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詩經摽有梅原文、注釋

2021-02-08 學古詩文

秦·詩經摽有梅原文、注釋

【原文】

摽[1]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2]之!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注釋】

[1]音標或漂,古拋字

迨:音代,同逮

[2]:音氣,乞的借字

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

---

1.摽(biào鰾):一說墜落,一說擲、拋。有:語助詞。

2.七: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3.庶:眾多。士:未婚男子。

4.迨(dài代):及,趁。吉:好日子。

5.今:現在。

6.傾筐:斜口淺筐,猶今之簸箕。塈(jì既):一說取,一說給。

7.謂:一說聚會;一說開口說話;一說歸,嫁。

題解:女子希望男方及時前來求婚

譯文:

梅子落地紛紛,

樹上還留七成。

有心求我的小夥子,

請不要耽誤良辰。

梅子落地紛紛,

枝頭只剩三成。

有心求我的小夥子,

到今兒切莫再等。

梅子紛紛落地,

收拾要用簸箕。

有心求我的小夥子,

快開口莫再遲疑。

【賞析】

  這是一首委婉而大膽的求愛詩。「求我庶士」,不妨讀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黃熟,紛紛墜落。一位姑娘見此情景,敏銳地感到時光無情,拋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卻嫁娶無期,便不禁以梅子興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這首憐惜青春、渴求愛情的詩歌。

  此篇的詩旨、詩藝和風俗背景,前人基本約言點出。《毛詩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男女及時」四字,已申明詩旨;後數語乃經師附會,應當略去。《周禮·媒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明白了先民的這一婚戀習俗,對這首情急大膽的求愛詩,就不難理解了。陳奐則對此篇巧妙的興比之意作了簡明的闡釋:「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也。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詩毛氏傳疏》)。

  龔橙《詩本義》說「《摽有梅》,急婿也。」一個「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調,也揭示了全詩的旋律節奏。

  從抒情主人公的主觀心態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無覓。全詩三章,「庶士」三見。「庶」者,眾多之意;「庶士」,意謂眾多的小夥子。可見這位姑娘尚無意中人。她是在向整個男性世界尋覓、催促,呼喚愛情。青春無價,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貞潔的妙齡的青春,周身充滿了新鮮的血液、體態輕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這個時期只有幾個月」(《羅丹藝術論·女性美》)。如今梅子黃熟,嫁期將盡,仍夫婿無覓,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為比。「其實七兮」、「其實三兮」、「頃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無名氏《金縷曲》之憂心「無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遺意。

  從詩篇的藝術結構看,「急」就急在三章復唱而一步緊逼一步。重章復唱,是《詩經》基本結構。但從詩意的表達看,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重章之易辭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漸進。《草蟲》首章末句「我心則降」、次章末句「我心則說」、末章末句「我心則夷」,即為語雖異而情相類的重章之易辭申意。《摽有梅》則屬於重章之循序漸進。三章重唱,卻一層緊逼一層,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過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從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見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謂之」,可謂真情畢露,迫不及待了。三復之下,聞聲如見人。

  珍惜青春,渴望愛情,是中國詩歌的母題之一。《摽有梅》作為春思求愛詩之祖,其原型意義在於建構了一種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戀及時。從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到中唐無名氏的《金縷曲》「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從《牡丹亭》中杜麗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紅樓夢》裡林黛玉嘆惜「花謝花飛飛滿天」;以至聞捷《吐魯蕃情歌》中的「蘋果樹下」和「葡萄成熟了」這兩首名作,可以說,無不是這一原型模式的藝術變奏。然而,《摽有梅》作為先民的首唱之作,卻更為質樸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陳文忠)

相關焦點

  • 《詩經·摽有梅》賞析
    摽有梅(《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譯文及注釋譯文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請不要耽誤良辰。
  • 詩經 | 摽有梅,其實七兮
    :《召南·摽有梅》《國風·召南·摽有梅》先秦:佚名摽有梅,其實七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注釋】1、摽(biào):一說墜落,一說擲、拋。有:語助詞。
  • 詩經·召南·摽有梅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摽有梅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原文摽[1]有[2]梅,其實七[3]兮。求我庶[4]士[5],迨[6]其吉[7]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摽有梅,頃筐[9]塈[10]之。求我庶士,迨其謂[11]之。摽有梅注釋及注音[1]摽〔biào〕:落下,一說擲拋。[2]有:語氣助詞,無實義。[3]七: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4]庶:眾多。[5]士:未婚男子。[6]迨〔dài〕:及,趁。
  • 《詩經》第二十篇《摽有梅》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其實七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唐無名氏《金縷曲》之憂心「無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遺意。從詩篇的藝術結構看,「急」就急在三章復唱而一步緊逼一步。重章復唱,是《詩經》基本結構。但從詩意的表達看,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重章之易辭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漸進。《草蟲》首章末句「我心則降」、次章末句「我心則說」、末章末句「我心則夷」,即為語雖異而情相類的重章之易辭申意。《摽有梅》則屬於重章之循序漸進。
  • 《詩經·摽有梅》:熱烈的徵婚
    作者/金先生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1樹上的梅子落下七成了,媒人上門來了七批了。來求婚的男士這樣多,對我有意的小夥子,快請你的媒人趁吉日來吧!
  • 詩經:摽有梅,其實七兮
    一起讀詩經:《召南·摽有梅》《
  • 【詩經之美】《國風·召南·摽有梅》
    【詩詞解讀】《國風·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國風·召南·摽有梅》是《詩經·召南》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詩。詩分三章,每章一層緊逼一層,與詩中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相適應。
  • 摽有梅,其實七兮
    一起讀詩經:《召南·摽有梅》 《國風·召南·摽有梅》先秦:佚名 摽有梅,其實七兮。
  • 講講《摽有梅》
    020【摽有梅】 20.1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20.2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摽有梅》,這裡的「梅」讓詩人想到了什麼?
    詩經《摽有梅》原文:摽(biào)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dài)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摽有梅》,為一首恨嫁詩。讀起來會讓人想到那些「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句子。樹上的梅子越落越多,枝頭所留越來越少,那些追求我的男子,你們得抓緊時間才行啊。樹上梅子「其實七兮」,女子說「迨其吉兮」,正是青春年少好時光呢。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及我個人見解——摽有梅
    《摽有梅》是《詩經》裡《國風·召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第一章第一句摽有梅,其實七兮。
  • 詩經.摽有梅
    【賞析】   《摽有梅》是《召南》中具有代表性的詩,比恢弘壯麗的《周南》靈活有餘,不時有口語點綴,似我們日常的對話,更加體現出當時的民風。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請不要耽誤良辰。梅子落地紛紛,枝頭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到今兒切莫再等。梅子落地紛紛,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夥子,快開口莫再遲疑。
  •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哪個少女不懷春?無奈夫婿難覓
    摽有梅,講述了懷春少女因為夫婿難覓的著急心態。附原文如下:嚴: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寫梅,也有「媒」的意味。還是詩經的一貫作風,迴環往復,層層遞進。從梅子收了三成到收了七成,在到最後的全部入筐。隨著時間的推進,女主人公的心情也是愈發的著急啊。青春易逝,夫婿難覓。恨不能向「庶士」發出邀請。不要錯過這美好時光,抓緊時間趕緊表白。如後世有詩文曰「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過期不候的。
  • 視月讀《詩》之《摽有梅》——「急婿」與「惜時」
    漢代的《毛詩序》解釋《摽有梅》,是「男女及時也」。南宋朱熹的《詩集傳》解釋《摽有梅》,在《毛詩序》的基礎上也提到了「懼其嫁不及時」。可見以上兩家都認為《摽有梅》所歌詠的就是與男女嫁娶相關的。歷來大多數註解《詩經》的學者對此詩的意見也與這兩家大約一致。但令人頗感意外的是,解《詩經》風格一向前衛而貼近生活實際的清初學者姚際恆,在解釋《摽有梅》一詩時卻顯得格外地保守:「此篇乃卿、大夫為君求庶士之詩。」
  • 再不來娶,老娘去找隔壁老王——《詩經·摽有梅》
  • 摽有梅
    在《詩經·國風·召南》中,有一首很有意思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壹丨龔橙《詩本義》說:「《摽有梅》,急婿也。」只一個「急」字,道出了詩的真諦。在這「急」的情感和韻律中,我們讀到的,是女子恨嫁的心情。
  • 《詩經》全文(帶注釋和譯文)(國風2)
    《詩經》全文 (帶注釋和譯文)春秋·孔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為「詩」或「詩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為經典,定名為《詩經》。《詩經》現存詩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 500 餘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章。
  • 《摽有梅》:先秦就有這種現象了
    大齡未婚女青年,其實並非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先秦時期的《詩經》裡曾就記載過這樣的現象。《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周禮·媒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這講得就是先秦的一種風俗。在當時的召南地區,每逢仲春之時,當地的媒官便讓未結婚的大齡青年去幽會。《摽有梅》中的情節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風俗背景下的。
  • 《摽有梅》女子求嫁心切,這是為何?
    《詩經》中《摽有梅》一詩,給我們介紹了逾齡未嫁女子盼望出嫁的心情。其實,古代女子在情感表達這一方面一般都是很含蓄的,可是這首詩卻是直喇蝲地表達求嫁心切的感受,讓人我們對西周的婚嫁禮俗大為好奇。摽有梅,其實七兮。
  • 詩經召南摽有梅
    注釋:1 摽(biào):落下。2 七:七成。此指樹上的梅子還有十分之七。3 庶士:眾多男子。4 迨(dài):及,趁著。5 吉:好時光。6 塈(jì):取。7 謂:告訴,約定。《毛詩序》說:「《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認為講的是男女婚嫁之事,也接近詩意。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講為君求賢才的。來源 學習強國編輯 周章龍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