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何要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2020-12-14 洒家吃碗茶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主要記載著上古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書共130篇,其中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記載是上至君王下至人臣的三千年人物故事。所謂本紀者,記載的都是宰制天下的帝王,然而項羽卻沒有稱帝,為何太史公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有好事者說,因為報復」劉氏帝王」的腐刑,這未免太小看太史公了。把項羽歸進本紀,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一丶本紀的性質

本紀不僅僅是為了記錄帝王的事跡,也是為了讓史記這本書有一個時間軸。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時,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矣」大致意思就是上下3000年的歷史,歷代政治更替,興衰更迭,著十二本紀來分隔開來。

按照司馬遷的原意和具體處理情況,「本紀」一體,主要是按年代順序,選取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記述政治大事,以展示歷代政治興衰更迭之跡。這就是以「通古今之變」的觀點和方法考察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即「王跡所興」,因「著十二本紀,即科條之」,這「本紀」當然就不專指天子,而是有天子、帝王,亦有實際左右天下形勢的王,如那個西楚霸王項羽。清人徐時棟看清了史公願意,他說:「天下號令在某人,則某人為本紀,此史公史例也,故《高祖本紀》之前有《項羽本紀》……此後無人能具此識力,亦無人敢循此史例矣。」(《煙嶼樓讀書志》卷十二)班固因《史記》而撰《漢書》的時候,丟掉了《史記》「通古今之變」的靈魂,用一種封建正統觀念,即「天子稱本紀」的觀點對待「本紀」體例,以此為封建統治服務。

二、文化慣性大家都認同

司馬遷是對項羽有個人崇拜還是出於漢室對他殘害不滿的一種發洩?都不是,單純是「文化慣性」,簡單說就是大家都這麼認為。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這裡高祖也曾說,為何項氏會失去天下,劉邦也認為項羽曾經「有天下」。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當時身為漢臣的鄭莊,為了項羽不直接喊籍,公然反對朝廷,最終被驅逐。

無獨有偶,劉邦統一之後讓張良、韓信編兵法,他們整理項羽的兵法,並且不顧劉邦「名籍」的命令,依舊定名為《項王》,可見他們兩個同樣認可項羽為帝王。

或問:「贏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秦十五載而楚,楚五載而漢。五十載之際,而天下三擅,天邪?人邪?」曰:「具。周建子弟,列名城,班五爵,流之十二,當時雖欲漢,得乎?六國蚩蚩,為嬴弱姬,卒之屏營。嬴擅其政,故天下擅秦。秦失其猷,罷侯置守,守失其微,天下孤睽。項氏暴強,改宰侯王,故天下擅楚。擅楚之月,有漢創業山南,發跡三秦,迫項山東,故天下擅漢:天也。」或問:「秦、楚既為天典命矣,秦縊灞上,楚分江西,興廢何速乎?」《揚子法言 卷十 重黎》

稍晚於司馬遷的楊雄同樣認為秦之後有楚,楚之後有漢,秦楚都是「為天典命」。八十年代出土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中多次出現「楚」的名號,蔡萬進在《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中認為這正表明當時人普遍認為秦王朝與漢王朝間存在「楚」這一歷史時段和政權。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除了上面的兩種原因,太史公對項羽有特別優待,或者同情「悲情英雄」的遭遇也是可以解釋的。畢竟史記和一般的歷史記載工具不太一樣,不以成敗論英雄。把關注點放在人物情感和才能價值之上,失敗的悲情人物一樣有他的優缺點。正是以為這樣史記才配得上「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

班固 : 《漢書》

楊雄: 《揚子法言 卷十 重黎》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史記·項羽本紀贊》司馬遷
    兩漢:司馬遷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 古文觀止~卷三 漢文 項羽本紀贊
    作者之所以把未成就帝業的項羽寫入「本紀」,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在秦亡漢興的過渡時期,支配當時政局並發號施令的恰是項羽;其二是作者對項羽這個頗具悲劇色彩的失敗英雄,充滿了偏愛與同情。正因為如此,司馬遷通過對「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大事件的重點描寫,將項羽的一生寫得波瀾壯闊,而《項羽本紀》一文亦成為千古名篇。
  • 《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天翻地覆中的超級對手
    項羽像《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兩篇本紀的主人公,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一位是秦末隨著陳勝揭竿而起,做帶頭大哥滅了秦朝,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一位是先在項羽的部隊裡鍛鍊成長,受封為漢王,後來又反戈一擊,進攻項羽,最後成為漢朝締造者的劉邦。這兩篇本紀寫了什麼,我們下面會說。這裡先要說的是項羽進本紀的寫法,歷代有很多人都不能接受。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要是大家看過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的話,就應該對這一段有些印象。司馬遷寫的《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史記》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 項羽為什麼不回江東,真是「無顏再見」嗎?其實這才是真實原因
    秦統一僅僅十幾年後,又來到了亂世,而這次結束亂世的,是被人稱之為「無賴」的項羽,從戰鬥結果看,劉邦憑藉一己之力最終打敗了項羽,的確是非常厲害的,可是這裡有一個說不清的事情,那就是劉邦的最大敵人項羽,他是自殺的!要知道當時的情況,項羽其實是可以逃走的,但是項羽卻選擇在江邊自刎,那麼項羽自刎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 項羽本紀
    這就顯得項羽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讀者既可以看到項羽的優越之處,也可以看到其欠缺之處。讓讀者真正的明白,能夠一統天下的君主是需要文武兼備,各方面能力所要具備。項羽出身楚國名門項氏家族,世代為楚將,其祖父項燕則是秦滅楚時最後一位抗秦大將,良好的家族基因也為項羽的日後的崛起提供了基礎。《本紀》中也曾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 項羽從本紀「降級」到列傳,其影響絕不止班馬之爭那般簡單
    而關於項羽的記載主要來自於漢朝的兩本重要史書《史記》和《漢書》,只不過在這兩部書中他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別,在《史記》之中司馬遷把他列入專門記錄帝王的「本紀」之中,而在《漢書》裡面班固卻把他「降級」到只是記敘士大夫名流的「傳」行列。
  • 一個貴族英雄的窮途末路VS有勇無謀的項羽——讀《史記·項羽本紀》後感
    有勇無謀的項羽——讀《史記·項羽本紀》後感最近,我在讀司馬遷的
  •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如果說,通過《項羽本紀》,司馬遷是想告訴我們,項羽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那麼,他的《高祖本紀》則是在跟我們說,劉邦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偏偏是劉邦當了皇帝。與三皇五帝,甚至是秦始皇不同的是,劉邦並沒有如同神靈一般的身世,不屬於感生傳說的一份子,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凡人罷了。
  • 李自成和項羽均為失勢的英雄,但為何世人重項羽而輕李自成?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將項羽列入本紀的,也就是說秦漢之間事實上是存在一個「楚」政權的,只不過項羽的楚最終滅於劉邦的漢。劉邦笑到了最後,但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卻使項羽之名千古流芳。失勢的英雄項羽聲名遠超大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項羽是君子,劉邦是小人」,君子鬥不過小人,似乎成了定論。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將蕭何、張良入世家,而將韓信入列傳?
    本文除了給大家講韓信,也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史記》這本書,作為一名歷史普及作者,這是我的分內之事!《史記》中本紀和世家是什麼意思?如果將《史記》分解的話,可能更有助於大家的了解,這本書總共也就130篇文章,主體包括十二本紀,三世世家,以及七十列傳,除此還有十表八書,平均下來,每篇文章也就四千多字。十二本紀就是記載歷代帝王政績的,先秦五篇,秦漢七篇,比較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在秦漢部分,將項羽和呂雉加入其中。
  • 項羽和劉邦都是英雄?為何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過程最重要
    導語:成敗英雄論,在司馬遷這兒是不成立的。因為司馬遷一直認為,失敗的人未必不是英雄,而成功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英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項羽是失敗者,而劉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那麼他們之間劉邦就一定是英雄,而項羽肯定不是英雄嗎?
  • 劉邦、項羽都屠城,為什麼項羽獨擔罵名?
    ——《項羽本紀》(在《高祖本紀》、《秦楚之際月表》中也有記載,不贅述)2、屠鹹陽。「項羽引兵西屠鹹陽。」——《項羽本紀》(在《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秦楚之際月表》、《天官書》、《田儋列傳》及《蕭相國世家》中也有記載,不贅述)3、屠齊地。「項王遂燒夷齊城郭,所過盡屠之。」——《田儋列傳》不知為何,王教授在這裡似乎遺漏了一個事件。那就是項羽屠襄城。
  • 項伯為什麼要幫劉邦坑害自己的親侄兒項羽?原因真心讓人很無奈!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如果說以上這些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那確實如此。但如果說以上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全部原因,卻又並非完全如此。因為劉邦能戰勝項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項伯幫劉邦為項羽挖坑。如果沒有項伯的協助,以上的原因都是然並卵。 項伯是誰?《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 巨鹿之戰中,章邯為何最終向項羽投降?項羽又為何選擇接受?
    章邯為何選擇投降項羽,而項羽為何又選擇接受正如司馬欣所言,「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項羽本紀》)秦國的變故終於讓章邯下定了投降的決心。那麼,章邯為何選擇投降項羽,而項羽又為何選擇接受呢?
  • 讀《項羽本紀》評項羽
    《項羽本紀》評項 讀《項羽本紀》評項羽 項羽和他的倔強  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  VS 「撥亂世,反之正,平天下」的漢高祖                   自古以來,亂世爭霸,向來是成王敗寇。敗者,往往被後人邪化、惡化;勝者,往往被美化、聖化。回望歷史,有多少有失偏頗的評論施與敗者?
  •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節選)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1。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2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3。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就拿今天要說到的《史記》為例,史書為我們現代學者研究各種歷史問題提供了很多幫助,而《史記》在眾多史書著作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司馬遷廣泛取材、字斟句酌,苦撰十四年最終成書,也為後來的很多史書提供了範本,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它不僅是部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更是一部文學著作。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關於項羽的出身來歷,司馬遷記載的清清楚楚,即今天江蘇宿遷人,楚國貴族項氏。《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並為其作傳?
    在司馬遷看來,通過了解歷史可以古鑑今,雖然已今非昔比,但關鍵是呈現或揭露真相,以作為借鏡。 基於此,玲瓏就舉幾例,並分析下太史公是如何揀選立傳人物的,以及他為他們作傳的原因。 司馬遷為何將項羽列入「本紀」,將陳涉列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