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野有死麕》一首三千年前的求愛詩

2020-12-16 愛詩詞的小蟲了

現在我們來學習詩經《野有死麕》,這是一首創作於西周初期的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那時封建制度尚未確立,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

《野有死麕》講的是,一位年輕的獵人在郊外叢林中遇見一位溫婉如玉的少女,就用他獵來的小鹿拿白茅包裹著,作為禮物向少女求愛。

那麼,這個直率且大膽的年輕獵人的求愛是否成功了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野有死麕》

[先秦 無名氏]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t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生僻字解析:

麕(jūn):同「麇」,獐子。比鹿小,無角。

白茅:草名。屬禾本科,在陰曆三四月間開白花。

包:古音讀(bǒu)。

懷春:思春,男女情慾萌動。

吉士:男子的美稱。

樸樕(sù):小木,灌木。 純束:綑紮,包裹。

舒:舒緩。 脫(tuì)脫:動作文雅舒緩。

感(hàn):通假字,通「撼」,動搖。

帨(shuì):佩巾,圍腰,圍裙。

尨(máng):多毛的狗。

譯文:

一頭死獐在荒野,白茅縷縷將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蕩,小夥追著來調笑。

林中叢生小樹林,荒野有隻小死鹿。白茅綑紮獻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

慢慢來啊少慌張!不要動我圍裙響!別惹狗兒叫汪汪!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是召南中的第十二首詩。全詩共三章,第一章「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講的是年輕的獵人用白茅包裹著死去的獐子,用來引誘懷春的少女。

第二章「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意思是,在林中叢生的小樹林裡,用白茅包裹著死鹿,去向那位如花似玉的少女表達愛意。

白茅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兩次,這種茅草在古代象徵著潔白、柔順,祭祀的時候常常用它來包裹祭品,或者做託墊,獵人用白茅包裹著獵物來求愛,也是愛之真摯的一個證明。

再看第三章,面對一個年輕美男子大膽又誠摯的求愛,這個少女又是如何反應呢?

她說「舒而脫(t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意思是,慢慢來啊,不要碰到我的圍裙,不要惹的我的長毛狗叫起來。

這是拒絕的意思,但是語氣又很溫婉,溫婉中還透著股凜然不可犯,即不投懷送抱,也不大喊大叫,守中道,是一個懂得有禮、有利、有節的好姑娘。

《毛詩序》點評:「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文明發展的一個標誌,就是男女相愛、相敬於禮,而不是淫亂成風。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野有死麕》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

相關焦點

  • 《詩經 · 野有死麕》:這不是一首淫詩
    作者/金先生野有死麕(ju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su),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2《野有死麕》不像《詩經》很多篇重章疊句的結構。它有三個章,但除了「野有死麕」與「野有死鹿」、「白茅包之」與「白茅純束」、「有女懷春」與「有女如玉」三組句式相同以外,其餘句子、結構完全不同,而且三組相同的句式也不在同一的位置,故不能看做是重章疊句。
  • 《詩經·野有死麕》賞析
    野有死麕(《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野有死麕》以它鮮明直面謳歌愛情的主題而顯得極其可貴。 全詩三段,前兩段以敘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繪男女之情,樸實率真。第三段轉變敘事角度的描寫手法使整首詩情景交融,正面側面相互掩映,含蓄誘人,讚美了男女之間自然、純真的愛情。後人鑑賞《野有死麕》應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民俗風情及文化背景才不失之偏頗。
  • 詩經之《野有死麕》的作品鑑賞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是一首典型的情詩,而且很露骨,即便是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待也是夠大膽直白的。《詩經》裡的詩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廟堂,貴族階層的專屬;一類民間,庶民的娛樂。這首《野有死麕》就屬於民間詩歌,民間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直白,舒暢。
  • 【詩經賞析】國風·召南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林中樸樕無人理,野地死鹿還施禮。白茅包裹埋地裡,少女如玉屬意你。緩脫裙衣是何企,別碰腰帶對不起。莫使狗兒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注釋 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無角。白茅:草名。屬禾本科。在陰曆三四月間開白花。包:古音讀bǒu。
  • 《詩經》第二十三篇《野有死麕》
    綜上所述, 這首詩實際上是一首情詩,青年男女約會,男子著急想成夫婦之禮,女子委婉拒絕之詞,並不是「惡無禮」之詩,更不是賢士「拒招隱」之詞,體現了西周社會青年男女樸素自然的愛情。主題鑑賞之二:厭惡無禮說漢代《毛詩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 詩經召南篇《野有死麕》賞析
    先秦:佚名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賞析主題鑑賞之一:情詩說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前兩句是起興,即用白茅把死麕包起來,表示珍惜,興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愛惜。根據《易》:「老夫得其女妻。
  • 《召南·野有死麕》裡的愛情
    《野有死麕》是《詩經·召南》中的一篇。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註:麕即獐,死獐是打獵後分得的獐肉。白茅潔白柔滑,古人常用以包肉類。吉士,對男子的美稱。樸樕,小木。脫脫,慢而輕貌。感,猶言撼。帨,腰帶上的佩巾。
  • 詩經《野有死麕》個人解讀
    《野有死麕》本篇屬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 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在我國,早在三千多年前,在《詩經》中,就有一首詩歌明確描述了男女懷春之事。這首詩歌也是「懷春」一詞最早的出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相傳中國周代設有採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一場野外邂逅的純真愛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嚴:麕簡單譯文:野外有隻獵殺的死鹿,還用白茅包裹著;有位少女春心萌動,優秀的小夥循循善誘。
  • 詩經中最肉麻的一首詩,「少女懷春」便出自此詩,女生讀都會臉紅
    而說到愛情詩,還得說《詩經》,《詩經》中的《關雎》、《蒹葭》、《子衿》可謂是愛情詩的鼻祖。 愛情詩中讓人看著臉紅的句子 而在愛情詩中,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存在,它們讀起來會讓人臉紅,甚至很多女生都不好意思讀。它們有點像是閨中的詩詞,比如李清照《醜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中"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 詩經連載之9-《召南*野有死麕》
    麕(jūn):獐子。吉士:男子的美稱,這裡指獵人。樸樕(sù):低矮灌木。純束:綑紮。舒:徐。脫脫:輕緩貌。感(hàn):「撼」,動搖。帨(shuì):佩巾。尨(máng):多毛的狗。全詩三段,前兩段以敘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繪男女之情,樸實率真;後一段全錄女子偷情時的言語,活脫生動。側面表現了男子的情熾熱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轉變敘事角度的描寫手法使整首詩情景交融,正面側面相互掩映,含蓄誘人,讚美了男女之間自然、純真的愛情。對於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們常常難以理解。
  • 沒想到《詩經》中還有這麼露骨的詩,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讀
    幾多怨恨、幾多情深,都在《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其中收錄了311篇詩歌。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目,比如《關雎》、《蒹葭》、《桃夭》等等。本期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首非常露骨的詩,這首詩可算得上是《詩經》中最大膽的詩歌,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讀,這首詩就是《野有死麕》。
  • 《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三位貫古通今的國學大師在往還不斷的書信裡錙銖必較地打起了筆墨官司,而爭論的焦點居然是關於一首古詩,關於這首古詩裡描寫的男女幽會的細節。這首詩就是《詩經·召南》中的《野有死麕(jūn)》: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詩經·召南·野有死麇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野有死麇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原文野有死麇[1],白茅[2]包之。有女懷春[3],吉士[4]誘之。林有樸樕[5],野有死鹿。白茅純束[6],有女如玉。舒而脫脫[7]兮,無感[8]我帨[9]兮,無使尨[10]也吠。
  • 詩詞可以有多大膽?《詩經》這首雲雨詩,聽完讓人不好意思
    比如這首《野有死麕》就是出自《詩經》·國風·召南中,大膽描述了一對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野有死麕》先秦:佚名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而《詩經》就是給我們一雙眼,讓我們更加直觀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了解那個時候的文化習俗。孔子在評價《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裡的詩,就是心裡想的無不可對人言,怎麼想就怎麼說。
  • 《詩經》裡的周代婚俗:缺了媒妁之言的男女戀情就一定是野合嗎
    本期話題《詩經》裡的《野有死麕》這一篇小詩,歷來被學者們看作是男女自由戀愛的野合。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周禮》中記載,周代已經開始推行媒婚制,男女雙方的結合須要經過媒官的中介。但我們仔細考察周朝媒婚制推行的真實情況,不難發現,媒婚制的施行是存在某些例外的,而《野有死麕》所寫的正是這樣一種例外。(上期連結:《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都有哪些?其中豈曰無衣不止一篇!
    詩經產生的年代離現在已經將近三千年了,經過漫長的歷史流逝現在人們要讀懂已經很不容易了,但《詩經》作為最早記錄我們民族詩歌文化的典籍,每一個有傳承文化之心的人都應該懂一點。現在我們讀這些幾千年前的文字,大多還是根據前人的研究來解讀,在中華漫長的歷史中各個朝代對詩經都有解讀,其中關於國風中「風」的含義,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有的說「風」就是教化「風,風也,教也,風之以動,教以化之」。意思就是一個地方的禮節、文化;有人又從詩歌是是唱的角度來理解,說風就是「風土之音」。還有說「風是民俗『歌謠』,也有說是「風土」。
  • 男女野外春心蕩漾,詩經便收錄下這首雲雨詩,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
    ……像這樣有名的句子《詩經》裡還有很多,可謂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孔子這樣介紹《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是說《詩經》裡收錄的三百多首詩,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出來,那就是:「思想沒有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