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呢?

2021-01-12 七弦泠泠上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 姓孔氏」

意思是說,住在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魯源村,六十歲的叔梁紇納了個十七八歲的姓顏的小妾,為了能生個繼承家業的兒子,梁叔紇帶著小妾跑到尼丘山上,向山神祈禱之後,就在山腳下的一個山洞裡生下了一個兒子。

據說這個小朋友出生時,頭頂有個窪,像極了起伏不平的山丘,所以取名丘。

這便是大名鼎鼎孔聖人的出生記錄,一個老父親和小母親「野合」的結晶。

司馬遷並沒有想到他在敘述孔子出生時所用得「野合」這個詞,引起了後世廣泛的爭論。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講:「』野合』者,謂不合禮儀。」

什麼叫不合禮儀?

這裡說是孔子他爹60多歲跟妙齡少女結合生子,雙方之間年齡差距過大,所以不合禮儀。

唐代學者張守傑就對此在《史記正義》中解釋:「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

Emmmm......以上這番話通俗易懂,大概是不用我再解釋了。

反正,這兩位都一個勁在跟「野合」這個詞較勁,賦予它新的定義。其目的就是為聖人諱,給孔子「不太光彩」的出生記錄打掩護,用意明顯,且頗為牽強。

老夫少妻這種情況在春秋乃至商周時略見不鮮, 貴族老頭取幾個小蘿莉生子太正常不過了。

春秋時有著獨特的滕制婚姻,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滕制,以侄、娣從。侄者?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

也就說是,諸侯娶一國的女子,他的侄女、妹妹們都要隨嫁、姐妹、侄姑共侍一夫。這些妹妹、侄女與這位諸侯的年齡必定相去甚遠。

另外,當時還有嫡祖母下嫁庶孫的事情。

《左傳·文公十六年》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

這一年宋國遭遇了饑荒,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鮑把家裡所有的糧食都拿出來賑災了,因此受到國人的稱讚。公子鮑不僅人品好,而且顏值高,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嫡祖母宋襄公的夫人。

這位襄公夫人想要跟庶出的孫子「搞朋友」,但被公子鮑給拒絕了。襄夫人不肯放棄,於是幫助公子鮑賑災,想要獲得他的好感。由此,又使得公子鮑在宋國獲得了巨大名望。

此時在位的宋昭公無道,國人們便奉公子鮑以因夫人,藉助作為周襄王妹妹的襄夫人的力量,幹掉了宋昭公,將公子鮑扶上了國君的位置,這就是後來的宋文公。

據考證,這位襄夫人,此時已經年過六十了。

由此可見,在春秋時,男女年齡差距甚大結婚很正常,並沒有被稱之為「野合」。

在先秦的文獻中也沒有這方面的「明證」。

司馬遷「野合」的說法,引起了後世儒家長達兩千年對這個詞「強行解釋」,到底,司馬遷」野合「的真正本義是什麼?

「野合」在古代,也有著「打野戰」的意思,《大唐西域記》中就出現過「凌逼野合」,但這裡指的是非婚的野外結合,而孔子的爸爸和媽媽的結合是明媒正娶,並不符合。

考慮到西漢以前的時代背景,「野合」的肯定不是這意思。

孔子的老爸兩次上過戰場,是陬邑大夫,貴族階級,當他六十歲從戰場退下來之後,考慮繼承家業時,對自己大妾生的「病足」兒子不滿意,想要再討個妹子來給他生個「繼嗣」兒子。

而孔子生母的原生家庭只是普通平民,年逾花甲的梁叔紇「強娶」了她,在「成婚」「之時,只要「顏氏於歸,既廟」便完事了。

這個成婚禮儀,放在當時是相當粗糙的。

當時一些地區還流行著一種「野合」的婚姻方式。

所謂「野合」,就是指每逢節日,男男女女在不野外聚在一起,看對眼了就立即組建家庭,沒有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需要在「官媒主持」下行「結婚典禮」。因此被稱之為「野合」。

梁叔紇跟顏氏的婚姻,跟這種「野合」其實很相似,區別在於,司馬遷沒有揭露梁叔紇仗著是貴族,而「強納」平民顏氏的欺男霸女行為而已。

司馬遷能把孔子記在《世家》裡面,也沒有理由去諷刺孔子的出生,結合《孔子世家》上下文來看,「野合」也不可能是「打野戰」而生的意思。

這麼私密的事情,司馬遷怎麼可能知道?

人家父母在尼丘山為愛鼓掌,難道還有人圍觀?

又或者說,梁叔紇還到處宣揚自己跟小妾在山丘「造人」?

這多麼羞恥啊!

更何況,梁叔紇,以及肯定這件事的人,又怎麼可能知道,就是這山上的一次風流,就一發擊中?

所以說,「野合」不可能是我們如今理解的那個意思。

相關焦點

  • 野合而生孔子?聖人的出生了解一下
    聖人光輝下的孔子被很多人尊崇,其實也被很多人詬病,特別是他的出生問題。只因司馬遷的這句話: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記·孔子世家》紇,就是叔梁紇,是孔子父親;顏氏就是顏徵在,是孔子母親。這「野合」一詞真的讓人浮想聯翩、猜疑不斷。
  • 讀《史記·孔子世家》(一)
    孔子出生,是在叔梁紇救臧紇突圍五年後。可能是臧紇感念叔梁紇的功績,知道他兒子出生,隨口誇了一句,不想竟然說中了。 後話且不表,接下來就是說孔子出生的事。《史記》寫的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紇和一個姓顏的女子,「野合」生了孔子。那什麼叫野合?
  • 孔子一生中,哪個女人對他的影響最大?其中一個甚至影響了他一生
    據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了施曜英為妻,生下了九個女兒,而無一子。叔梁紇晚年不顧禮法,娶了年輕的女子顏徵在為妾,最終,生下孔子。可以說,孔子是孔家的唯一男丁,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寥寥數語,卻不難看出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今作顏徵在)是一個非常有獨立思想,個性堅強的女子。
  • 孔子世家贊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譯文一】  太史公說:《詩經》上有句話:「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寬廣的大道可以循著前進。」我雖然不能到達那裡,但是心中一直嚮往它。我讀孔子的書,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 對孔子一生影響至深的三個女人,個個不簡單
    《史記》中對孔子世家的資料,說叔梁紇跟一個姓顏的女子野合生了孔子,這裡的』』野合』』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主要是說男女的年齡相差過於懸殊,在禮節上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道德。因為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禮儀教化很嚴格。孔子的母親卻可以頂住世俗的壓力,不顧一切的嫁給比自己年長很多的男人,還剩下孔子,這絕對是集勇氣和智慧於一身的世間奇女子。
  • ◤人間四月天◤《史記.孔子世家》教程設計文稿
    》閱讀所選用版本為中華書局點校本) 《史記.孔子世家》教程設計趙** 文本簡析:《孔子世家》為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之一篇,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獻之一。孔子,曾受業於老子 ,學習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與知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為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
  • 《孔子》十五志於學 抄摘文
    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個女人。這名少女名字叫顏微在。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記載:「徵在笄年適於梁紇。」笄年即十五歲,顏徵在十五歲嫁給了叔梁紇。已屆人生暮年,叔梁紇為何還要娶一名比他足足小了五十一歲的少女 為妻?當然,他老當益壯,並且,有可能他和顏徵在之間存在著超越年齡的愛情。
  • 孔子真的殺人了嗎?
    孔子真的殺人了嗎?孔子是我國有史以來最為偉大的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鼻祖,被尊奉為聖人,為世人所熟知,被世人所敬仰。然而,作為被世人公認的信史《史記》中,卻實實在在、詳詳細細地記錄了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件,不能不令人產生巨大的疑慮: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漫畫|孔子是個文弱書生?你可能對孔子有什麼誤解
    力氣大這點,孔子可能是遺傳自自己老爸,被稱為「魯國三虎將」之一的叔梁紇。孔子不僅力氣大,身高也很讓人矚目。《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而且,《論語》述而篇中對孔子「弋不射宿」不射巢中歇宿的鳥,只射飛鳥的描述也說明了孔子射箭技術的高超。
  • 桓魋為什麼要殺孔子?
    桓魋為什麼要殺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
  • 司馬遷的偶像孔子,被逐漸神話的普通人,被忽視的不懈努力
    每當我們說到孔子的時候,總能想到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身上的光環太多,以至於我們沒有看到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子的。後人對於孔子的了解,大部分是出自於《史記》當中的《孔子世家》,也正是這樣篇章出現之後,孔子的形象就被定格了,更多人只願意從這裡去了解孔子,而不是更全面地去了解孔子。
  • 孔子真是韓國人?韓國學者拿出三大鐵證,中國的回覆讓韓國臉紅
    關於他的身世,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道: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這裡面也就明確的指出了孔子的籍貫、出生年月,即魯國平鄉陬邑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司馬遷還在其中,詳盡的介紹了孔子的生平事跡。作為一個「野合」而生的孩子,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孔子本人也只得與父親的妾、庶兄生活。雖然生活貧寒,但孔子卻不墜青雲之志,立志向學。二十歲時,便被稱讚「博學好禮」。而後即便是司職委吏、乘田這等微末官職,他也必盡心竭力,做到近乎完美。
  • 孔子•尋跡 | DAY6:斯文不輟,孔子之後還有孔子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史記·孔子世家》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論語·微子篇》△孔子在齊聞韶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韶院村。
  • 孔子與姚明一樣高?《史記》就這麼寫的,但不合常理,你相信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孔子的身高:「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長」,就是身高,「有」,通「又」,孔子的身高有九尺六寸,當時的人們都叫他「長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人」,或者叫「巨人」。
  • 真實的孔子:不諱言草根出身 遊列國如喪家之犬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人根據這個「野合」,判斷孔子是一個私生子。不過也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叔梁紇在64歲時,娶了20歲的年輕女子顏氏,兩人年齡過於懸殊,與禮不合,所以被稱作「野」。  孔子在家裡男孩中排行第二,因此他的字,叫「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將蕭何、張良入世家,而將韓信入列傳?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學上的地位是無法企及的,由於文言文的障礙,導致很多人都沒有讀過史記。其實《史記》也就五十來萬字,要是硬讀真的沒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碼出二百萬字,雖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還是在那放著呢!所以,要是認起真來,五十萬字真的沒啥,多讀讀歷史還是有好處的。
  • 《史記》中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代表——世家三十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了上到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的太初四年間,期間一共記載了中國古代3000多年的歷史。而在《史記》中又被司馬遷劃分成了五個部分,即: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和八書五個部分,其中的「世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史記》中除了紀傳體意外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眾所周知,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三個思想綱領,於是讀者可以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於世家的篇目安排中,便可以深深領略到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理念。
  • 孔子是怎麼來的?
    只有小女兒叫徵的,站出來說:當女兒的,在家應當聽爸爸的,父親安排就是了,何必問呢?這姓顏的愣住的,這小女兒有個性,就把小女兒許給了副市長。兩人結婚後,擔心沒兒子,就一起到曲阜東南的一個山溝裡祈禱。驚奇的一幕出現了,這個叫徵的小媳婦在進山的時候,所有的樹葉朝上,祈禱完了,所有的樹葉都垂下來了(敢情這山上種了一片決明子,類似於含羞草或者花生,晚上葉子會垂下來)。
  • 孔子世家(一)
    孔子世家(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公元前479年4月),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出生在魯國昌平鄉鄒邑(今山東省濟寧曲阜市),其祖先是宋國人,叫做孔防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紇(音hé,禾)。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大概微仲就是傳說中可查的孔子遠祖。宋國和魯國毗鄰。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證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孔子父親叫叔梁紇,自微仲到叔梁紇共計十四代,其中較著名的只有四人,即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紇。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弗父何的父親宋緡公(名共)有子二人,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又名方祀)。緡公死時不傳子而傳弟熙,是為煬公。鮒祀不服,殺了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