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是哪個國家嗎?
是中國!
那麼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學會蒸東西吃的?
是炎黃時代、春秋時代還是戰國時代?
都不是,答案是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一、[中國蒸傳之器物篇]
蒸製工具是中國蒸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到蒸具的進化史。
從古至今主要的蒸製器物有哪些?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先後發明了箅(bì)、甑(zèng)、甗(yǎn)等器物來蒸食物。在青銅時代,還出現了青銅製成的甑、甗。
漢朝,如蒸籠等以竹木材質為主的蒸具普遍出現在百姓家中;工業時代,以工業合金製品為主的蒸鍋出現,並且迅速成為中國人民喜愛的「爆品」;在今天的智能時代,可隨心掌控火候和時間的蒸箱正在成為下一代的蒸製「神器」。
(甑和甗)
世界上最奇妙的蒸製器具是什麼?
中國蒸具形式多樣,除了上面所說的幾種「常規部隊」,在我國西南地區還有兩個不太出名的「特種部隊」。一個是貴州盜汗鍋,也叫貞豐汽鍋。這種炊具為土陶製品,由底座、蒸缽、頂鍋和頂蓋四個部分組成。
使用盜汗鍋蒸製食物時,缽內無需加水,蒸汽從夾壁內通過氣孔進入蒸缽蒸熟原料。而在蒸製過程中,蒸汽上升遇到了頂鍋的冷氣,這樣就部分變成蒸餾水,滴落在蒸缽內的食物上,有如盜汗一般。盜汗鍋之名便由此而來。
還有一種是雲南汽鍋。汽鍋來自昆明南部的建水,它採用當地的紅、黃、青、紫、白五色陶土製成,外觀古樸似缽,肚膛扁圓,正中立有一根凸起的空心汽嘴。製作菜品時,將食材切塊,加調料入汽鍋蒸熟即可。
(貴州盜汗鍋(左)和雲南汽鍋(右))
世界上最大的蒸籠在哪裡?
世界上最大的蒸籠要數在2018年,由湖北天門中國烹飪大師張在祥領銜製作的「神州第一籠」,直徑達2.8米,高1.6米,可以同時蒸製1098道菜,成功創「蒸製蒸菜數量之最」的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天門神州第一籠)
中國蒸有多少種烹飪技巧?
中國蒸文化龐大而複雜,根據流派風味、烹飪技巧、原料、蒸汽和蒸製工具等分類,蒸法可以多達37種!
按照流派風味分類有12種:河南八大碗、山東微山蒸、宜賓九大碗、粵式清蒸魚、粵式清蒸湯、瀏陽蒸、沔陽蒸菜、天門蒸菜、天門蒸菜、常熟蒸菜、黔式盜汗蒸、雲南汽鍋蒸、河南商丘面蒸。
按照烹飪技巧分類有13種:清蒸、粉蒸、扣蒸、炕蒸、滾蒸、炮蒸、裹蒸、釀蒸、旱蒸、包蒸、糟蒸、果盅蒸、花色蒸。
按照原料,可分為素蒸和葷蒸;按照蒸汽分類有足汽蒸、放汽蒸、收汁蒸和擦乾蒸;按照工具分類則有籠蒸、木甑蒸、蒸箱/蒸櫃蒸、石鍋蒸、桑拿蒸、全自動蒸汽鍋蒸等等。37種蒸法,你知道幾種呢?
哪個宴席使用的蒸菜技法最多?
在中國各大蒸菜體系中,論菜品之豐、味型之廣、技法之多,當屬「天門九蒸」。而使用蒸菜技法最多的是天門九蒸宴,它們分別使用了粉蒸、清蒸、炮蒸、扣蒸、釀蒸、封蒸、幹蒸、花樣造型蒸等9種蒸製技巧。
中國家庭最喜歡蒸製哪些食材食物?
市場調研諮詢機構TNS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日常最喜歡蒸製的食物是蒸蛋;其次是包子、饅頭、叉燒等中式面點;接下來是扇貝、花蛤等海鮮類和主食米飯;再然後是蔬菜;最不常蒸製的是西式和中式糕點,如蒸蛋糕、南瓜餅、發糕、驢打滾等。河南長垣蒸、山東微山蒸、宜賓九大碗、粵式清蒸湯、雲南起鍋蒸、黔式盜汗蒸、湖南瀏陽蒸……
「蒸」,在中國有8000年的歷史,是中式菜餚最常用的烹飪技法之一,天南海北都有各自風格的「蒸功夫」。
區別於煎、炒、炸、煮、燉、滷、醬、烤、醃……等烹飪技法,蒸是採用高溫水蒸氣作為導熱介質,相對於油、水等介質,在蒸的過程當中可以保持食材形態的完好和原汁原味。
人類自從學會用火以後,最先掌握的烹飪方式是「燒烤」。
而在穴居之後,篝火從野外被移入洞穴,火塘繼而出現。人類開始學會將火塘裡面放入炙石,將食物炙熟。
烤和炙這兩種烹飪方式大約存在來200萬年。
大約一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
8000年前,陶器的出現使人類擁有來除烤、炙之外的第三種烹飪方式——煮。相關的陶器如罐、釜、鼎、鬲等也先後出現。
陶鬲中可以煮大塊的肉和植物塊莖,但煮時需要不斷攪動,這是因為鬲有一個很大的缺陷:經過石碾磨或春臼[jiù]粗加工的穀物,在遇水糊化後,極易沉澱附著在陶壁上,如果不及時攪動,陶壁就非常容易因積溫過高而爆裂。
面對這一痛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人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最早的蒸具——甑[zèng]。此後,除了烘、烤、燒、煮等烹飪方式之外,人們又學會來一種更為健康的烹飪方式,有利於當時人類的發育和進化。甑,是一種底部有若干小孔的容器。將穀物放入甑中,再將甑置入鬲、釜等盛水的陶器之上,這就出現了第四種烹飪方式——蒸。據《古史考》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可見在炎黃時代,就出現來「蒸」這一烹飪技法,改變來通過水或火對食物直接加熱的原始方法,被稱之為是鑽木取火之後烹飪史上的又一重大發明。中國文字被譽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從「蒸」的文字演化就可以看出其歷史的演化,從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隸書,都體現出了蒸的基本形態:用專用的器皿架在沸水鍋上,利用熱氣來烹飪。此外,「蒸」這一烹飪技藝也頻頻出現於我國古代文獻中,譬如《周禮.委人》中:「共祭祀之薪蒸材木」、《集韻.證韻》中「烝,氣之上達也,或作蒸。」《孟子.告子上》中:「天生蒸民,有物有則」等。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蒸菜更是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其中收錄了蒸雞、蒸羊、蒸藕、油豉.並詳細介紹了粉蒸、清蒸、毛蒸、裹蒸、竹蒸、蜜蒸等多種製作方法和用料。隋唐五代時期的蒸菜則在用料食療和調味上更上一層樓,例如文獻中提到的用粳米和鯧魚加姜蔥一起蒸能使魚骨變軟可食,這是非常有特色的。
宋代以後,傳統烹飪文化繼續發展,到明清達到高潮。清初的文學家、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載來多道當時的蒸菜,例如雲林鵝、幹蒸鴨、剝殼蒸蟹等,做法描述詳細具體,使今人得以一窺明清時期中國人對蒸的理解。
當代,蒸仍然是中國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地域,蒸菜的發達程度不一樣。在湖北、河南、廣東等地,蒸菜菜品豐富,十分普及;而在西北、東北等地區,蒸的方式主要用於製作麵食、包點。
湖北是蒸文化非常繁華的地方,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的甑就是湖北蒸菜悠久歷史的見證,天門的「神州第一籠」,一次蒸了1098個菜。沔陽三蒸也長期霸佔著湖北人們的餐桌;鍾祥蟠龍菜、竹溪蒸盆、恩施格格蒸菜,也都是自成一體。湖北不少地方一直就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籠不請客」的說法。依據食材、地域的不同,也演變出了不同的手法。
河南的代表蒸菜是長垣的八大碗,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精選肘子肉,後臀肉,氛圍腐乳肉、小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以皮渣、海帶、粉條、豆腐為主。現代八大碗還新增來許多品種方便選擇,比如黃燜雞塊、黃燜排骨、梅菜扣肉、蝦米白菜、山藥等等,葷素搭配,肥而不膩,且具色、養、味、器、溫俱佳。
瀏陽蒸菜是湘菜中的一道傳統菜系,相傳1927年,瀏陽文家市老鄉以「瀏陽蒸菜」款待毛澤東和秋收起義會師的部隊。1955年,王震將軍以瀏陽蒸菜款待上天山的「八千湘女」。瀏陽蒸菜菜式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三種調料:辣椒、茶油、瀏陽豆豉。蒸菜用的辣椒分很多種,剁辣椒、鮮紅辣椒、鮮青辣椒、浸酸辣椒、浸朝天椒、浸野山椒、曬青椒等等。不同的菜. 入不同的辣椒,放不同的作料,味道自然不同。
江蘇常熟蒸菜是常熟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常熟本幫菜餚首推的招牌菜,它源自於久遠的陶器時代,遍及城鄉百姓人家,以它的原汁原味,長期受到人們的青睞。著名的「老八樣」有菊花爆魚、翡翠金磚、招財進寶、金屋藏嬌、白汁銀蹄、神仙草雞、雞湯三絲、南腿鴨方。
微山湖十大扣碗是山東微山湖一帶的民間宴席菜,「扣蒸」是在蒸製前將原料正面朝下放入容器內,蒸熟後翻扣在另一個盤中上桌。菜品有葷有素,營養搭配合理,老少皆宜,無點綴,風味獨特。十大代表菜有一扣江米雞、二扣酥魚、三扣蘿蔔丸子、四扣山藥、五扣蛋卷、六扣酥肉、七扣酥菜、八扣虎皮雞蛋、九扣魚絲、十扣大肉。
粵菜裡的清蒸魚是中國菜餚中的一絕大有名堂,最是講究火侯與少油少鹽,為求清淡鮮嫩,鹽與味精能免則免,務必達到味清淡而肉鮮嫩的效果,清蒸魚看似簡單易做,其實不然,其中要訣多多。
當然,中國各地著名的蒸菜還有許多,粵、川、魯、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無一都有蒸的訣竅,你喜歡的蒸菜又有哪些呢?
中華第一名相伊尹」廚師行業「祖師爺」的「家、國、天下」
(洛陽曆代家風故事)
核心提示:
《大學》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是我國歷史上關於「家、國、天下」最經典的論述。3600多年前,河洛大地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此人便是伊尹。作為帝王之師,他勸導君王修身、齊家、治國的言論和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輔佐了四位君王
《大學》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是我國歷史上關於「家、國、天下」最經典的論述。
3600多年前,河洛大地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此人便是伊尹。作為帝王之師,他勸導君王修身、齊家、治國的言論和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以卑微之身,究治世之道
堯、舜、禹、湯,古代四位帝王,後人總是將其並列起來指代賢君明主。伊尹,便是輔佐商代開國君主湯的丞相。
在如今嵩縣紙房鎮龍頭村,有個伊尹祠,相傳這裡是伊尹的出生地。伊尹出身低微,為奴隸身份。《墨子·尚賢》載:「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也就是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但伊尹心繫天下,因研究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
商湯聽說了這個賢才之後,先派使者許以高官厚祿,後來又送來很多好馬,但伊尹不為之心動:「我要這些車馬、錢財、祿位幹什麼呢?哪裡勝過我在鄉間討論堯舜呀!」不圖功名榮華的伊尹,繼續一心鑽研治世之道。
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座平兀如幾的小山,相傳這就是湯王派人前來聘請伊尹的三聘臺。後來,湯王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伊尹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湯身邊。
以烹調之理,喻治國之道
說起伊尹,頗有幾分傳奇色彩。他不僅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燒得一手好菜,被譽為「中華廚祖」。
《韓非子》載:「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暱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也就是說,伊尹剛到湯王家裡時,在廚房掌勺,先用可口的飯菜抓住了商湯的胃,後用高明的治世之道抓住了商湯的心。
伊尹對湯王說:「做菜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處,火候也掌握得合適,菜才能好吃又有味道。這和修身、齊家、治理國家是一個道理,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拖沓懶散,只有張弛有致,才能把事情辦好。」
這便是伊尹「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歷史典故,也就是後來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湯王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份,任命他為相。伊尹為報答商湯的知遇之恩,幫其籌划進攻夏朝的大計,使商湯得以完成滅夏建商的功業。
以帝師之位,正帝王家風
重視帝王之家的家風建設,是「師僕」出身的伊尹推行治理天下之道的重要手段。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也就是說,商湯向伊尹學習其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並重用他,不費多大力氣就統一了天下。之後,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教導湯效法堯舜,以德治天下。
湯建立商朝後,在位三十年後死了。當時的繼承法是兄終弟及,但湯沒有弟弟,因此他的兒子繼位。
不過商湯的兒子太過悲催:長子太丁本應繼位,卻比他爹死得還早;二子外丙隨後登基,但在位三年就去世了;輪到了三子中壬,在位四年也死了。此時,伊尹已經是輔佐三代君王的老臣,他做主,讓太丁的兒子太甲繼承了王位。
其間,以好的家風教育商湯的子孫,成了伊尹的主要工作。
伊尹認為「習於性成」,也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行為習慣中形成的,因此培養好品質要從一言一行做起。
他在教育帝王時還說過「慎終於始」,即要把事情辦好,需要自始至終小心謹慎,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始終不渝堅持一個標準,不可疏忽懈怠。
放逐又迎歸,規勸君主齊家治國
歷史上,能把帝王放逐,後又迎歸還政的大臣可真不多,而伊尹就是這麼一位。
太甲繼位,伊尹一連寫了三篇文章,教他怎麼做個好君主。其中一篇《祖後》,就是教育太甲不能背棄祖訓。
沒想到剛過三年,太甲就忘乎所以,不聽伊尹規勸而破壞了祖制,還以暴虐的手段對待老百姓,人民怨聲載道。鑑於此,伊尹把太甲趕下臺,放逐到商湯的墳墓桐宮思過。伊尹代為執政,管理國家。
又過了三年,伊尹見太甲悔過自新,便率文武大臣將太甲迎回首都,將政權交還給太甲。此後,太甲以祖父商湯為榜樣,善待民眾,做事勤勉,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
這就是「伊尹放太甲」的典故,《尚書》《孟子》《史記》均有記載。
據《尚書·太甲》所載,伊尹在迎接太甲還朝時對他說過這樣一段話:「修厥身,允德協於下,惟明後。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意思是說:搞好自身修養,又用誠信之美德對待臣民,就是明君。先王湯注重為窮困之人造福,所以人民愛戴他,沒有不喜悅的……大王,你要努力做個有德之人,效法先祖,不可放逸懈怠。對待先人要有孝心,對待臣民要有平等心……
通過搞好帝王家風來輔政治國,這便是伊尹的「家、國、天下」。
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