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了上到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的太初四年間,期間一共記載了中國古代3000多年的歷史。而在《史記》中又被司馬遷劃分成了五個部分,即: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和八書五個部分,其中的「世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史記》中除了紀傳體意外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眾所周知,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三個思想綱領,於是讀者可以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於世家的篇目安排中,便可以深深領略到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理念。
《史記》中的世家指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封地、爵位,周朝舊制中的公、侯、伯、子、男等,這一類能夠世代繼承的人,就例如著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主人公周公姬旦,大家熟知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中的齊公姜子牙等等就是歷史上典型的世家子弟。在《史記》的世家中,司馬遷還特意將這一部分劃分為了兩個階段:其一是在周朝期間所產生的封建制度,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周朝舊制;其二是由世卿、大夫和 士組成的封建社會。在世家開篇的第一卷中,司馬遷選擇了《吳太伯世家》。
《吳太伯世家》中記載了一部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至吳王夫差亡國,期間長達700年的興亡史。吳太伯最主要的事跡就是讓位,在知道自己弟弟季歷比自己適合做帝王在之後主動遠離家鄉,去到了跟自己家鄉方向截然相反的吳國。也正是因為吳太伯主動讓位,才能讓周朝得以建立了穩定的基礎和制度。通過《吳太伯世家》讀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吳國由弱轉強,又由盛而衰的一個完整的經歷和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史記》中的「列傳」裡,開篇第一章的《伯夷列傳》中記載伯夷生平的主要事跡也是讓位。那麼為什麼司馬遷要這麼安排呢?實際上就是為後世表明了這麼一個道理:即使按道理上來說某一種東西是屬於你的,但是如果你在擁有這一種東西之後,實際上是違背了更高原則的情況下,最好也是最適合的方法就是放棄。放棄的本質並不代表著懦弱,而是一種更難得的價值。
再繼《吳太伯世家》後,讀者可以先後看到司馬遷將陳國、衛國、宋國以及相對應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影響一一記載的十分詳細。緊接著司馬遷又對春秋戰國時期後晉、出、越、鄭、趙等諸國的崛起和沒落,一直到最後一篇《田敬仲完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田完本名是陳完,身份是陳國的公子,到後來因為陳國的內亂而逃亡到齊國,遂改名為田完。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馬遷所側重的點就是「田氏代齊」,「田氏代齊」也被稱為「田陳篡齊」,指代的戰國初年時陳國的田完取代了齊國姜姓呂氏成為了齊侯的事件。
除此之外呢,司馬遷還將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了《史記》的世家,按理說孔子並不是王侯,無論是在前面還是後面,理應都不該佔據著世家的貴族地位。但是孔子確實傳承了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在在漢武帝的統治時期提倡的是「獨尊儒術」,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司馬遷將孔子列入是家中也反應了當時人們思想領域的現實狀況。關於《陳涉世家》,陳涉既是首先是亡秦的領導者,也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造反來推翻暴政的第一人,司馬遷將陳涉列入世家也是凸顯了其「通古今之變」的理念。將《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放在一起,讀者同時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這些朝代中突出、優秀的個人而表示出的難得。
在《呂太后本紀》中司馬遷記載了呂太后身邊的外戚,其實在朝廷的政治結構裡外戚並不是擁有正式的地位,但是這些外戚也在所屬朝代的政治和從朝廷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讀者在通過對這些外戚的生平事跡的了解中,才能真正地對當代的歷史有更深層面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司馬遷在繼《陳涉世家》後提筆為世人寫下了《外戚世家》。
總觀司馬遷對於《史記》中為「世家」所建立的框架和結構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作上的清晰的邏輯思維,對於如何寫和怎樣寫,司馬遷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想法。在「世家」中前十六篇世家為讀者展現了西周在政治、社會上的變遷,在後面的二十到三十篇世家中又展現了漢代諸侯國制度上的變動,以上的種種,真是體現了司馬遷一直秉持的理念——「通古今之變」。由此可見司馬遷對於《史記》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而司馬遷獨到史觀也讓讀者從中收穫良多,在學習司馬遷為我們傳輸的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