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父親馬哈維亞和兩個女兒的摔跤之路。父親馬哈維亞是一名摔跤運動員,曾經也獲得很多榮譽,但是最後因為個人原因放棄了自己前途無量的摔跤之路。馬哈維亞遺憾自己還沒登上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在退役之後他就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可沒想到妻子生的兩個孩子都是女兒,這讓馬哈維亞非常懊惱,感覺命運似乎在跟自己開玩笑。隨著孩子長大,馬哈維亞意外發現兩個女兒吉塔和巴比塔都有傑出的摔跤天賦,於是馬哈維亞開始了自己對女兒的摔跤訓練,希望兩個女兒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未實現的夢想,為自己為國家贏得榮譽。最終,大女兒吉塔經過高強度的練習,終於獲得了奧運冠軍。
一個人要成功,靠的是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外在力量,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內驅力。外因很重要,但是自身的內驅力更重要。就像吉塔,最後能夠成為優秀的摔跤選手,如願獲得奧運冠軍,除了父親馬哈維亞對自己的訓練和鞭策,還有一部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吉塔自身的內驅力,心中強烈地想要成功,才讓吉塔與成功的距離逐漸拉近。
1、外力刺激對孩子的作用是短暫的
電影中一開始馬哈維亞對兩個女兒進行摔跤訓練的時候,兩個女兒的內心是牴觸的。女孩子長大了總會有很多自己的小心思,為了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來玩和打扮自己,她們一直對父親的訓練反抗著,可是父親一直沒放棄自己的訓練計劃。所以說外力對孩子的刺激作用總是短暫的,當孩子找到新的外力刺激,就會專注另一件事。
2、內驅力讓孩子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
在電影中,吉塔一開始牴觸練習摔跤,逐漸經過父親的教育和感化,吉塔從內心明白摔跤對於自己和國家的重要性。她開始剪去長發,放棄了自己愛美化妝的興趣,進入了緊張的訓練之中,最終,吉塔獲得了摔跤冠軍。這足以證明孩子要成功的關鍵還是自身的內驅力,外在因素怎麼逼你,都不如自己心裡滿懷夢想的作用來得有效。即使沒有人在旁邊督促你,你也能對自己熱愛的東西保持飽滿的熱情,每天都努力堅持。
1、避免錯誤的激勵
進行適當的激勵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激勵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激勵方式是否正確。有些父母喜歡拿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或者是以一種物質獎勵方式,以為這是一種變相的激勵方式,能夠讓孩子好好學習。其實這樣的方法對孩子來說,激勵的作用都是短暫的。
經常被父母拿來比較反而可能會打壓孩子的自信,降低孩子對學習的熱情。物質獎勵,雖然孩子學習好了,但是靠的是物質的支撐,而不是孩子本身對學習的樂趣,當有一天物質這個外力消失了,孩子就會被打回原形。
2、注重培養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與歸屬感
想要提升孩子自身的內驅力,只靠外界力量來約束孩子,顯然效果並不長久。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內在下手,加強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所謂勝任感,是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肯定。孩子完成某件任務時,要學會及時讚揚他們,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強勝任感。
在表揚孩子的時候,更多地要去肯定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因素,比如孩子這段時間努力了,取得好的成績是應該的,而不要把這種進步歸結到運氣上,這樣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主感。歸屬感則指的是孩子對家庭的信任感。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只有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孩子才能有一個良好的身心發展,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3、提高孩子的責任意識
孩子的責任感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就像吉塔,正是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對於家庭對於國家的一種責任感,她才找到自己為之奮鬥的理由,更加堅定自己摔跤的夢想,最終成為摔跤冠軍。孩子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能夠幫助他們堅定自己的想法和夢想,無論外界對他造成任何影響,孩子都能依舊堅定自己想走的路。
孩子能否成功,父母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意識到內驅力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幫助孩子提升自身內驅力,首先對孩子要有一個正確的激勵方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才能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