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5時12分,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5、4、3、2、1」,倒計時結束,「點火」的指令下達。伴隨著轟鳴的聲響,一枚通體黑色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直衝雲霄。
這是商業火箭公司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的首飛現場。15分鐘後,在遙遠的太空中,「穀神星一號」順利地把 「天啟星座十一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而在地面的指揮大廳中,人們還在焦灼地等待著一個消息。「根據飛行評定結果,我宣布,本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的話音剛落,現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星河動力的團隊成員激動地當場落淚。
在中國商業航天興起的5年間,十餘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但嘗試發射者寥寥無幾。在星河動力此次實現成功首飛前,僅有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入軌成功。而在更早之前,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的嘗試均遺憾地以失敗告終。
這意味著,目前,2歲的星河動力是第二個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火箭公司,也是首個將火箭送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磨刀不誤砍柴工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2月。在民營火箭公司創業的浪潮中,它算不上最早的那一批,甚至是個趕晚集者。
2014年底,國務院發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兩會,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後,國家層面更是陸續發布了多個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文件。
以2015年為標誌性時間節點,中國的民營火箭創業自此萌芽。包括藍箭航天(2015年6月)、零壹空間(2015年8月)等在內,一批民營火箭公司紛紛成立。
期間,在政策的鼓勵下,眾多航天科技人才嘗試從體制內走出,投身創業的浪潮中。當時就有不少人找到了在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從事火箭總體設計工作的劉百奇,希望他能加入到創業團隊中。
星河動力創始人&CEO 劉百奇
不過,劉百奇並沒有馬上行動起來。「主要是對公司的發展思路沒有達成一致。在行業的最早期,大家的想法和對公司的規劃不一樣,這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對錯之分,都是在摸索。」
其實,政策的利好和對市場的看好讓劉百奇也湧出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但他常常在想,「如果自己真的成立一個火箭公司,會採用什麼樣的發展模式?」
如果說國家層面的航天事業是服務國家戰略,那麼商業航天就需要在起步階段就找到形成商業閉環的方法。
而火箭賽道的特點是高門檻、高投入、高風險和長回報周期。全球商業航天的代表企業SpaceX成立於2002年,儘管背後有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大力支持,其成名作獵鷹9號火箭也經歷了漫長的開發周期,直到2010年才實現首飛。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百奇認為,擅長技術的航天人投身商業航天領域,一定要摒棄技術思維,而是採用產業思維。具體來說,就是在造火箭前想清楚市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火箭。
因此,在成立星河動力之前,劉百奇便與幾位合伙人進行了一番市場研究。事實上,在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期間,他已經在進行航天領域的市場分析和戰略規劃研究。
而通過與身邊加入創業浪潮的前同事們的不斷溝通,劉百奇對市場了解加深,他在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公司雛形。
「計程車」和「巴士」劉百奇和團隊把民營火箭公司面向的航天市場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純商業化市場,滿足包括民營衛星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政府等客戶的微小衛星零散發射需求;
第二類是半商業化市場,是國家隊主導的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巨型星座建設的批量發射需求;
第三類是非商業化市場,即國家隊肩負的探月、空間站建設等具有社會價值的大型載荷發射需求。
在劉百奇看來,第一類主要是10~200公斤微小型衛星的零散發射,可能到2024年,這都將會是該市場的主要發射需求,所需的火箭運載能力在數十噸量級。而2024年之後,第二類市場要求大規模發射,火箭的運載能力需要達到200~500噸。
此外,在所有的發射需求中,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利用低軌衛星星座實現全球網際網路無縫連結服務)又是最為主要的。例如,11月9日,中國已經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衛星通信星座的建設方案,涉及13000萬顆衛星的部署。
而根據目前的數據計算,如果要建設這麼大規模的星座,將存在龐大的運力缺口,亟待包括星河動力在內的民營火箭公司滿足。
結合上述市場情況,星河動力的研發主要面向微小衛星組網市場,並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首先,通過投入較小、相對成熟的小型固體火箭研發,實現零散微小衛星的發射服務,以此打通「自造血」功能;
然後,開發高可靠性、可回收、低成本、運載能力大的液體火箭,解決航天行業發射成本高、運力不足的痛點。
這也就是星河動力的兩大核心產品:「穀神星」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和「智神星」系列中型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
劉百奇將其比作「巴士」和「計程車」服務。「智神星」液體火箭運載能力強,單次發射可攜帶多顆衛星,就像是大巴車,適合大規模的星座組網;「穀神星」固體火箭運載能力相對較小,但發射更加靈活、快捷,就像招手即停的計程車服務,適合微小衛星零散發射或星座補網。
而固、液搭配的組合,也讓星河動力能基本滿足接下來航天市場的各類發射需求。
按部就班和「意外」於是,在明確市場需求和所需要的火箭產品後,星河動力便又將其進一步分解,細化至發動機、控制系統、結構系統等各個環節,敲定各環節的產品功能和開發周期。
總的來說,星河動力的目標是實現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火箭開發。在商業航天發展的初期,提供運輸服務的商業火箭公司競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拿出安全、低價的火箭產品。
星河動力希望未來能夠把火箭的發射成本進一步壓縮。劉百奇表示,實現低成本的路徑有兩個,最主要的是技術自主與技術創新。「火箭的低成本是設計出來的,火箭可靠性也是設計出來的。」
例如,為了控制成本,團隊選擇了自主研製火箭發動機的方案,而發動機在火箭中成本佔比接近50%。
在劉百奇看來,自主研發能力正是星河動力的優勢之一,據他介紹,目前團隊約100人,其中,70%是來自於航天一線的工程師。
「大家的年齡在35~45歲之間,基本都有10~20年的工作經驗,專業上覆蓋了整個火箭的總體設計、發動機設計、結構設計、電氣設計、軟體設計等,特別是在發動機環節,我們掌握了相關技術,並能快速實現突破。「
2018年3月,星河動力自研的「光年」系列固體發動機項目立項;同年11月,「光年」系列60t推力一級發動機(國內最大推力)試車成功;2019年12月,「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三級發動機地面熱試車成功.......
劉百奇表示,兩年多來,星河動力的實際開發節奏和最初的規劃基本一致,「受外部因素變化的影響,最大的偏差也不會超過三個月」。
不過,團隊在今年遇到了意外——原本計劃在今年上半年進行的「穀神星一號」首飛,被一再延遲。
「主要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劉百奇解釋道,當前星河動力的模式為主要負責設計環節和最後的總裝總測,零部件的加工製造環節則委託給外部工廠。「因為疫情,不僅很多工廠復工困難,同時很多試驗也無法按時開展。」
在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下,「穀神星一號」首飛被定在了今年11月7日。
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0.5萬美元就在火箭發射前一天,11月6日,很多政府人士、投資人、航天領域從業者飛抵酒泉市,希望能夠親眼見證「穀神星一號」的起飛。
這樣大動靜的背後,是此次發射的特殊意義。在國內此前僅有一次成功發射案例的情況下,如果「穀神星一號」順利發射,將意味著星河動力這個「後來者」正式完成對早一批創業公司的追趕,「跑步」進入頭部梯隊。
當然,劉百奇和團隊也做好了失敗的預案。「航天發射本身是有風險的活動,針對這個風險,也有完整的預案和處理措施。這次首飛火箭是『打一備一』,如果這一次飛行失利了,我們會馬上進行問題分析,完成歸零後儘快組織二次復飛。」
結果令人振奮——「穀神星一號」首飛成功並實現入軌。
首飛成功,直接提升了星河動力在行業內的關注度。據媒體報導,首飛成功後,星河動力的估值可能實現翻倍。
此前,星河動力先後完成了4輪融資。最近的一次是今年9月的2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強資本領投,啟賦資本、達武創投、元航高脈資本、聯儲關天、安徽江南產投跟投。
劉百奇也感受到了資本的熱情,近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正與其接觸。另外,熱度還體現在客戶訂單的增加上。
因為,此次首飛入軌成功達到了百米級入軌精度,標誌著星河動力具備了商業化發射的能力。畢竟,能夠把包裹精確送達指定地點,快遞服務才具有價值。據了解,星河動力近期又獲得10多個火箭發射訂單,預計於明年、後年完成。
劉百奇表示,實現入軌發射只是商業火箭的開始。接下來,如何形成規模化生產和發射能力將持續考驗著一個創業團隊。
在他的規劃中,固體火箭方面,團隊預計於2022年實現小批量規模化發射;同時,2022年星河動力也將完成中型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並計劃於2024年實現回收,「通過回收和重複利用,我們計劃把火箭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0.5萬美元。」
2015年,國內商業航天興起。5年間,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創業者,行業中一直存在渴望儘快「打造出中國的SpaceX」的聲音。
而伴隨著各個民營航天企業的摸索與前進,這種熱忱也逐漸歸於平靜。一方面,SpaceX的發展迅速;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意識到了探索出自己道路、找尋自己節奏的重要性。劉百奇就將星河動力實現追趕的原因歸結為,堅持從成立之初就規劃好的道路。
「我們走自己的路,不是必須對標SpaceX,也不需要做中國的馬斯克。沒有辦法對標,也沒有必要去對標,中國和美國的社會環境、工業技術、發展階段均不相同。對於我們來說,還是要儘快做出可靠、低廉的好產品,和大家一起解決運力缺口的問題。」劉百奇說道。
今年,衛星網際網路被正式納入「新基建」的範圍,市場的需求進一步被刺激。成功首飛、迎接過屬於星河動力的高光後,劉百奇和團隊沒有太多時間停下來感受這一時刻,他們還要繼續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