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將要分享的是《毛詩·召南·羔羊》,下面一起來看詩文: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譯文:(《先秦詩詞鑑賞辭典》微調)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絲合縫真考究。
退朝公餐享佳餚,逍遙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襖,素絲密縫做工巧。
逍遙踱步慢悠悠,公餐飽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絲納縫質量高。
逍遙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餚。
《召南》位列「十五國風」第二位,共有14首詩。目前已分享6首,分別是《鵲巢》《江有汜》《摽有梅》《行露》《甘棠》和《小星》。其中既有氣象恢弘的「歷史正劇」,也有接地氣的「家庭倫理劇」,真可謂風格迥異、極具張力。
《鵲巢》《摽有梅》《小星》《江有汜》同屬「家庭倫理劇」範疇,接下來分享的《羔羊》,將重回「歷史正劇」的軌道。
不論是正在分享的《召南》,還是之前的《周南》,其中大量詩歌,皆以動植物名稱作為題目,這是「賦比興」修辭手法中「比」的運用,是借物抒情,這也符合《詩經》的一貫風格,含藏內斂、溫柔敦厚,樸素且自然。
《周南》《召南》一字之差,卻有明顯分野。《周南》是自下而上,描寫的更多是基層群眾的精神風貌,如《關雎》《卷耳》《桃夭》等,反映的是民間百姓的喜怒哀樂。《召南》則是自上而下,更多著筆於上層建築,國家初步穩定後,如何完善吏治、法律、風俗、制度,如《甘棠》《行露》《羔羊》等,正面或側面如實記錄了相關政治舉措,並對西周初年政治家的不懈努力給予肯定。
下面分享《毛詩·召南·羔羊》的正文部分。
《羔羊》總共3章,每章4句,全詩共48字,只在6處有所改動(即每章前兩句,「皮」「革」「縫」「紽」「緎」「總」)。
「退食自公」一字不改,但卻有兩種變化。一是句內變換語序(第二章改為「自公退食」),二是章句間位置上進行交錯(「退食自公」出現在第一章的第三句,二三章則出現在第四句),意義幾無差別,但使詩句押韻,這是本詩藝術效果上的亮點。
「委蛇委蛇」(即「逶迤」),則是雷打不動,下面先說「蛇」。
委蛇委蛇。
「蛇」,本字是「它」,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楚簡帛寫作,秦簡牘寫作,《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上古居住條件相對簡陋,甚至在荒草叢生處,此地多蛇鼠毒蟲之類,時常威脅先民生命安全,夜幕降臨則更甚。次日清晨相見,彼此相互詢問「無它乎」,意思是「昨晚沒被蛇咬吧」。
下面分析《召南·羔羊》的精神主旨。
關於本詩的主旨精神,歷來有多種觀點。存在即合理,面對不同聲音,要秉持「求同尊異」的態度。此處以《毛詩序》《毛詩正義》《詩集傳》為主要參考依據。
《毛詩正義》是西漢初年學者對《詩經》的解釋和理解。學術為政治服務,在歷史上是常見的,比如同時期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毛詩正義》為維護鞏固漢朝統治,不免帶有一定政治趨向,甚至個別處存在牽強附會,作為最原始的文獻資料,仍不失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朱熹是繼孔子、孟子之後,明代王陽明之前,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明清兩朝科舉考試官方指定答案,影響中國歷史數百年。其對《詩經》的研究理解,主要體現於《詩集傳》。
《詩集傳》,簡稱《集傳》,共二十卷。一般認為,《詩集傳》是全面批判《毛詩序》的。但此書是朱熹《詩》學的代表作,是貫徹其《詩》學大綱的產物,居於《詩經》宋學的頂峰,僅用反《詩序》一點,並不足以概括它。
朱熹將《詩經》作為理學的教材,認為讀《詩》應該「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他希望讀《詩》者通過熟讀諷詠、即文求義的文學方法,明白詩中有美醜善惡,從而警戒自己從善棄惡;明白詩中有三綱五常的「天理」,從而抑制自己情勝性動的人慾。
《詩集傳》是朱熹多年心血的結晶,是對孔子「溫柔敦厚,詩教也」主張的繼承和擴大。「溫柔敦厚」四字分量極重,此為教化民眾讀《詩》的結果,這既是《論語》中「民德歸厚」「溫良恭儉讓」,也是《中庸》「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思想的體現。
《詩經》磅礴恢弘、氣貫天地,不僅是文學作品,亦是一部史書。《詩經》可以是流傳至今的諺語,如《桃夭》;可以是發生在民間的小故事,如《行露》;可以是女子精彩的內心戲,如《卷耳》;可以是家庭家族傳承發展的寫照,如《螽斯》;可以是偉大歷史人物的重大政治決策,如《小星》;可以是歷史大事件或殘酷戰爭,如《無衣》。
總而言之,是要讓風俗民情歸於淳厚,適合於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這就是《詩經》政治教化作用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