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詩經》解讀及我個人見解——摽有梅

2021-01-17 一卷離騷一卷經

《摽有梅》是《詩經》裡《國風·召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第一章第一句摽有梅,其實七兮。

摽,讀biao四聲,詩裡解釋為落,指落地。

七,虛指,代表樹上還有。

第一章第二句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求,指追求。

庶,詩裡解釋為眾多。

士,在古代通常解釋為讀書人或士大夫及未成家的男子。在詩裡指未婚男子。

迨,解釋為趁著。

吉,指好時辰。

第二章第一句摽有梅,其實三兮。

三,同第一章的七,都是虛指。

第二章第二句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今,指今天或現在。

第三章第一句摽有梅,頃筐塈之。

頃筐,指斜口的竹筐。

塈,詩裡解釋為取。

第三章第二句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謂,詩裡解釋為告訴或者說。

我對這篇《摽有梅》全詩的解釋:梅子紛紛落地,梅樹上卻還留有七成果實。想要追求我的眾多男子啊,趁著良辰美景不要耽誤。梅子紛紛落地,梅樹上卻還留有三成果實。想要追求我的眾多男子啊,趁著今天請不要再等待。梅子紛紛落地,用斜口的竹筐來拾取。想要追求我的眾多男子啊,快快開口莫再遲疑。

我對這篇《摽有梅》的一些個人見解: 很明顯《摽有梅》是一首大膽而婉轉追求愛情的詩歌,全詩明朗而又深情。

清朝龔橙的《詩本誼》說「《摽有梅》,急婿也。」一個「急」字,抓住了此篇的情感基調,也揭示了全詩的旋律節奏。

全詩共三章,每一章都有一句求我庶士。可見這位女子必定樣貌出眾,品行良善且無意中人,女子在向眾多的男子裡尋覓愛情和愛侶。三章重唱,一層緊逼一層,生動地表現了女子情急意迫的心理過程。

從詩中第一章的「七」到第二章的「三」,樹上的梅子越來越少,也喻指了女子的青春年華像梅子樹上的果實一樣慢慢流逝,而女子卻仍然沒有找到如意郎君。唐朝《金縷衣》一詩中有:「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之句,與這篇《摽有梅》何其的相似,都是在告訴眾人莫負好時光。

相關焦點

  • 《詩經·摽有梅》:熱烈的徵婚
    作者/金先生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1樹上的梅子落下七成了,媒人上門來了七批了。來求婚的男士這樣多,對我有意的小夥子,快請你的媒人趁吉日來吧!
  • 《詩經》第二十篇《摽有梅》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唐無名氏《金縷曲》之憂心「無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遺意。從詩篇的藝術結構看,「急」就急在三章復唱而一步緊逼一步。重章復唱,是《詩經》基本結構。但從詩意的表達看,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重章之易辭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漸進。《草蟲》首章末句「我心則降」、次章末句「我心則說」、末章末句「我心則夷」,即為語雖異而情相類的重章之易辭申意。《摽有梅》則屬於重章之循序漸進。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及我個人見解——草蟲
    《草蟲》是《詩經》裡《國風·召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陟彼南山,言採其薇。
  • 【詩經之美】《國風·召南·摽有梅》
    【詩詞解讀】《國風·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國風·召南·摽有梅》是《詩經·召南》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詩。詩分三章,每章一層緊逼一層,與詩中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相適應。
  • 《詩經·摽有梅》賞析
    摽有梅(《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譯文及注釋譯文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請不要耽誤良辰。
  • 詩經 | 摽有梅,其實七兮
    :《召南·摽有梅》《國風·召南·摽有梅》先秦:佚名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注釋】1、摽(biào):一說墜落,一說擲、拋。有:語助詞。
  • 秦·詩經摽有梅原文、注釋
    秦·詩經摽有梅原文、注釋【原文】摽[1]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摽有梅,其實七兮
    一起讀詩經:《召南·摽有梅》 《國風·召南·摽有梅》先秦:佚名 摽有梅,其實七兮。
  • 詩經·召南·摽有梅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摽有梅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原文摽[1]有[2]梅,其實七[3]兮。求我庶[4]士[5],迨[6]其吉[7]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8]兮。摽有梅,頃筐[9]塈[10]之。求我庶士,迨其謂[11]之。摽有梅注釋及注音[1]摽〔biào〕:落下,一說擲拋。[2]有:語氣助詞,無實義。[3]七: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4]庶:眾多。[5]士:未婚男子。
  • 詩經.摽有梅
    【賞析】   《摽有梅》是《召南》中具有代表性的詩,比恢弘壯麗的《周南》靈活有餘,不時有口語點綴,似我們日常的對話,更加體現出當時的民風。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請不要耽誤良辰。梅子落地紛紛,枝頭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到今兒切莫再等。梅子落地紛紛,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夥子,快開口莫再遲疑。
  • 講講《摽有梅》
    020【摽有梅】 20.1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20.2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詩經:摽有梅,其實七兮
    一起讀詩經:《召南·摽有梅》《
  • 視月讀《詩》之《摽有梅》——「急婿」與「惜時」
    漢代的《毛詩序》解釋《摽有梅》,是「男女及時也」。南宋朱熹的《詩集傳》解釋《摽有梅》,在《毛詩序》的基礎上也提到了「懼其嫁不及時」。可見以上兩家都認為《摽有梅》所歌詠的就是與男女嫁娶相關的。歷來大多數註解《詩經》的學者對此詩的意見也與這兩家大約一致。但令人頗感意外的是,解《詩經》風格一向前衛而貼近生活實際的清初學者姚際恆,在解釋《摽有梅》一詩時卻顯得格外地保守:「此篇乃卿、大夫為君求庶士之詩。」
  • 《摽有梅》,這裡的「梅」讓詩人想到了什麼?
    詩經《摽有梅》原文:摽(biào)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dài)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摽有梅》,為一首恨嫁詩。讀起來會讓人想到那些「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句子。樹上的梅子越落越多,枝頭所留越來越少,那些追求我的男子,你們得抓緊時間才行啊。樹上梅子「其實七兮」,女子說「迨其吉兮」,正是青春年少好時光呢。
  • 再不來娶,老娘去找隔壁老王——《詩經·摽有梅》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螽斯
    《詩經》裡描寫的都是先秦時代周的社會面貌,《螽斯》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第二句宜爾子孫,這裡的宜我以為可以理解成好或者和順更好,振振兮,振振二字一般解釋為茂盛,但我理解為興旺。第二段第一句裡的薨薨兮,薨是指昆蟲飛行時振翅的聲音。第二句裡的繩繩兮,繩這裡讀min,指綿綿不絕。第三段裡第一句裡揖揖兮,揖揖這裡指眾多的意思。第二句裡蟄蟄兮,蟄蟄這裡也指多、眾多。
  • 摽有梅
    在《詩經·國風·召南》中,有一首很有意思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連黃道吉日都不用選了,你來求親,我就嫁了。等到梅子都摘完了,仍是沒人來求親。那個誰誰,你們怎麼還不來提親呀,我彩禮也不要了,開個口吧,跟你私奔算了。這回真是急了。壹丨龔橙《詩本義》說:「《摽有梅》,急婿也。」
  • 《摽有梅》:先秦就有這種現象了
    大齡未婚女青年,其實並非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先秦時期的《詩經》裡曾就記載過這樣的現象。《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周禮·媒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這講得就是先秦的一種風俗。在當時的召南地區,每逢仲春之時,當地的媒官便讓未結婚的大齡青年去幽會。《摽有梅》中的情節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風俗背景下的。
  •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哪個少女不懷春?無奈夫婿難覓
    摽有梅,講述了懷春少女因為夫婿難覓的著急心態。附原文如下:嚴: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梅子紛紛落地,樹上還剩約三成,有意娶我的青年才俊啊,都現在了要抓緊時間了。梅子紛紛落地,都裝進筐裡了,有意求娶我的青年才俊啊,還不趕緊表白啊。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麟之趾
    《詩經》裡《麟之趾》是《國風·周南》裡的一篇,《國風·周南》共計11篇,這也是我解讀詩經《國風·周南》裡的最後一篇。《麟之趾》作成於先秦時代,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古人認為,麒麟出沒之處,必有祥瑞,也用來比喻才能傑出的人。趾,指爪子或者足。振振,唐朝柳宗元在《道州文宣王廟碑》有:「振振薛公 ,惟德之造」之句,所以這裡聯繫全詩應解釋為誠實仁厚。於,讀xu,在詩裡是嘆詞。公子,先秦時代公子指君王或諸侯之子,先秦時代諸侯的孩子無論男女都稱為公子。於嗟,這裡於同樣讀xu,於嗟表示悲嘆或者讚嘆,聯繫全詩這裡解釋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