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使館敦促在卡達生活印度人不要恐慌

2021-01-08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印度時報》6月9日報導,隨著四個海灣國家關閉與卡達的海上、空中和陸地聯繫後,最新一輪海灣危機正不斷加深。印度現在開始擔心在卡達居住和生活的63萬名國民。印度駐卡達大使館要求該國民眾「保持警惕」,並表示印度政府正在監測事態發展。

一則官方聲明說:「印度大使館正密切關注局勢,並與卡達當局保持聯繫,以確保印度國民在卡達的安全。」

報導說,卡達只有一條通往沙烏地阿拉伯的陸地路線,用於運輸基本商品。這條路線現在由於危機而關閉。不過,消息人士稱,卡達庫存充足,不會立刻感到恐慌或短缺。其次,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卡達很可能會投入大量資源來維持其人民生活。

有報導說,印度政府已同意提供物資。印度政府已準備好今後的救援行動。消息人士說,人們所面臨的最大的危險是會成為謠言的犧牲品。(實習編譯:李慧 審稿:譚利婭)

相關焦點

  • 印度總理敦促13億人呆在家裡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20日消息,印度總理莫迪敦促該國13億人呆在家裡,以保護自己免受快速傳播的新冠病毒影響。此前數小時,印度政府宣布從3月22日開始禁止所有國際航班在該國著陸。莫迪當地時間周四晚間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稱:「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國家來說,這場冠狀病毒危機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並指出疫情已對印度經濟造成衝擊。他呼籲所有人從3月22日早晨7點到晚上9點實行一天的自我封閉,所有人不得離開家、上街和到處遊走,藉此獲取經驗,為防疫做好準備。
  • 印度人:筷子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卡達:中國人教會我們閱兵
    說起印度,我們都知道印度人吃飯是直接用手抓起來的,對於他們這種習俗。很多中國網友表示不能理解,其實小編也覺得挺無奈的,日常我們不洗手去吃飯都要被爸爸媽媽被罵死了,更別說是在印度,有網友說印度人有強大的免疫力,不怕。啥都不怕。現在想想,似乎是這樣的。
  • 疫情下的英國人生活百態,超市老闆們敦促英國人不要恐慌購買
    英國超市老闆們敦促英國人不要恐慌性購買,因為他們向每個人保證有充足的存貨和送貨窗口。由於擔心在冠狀病毒激增的情況下再次被限制呆在家,貨架上已經被搶購的光禿禿了。由於超市敦促人們保持冷靜,衛生紙已經從貨架上飛走了商店老闆們向英國人保證,他們有足夠的錢去購買商品超市希望避免3月份出現的不理性消費大型連鎖超市不顧一切地避免重演3月份出現荒唐的場景,由於疫情下導致顧客大量購買衛生紙、麵粉和麵食等必需品的事情。
  • 從綠茶到內褲 印度人離開中國怎麼生活?
    印度ThePrint新聞網7月4日文章,原題:從綠茶到內褲,中國對印度人生活的影響遠超手機App 副題:沒了從中國進口的8000多種商品中的大多數,印度人就無法生活 薩烏扎的社交媒體頭像上如今寫著「完了」。
  • 印度人對印度下手了,改國名,印度不叫印度了?印網友激烈爭論
    拿印度與中國、美國進行對比,已經是印度人的常規操作了,大部分人也樂得看個熱鬧。但最近,印度人終於對印度下手了,印度人想把國名給改了。印度以後不叫印度了嗎?那應該叫什麼?據稱,印度人呼籲印度最高法院將印度重新命名為巴拉特或印度斯坦。印度人為什麼會想要換掉「印度」這個名字?這是因為「印度」一詞是源於希臘,「驕傲」的印度人不想用這個國名。
  • 印度警方宣布逮捕5名涉嫌襲擊非洲人的印度人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法新社29日報導,在非洲國家敦促印度政府確保在印生活的非洲人安全之後,新德裡警方當天宣布,他們逮捕了5名涉嫌襲擊非洲人的印度人。新德裡警察局副局長伊斯瓦·辛格說,26日晚上,由於有非洲人在街上大聲播放音樂並飲酒,當地居民與他們發生爭吵並扭打。一名非洲人受輕傷。法新社稱,一周前,一名剛果裔教師被3名印度男子棒打致死。
  • 印度政府變卦,在阿聯印度人包機回國計劃被迫取消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杜拜中華網報導 在印度民航部拒絕批准後,滯留阿聯的印度人社區組織報告稱,他們的航班已被取消,從而粉碎了數百名打算回國的印度人的希望。周六,來自阿聯不同社區的印度團體代表證實,他們租用的阿聯航空公司的特殊航班自周五起就取消了。
  • 印度高鐵打破世界紀錄!印度人卻選擇沉默,坦言:實在太丟人了
    人紅是非多,印度對中國的技術十分羨慕,也開始搞起了自己的高鐵事業。印度高鐵打破世界紀錄!對此印度人卻選擇沉默,直言:實在太丟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一、高鐵技術二戰過後,歐美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科學技術領先世界。歐美國家發明製造出來的新科技產品,技術上都是封鎖性,不會對外透露。尤其是像對我們這樣剛剛建國的國家,充滿了歧視。
  • 印度反應中國試劑盒檢測有偏差,並要求退貨,大使館做出回應
    印度宣布停止使用中國試劑盒,並要求退貨印度是繼中國之後的第二人口大國,13億的龐大人口對原本經濟就不算發達的印度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加上貧富差距大,貧民窟的印度人民完全就使用不上試劑盒,檢測試劑盒也成為了相當昂貴的東西。
  • 【安全提醒】中國駐義大利、沙特、巴林、卡達、德國大使館發布...
    這些信息不但無助於防控疫情,反而造成恐慌,幹擾抗擊疫情。大使館建議大家,要關注並相信官方信息,按照官方指引做好自我防護,不要傳謠、信謠,科學防範病毒傳播。大家可以隨時關注巴林官方報導,登錄巴衛生部網站www.moh.gov.bh/COVID19,了解巴林確診病例數及巴方採取的相關防控措施。大使館也將及時發布相關重要信息。
  • 印度上空出現「外星人」?造成民眾恐慌,網友:沒見識
    印度上空出現「外星人」?造成民眾恐慌,網友:沒見識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和我國一樣,但是我國發展比較協調,而印度貧富差距極大,有很多人是吃不上飯,所以印度給我們的印象便是「窮」。
  • 當印度人遇到中國美食,一臉的不屑,印度人:沒有印度做的好吃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提高的時候,它的整體飲食水平和消費水平就會逐漸上調,印度是我們所知道的全球貧困地區之一,印度的經濟水平一直屬於不發達的狀態,然後加上他們對人口的不控制,人口龐大直接導致印度的落後。
  • 印度的國罵,居然是數字420,與印度人交往需忌諱
    印度是一個非常扯的國度,不是因為他們的文化狀態,而是他們對文字的忌諱,如果你到印度旅遊。在超市買東西,正好420元,你有福了,老闆一定會給你抹零的。不是因為你長得帥,因為人家對420過敏。印度曾經是英屬殖民地,自然被留下了英國人的文化痕跡。
  • 印度人想改國名了?只因「印度」一詞出自他國,印網友激烈爭論
    作為世界大國,印度表現出的感覺不是那麼成熟和穩重,經常做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對於自己真正的實力卻毫不自知,拿中國和印度相比還和美國相比,已經是印度人常規的操作了,大部分人也許只是看個熱鬧進來,印度人竟然對自己下了狠手,印度人想要把國民給改了,印度以後就不叫印度了嘛,那應該叫什麼據稱印度方面呼籲政府將其改成巴拉克或者印度斯坦
  • 印度首都為何到處都是牛、猴子等動物,是因為印度人愛心泛濫嗎?
    究竟是何原因,讓印度的城市裡處可見各種動物的身影?這些動物明明已經破壞了城市的交通、環境,印度人卻不殺他們,是否因為當地人比較有愛心呢? 印度街頭上的牛印度的城市之所以會變成動物們的天堂,其實這與印度教徒的宗教信仰有關。印度人都相信,動物是自然力量的化身,這些動物有著可以左右人類命運的超自然力量,所以印度人對於動物喜愛又敬畏。
  • 去印度朝聖必知的10條常識
    印度的寺廟比較多,參觀寺廟的時候,最好不要穿短褲和短裙。印度人拜佛的時候,不論男女老幼,都是脫鞋進去的。因為印度人認為,鞋子踩遍了世間的汙穢,是一種不潔之物。不要怕地上的灰塵弄髒我們的襪子,因為心靈上的汙垢要遠比地上的塵土骯髒。即使進入普通印度人的家裡,也需要脫鞋。印度人家裡一般都設有佛堂,穿鞋進入是不聖潔的。另外,有些印度寺廟還有更奇葩的禁忌。例如印度的金廟。金廟是瓦臘納西寺廟中地位最高的一座。進入金廟規矩很多,比如說所有來訪者必須脫鞋光著腳從水池趟過,以示敬意,嚴禁來訪者光頭,除非戴帽子或者用頭巾裹住。
  • 庫基族:自稱中國人的印度人,拒絕與印度聯姻,不學印語不過印節
    「中國後裔不與印度人為伍」的思想讓庫基族女子以與印度人結婚為恥,男性也拒絕和印度人通婚。  印度也是一個文化色彩極強的國家,文化種類豐富多彩,可庫基族的人卻不過印度的傳統節日,反而受中國藏族的影響更大,他們信奉龍,吃粽子,划龍舟,在年曆和節慶假日上,他們使用的是中國藏族的日曆。  庫基族
  • 自稱中國人的印度人:拒與印度聯姻,不學印度語不過印度節
    居住在馬尼普爾邦的不是印度人嗎?他們為什麼不使用印度的國旗,而去使用與我國國旗相似的旗幟?其實居住在這裡的人民,一直令印度政府頭疼。因為他們拒絕學習印度語,拒絕政府的一些幫助和扶持,拒絕與印度人通婚,更甚的是拒絕了印度引以為傲的風俗習慣。
  • 印度人想把國家名字「印度」改成「巴拉特」
    印度莫迪總理提出「新印度」的概念,大部分印度人號召重振印度文化,他們認為在四百年前,西方國家強行將印度的國家名字從巴拉特(Bharat)改成印度(India),這是對南亞次大陸人民自尊的傷害。呼籲者認為,印度豐富的文化,對世界是很大的貢獻。
  • 印度封城鑄成大錯?莫迪恐成全國「罪人」,印度人:誰來幫幫我們
    我國在疫情爆發之後,政府迅速下達了封城,關閉娛樂場所等命令,有效地控制了國內疫情的增長,現在疫情在多個國家蔓延,但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情況,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適用於封城這樣的防禦措施,如今印度封城鑄成大錯?莫迪恐成為全國「罪人」,印度人感嘆誰來幫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