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主要記載著上古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書共130篇,其中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記載是上至君王下至人臣的三千年人物故事。所謂本紀者,記載的都是宰制天下的帝王,然而項羽卻沒有稱帝,為何太史公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有好事者說,因為報復」劉氏帝王」的腐刑,這未免太小看太史公了。把項羽歸進本紀,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一丶本紀的性質
本紀不僅僅是為了記錄帝王的事跡,也是為了讓史記這本書有一個時間軸。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時,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矣」大致意思就是上下3000年的歷史,歷代政治更替,興衰更迭,著十二本紀來分隔開來。
按照司馬遷的原意和具體處理情況,「本紀」一體,主要是按年代順序,選取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記述政治大事,以展示歷代政治興衰更迭之跡。這就是以「通古今之變」的觀點和方法考察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即「王跡所興」,因「著十二本紀,即科條之」,這「本紀」當然就不專指天子,而是有天子、帝王,亦有實際左右天下形勢的王,如那個西楚霸王項羽。清人徐時棟看清了史公願意,他說:「天下號令在某人,則某人為本紀,此史公史例也,故《高祖本紀》之前有《項羽本紀》……此後無人能具此識力,亦無人敢循此史例矣。」(《煙嶼樓讀書志》卷十二)班固因《史記》而撰《漢書》的時候,丟掉了《史記》「通古今之變」的靈魂,用一種封建正統觀念,即「天子稱本紀」的觀點對待「本紀」體例,以此為封建統治服務。
二、文化慣性大家都認同
司馬遷是對項羽有個人崇拜還是出於漢室對他殘害不滿的一種發洩?都不是,單純是「文化慣性」,簡單說就是大家都這麼認為。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這裡高祖也曾說,為何項氏會失去天下,劉邦也認為項羽曾經「有天下」。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當時身為漢臣的鄭莊,為了項羽不直接喊籍,公然反對朝廷,最終被驅逐。
無獨有偶,劉邦統一之後讓張良、韓信編兵法,他們整理項羽的兵法,並且不顧劉邦「名籍」的命令,依舊定名為《項王》,可見他們兩個同樣認可項羽為帝王。
或問:「贏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秦十五載而楚,楚五載而漢。五十載之際,而天下三擅,天邪?人邪?」曰:「具。周建子弟,列名城,班五爵,流之十二,當時雖欲漢,得乎?六國蚩蚩,為嬴弱姬,卒之屏營。嬴擅其政,故天下擅秦。秦失其猷,罷侯置守,守失其微,天下孤睽。項氏暴強,改宰侯王,故天下擅楚。擅楚之月,有漢創業山南,發跡三秦,迫項山東,故天下擅漢:天也。」或問:「秦、楚既為天典命矣,秦縊灞上,楚分江西,興廢何速乎?」《揚子法言 卷十 重黎》
稍晚於司馬遷的楊雄同樣認為秦之後有楚,楚之後有漢,秦楚都是「為天典命」。八十年代出土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中多次出現「楚」的名號,蔡萬進在《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中認為這正表明當時人普遍認為秦王朝與漢王朝間存在「楚」這一歷史時段和政權。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除了上面的兩種原因,太史公對項羽有特別優待,或者同情「悲情英雄」的遭遇也是可以解釋的。畢竟史記和一般的歷史記載工具不太一樣,不以成敗論英雄。把關注點放在人物情感和才能價值之上,失敗的悲情人物一樣有他的優缺點。正是以為這樣史記才配得上「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
班固 : 《漢書》
楊雄: 《揚子法言 卷十 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