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召南•羔羊 》講析1

2021-02-19 萬獻初

本期將要分享的是《毛詩·召南·羔羊》,下面一起來看詩文: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譯文(《先秦詩詞鑑賞辭典》微調)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絲合縫真考究。

退朝公餐享佳餚,逍遙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襖,素絲密縫做工巧。

逍遙踱步慢悠悠,公餐飽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絲納縫質量高。

逍遙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餚。

 

《召南》位列「十五國風」第二位,共有14首詩。目前已分享6首,分別是《鵲巢》《江有汜》《摽有梅》《行露》《甘棠》和《小星》。其中既有氣象恢弘的「歷史正劇」,也有接地氣的「家庭倫理劇」,真可謂風格迥異、極具張力。

《鵲巢》《摽有梅》《小星》《江有汜》同屬「家庭倫理劇」範疇,接下來分享的《羔羊》,將重回「歷史正劇」的軌道。

不論是正在分享的《召南》,還是之前的《周南》,其中大量詩歌,皆以動植物名稱作為題目,這是「賦比興」修辭手法中「比」的運用,是借物抒情,這也符合《詩經》的一貫風格,含藏內斂、溫柔敦厚,樸素且自然。

《周南》《召南》一字之差,卻有明顯分野。《周南》是自下而上,描寫的更多是基層群眾的精神風貌,如《關雎》《卷耳》《桃夭》等,反映的是民間百姓的喜怒哀樂。《召南》則是自上而下,更多著筆於上層建築,國家初步穩定後,如何完善吏治、法律、風俗、制度,如《甘棠》《行露》《羔羊》等,正面或側面如實記錄了相關政治舉措,並對西周初年政治家的不懈努力給予肯定。

下面分享《毛詩·召南·羔羊》的正文部分。

《羔羊》總共3章,每章4句,全詩共48字,只在6處有所改動(即每章前兩句,「皮」「革」「縫」「紽」「緎」「總」)。

「退食自公」一字不改,但卻有兩種變化。一是句內變換語序(第二章改為「自公退食」),二是章句間位置上進行交錯(「退食自公」出現在第一章的第三句,二三章則出現在第四句),意義幾無差別,但使詩句押韻,這是本詩藝術效果上的亮點。

「委蛇委蛇」(即「逶迤」),則是雷打不動,下面先說「蛇」。

委蛇委蛇。

「蛇」,本字是「它」,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楚簡帛寫作,秦簡牘寫作,《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上古居住條件相對簡陋,甚至在荒草叢生處,此地多蛇鼠毒蟲之類,時常威脅先民生命安全,夜幕降臨則更甚。次日清晨相見,彼此相互詢問「無它乎」,意思是「昨晚沒被蛇咬吧」。

 

下面分析《召南·羔羊》的精神主旨。

關於本詩的主旨精神,歷來有多種觀點。存在即合理,面對不同聲音,要秉持「求同尊異」的態度。此處以《毛詩序》《毛詩正義》《詩集傳》為主要參考依據。

《毛詩正義》是西漢初年學者對《詩經》的解釋和理解。學術為政治服務,在歷史上是常見的,比如同時期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毛詩正義》為維護鞏固漢朝統治,不免帶有一定政治趨向,甚至個別處存在牽強附會,作為最原始的文獻資料,仍不失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朱熹是繼孔子、孟子之後,明代王陽明之前,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明清兩朝科舉考試官方指定答案,影響中國歷史數百年。其對《詩經》的研究理解,主要體現於《詩集傳》。

《詩集傳》,簡稱《集傳》,共二十卷。一般認為,《詩集傳》是全面批判《毛詩序》的。但此書是朱熹《詩》學的代表作,是貫徹其《詩》學大綱的產物,居於《詩經》宋學的頂峰,僅用反《詩序》一點,並不足以概括它。

朱熹將《詩經》作為理學的教材,認為讀《詩》應該「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他希望讀《詩》者通過熟讀諷詠、即文求義的文學方法,明白詩中有美醜善惡,從而警戒自己從善棄惡;明白詩中有三綱五常的「天理」,從而抑制自己情勝性動的人慾。

《詩集傳》是朱熹多年心血的結晶,是對孔子「溫柔敦厚,詩教也」主張的繼承和擴大。「溫柔敦厚」四字分量極重,此為教化民眾讀《詩》的結果,這既是《論語》中「民德歸厚」「溫良恭儉讓」,也是《中庸》「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思想的體現。

《詩經》磅礴恢弘、氣貫天地,不僅是文學作品,亦是一部史書。《詩經》可以是流傳至今的諺語,如《桃夭》;可以是發生在民間的小故事,如《行露》;可以是女子精彩的內心戲,如《卷耳》;可以是家庭家族傳承發展的寫照,如《螽斯》;可以是偉大歷史人物的重大政治決策,如《小星》;可以是歷史大事件或殘酷戰爭,如《無衣》。

總而言之,是要讓風俗民情歸於淳厚,適合於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這就是《詩經》政治教化作用的集中體現。


相關焦點

  • 《毛詩·召南·採蘩》講析 4
    本期將要分享的是《毛詩·召南·採蘩》,下面一起來看詩文:於以採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於以採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在上節分享中,對「被之祁祁」作了進一步闡釋,重點突出其對全詩畫龍點睛的作用,可謂是神來之筆,讓整首詩瞬間「活」了。「被之祁祁」是一種打破傳統的「凌亂美」,反映了數千年前古人高級的審美情趣。隨後引用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楊貴妃「凌亂美」的精彩描寫,究其緣由即可追溯至《召南·採蘩》。足見《詩經》對後世文學的重大影響。
  • 詩經·召南·羔羊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羔羊詩經·國風·召南·羔羊原文羔羊之皮,素絲[1]五紽[2]。羔羊朗讀羔羊注釋及注音[1]素絲:本色的絲,白絲。[2]五紽〔tuó〕:形容縫製細密。五,交午,縱橫交錯之意。紽,古代量詞,五絲為一紽。[3]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一說減食。
  • 注音讀書筆記18:《詩經·召南·羔羊》
    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tuó。
  • 詩經《羔羊》是「德如羔羊」的誇讚,還是「尸位素餐」的嘲諷
    《國風·召南·羔羊》是召南中的第七首詩。寫的是一位身著考究羔皮裘的官員悠閒自得的自公門食堂飽腹歸家,而短短的一首詩他就「委蛇委蛇」了三次,按照方玉潤的點評,此種迴環諷詠便是說他從容自得之貌的長久不變了。
  • 以《羔羊》這首小詩為例聊一聊
    上期連結:聊聊那些年,我讀《詩經》的糗事與趣事《羔羊》究竟是頌詩還是刺詩呢?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詩·召南·羔羊》我私意以為,破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委蛇委蛇」這句詩上。這句詩很有意思,因為它在全詩的三個樂章中反覆出現,而出現的位置卻又不斷調整。
  • 《國風·召南》十四篇總結(解讀)
    不經意間《國風·召南》14篇讀完了,中國的古典著作,對於今人的我來說,一直以來,因不太能讀懂,也不知道其到底講的是什麼,就一直有個衝動,要一探究竟。從哪開始呢?正好身邊有本詩經,本來買來是給孩子看的,現在自己研讀了起來。字面也不好理解,翻譯往往也是直來直去,搞不懂這樣的詩句到底好在哪裡。
  • 《召南·野有死麕》裡的愛情
    這首《野有死麕》,是《詩經·召南》中的一篇。《周南》《召南》作為「十五國風」中的「二南」,《周南》地域大抵在今陝西、河南之間,《召南》地域大抵在今河南、湖北之間。把國風作為不同地區樂歌的學者沿著《毛詩序》的解釋探討「二南」詩到底採於何時何地,例如朱熹、方玉潤、江陰香等;另一類學者沿著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的解釋認為「二南」是樂調而不是地區,例如程大昌、顧炎武、郭沫若等。後者認為「二南」不屬於國風。
  • 【詩經之美】《國風·召南·摽有梅》
    【詩詞解讀】《國風·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國風·召南·摽有梅》是《詩經·召南》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詩。詩分三章,每章一層緊逼一層,與詩中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相適應。首章「迨其吉兮」,尚有從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見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謂之」,可謂迫不及待了。三復之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 讚美詩|《榮耀神羔羊》
    《榮耀神羔羊》榮耀榮耀榮耀神羔羊榮耀榮耀榮耀神羔羊惟有他是榮耀尊貴配得讚美在寶座上的真神羔羊來敬拜他,高聲齊來頌揚在寶座上的羔羊榮耀榮耀榮耀神羔羊榮耀榮耀榮耀神羔羊惟有他是榮耀尊貴配得讚美在寶座上的真神羔羊來敬拜他
  • 《毛詩·周南·樛木》講析3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上節從第一章「南有樛木,葛藟纍之」說起,講到據此用法,明確了詩中是以「樛木」喻男子,「葛藟」喻女子。這種支撐與攀援的關係,正是自然萬類相依相存、和諧共生的展現。若從更深層面作理解,「樛木」與「葛藟」亦可用來作西周封建之象喻,即比作一種維繫家國的中堅力量。 樂只君子,福履綏之「綏」(suí,又讀suī),從糸妥聲,「妥」古時寫作
  •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主題鑑賞之二:厭惡無禮說漢代《毛詩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4] 漢代的統治者把詩當作政治倫理教材,為統治者教化人民而服務,因此《毛詩序》對《詩經》的闡釋是一種政治教化與功利目的的視域。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說道:「韓說曰:『平王東遷,諸侯侮法男女失官昏之禮,《野麕》之刺興焉』」。
  • 《詩經·召南·甘棠》沒有讚美詞的讚美詩
    《國風·召南·甘棠》是先秦召公在治西方的時候,治理得當,人民和睦,等到他去世了,人們懷念他,連他種的樹都不忍心破壞,後人便作了這首詩來紀念他,表達了人民對召公的讚美和懷念。圖源網絡這首詩共三章,對比一下每章第二句針對甘棠發出的動作:由第一章的「勿伐」 ,伐是齊根砍斷;到第二章曰「勿敗」 ,敗是壞其枝葉;再到第三章「勿拜」 ,拜,攀援使彎。
  • 詩經·召南·野有死麇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野有死麇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原文野有死麇[1],白茅[2]包之。野有死麇朗讀野有死麇注釋及注音[1]麇〔jūn〕:獐,小型鹿科動物之一,比鹿小,無角,尾短。[2]白茅: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諸侯。[3]懷春:比喻少女思念婚嫁。
  • 【詩經賞析】國風·召南 野有死麕
    尨(máng):多毛的狗。鑑賞:是一首純真的情歌  (1)男子小心翼翼用白茅包好剛打到的獐子,懷著坎坷不安的心情送給心愛的女子,並稱女孩就像這白茅一樣純潔美麗。  (3)獐和鹿,都是古人求親的時候必備的禮聘之物,詩中引用這獐和鹿含義深刻。  詩經是收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篇,當時社會正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禮教尚未形成,社會風氣較開放,古代男女對性的態度不像後世般受禮教禁錮,所以男女表達愛情還是比較大膽,直接的。談情說愛、男歡女愛是人純真性情的流入,不能言其淫豔、不符禮義廉恥。
  • 國風·召南·殷其靁
    何斯違斯⑶,莫敢或遑⑷?振振君子⑸,歸哉歸哉!殷其靁,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⑹?振振君子,歸哉歸哉![1] 注釋譯文 ⑴殷(yǐn引):猶「殷殷」,狀雷聲也。一說通「隱」。一說喻車聲。靁:古同「雷」。⑵陽:山的南面。
  • 《詩經》中這首恭賀新婚的詩,竟然引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
    《詩經》中有一首詩很奇怪,因為這首詩,有三種意義完全不一樣的解釋,而且到今天哪個解釋正確,還沒有下定論!這首詩,可以明確的一點,是一首描寫婚禮的詩。但是是誰的婚禮呢?是平民還是諸侯王君的婚禮?這一點《毛詩序》裡說是國君的婚禮,朱熹《詩集傳》說是描寫的諸侯的婚禮,不管是誰的婚禮,從這首詩描寫婚禮的場面「百兩御之」、「百兩將之」這些詞彙,可以看出,婚禮的場面很隆重,所以我們只要判定,這是一首描寫貴族的婚禮就是了。然後就是這首詩的解釋,現在的學者認為,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 詩經《野有死麕》一首三千年前的求愛詩
    現在我們來學習詩經《野有死麕》,這是一首創作於西周初期的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那時封建制度尚未確立,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野有死麕》講的是,一位年輕的獵人在郊外叢林中遇見一位溫婉如玉的少女,就用他獵來的小鹿拿白茅包裹著,作為禮物向少女求愛。那麼,這個直率且大膽的年輕獵人的求愛是否成功了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 【經典誦讀】《毛詩》
    詩經(毛詩)序序  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雖無為而自發,乃有益於生靈。六情靜於中,百物蕩於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剌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發諸情性,諧於律呂,故曰「感天地,動鬼神,莫近於《詩》」。此乃《詩》之為用,其利大矣。
  • 讚美詩歌▷《贖罪的羔羊》
    【贖罪的羔羊】 得著耶穌真有福氣, 世上的榮華怎能相比? 主已揀選我, 必救我到底, 基督再來一起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