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羔羊原文
羔羊之皮,素絲[1]五紽[2]。
退食[3]自公[4],委蛇[5]委蛇。
羔羊之革[6],素絲五緎[7]。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8],素絲五總[9]。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朗讀
羔羊注釋及注音
[1]素絲:本色的絲,白絲。
[2]五紽〔tuó〕:形容縫製細密。五,交午,縱橫交錯之意。紽,古代量詞,五絲為一紽。
[3]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一說減食。
[4]自公:從公門而出。
[5]委蛇〔wēi yí〕:雍容自得貌。
[6]革:去毛的獸皮。
[7]緎〔yù〕:古量詞,絲二十縷為緎。
[8]縫:皮革,一說縫合之處。
[9]總:紐結。一說為「數」,與「紽」同。
羔羊翻譯
羔羊皮革做的衣襖,白色的絲線交錯縫製。
從公門而出回家吃飯,心中感到怡然自得。
羔羊皮革做的衣服,白色的絲線細密縫製。
心中感到怡然自得,從公門而出回家吃飯。
羔羊皮革做的衣裘,白色的絲線精心縫製。
心中感到怡然自得,從公門而出回家吃飯。
羔羊賞析
《羔羊》一詩的內容十分簡明清晰,結構復沓的三章只描寫了一件精工細作的羔羊皮裘,和一位從公門回家吃飯的卿大夫雍容自得的神態。對於此詩的主題,古今主要有「讚美說」和「諷刺說」兩種。
清代以前傳統的儒家學者,大多將此詩解讀為讚美在位者的美德,如《毛詩序》云:「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薛漢《韓詩薛君章句》云:「詩人賢仕為大夫者,言其德能稱,有潔白之性,屈柔之行,進退有度數也。」清代牟庭首先明確提出「諷刺說」,認為本詩旨在「刺餼廩儉薄也」。恰恰相反,今人持「諷刺說」的多認為本詩諷刺的是士大夫尸位素餐,「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不作為之行。
此外,對於本詩中一些關鍵字詞釋義的不同,也是造成諸家各執一說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素絲」一詞,《三家詩》的《齊詩》認為是「君子朝服」,《韓詩》則認為「素喻潔白,絲喻屈柔」;再如「退食」一詞,《三家詩》皆認為是自公門退朝而就食,非謂退歸私家,而《毛詩正義》認為是大夫因節儉而減食;還有「委蛇」一詞,《毛傳》解為「行可從跡」,鄭玄《箋注》解為「委曲自得之貌」,而《韓詩》又解為「公正貌」。
從結構上看,本詩三章,互為疊詠,且各章後兩句的句序、詞序顛倒變動,並未重複。吟詠之下,仿佛這位士大夫悠然自得、從容信步的情境就活現在我們眼前,難怪清人陳繼揆稱讚這種用法「隨意變化,妙絕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