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的周代婚俗:缺了媒妁之言的男女戀情就一定是野合嗎

2020-12-23 晉公子

本期話題

《詩經》裡的《野有死麕》這一篇小詩,歷來被學者們看作是男女自由戀愛的野合。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周禮》中記載,周代已經開始推行媒婚制,男女雙方的結合須要經過媒官的中介。

但我們仔細考察周朝媒婚制推行的真實情況,不難發現,媒婚制的施行是存在某些例外的,而《野有死麕》所寫的正是這樣一種例外。

(上期連結:《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詩·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的卒章經過顧頡剛、胡適和俞平伯三位先生的往復討論,雖然澄清了其中描寫的不是貞女拒絕暴凌的道德演義,而是男歡女愛的幽晦細節。

但三位先生似乎仍未完全跳出鄭玄、朱熹的窠臼,至少,他們還是把詩中描寫的這場情事視為野合或偷情的。俞平伯先生說:

第一章明明說「吉士誘之」,則非正式締姻可知。然而數千年來曾無痛快說一句話者,其故良可思。即如姚際恆見解之弘通,亦必囉嗦引據《昏禮》,不敢說他們野合,而必說及婚姻。此足見《詩經》之尊嚴入人心太深,雖賢者亦未能免俗。——俞平伯《讀詩札記》

我想,學者們斷言《野有死麕》所寫不是締姻而屬野合,依據多半來自《周禮》。《周禮·地官·媒氏》載:

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略)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周禮·地官·媒氏》

這段記載顯示,周朝已經開始推行媒婚制的婚議形式。

為此,國家設立了專門掌管男女婚姻的的媒官。一個嬰兒,無論男女,自降生三月,取了名字之後就要到官府登記造冊,以備將來達到適婚年齡(男子30歲,女子20歲)時經媒官中介而行婚配。所有的嫁娶行為,包括非正式的媵婚都須到官府報備存檔,違者將受到懲罰。

《野有死麕》描寫的男女結合既無媒妁之言,又無父母之命,學者們對照《周禮》中的規定,自然要判他們是野合。但是《周禮》的規定並非一成不變,它還有一種例外: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地官·媒氏》

「奔者不禁」一句說明,雖然媒婚已經是周朝婚俗的常態了,但國家律法仍為那些不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婚戀保留了一定的空間。只不過,這樣的自由婚戀被嚴格限定了發生時間——只有在每年的仲春之月,國家律法才會短暫地放鬆對自由婚戀的限制。

《周禮》這部書,多數當代學者並不相信它是周代禮制的忠實記錄。其中很可能揉進了部分後世的想像之辭。但是「仲春之月,奔者不禁」這一段記載卻有相當的可信度,因為我們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印證。

《韓詩》解《溱洧》一篇說:

《溱洧》,悅人也。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於兩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故詩人願與所悅者往觀也。——《詩三家義集疏》

從這裡看,周代的鄭國每當三月(即仲春)之際,百姓臨水祓禊,也就是男女歡會的時節。而這一點,《呂氏春秋》高誘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鄭國淫闢,男女私會於溱、洧之上,有洵籲之樂,芍藥之和。——《呂氏春秋·本生》高誘注

高誘的話再一次證實了仲春之月開放自由婚戀的風俗。但他將此歸咎為鄭國風俗淫闢所致,卻未免太道學氣了。

周朝之所以不能全面禁絕自由婚戀而代之以媒婚,主要原因是自由婚戀的觀念溯自遠古,源遠流長。它的社會基礎遠比媒婚制來得寬泛,來得堅實。

鄭國毗鄰王畿,位在腹心,自由婚戀的觀念尚且如此深重,換做那些遠離王畿的諸侯國,男女私定終身的事兒就更是司空見慣了。《墨子·明鬼》篇曰:

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墨子·明鬼》

燕、齊、宋、楚諸國之內,青年男女都在三月祀神的季節裡自由戀愛,交往婚配。這豈是一句「鄭國淫闢」所能解釋得了的?

從現代學術的角度看,周人「仲春之月,奔者不禁」的風俗很可能與祭祀高禖的傳統觀念有關。

在殷、周各族的起源歷史上,都有「始祖感生」的傳說:殷人相信他們的始祖殷契是母親簡狄吞食了玄鳥(即燕子)的卵,感而成孕;而周人則盛傳他們的始祖后稷是母親姜媛踩中了一個奇怪的大腳印(周人以熊為圖騰,所謂「大人之跡」,或許就是熊的腳印),遂有靈兒。

這些無父而生的傳說,一方面是先民圖騰信仰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母系氏族社會「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群婚制的反映。這些傳說中的始祖母們,多被後世部族奉為禖神,按時祭祀。

這類祭祀高禖的活動在水濱舉行者為多,還經常伴有行浴求子之事,後來便逐漸演化出了春日會合男女的風俗

具體到《野有死麕》這首詩,首章「野有死麕,白茅包之」,它所描寫的並不一定是年輕的獵人拿著獵獲的野味來引誘某個女子。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分析說:

《說文》「麗」字註:「禮,麗皮納聘。皮蓋鹿皮。」又「慶」字註:「(中略)吉禮以鹿皮為贄,故從鹿省。」(中略)此詩「野有死麕」、「野有死鹿」蓋取納徵用麗皮之義(中略),用其皮,非用其肉(中略),《傳》、《箋》並以麕、鹿為用其肉,似失其義。——《毛詩傳箋通釋》

《野有死麕》的首章描寫的很可能是這樣一幅場景:一個年輕的男子在仲春歡會的時節裡將一張鹿皮當作定情的信物,用白茅仔細包裹起來,帶到郊外。他希望在這裡遇到自己的意中人。每一年,只有在這個特定的季節裡,他才能親自向心儀的姑娘下聘而無需假手於媒官。

詩的首章寫道「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裡的「有女」,細揣文義,似乎不是特指某個女人,而是泛指有女懷春的時節,男子發出了愛的邀約。

如果說首章的主角是男子,那麼轉入次章,主角便換到了女子身上:「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有一位姑娘接過了男子用白茅包裹著的鹿皮,也接受了他的愛意。

詩人以潔白堅貞的玉石來比喻戀愛中的女子,顯然他並不將這場戀愛視為見不得人的偷情。雙方既然互訴衷腸,結成了愛的伴侶,卒章寫道他們的一點家室之歡,想必讀者也就能夠理解了吧。

參考文獻:孔穎達《毛詩正義》;《俞平伯全集》第三卷。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本期話題一首《詩經·召南》中的民歌,引發了顧頡剛、胡適和俞平伯三位國學大師的筆墨官司:它到底描寫了一段什麼故事?是貞女拒絕男人的暴凌?還是發生在春日裡的美麗戀情?我很奇怪,以您倆篤信《詩經》為歌謠為文學的人,何以還如此拘執?
  •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呢?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 姓孔氏」意思是說,住在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魯源村,六十歲的叔梁紇納了個十七八歲的姓顏的小妾,為了能生個繼承家業的兒子,梁叔紇帶著小妾跑到尼丘山上,向山神祈禱之後,就在山腳下的一個山洞裡生下了一個兒子。
  • 愛情珍貴彩禮真貴 專家解密南昌婚俗彩禮的變遷[圖]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梅聯華介紹,「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有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西周時確立並為歷朝所沿襲的『六禮』婚姻制度,是彩禮習俗的來源。『六禮』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的『納徵』就是送聘財,就相當於現在所指的『彩禮』,這種婚姻形式直到「中華民國」都有延續。」
  • 《詩經》論衡
    衽是床褥,席是簟席,衽席本指人們的床褥、睡臥之處,孔子此處以床褥代指正常而符合禮儀的男女婚嫁色慾之事,以區別男女野合。這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尤其重要。男女和合,既是人類繁衍的開始,而合乎禮儀的和合,又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跨步,這大概也是孔子編輯《詩經》的思想起點,同時讓我們理解《詩經》中許多男女情愛詩歌時,據此能夠體會到古代聖人及當時的社會輿情對這些詩歌的基本態度。
  • 《詩經》品讀:《將仲子》二哥二哥莫爬牆,人言可畏我心傷
    男女青年熱戀密約,小夥子魯莽大膽,姑娘痴情卻又害怕父母兄弟責罵,也擔心鄰居的閒言碎語。這首詩,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流傳極廣的成語——「人言可畏」。將仲子國風·鄭風·將仲子將(qiāng請)仲(兄弟排行「伯仲叔季」,老二稱「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
  • 《詩經》裡的絕美愛情,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經》中的愛情,男女相識、相知、相戀、相愛、相思、相守,感情真摯,成就一段段佳話。一、「戴著鐐銬跳舞」在《詩經》諸多的愛情詩中,均有體現主人公勇於追求個人幸福的精神,但是這種相對大膽自由的創作,仍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為什麼這麼說呢?
  • 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真如詩經所言存在男女戀愛自由
    《詩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百科全書,也是古代女性愛情的百科全書。較為真實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婚戀關係,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動亂,社會開放性照比後來封建時代較為開放自由的愛是比較普遍的。在《詩經》收錄的40餘首婚戀詩中,有許多主題,如愛情派對、追求嚮往、阻礙矛盾、拒絕猥褻、怨恨棄婦等。中國古代婚姻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沒有自主性,其很大目的在於繁衍後代,男權社會對於女性壓抑極大,女性幾乎是男性財產,沒有自己的人身自由與選擇的權利,作為當時社會普遍道德標準,違反道德被人所不齒。如《蝃蝀》就諷刺了一個和情郎私奔的女子。
  • 《詩經》第二十三篇《野有死麕》
    林裡取來小樹枝,野地取來死鹿,用了白色草包住以及樹枝當迎親的火炬之柴火,來向如玉的女子求婚及迎親。女子說:「你是個好男人,不要碰我的蓋頭(或蔽膝),以免看門狗都會以為你侵犯牠的主人因之叫起來。」』聶石樵主編《詩經新注》(2000,齊魯書社)裡,雒三桂先生指出,此詩是描寫『周代貴族青年戀愛生活的詩。。。
  • 古代婚俗文化:古人為何流行晚上結婚?「搶婚」是怎麼一回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中的愛情唯既唯美又執著;「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是忠貞不渝的真實寫照。盛唐詩人李白雖天性灑脫,但在遇到愛情難題時,也不禁變得兒女情長:「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 《詩經》裡的男男女女是怎麼談戀愛的?
    而且主題一定是很嚴肅的。孔夫子卻不是這樣。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的,家庭是由夫婦構成的,兩性的結合就是天地間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倫之始」。這就是孔夫子的觀念。是不是比我們還先進呢?全詩可分為五章,是一個漸次遞進的過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 再不來娶,老娘去找隔壁老王——《詩經·摽有梅》
    你把我逼急了,我就去找隔壁家老王,老白,老方,老張。。。。。。歷年來,翻譯詩經的也都是男人,而且都是讀書讀得腦袋鏽掉的男人,這麼直白大膽的表露,這些男人都不敢直視,拐來拐去滴,生把個敢愛敢恨的真性情女子,給弄得哭哭啼啼婉轉幽怨。
  • 朋友圈公布戀情的說說簡短句子大全 男女宣布戀愛關係各一句
    公布戀情的句子男女各一句:「一個人的時候想去很多地方,兩個人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怎麼不一樣了?」「兩個人的時候只想呆在有你的地方~」  朋友圈公布戀情的說說簡短句子大全 公布戀情的句子男女各一句  1、  「你知道為什麼 后羿射日 他要留下一顆太陽嗎?」
  • 廣南傳統壯族婚俗文化
    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兩種形式,民國以前,多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成婚規矩,有早婚、小婚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依照國家《婚姻法》,多經趕花街、祭龍、跑馬節和集市貿易等社交活動,經過唱山歌自由擇偶,但需徵得父母同意才能訂婚;多數為男娶女嫁,亦有女娶男嫁之俗(即"上門")。女子婚後,先不坐家,農忙或過節時,才回去與丈夫團聚,古稱"不落夫家"。
  • 詩經: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注釋】1、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2、泛:浮行。這裡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樣子。3、中河:河中。古代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這種敢愛敢恨的女子自己找婆家的事情,真是有違傳統習俗的,當父母的當然不會同意。可能也不一定是父母要展示權威,多半是他們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為兒女把關,以確保日後生活美滿。但是代溝的存在,使兩代人的擇偶觀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和衝突。這原也正常。問題的關鍵是,母女二人的矛盾不可調和,因此才有了「之死矢靡他」的決絕抗爭。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麟之趾
    《詩經》裡《麟之趾》是《國風·周南》裡的一篇,《國風·周南》共計11篇,這也是我解讀詩經《國風·周南》裡的最後一篇。《麟之趾》作成於先秦時代,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於,讀xu,在詩裡是嘆詞。公子,先秦時代公子指君王或諸侯之子,先秦時代諸侯的孩子無論男女都稱為公子。於嗟,這裡於同樣讀xu,於嗟表示悲嘆或者讚嘆,聯繫全詩這裡解釋為讚嘆。第二章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定,這裡的定通顁,指額頭。公姓,即公孫,指君王或諸侯的孫子,與第一章公子對應。第三章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 走進詩經裡 過別具風味的春節
    本報訊(記者陶穎)春節臨近,西安詩經裡小鎮開啟了以「詩裡風雅頌,禮樂中國年」為主題的「詩意氛圍+周禮體驗+花神選美+放心食街+風雅互動+國粹演繹+納福迎新」七大項活動,圍繞「節日氛圍+主題文化+民俗體驗」三大核心,為遊客市民奉上一個別具風味的春節。據悉,在春節期間,詩經裡小鎮將展開「風雅遊園」的多項活動,讓詩樂共舞。
  • 野合而生孔子?聖人的出生了解一下
    只因司馬遷的這句話: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記·孔子世家》紇,就是叔梁紇,是孔子父親;顏氏就是顏徵在,是孔子母親。這「野合」一詞真的讓人浮想聯翩、猜疑不斷。很多人會往汙的方面想,說孔子的父母在野外那個就生下了孔子。這明顯站不住腳,懷孕生子是一朝一夕、一次兩次的事情嗎?我更傾向於這種說法:因為叔梁紇與顏徵在的婚配不合禮法,於是稱為「野合」。
  • 宋朝傳下的結婚習俗,《婚姻法》沒寫,但現代男女卻依然熱衷
    從古至今,產生過多種不同的婚禮習俗,從原始社會的搶婚、群婚,到秦漢時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到隋唐時期的「六禮」,古代婚姻制度和習俗的逐步完善,背後折射的卻是婚姻的不自由。在古人眼中,婚姻是事關兩個家族祭祀和傳承的大事,至於結婚的兩位新人是否見過面又是否滿意對方,則不在婚姻的考慮範疇,換言之,古代的婚姻往往與愛情無關。
  • 《詩經》中的「國風」是怎麼形成的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開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 《詩經》中的詩歌,多次提到江河,這反映了上古的什麼習俗?
    由地震引發的洪水災害,想必給周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也加速了西周王朝的滅亡。在《詩經》時代,由於中原一帶氣候溫和,加之當時江河堤防已有一定的規模,百川變得較為溫順,爆發大的洪澇災害的時候不多。這一時期並沒有與發生水災,而是人們把對洪水的鬥爭事跡都已通過大禹治水的傳說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