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代表——世家三十篇

2020-12-11 雨落說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了上到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的太初四年間,期間一共記載了中國古代3000多年的歷史。而在《史記》中又被司馬遷劃分成了五個部分,即: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和八書五個部分,其中的「世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史記》中除了紀傳體意外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眾所周知,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三個思想綱領,於是讀者可以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於世家的篇目安排中,便可以深深領略到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理念。

《史記》的節選部分

《史記》中的世家指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封地、爵位,周朝舊制中的公、侯、伯、子、男等,這一類能夠世代繼承的人,就例如著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主人公周公姬旦,大家熟知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中的齊公姜子牙等等就是歷史上典型的世家子弟。在《史記》的世家中,司馬遷還特意將這一部分劃分為了兩個階段:其一是在周朝期間所產生的封建制度,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周朝舊制;其二是由世卿、大夫和 士組成的封建社會。在世家開篇的第一卷中,司馬遷選擇了《吳太伯世家》。

《史記》

《吳太伯世家》中記載了一部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至吳王夫差亡國,期間長達700年的興亡史。吳太伯最主要的事跡就是讓位,在知道自己弟弟季歷比自己適合做帝王在之後主動遠離家鄉,去到了跟自己家鄉方向截然相反的吳國。也正是因為吳太伯主動讓位,才能讓周朝得以建立了穩定的基礎和制度。通過《吳太伯世家》讀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吳國由弱轉強,又由盛而衰的一個完整的經歷和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史記》中的「列傳」裡,開篇第一章的《伯夷列傳》中記載伯夷生平的主要事跡也是讓位。那麼為什麼司馬遷要這麼安排呢?實際上就是為後世表明了這麼一個道理:即使按道理上來說某一種東西是屬於你的,但是如果你在擁有這一種東西之後,實際上是違背了更高原則的情況下,最好也是最適合的方法就是放棄。放棄的本質並不代表著懦弱,而是一種更難得的價值。

專家展示古書

再繼《吳太伯世家》後,讀者可以先後看到司馬遷將陳國、衛國、宋國以及相對應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影響一一記載的十分詳細。緊接著司馬遷又對春秋戰國時期後晉、出、越、鄭、趙等諸國的崛起和沒落,一直到最後一篇《田敬仲完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田完本名是陳完,身份是陳國的公子,到後來因為陳國的內亂而逃亡到齊國,遂改名為田完。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馬遷所側重的點就是「田氏代齊」,「田氏代齊」也被稱為「田陳篡齊」,指代的戰國初年時陳國的田完取代了齊國姜姓呂氏成為了齊侯的事件。

陳完

除此之外呢,司馬遷還將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了《史記》的世家,按理說孔子並不是王侯,無論是在前面還是後面,理應都不該佔據著世家的貴族地位。但是孔子確實傳承了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在在漢武帝的統治時期提倡的是「獨尊儒術」,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司馬遷將孔子列入是家中也反應了當時人們思想領域的現實狀況。關於《陳涉世家》,陳涉既是首先是亡秦的領導者,也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造反來推翻暴政的第一人,司馬遷將陳涉列入世家也是凸顯了其「通古今之變」的理念。將《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放在一起,讀者同時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這些朝代中突出、優秀的個人而表示出的難得。

孔子的雕像

在《呂太后本紀》中司馬遷記載了呂太后身邊的外戚,其實在朝廷的政治結構裡外戚並不是擁有正式的地位,但是這些外戚也在所屬朝代的政治和從朝廷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讀者在通過對這些外戚的生平事跡的了解中,才能真正地對當代的歷史有更深層面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司馬遷在繼《陳涉世家》後提筆為世人寫下了《外戚世家》。

陳涉

總觀司馬遷對於《史記》中為「世家」所建立的框架和結構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作上的清晰的邏輯思維,對於如何寫和怎樣寫,司馬遷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想法。在「世家」中前十六篇世家為讀者展現了西周在政治、社會上的變遷,在後面的二十到三十篇世家中又展現了漢代諸侯國制度上的變動,以上的種種,真是體現了司馬遷一直秉持的理念——「通古今之變」。由此可見司馬遷對於《史記》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而司馬遷獨到史觀也讓讀者從中收穫良多,在學習司馬遷為我們傳輸的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

相關焦點

  • 《史記》:「宮刑」後,司馬遷的精神支柱
    我是燕子,您是不是很久沒看書了,或是忙於工作之不能,亦或是不知道看什麼,那關注我吧!我們一起讀好書。《史記》剛寫成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司馬遷把手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因此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便稱《太史公書》或《史記》。
  •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到底有多麼不朽?| 秦漢史話連載26
    為了「草創未就"的不朽事業, 這位為流俗所鄙薄的史家,忍辱負重,堅忍不拔,並以古聖賢命運坎坷、發奮著述的事例激勵自己,用「身殘處穢"的生命,去完成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紀傳體通史。大約武帝徵和三年(前90),司馬遷最後完成《史記》的 著述,前後用了18年的時間。《史記》完成之後,當時並未刊行。直至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才將它整理問世。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將蕭何、張良入世家,而將韓信入列傳?
    如果將《史記》分解的話,可能更有助於大家的了解,這本書總共也就130篇文章,主體包括十二本紀,三世世家,以及七十列傳,除此還有十表八書,平均下來,每篇文章也就四千多字。十二本紀就是記載歷代帝王政績的,先秦五篇,秦漢七篇,比較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在秦漢部分,將項羽和呂雉加入其中。
  • 一套書,走進《史記》中的人物
    《史記》內容豐富,貫通古今,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用五十二萬多字,寫了三千年歷史。文字簡練而知識包羅萬象,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說《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讀的一部奇書,一部國學根柢書。
  • 《史記》第43期:三十世家·趙世家(賞析)
  • 司馬遷的一部《史記》佔盡文史之風流,趕緊跟您的孩子一起讀書吧
    但是,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基本將《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毀於一旦,加之幾千年來毀於戰火中的書籍不計其數,成書於漢武帝時期的《史記》就有了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成為不可不讀的一部史書。《史記》中保留了很多民間傳說、故事,是一部很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他從個人的悲怨中解脫出來,發憤撰述。出獄後任中書令,雖任尊寵之職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憤懣和不平傾注在《史記》中,成為「一家之言」,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難,揭露專制統治的黑暗,留下了寶貴的實錄作品。這一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司馬遷自題其書曰《太史公書》,東漢末通稱《史記》。傳見《漢書》卷六十二。《史記》究竟好在哪裡?
  • 司馬遷為何要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主要記載著上古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書共130篇,其中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記載是上至君王下至人臣的三千年人物故事。
  • 穿越二千年,這本書告訴我們《史記》應該怎樣讀?
    就是歷史學家在龐雜的內容材料中選擇留下什麼,捨棄什麼,又為什麼會做這種選擇?這種選擇被稱為「史識」。司馬遷在篇章的設計上為什麼會把《吳太伯世家》和《伯夷列傳》放在世家和列傳的第一篇?孔子和陳勝都不是世家貴族,為什麼會把這兩個人的故事放在世家中呢?張良對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在《留侯世家》中,司馬遷選擇張良的這一部分事情來寫的原因是什麼呢?
  • 不通古今之變則無以言通史
    通史與斷代史是歷史撰述的兩種主要形式,而有關通史與斷代史認識之分歧,由來已久。在漢代,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撰寫了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敘述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之時的中國歷史。
  • 司馬遷為何會將吳太伯列為世家第一?這才是司馬遷的深層含義
    在《史記》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司馬遷在記錄歷史時不是雜亂無序、毫無章法,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記錄,比如司馬遷寫帝王本紀時是以王朝更替來作為記錄主線,寫除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時,司馬遷以列傳的方式來記錄,除了以上兩者之外對於因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的諸侯封國史跡,司馬遷以世家的方式來記錄。
  • 開學季好書推薦:楊照《史記的讀法》,在讀史中增長知識與智慧
    《史記》橫跨3000年,幾乎把這一期間歷朝歷代發生的所有大事、重要的人物、累積的經驗都記錄下來了。僅130篇,52萬字,可以說極為精簡。不得不說,司馬遷的厲害之處。歷史是由人和事組成的,楊照老師講《史記》講得好,因為他真正的研究了《史記》裡那些人。
  •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2020/10/30第553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司馬遷生平與功績
    而縱觀《史記》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學對司馬遷的影響主要為:其一,公羊家頌揚湯武革命,主張以有道伐無道,成為《史記》反暴政的思想基礎;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張"大一統"的思想,成為《史記》貫串全書的主要觀念;其三,公羊家崇讓、尚恥之義是《史記》褒貶歷史人物的道德標準。      因孔安國為孔子後人,家中有當世失逸的《古文尚書》十餘篇,併兼通今古文學。
  • 一篇文章讀懂史記的所有內容,值得收藏
    史記作為正史的開端,並非是司馬遷的本意。司馬遷寫作的意圖在報任安書裡面已經說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耗盡心血的史記,只體現對歷史的一種看法,從未標榜自己就是權威。只可惜,後來的史學家並沒有理解司馬遷,不僅如此,始終沒有跳出史記所定下的體例規範,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他將本來只夠資格寫入「列傳」的孔子,在《史記》中寫為「孔子世家」,他不是皇帝,沒有權力給孔子封公封侯封王,只能以這種方式尊崇孔子,以這種方式向孤獨的先知致敬。這引起了一千多年後王安石的不滿,他在《孔子世家議》中質疑道:「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以傳宜矣,曷為世家哉?」杜甫也是孤獨的。
  • 讀《白話史記》,知曉人性人心,得待人處世智慧
    自古至今,但凡想要了解中國人自己的歷史文化,《史記》是必讀書。作為中國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最大的特點,是它視野開闊、文筆生動,故事情節像小說一樣有趣傳神。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文化在歷史中萌芽發展壯大,一代代地流傳至今,從口口相傳,到後面的筆墨記載,再到如今的電子智能技術,雖然我們無法再去親身感知某個朝代的故事,但我們可以從各種歷史文獻中略知一二。而現在各種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劇比比皆是,雖然多少有藝術的加工,但總歸多了一種讓我們了解歷史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