界的掌聲。這部感人的電影一路開掛,輕鬆突破5億,評分高達9.0分。"父愛,女權,男女平等,勵志奮鬥"是《摔跤吧爸爸》的關鍵詞,很多網友開頭笑著,結尾卻是感動到哭。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六、看完摔跤吧爸爸,遇事第一反應,要進攻不能防守,要當選手而不是觀眾,參與比賽的唯一目的是讓別人記住你,而銀牌都是會被時間遺忘的。鍛鍊的時候注重的是毅力,比賽的時候注重的是攻勢,一切成功都是因為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肌肉記憶,神經記憶。七、在女人都是女奴的環境裡,「像個男人」就是進步,就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沒有什麼選擇。
  • 說《摔跤吧!爸爸》直男癌的,根本不知道印度女性需要什麼
    不過,在高口碑的同時《摔跤吧!爸爸》也伴隨著很多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片中的父親把自己摔跤的夢想「強加」給女兒,是否是一種「直男癌」? 橘子君也去看了《摔跤吧!爸爸》,然後看了這些評論只覺得……是我三觀有問題了嗎?
  • 現實版《摔跤吧爸爸》!葛海偉:摔跤是項「很男人」的運動
    人物名片:葛海偉,中級教練,舟山市青少年體校摔跤教練2017年一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一時間摔跤運動變成了時下熱點。在舟山,就有這麼一支能在省裡都叫得出名號的強勁隊伍,至今他們已經拿下了大大小小40多塊省級比賽金牌,培養出了3名國家隊隊員,而這支摔跤隊的「爸爸」就是葛海偉。
  • 《摔跤吧!爸爸》:摔跤吧!女孩兒們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我的個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從未停止對世事的批判。如果《三傻大鬧寶萊塢》表達了對填鴨式教育的不滿,那麼《我的個神啊》就是對印度各式宗教辛辣的嘲諷和拷問。在豆瓣上,《三傻》的評分為9.1,《我的個神啊》評分為8.3,以卓越的姿態大大領先於國內絕大多數電影。
  • 電影《摔跤吧!爸爸》:從孩子的角度剖析父母對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
    《摔跤吧!爸爸》上映於2017年5月5日,2017年12月獲得第4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到目前為止,在豆瓣上已有199.6萬人看過,還有13.9萬人想看,在豆瓣評分高達9.0分。
  • 中國版摔跤吧爸爸,有多少孩子輸在了父母上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放映之後火了一片,電影中的爸爸不僅做到了別的爸爸做不到事情,而且還做到了其他印度人不敢做的事情。這位爸爸為了能夠將自己的摔跤傳承下去,為國家贏得金牌,由於沒有兒子,所以一直堅持讓女兒練習摔跤,從小就開始鍛鍊。爸爸還打破了印度的傳統思想觀念。
  • 另類解析《摔跤吧爸爸》:為孩子做「職業啟蒙」,比考高分重要!
    而在職業啟蒙教育中,《摔跤吧爸爸》裡的爸爸就做的很好,狠心的父親將兩個女兒培養成優秀的摔跤手作為目標而努力!《摔跤吧爸爸》讓我們看到一位"啟蒙者"父親!《摔跤吧爸爸》是根據印度的真實故事改編,這部傳奇的摔跤手冠軍養成影片揭露了"職業啟蒙"的重要性。
  • 印度超勵志電影《摔跤吧!爸爸》,絕對值得你帶上孩子一起看!
    阿米爾·汗的又一逆天神作——《摔跤吧,爸爸》做到了摔跤吧!簡單說就是,無論在哪個國家,此片都無比讓人鼓舞勵志,不同國家,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但都面臨著本質相似的偏見與歧視,《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無論面對任何種族、國家、膚色的觀影群體,都能瞬間直戳內心、打動觀眾的片子;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摔跤吧!爸爸》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片
    如果不是《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我們恐怕很難理解平等和尊嚴對於印度女性來說有多麼的艱難。我想影片最打動觀眾的不僅僅是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花盡半生的心血將兩個女兒從平庸的生活裡拯救出來,教給他們摔跤的本領和技巧,讓她們最終成為了可以為國爭光的女運動員。
  • 《摔跤吧!爸爸》精神力量強大,但現實意義不夠
    什麼樣的人最適合看《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那就是不想好好學習,只會天馬行空地羨慕其他人的孩子們,和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因為,只要你看過這部電影,你就會有一種體會:這世界上,好好學習算並不是最難的事,其他的成功之路需要你付出的,很可能遠比學習文化知識辛苦。
  • 要戰鬥,就用會被記得的方式:《摔跤吧!爸爸》
    要戰鬥,就用會被記得的方式:《摔跤吧!爸爸》(「孩子的爸,沒有女孩玩摔跤。我擔心以後全村的男生都不敢娶她們。」「等我女兒擁有自己的運動事業,就不會是男人挑她們,而是她們挑男人。」在性別不平等、暴力與童婚依然盛行的印度,一部描述鄉下女孩怎麼成為世界級摔跤選手的傳記電影,竟然能夠請到巨星阿米爾罕主演與監製,還刷新《三傻大鬧寶萊塢》的票房紀錄,一躍成為賣座冠軍,並不是件尋常的事情。《摔跤吧!爸爸》改編自真人實事,本身就夠扣人心弦。瑪哈維亞(Mahavir SinghPhogat)是印度全國摔跤冠軍,但無緣打進世界比賽,始終引以為憾。
  • 教育孩子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困難、最複雜的事情——《摔跤吧爸爸》
    兩周前,跟朋友去看了最近很火的《摔跤吧,爸爸》,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很勵志的。但有些雞湯的味道。我覺得除了啟發,這部電影還能激發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父母應該像電影中的父親一樣嗎?督促他們的孩子學習東西?當然有人認為,你看,力一力,印度不是摔跤世界冠軍嗎?
  • 經典影片分享——《摔跤吧爸爸》
    他的確是寶萊塢中裡程碑般的存在,而今天影投天地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摔跤吧爸爸。經典影片分享——《摔跤吧爸爸》故事的主人公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
  • 看過《摔跤吧!爸爸》,你知道真實的印度式摔跤嗎?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讓很多人對摔跤運動產生了興趣,在影片中父女在奧運會中參加的是自由式摔跤比賽,而在故事中她們從小訓練的,則是典型的印度式摔跤,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如此相似?在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家,吵架都不多見,摔跤這種強對抗的格鬥項目是什麼狀況?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