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旄丘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2020-12-23 95國學
詩經·旄丘

詩經·國風·邶風·旄丘原文

旄丘[1]之葛[2]兮,何誕[3]之節[4]兮?

叔兮伯兮[5],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6]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7]也。

狐裘蒙戎[8],匪[9]車不東[10]。

叔兮伯兮,靡[11]所與同。

瑣兮尾兮[12],流離之子。

叔兮伯兮,褎[13]如充耳[14]。

旄丘朗讀

旄丘注釋及注音

[1]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2]葛: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莖可編籃做繩,纖維可織布。

[3]誕〔dān〕:延,長。

[4]節:指葛的枝節。

[5]叔兮伯兮:作者稱衛國諸臣為叔伯。[6]與:結盟,交好。

[7]以:原因。

[8]蒙戎:蓬鬆,雜亂。

[9]匪:同「非」。

[10]東:向東而行。

[11]靡〔mǐ〕:沒有。

[12]瑣兮尾兮:渺小卑微,後用以形容處境艱難。瑣,細。尾,末。

[13]褎〔yòu〕:服飾盛美,一說面帶笑容。

[14]充耳:塞住耳朵,指避而不聽。

旄丘翻譯

前高后低的山丘上有葛草,為什麼它的枝節四處蔓延?

衛國的叔伯們啊,為什麼多日不來?

你們停留在何處?一定是有盟約啊!

為何拖延這麼久?一定是有原因啊!

狐裘已經變得蓬亂,不是車馬不向東行。

衛國的叔伯們啊,沒有人與我們同心。

身份渺小而卑微,正是顛沛流離的人們。

衛國的叔伯們啊,身著華服卻充耳不聞。

旄丘賞析

古往今來,對於《旄丘》這首詩作的主旨,研究者都是各執一詞,有著不同的解讀。傳統的說法以《毛詩序》為代表,認為是黎侯為狄人迫逐而客居衛國,黎國臣子責備衛國「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認為此詩與《式微》均是黎臣勸君歸國之作。

近當代學者則分歧較多,有「衛臣或黎臣責晉」說、「棄婦埋怨丈夫」說、「女子懷念情人」說、「兵士登高懷鄉」說等。結合詩意而言,取「黎臣責衛」之說最為貼切。

此詩共有四章,每章四句,其中一、三、四章第三句運用疊句,第二章前後亦形成復沓結構。

第一章以蔓延生長的「旄丘之葛」起興,暗示黎臣常常登上旄丘,渴盼衛國援兵的到來。然而這些被尊稱為「叔伯」的衛軍久久不來,黎臣難免會焦灼不安,所以第二章描寫了他們自問自答的設想:也許是有盟約在身,也許是別有他因,可謂委婉通達、曲盡人情。

第三章起,以蓬亂的狐裘為喻,表明國家的情勢危急,已經不堪如此拖延,而且說並非自己不出兵東行,只是因「叔伯」無人與我同心盡力,言語間已有歸咎和指摘之意。

第四章中,則更進一步渲染黎臣的困頓的處境,極言其卑微的身份和流離的悽楚,這與雍容華服的衛國「叔伯」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黎臣希望徹底的破滅和對衛軍背信的強烈斥責。

全詩結構清晰,善用鋪陳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黎臣由期盼到質疑,由疲敝到幻滅,由稱譽到暗諷,情感的漸進變化合乎人情事理,也使得全詩具有了一波三折的層次感,是不可多得的詠志佳作。

相關焦點

  • 詩經·邶風·式微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式微詩經·國風·邶風·式微原文式微[1]式微,胡[2]不歸?式微朗讀式微注釋及注音[1]式微:式,語氣助詞,無實義。微,日光衰微,指黃昏或天黑。[2]胡:疑問詞,為何。[3]微:非,不是。式微翻譯日落天黑,日落天黑,為什麼不歸去呢?如果不是君王的緣故,為何還在露水之中?日落天黑,日落天黑,為什麼不歸去呢?如果不是君王的貴體,為何還在泥土之中?
  • 詩經·邶風·日月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日月詩經·國風·邶風·日月原文日居月諸[1],照臨下土[2]。乃[3]如之人兮,逝[4]不古處[5]。胡[6]能有定[7],寧[8]不我顧[9]?日月朗讀日月注釋及注音[1]諸:與前「居」同為語尾助詞,無實義。[2]下土:大地。[3]乃:可是,然而。[4]逝:音節助詞,無實義。[5]古〔gù〕處:古通「故」,謂以故舊之道相處,一說「姑處」。[6]胡:何,為何。[7]定:止,指心定、心安。
  • 詩經·邶風·終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終風詩經·國風·邶風·終風原文終風[1]且暴[2],顧[3]我則笑。終風朗讀終風注釋及注音[1]終風:狂風,暴風,一說終日颳風,一說西風。[2]暴:急驟,猛烈。[3]顧:觀看,瞧。[4]謔〔xuè〕浪笑敖:形容戲謔笑鬧。謔,戲謔。浪,放縱。敖,喧譁,叫喊,一說遊玩。
  •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匏有苦葉詩經·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原文匏[1]有苦[2]葉,濟[3]有深涉[4]。匏有苦葉朗讀匏有苦葉注釋及注音[1]匏〔páo〕: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對半剖開可做水瓢。[2]苦:味苦,一說同「枯」,指匏瓜葉枯成熟。[3]濟: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經山東匯入渤海。
  • 詩經二子乘舟 注音、朗讀、翻譯及賞析
    詩經·邶風二子乘舟詩經·國風·邶風·二子乘舟原文二子[1]乘舟,泛泛[2]其景[3]。願言[4]思子,中心養養[5]。二子乘舟,泛泛其逝[6]。詩經·二子乘舟朗讀詩經·二子乘舟注釋及注音[1]二子:二個人,一說指衛宣公之子公子伋和公子壽。[2]泛泛:漂浮貌。[3]景:通「憬」,遠行貌。[4]願言:思念殷切貌。[5]養養〔yàng yàng〕:憂愁不安貌。養,通「恙」。[6]逝:去,往。
  • 詩經靜女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邶風·靜女詩經·國風·邶風·靜女原文靜女[1]其姝[2],俟[3]我於城隅[4]。詩經·靜女朗讀詩經·靜女注釋及注音[1]靜女:貞靜嫻雅之女。[2]姝〔shū〕:美好。[3]俟〔sì〕:等待。[4]城隅:城角,多指城角偏僻空曠處。
  • 詩經柏舟 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鄘風·柏舟詩經·國風·鄘風·柏舟原文泛彼柏舟,在彼中河[1]。詩經·柏舟朗讀詩經·柏舟注釋及注音[1]中河:河水中央。[2]髧〔dàn〕:頭髮下垂狀。[3]髦〔máo〕:指男子行冠禮前,頭髮齊眉,分向兩邊。
  • 詩經·周南·芣苢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芣苢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採採[1]芣苢[2],薄言[3]採之。芣苢朗讀芣苢注釋及注音[1]採採:採而又採。[2]芣苢〔fú yǐ〕:即車前草,多年生草本,嫩葉可食,全草和種子可入藥。[3]薄言:補充音節的語助詞,無實義。另說急急忙忙、將欲等。
  • 詩經幹旄_朗讀_注音_翻譯及賞析
    詩經·鄘風·幹旄詩經·國風·鄘風·幹旄原文孑孑[1]幹旄[2],在浚[3]之郊。詩經幹旄朗讀詩經幹旄注音及注釋[1]孑孑〔jié jié〕:獨立突出貌。[2]幹旄〔gān máo〕: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的旌旗。幹,猶竿、杆,後同。[3]浚〔jùn〕:春秋時衛國邑名。
  • 詩經牆有茨 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鄘風·牆有茨詩經·國風·鄘風·牆有茨原文牆有茨[1],不可掃也。詩經·牆有茨朗讀詩經·牆有茨注釋及注音[1]茨〔cí〕: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橫生於地面,果實有刺,可入藥。[2]中冓〔gòu〕:內室,此指衛國宮室。[3]道:說。
  • 詩經·召南·羔羊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羔羊詩經·國風·召南·羔羊原文羔羊之皮,素絲[1]五紽[2]。羔羊朗讀羔羊注釋及注音[1]素絲:本色的絲,白絲。[2]五紽〔tuó〕:形容縫製細密。五,交午,縱橫交錯之意。紽,古代量詞,五絲為一紽。[3]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一說減食。
  • 詩經·召南·何彼襛矣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何彼襛矣詩經·國風·召南·何彼襛矣原文何彼襛[1]矣,唐棣[2]之華。何彼襛矣朗讀何彼襛矣注釋及注音[1]襛〔nóng〕:花木繁盛貌。[2]唐棣〔dì〕:又作棠棣、常棣,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栽培供觀賞。一說為鬱李,薔薇科櫻屬灌木,花朵桃紅色,繁密如雲。
  • 詩經·周南·麟之趾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原文麟[1]之趾[2],振振[3]公子[4],於嗟[5]麟兮。麟之定[6],振振公姓[7],於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麟之趾朗讀麟之趾注釋及注音[1]麟: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像鹿,全身有鱗甲,有尾,古代以其象徵祥瑞或傑出之人。[2]趾:足,蹄。[3]振振〔zhēn zhēn〕:仁厚貌。
  • 詩經·周南·卷耳_注音、朗讀、翻譯及賞析
    詩經·卷耳詩經·國風·周南·卷耳原文採採[1]卷耳[2],不盈頃筐[3]。卷耳朗讀卷耳注釋及注音[1]採採:採了又採。[2]卷耳:又名蒼耳,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可入藥。[3]頃筐:亦作「頃匡」,斜口的竹筐。[4]懷人:心中懷想之人。
  • 詩經衛風碩人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碩人詩經碩人解讀及賞析與《君子偕老》和《淇奧》二詩類似,《碩人》也是一首寫人的詩歌。而與《考槃》中以「碩人」形容隱士不同,這首詩中的「碩人」乃是用以形容美女身材修長秀美。詩經碩人原文碩人其頎[1],衣錦褧衣[2]。齊侯[3]之子,衛侯[4]之妻,東宮[5]之妹,邢[6]侯之姨[7],譚公維私[8]。手如柔荑[9],膚如凝脂,領[10]如蝤蠐[11],齒如瓠犀[12],螓首[13]蛾眉[14]。巧笑倩[15]兮,美目盻[16]兮。
  • 詩經·召南·野有死麇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野有死麇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原文野有死麇[1],白茅[2]包之。野有死麇朗讀野有死麇注釋及注音[1]麇〔jūn〕:獐,小型鹿科動物之一,比鹿小,無角,尾短。[2]白茅: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諸侯。[3]懷春:比喻少女思念婚嫁。
  • 詩經氓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衛風氓詩經衛風氓賞析《氓》這首詩描述了一位被丈夫拋棄的女子哀傷悽楚的心境,是一首典型的「怨婦詩」。全詩共有六章,每章十句,在《詩經》中應屬較長的篇幅,主要應用賦法鋪陳,兼用比興。第一、二章記述了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確定婚期中的波折,以及結婚前的準備。從「匪我愆期,子無良媒」一句,可看出女主人公還抱持著需要「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姻觀。
  • 詩經鄘風載馳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載馳詩經鄘風載馳賞析及題解公元前661年,衛國為狄人所滅,衛懿公死。清代魏源考證,《詩經》中除此篇外,尚有《泉水》《竹竿》兩篇亦為她的作品。她的詩作往往帶有濃厚的懷鄉愛國的情懷,對後世同類題材的詩文影響極其深遠。詩經載馳原文載馳載驅[1],歸唁[2]衛侯[3]。驅馬悠悠,言[4]至於漕[5]。
  • 詩經·召南·摽有梅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摽有梅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原文摽[1]有[2]梅,其實七[3]兮。求我庶[4]士[5],迨[6]其吉[7]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摽有梅注釋及注音[1]摽〔biào〕:落下,一說擲拋。[2]有:語氣助詞,無實義。[3]七: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4]庶:眾多。[5]士:未婚男子。[6]迨〔dài〕:及,趁。[7]吉:吉日,一說婚嫁適齡。[8]今:現在。
  • 注音版《詩經》|國風·邶風
    《邶風》是邶地的民歌,武王伐紂後,以殷都朝歌(今河南鶴壁市南部淇河邊)以北為邶國,不久即並於衛。因此邶地約相當於今河南省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帶地方。《邶風》包括《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臺》、《二子乘舟》共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