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少女不懷春?讀《詩經·野有死麕》,感受最純真的男女之愛

2020-12-16 十二讀書

文|丁十二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書裡,歌德說:哪個少男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春心萌動,彼此思慕,本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在我國,早在三千多年前,在《詩經》中,就有一首詩歌明確描述了男女懷春之事。這首詩歌也是「懷春」一詞最早的出處。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d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源頭。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又稱《國風》,包含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歌謠。

這首詩歌便是出自《國風》中的召(shào)南篇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姬奭(shì)統治的南方地域。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一句是「懷春」一詞最早的出處,麕(jūn),同「麇」,獐子。在古代,女子未嫁稱女,男子未娶稱士。吉士是對男子的美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野地裡有一隻死獐子,用潔白茅草包裹著,有位少女動了春心,男子追著來挑逗她。「白茅」寓意著少女的純潔,也指少男少女之間純潔的愛情。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樸樕(sù)就是小樹木,這一句的意思是:樹林裡叢生著小樹木,野地裡有一隻死鹿。我用白茅綑紮好送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

「如玉」二字暗含無限美好,既是指少女容貌美麗,也指男子對少女的珍惜,更暗指他們愛情的美好可貴。清代牛運震《詩志》說,「只『如玉』二字,便有十分珍惜。」後世詩歌「書中自有顏如玉」、「美人如玉劍如虹」等句均脫胎於此。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第三段是最露骨直接也是最含蓄的一句,而這首詩歌在歷史上引起的諸多分歧也主要是對於此句的不同見解。

舒,舒緩。脫(duì)脫,這裡指動作文雅舒緩。感(hàn),通「撼」 ,動搖。帨(shuì):佩巾,系在女子腹前,如今日之圍裙。尨(máng):多毛的狗。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男歡女愛之時,少女要求男子慢慢來不要著急忙慌,不要碰她的圍裙,不要惹得狗兒叫汪汪。相較於男子的粗魯直接,少女則顯得嬌羞和矜持。也暗合上文如玉一般純潔無瑕的少女形象。

在「談性色變」的今天,看到這裡,很多人開始遮遮掩掩,議論紛紛。其實不光是我們,在歷史上,就連歐陽修、朱熹這樣的文學大家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因此他們認為這首詩歌是「厭惡無禮」之詩。

但是,我們了解詩歌絕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或者現在的背景出發,而應該回到詩歌創作的時候。

據《舊唐書·禮儀志》記載,這首詩歌的創作時間應是周平王東遷之後。

當時民風淳樸,社會風氣開放,並未形成封建禮教,所以男女表達愛情是大膽、直接的。況且男歡女愛、談情說愛本就是人性最純真的流露。

也正因如此,這首詩歌才如此難能可貴。

因此這絕不是朱熹等人所說的「厭惡無禮」之詩,也不是賢士「拒招隱」之詞,更不是一首少兒不宜之詩。

這是一段男女之間兩情相悅、互生情愫的美好愛情故事。

我們絕不能以後世封建禮教束縛來歪曲和誤解這首純粹、純真的愛情之歌。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詩經·野有死麕》賞析
    野有死麕(《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詩經是收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篇,當時社會正處於奴隸社會想封建社會過度,禮教尚未形成,社會風氣較開放,古代男女對性的態度不像後世般受禮教禁錮,所以男女表達愛情還是比較大膽,直接的。談情說愛、男歡女愛是人純真性情的流入,不能言其淫豔、不符禮義廉恥。  《野有死麕》以它鮮明直面謳歌愛情的主題而顯得極其可貴。
  • 【詩經賞析】國風·召南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直譯一頭死鹿在荒野,白茅縷縷將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蕩,小夥追著來調笑。林中叢生小樹木,荒野有隻小死鹿。白茅綑紮獻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慢慢來啊少慌張!不要動我圍裙響!別惹狗兒叫汪汪!意譯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體。
  • 《詩經》第二十三篇《野有死麕》
    懷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適婚的年齡,渴望結婚。這章的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鄉村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野有死麕」說明男子的職業可能是獵人。把獵物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人,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性。王先謙說:「詩人覽物起興,言雖野外之死麕,欲取而歸,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鄭重之意」,便是對此判斷很好的佐證。「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 《詩經 · 野有死麕》:這不是一首淫詩
    作者/金先生野有死麕(ju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su),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2《野有死麕》不像《詩經》很多篇重章疊句的結構。它有三個章,但除了「野有死麕」與「野有死鹿」、「白茅包之」與「白茅純束」、「有女懷春」與「有女如玉」三組句式相同以外,其餘句子、結構完全不同,而且三組相同的句式也不在同一的位置,故不能看做是重章疊句。
  • 詩經《野有死麕》個人解讀
    《野有死麕》本篇屬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 詩經《野有死麕》一首三千年前的求愛詩
    現在我們來學習詩經《野有死麕》,這是一首創作於西周初期的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那時封建制度尚未確立,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野有死麕》[先秦 無名氏]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 詩經召南篇《野有死麕》賞析
    先秦:佚名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描述的是鄉村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野有死麕」說明男子的職業可能是獵人。把獵物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人,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性。王先謙說:「詩人覽物起興,言雖野外之死麕,欲取而歸,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鄭重之意」,便是對此判斷很好的佐證。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這兩句詩是理解全詩的關鍵。《說文》把「樸樕」理解為一種有心的小木條,可燃燒。
  •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麕》:一場野外邂逅的純真愛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嚴:麕簡單譯文:野外有隻獵殺的死鹿,還用白茅包裹著;有位少女春心萌動,優秀的小夥循循善誘。
  • 詩經之《野有死麕》的作品鑑賞
    《詩經》裡的詩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廟堂,貴族階層的專屬;一類民間,庶民的娛樂。這首《野有死麕》就屬於民間詩歌,民間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直白,舒暢。所以「野有死麕」的「死麕」是男子捕獲的並且獻給女子來證明自己能力的禮物,於是才有了後面的「有女懷春」,說明女子已經對男人有了好感,被打動了芳心。「吉士」一詞好理解,就是優秀男人的意思,而這個「優秀」就是前面那個「死麕」證明出來的,而此時已經兩情相悅了。
  •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老婦得其士夫」;《國語》:「罷士無伍,罷女無家」;以及《列子》:「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和《荀子》:「婦人莫不顧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顧得以為士」,可知古時女子未嫁稱女,男子未娶稱士,吉為美、善之意,「吉士」為英勇的男子,與下文的「有女如玉」相對。懷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適婚的年齡,渴望結婚。這章的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
  • 詩經中最肉麻的一首詩,「少女懷春」便出自此詩,女生讀都會臉紅
    而說到愛情詩,還得說《詩經》,《詩經》中的《關雎》、《蒹葭》、《子衿》可謂是愛情詩的鼻祖。 愛情詩中讓人看著臉紅的句子 而在愛情詩中,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存在,它們讀起來會讓人臉紅,甚至很多女生都不好意思讀。它們有點像是閨中的詩詞,比如李清照《醜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中"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 《召南·野有死麕》裡的愛情
    《野有死麕》是《詩經·召南》中的一篇。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註:麕即獐,死獐是打獵後分得的獐肉。白茅潔白柔滑,古人常用以包肉類。吉士,對男子的美稱。樸樕,小木。脫脫,慢而輕貌。感,猶言撼。帨,腰帶上的佩巾。
  • 沒想到《詩經》中還有這麼露骨的詩,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讀
    幾多怨恨、幾多情深,都在《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其中收錄了311篇詩歌。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目,比如《關雎》、《蒹葭》、《桃夭》等等。本期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首非常露骨的詩,這首詩可算得上是《詩經》中最大膽的詩歌,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讀,這首詩就是《野有死麕》。
  • 哪個少女不懷春,詩經《靜女》滿滿的都是愛情荷爾蒙的味道……
    詩經當中的「風」大多都是描寫愛情的。有《蒹葭》的遠遠觀望,有《關雎》的愛而不得,當然還有《野有死麕》的露骨直接。而這首《靜女》從名字上看,就是一首溫柔的小詩。當然,陷在戀愛當中的人大多都是溫柔的。愛而不見(xiàn),搔首踟(chí)躕(chú)。靜女其孌(luán),貽(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煒(wěi),說(yuè)懌(yì)女(rǔ)美。自牧歸(kuì)荑(tí),洵(xún)美且異。匪(fēi)女(rǔ)之為美,美人之貽。
  • 詩經連載之9-《召南*野有死麕》
    麕(jūn):獐子。吉士:男子的美稱,這裡指獵人。樸樕(sù):低矮灌木。純束:綑紮。舒:徐。脫脫:輕緩貌。感(hàn):「撼」,動搖。帨(shuì):佩巾。尨(máng):多毛的狗。全詩三段,前兩段以敘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繪男女之情,樸實率真;後一段全錄女子偷情時的言語,活脫生動。側面表現了男子的情熾熱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轉變敘事角度的描寫手法使整首詩情景交融,正面側面相互掩映,含蓄誘人,讚美了男女之間自然、純真的愛情。對於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們常常難以理解。
  • 詩經·召南·野有死麇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野有死麇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原文野有死麇[1],白茅[2]包之。有女懷春[3],吉士[4]誘之。林有樸樕[5],野有死鹿。白茅純束[6],有女如玉。舒而脫脫[7]兮,無感[8]我帨[9]兮,無使尨[10]也吠。
  • 男女野外春心蕩漾,詩經便收錄下這首雲雨詩,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
    哪怕外界是多麼的慘澹,但公子你只要走進我,還有什麼原因不令我高興興奮呢?……像這樣有名的句子《詩經》裡還有很多,可謂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孔子這樣介紹《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是說《詩經》裡收錄的三百多首詩,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出來,那就是:「思想沒有邪念」。
  • 《詩經》裡的周代婚俗:缺了媒妁之言的男女戀情就一定是野合嗎
    本期話題《詩經》裡的《野有死麕》這一篇小詩,歷來被學者們看作是男女自由戀愛的野合。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周禮》中記載,周代已經開始推行媒婚制,男女雙方的結合須要經過媒官的中介。但我們仔細考察周朝媒婚制推行的真實情況,不難發現,媒婚制的施行是存在某些例外的,而《野有死麕》所寫的正是這樣一種例外。(上期連結:《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三位貫古通今的國學大師在往還不斷的書信裡錙銖必較地打起了筆墨官司,而爭論的焦點居然是關於一首古詩,關於這首古詩裡描寫的男女幽會的細節。這首詩就是《詩經·召南》中的《野有死麕(jūn)》: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詩詞可以有多大膽?《詩經》這首雲雨詩,聽完讓人不好意思
    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風收錄了周代各地的民歌,也就是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你以為《詩經》中的愛情都是含蓄又哀傷的?那可就錯了,古人開起車來,常人都無法駕馭。比如這首《野有死麕》就是出自《詩經》·國風·召南中,大膽描述了一對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