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誦《阿彌陀經》是在一所寺院的晚課上,拿著《早晚課誦本》結結巴巴地跟著大眾唱誦。那是一所臨濟宗傳承的十方叢林,當時的我,對禪宗特別感興趣。我是看南懷瑾南老的《金剛經說什麼》入得佛法大門,所以,對於講空性、講無相的內容最感興趣。《阿彌陀經》講「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都是在講事相,所以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甚至對佛說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反而很疑惑。
覺得這個境界好像不怎麼高,何況自己也不是一個貪財的人,黃金什麼的對我完全沒有吸引力。後來,也就沒有專門去讀誦過《阿彌陀經》,只在偶爾參加寺院晚課時隨眾念一念。第二次深入一些地接觸《阿彌陀經》是在專門講解這部經的一個佛法小課堂上。法師開課時的一段告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他本身對《阿彌陀經》也並無特別的興趣,尤其是「黃金為地」,他不喜歡黃金。
找到知音的感覺,看來並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看法。「但是,」法師接著很誠實地講,「和尚安排我來講這堂課,我也沒有辦法,我也是臨時抱佛腳,現學的。這一學,才知道淨土法門的高妙。」記得,那位法師完全是依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來講解的。印象最深的,現在都還記得的,就是「《阿彌陀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彼時,剛入佛門,聽課也不能聽得太懂,而且完全抓不住重點。雖然高僧大德們都講淨土法門很高妙,但是就象那位法師一樣,他給我們講《阿彌陀經》,告訴我們要念佛,可是他本人卻不念佛,他是專宗天台止觀的。妙是妙,可是沒有和自己拉上關係,覺得佛法這麼廣大,高妙的法多著,我不妨學學其它。況且,寺院裡面所看到的念佛人,都是老年人居多。
一些念佛的老年人,一邊念著佛,一邊拉著家常,聊著天,而且專愛盯著學佛的年輕人,指責這些年輕人不懂規矩,進大殿應該先出哪只腳、跨蒲團有罪過、不準穿裙子等等,這樣,就讓人產生心理上的距離感和不認同感。進而,對於他們所修學的法也不能具足信心。
第三次接觸《阿彌陀經》,是在建立淨土信仰以後,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希望能夠多了解極樂世界,多了解淨土法門。於是開始把《淨土五經一論》作為日課讀誦,但也是不求甚解,不得要領。對於經文的主旨大意並不十分了解,只是單純的願意了解,喜歡讀誦而已。
第四次接觸,則是2017年,師父在淨宗書院建院第一年的夏天,開講《阿彌陀經》。從7月開始,一直講到8月下旬,一共講了19講。記得當時天氣很熱,講座都是在午後進行,每次講座,好像自己有一半時間都處在昏睡當中。所以對於整個講座的要領也是沒法全部領會。接下來的留到明天再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