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
這是一部石峁人的歷史,
也是最全面的陝北史前史
石峁人南下與夏朝滅亡之二
石峁人從哪裡來?
有一現象,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往往高大威猛、英勇好戰。高寒就是海拔高、緯度高,您說珠穆朗瑪峰,那就是擔扛了。
甘青地區(甘肅青海),正是高寒地區,生活在這裡的人高大威猛、英勇好戰,你看飛將軍李廣,馬超、符堅,還有威震西北的馬家軍,都是甘肅人。
勇猛好戰的西戎人,也就是F117,吃得飽,穿得暖,趕著牛羊開始徵戰了。
世界還有一規律,農耕的打不過遊牧的,遊牧的打不過強盜。你看歐洲,農耕的羅馬人打不過北方遊牧的日爾曼人,日爾曼人打不過更北方的維京海盜。
在中國,吃米的(南方人吃大米)打不過吃麵的(北方人),吃麵的打不過吃肉的(遊牧)。你看中國幾千年,從黃帝、炎帝開始,一直到國和國成立,數十次統一,都是從北向南統一,鮮有從南向北的。
吃米的打不過吃麵的。
維京人,史上最野蠻的人。
西戎(F117)是一群野蠻人,吃著肉,喝著奶,趕著羊,在寒冷氣候驅使下,成群結隊南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是5000年前的滿人入關。
關中平原、汾河盆地生活的是東羌人,是農耕民族,已相當文明了,哪能抵擋滿身羶氣、滿嘴酒氣、滿口髒話,還隨地大小便的戎人。5000年前,戎人和東羌人還是親兄弟,語言風俗沒什麼區別。過了1000年,差別大了,一方是生活在城裡的公務員,另一方是扛著鋪蓋卷的農民工。這時候,連基因都變了,戎人是M117,東羌人是F444。
農民工,向城市殺來。
汾渭平原的東羌人被迫東遷,他們衝出潼關,殺向中原大地的三苗人。牆內損失牆外補,戎人身上損失的,從三苗補。
三苗是與古羌人、東夷人相對應的文化,三苗人佔據著河南、湖北等廣闊天地,人口100萬以上,種植水稻,還馴化了水牛和豬。三苗人正牽著水牛在水田裡辛勤地勞作,東羌人氣勢洶洶地殺來,搶奪田產和老婆。
我招誰惹誰了,到哪說理去?
打又打不過,三苗人抹一把辛酸淚,一步三回頭離開家鄉洛陽,向南遷徙。
5000年前的黃土高原,是這麼一番景象:西戎人驅趕東羌人,東羌人驅趕三苗人,大家都忙忙碌碌。您如果穿越到5000年前,看到大伙兒都忙著搬家。
三苗人離開洛陽退到嵩山東面的淮上地區(平頂山、許昌、漯河),東羌人追到淮上,三苗繼續退,一直退到河南南陽、湖北武漢。現在,據說三苗連武漢、長沙也呆不住了,退到湘西剿匪去了。
羌人佔據了三苗的家園,他們不會在水田裡精耕細作,還是從事自己的老本行,在中原大地種植粟和黍(穀子、糜子)。
這時的東羌人,大約20—30個部落,50萬人口,佔據著關中、汾河盆地、洛陽盆地和淮上地區,大約9萬平方公裡,和浙江差不多。
關中、汾河盆地、洛陽盆地地圖。不是很合適,湊合著看吧。
陝西與甘肅交界處,有座南北走向的山脈,壟山,田壟的「壟」,像田壟一樣把陝西和甘肅分開,東邊是陝西,西邊是甘肅。陝西隴縣,甘肅隴西、隴南、隴中高原,都與這個壟山有關。還有一條鐵路,隴海線;有個貴族集團,關隴貴族。
壟山的北邊是六盤山,是壟山的餘脈,有位開國首領寫了首六盤山的詩,還編入小學生課本,從此名氣大漲,現在乾脆把這座山叫作六盤山脈。
西戎的一支,來到隴中高原,沿壟山南下,進入關中平原。這支人的其中一支,就是姜子牙的祖先,他們佔據了關中西部的寶雞,是勢力較大的一個部落,叫姜戎。
有時間老郭另闢一章,專門講講姜子牙的祖先。
「六盤山上高峰」,其實並不算高。
還有一支戎人,他們跨過壟山,來到甘肅慶陽地區,繼續東進,跨過子午嶺,進入陝北。
這群人正是陝北人的直系祖先。到了陝北,他們的基因又突變了,在M117下突變出F2137,我們姑且稱這群人為F2137 吧。
目前,攜帶基因F2137的佔漢族1.86%,約1000萬男人。
F2137 趕著牛羊,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徵,終於到了陝北,陝北從此成為他們永久的家。
看看六盤山的走向。
為什麼陝北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
這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土壤性質決定的。
陝北是黃土高原核心區,黃土堆積層厚,土壤肥沃,更重要的是土質疏鬆。
土質疏鬆太重要了,四五千年前,人們用石片和木棒耕作,鬆軟的土壤容易耕作。
另外,黃土高原植被稀疏,特別是沒有巨型樹木的原始森林,容易開墾。你想啊,面對一棵巨樹,對油鋸而言是分秒中的事,對手拿石片的原始人來說,那就是一項浩大工程。
有了鐵器農具後,人們才有能力衝下黃土高原,開墾土壤較硬的黃河下遊。唐宋以後,才大規模開發長江以南。想想,挺晚的。
黃土高原還可以挖窯洞啊,這個也很重要。窯洞成本低,不需要什麼建築材料,技術含量低,簡單易行。而且冬暖夏涼,防禦性還好,不知比茅草屋強出多少倍。
於是,黃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一起,成為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
陝北窯洞,簡單易行,成本低,效果好。
F2137 來到陝北,開荒種田,開展大生產運動,沒過多久,就到處是牛羊,遍地是莊稼,咱們的隊伍勢力壯了。
這時的陝北,分成許多部落,也許七八個,也許二十個,不好說。石峁只是其中的一個,但是較大的一個。他們把部落所在地,姑且叫都城吧,選在石峁。
這就是第一批石峁人。
為什麼選在石峁呢?
地勢險要。
地勢險要是選址考慮的第一要素。你看榆林12個縣,北6縣的縣城都是長城36堡,地勢險要;佳縣、吳堡、綏德,「銅佳州,鐵吳堡,生鐵鑄的綏德州」,還是險要;剩下米脂、清澗,都在半山腰,還是險要。
石峁遺址示意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石峁俯視圖,非常險要。
石峁城在山頂上,西面是禿尾河,北面是洞川河,南邊是深溝,都是懸崖,只有東邊與其他山連接,中間還是葫蘆狀的細腰腰,易守難攻。(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竹書紀年》
《寒山憶雪》
《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
《竹書紀年》
您還可以讀
石峁人南下與夏朝滅亡①
崑崙山在陝北,昆明就是崑崙
黃帝部落原來是個狗部落
石峁是黃帝的上城,陝北還有一個黃帝下城
上古山東史
陝北話中的「戰爭」詞彙
各位看官,以上文字都是老郭的原創,凝聚著汗水和心血,請您大力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
在您的支持和激勵下,老郭才有激情繼續創作,才能寫出更多比較滿意的作品。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