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原文
摽[1]有[2]梅,其實七[3]兮。
求我庶[4]士[5],迨[6]其吉[7]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8]兮。
摽有梅,頃筐[9]塈[10]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11]之。
摽有梅注釋及注音
[1]摽〔biào〕:落下,一說擲拋。
[2]有:語氣助詞,無實義。
[3]七: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4]庶:眾多。
[5]士:未婚男子。
[6]迨〔dài〕:及,趁。
[7]吉:吉日,一說婚嫁適齡。
[8]今:現在。
[9]頃筐:斜口的竹筐。
[10]塈〔jì〕:取。
[11]謂:開口說話,一說聚會,一說歸、嫁。
摽有梅翻譯
成熟的梅子落下來,留在樹上的還有七成。
追求我的眾位男子,要趁著良辰吉日。
成熟的梅子落下來,留在樹上的只有三成。
追求我的眾位男子,就趁著此時此刻。
成熟的梅子落下來,用斜口竹筐來裝取。
追求我的眾位男子,就趁著現在開口吧!
摽有梅賞析
《摽有梅》是一首以女子口吻表達儘早成婚之願的詩作,這種情感大膽又殷切,真摯而動人。正如《毛詩序》所云:「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男女及時」也就是當今所謂的適齡婚嫁,此四字基本點明了此詩的主旨和風俗背景。《周禮·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展現的就是上古先民這一質樸的婚嫁風俗。
本詩共有三章,各章均以「梅子落地」的意象起興。第一章中梅子落地,留在樹上的尚有七分,暗示女子正值青春妙齡,韶華方好;第二章中樹上梅子轉眼只剩三分,暗示女子芳華即逝,唯恐遲暮;第三章中成熟的梅子紛紛落地,要用竹筐去盛,暗示女子擇偶成家、尋覓歸宿的終極意願。隨著不斷增多的「落梅」而來的,是女主人公對「求我庶士」層層遞進的呼喚。從「迨其吉」到「迨其今」,再到「迨其謂」,急切的心理層層渲染,終於到達淋漓盡致之境。清代龔橙《詩本義》中評論此詩說:「《摽有梅》,急婿也」,一個「急」字,可謂抓住全篇基調。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因此男女婚姻關乎社會穩定和國家大局,我國古代對此尤為重視,「男女及時」作為國家政策之一被長期推行。這首女子期盼婚姻的詩作,讀來頗有唐代《金縷曲》「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意味,然而其質樸清新的風格又絲毫沒有違背「思無邪」的原則,使人在掩卷之餘,仿佛能感受到女子那真誠殷切的內心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