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蒸文化簡史:「蒸功夫」始於8000年前

2021-02-07 起源地會客廳

你知道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是哪個國家嗎?

  是中國!

  那麼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學會蒸東西吃的?

  是炎黃時代、春秋時代還是戰國時代?

  都不是,答案是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一、[中國蒸傳之器物篇]

  蒸製工具是中國蒸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到蒸具的進化史。

  從古至今主要的蒸製器物有哪些?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先後發明了箅(bì)、甑(zèng)、甗(yǎn)等器物來蒸食物。在青銅時代,還出現了青銅製成的甑、甗。

  漢朝,如蒸籠等以竹木材質為主的蒸具普遍出現在百姓家中;工業時代,以工業合金製品為主的蒸鍋出現,並且迅速成為中國人民喜愛的「爆品」;在今天的智能時代,可隨心掌控火候和時間的蒸箱正在成為下一代的蒸製「神器」。

  (甑和甗)

  世界上最奇妙的蒸製器具是什麼?

  中國蒸具形式多樣,除了上面所說的幾種「常規部隊」,在我國西南地區還有兩個不太出名的「特種部隊」。一個是貴州盜汗鍋,也叫貞豐汽鍋。這種炊具為土陶製品,由底座、蒸缽、頂鍋和頂蓋四個部分組成。

  使用盜汗鍋蒸製食物時,缽內無需加水,蒸汽從夾壁內通過氣孔進入蒸缽蒸熟原料。而在蒸製過程中,蒸汽上升遇到了頂鍋的冷氣,這樣就部分變成蒸餾水,滴落在蒸缽內的食物上,有如盜汗一般。盜汗鍋之名便由此而來。

  還有一種是雲南汽鍋。汽鍋來自昆明南部的建水,它採用當地的紅、黃、青、紫、白五色陶土製成,外觀古樸似缽,肚膛扁圓,正中立有一根凸起的空心汽嘴。製作菜品時,將食材切塊,加調料入汽鍋蒸熟即可。

  (貴州盜汗鍋(左)和雲南汽鍋(右))

  世界上最大的蒸籠在哪裡?

  世界上最大的蒸籠要數在2018年,由湖北天門中國烹飪大師張在祥領銜製作的「神州第一籠」,直徑達2.8米,高1.6米,可以同時蒸製1098道菜,成功創「蒸製蒸菜數量之最」的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天門神州第一籠)


  中國蒸有多少種烹飪技巧?

  中國蒸文化龐大而複雜,根據流派風味、烹飪技巧、原料、蒸汽和蒸製工具等分類,蒸法可以多達37種!

  按照流派風味分類有12種:河南八大碗、山東微山蒸、宜賓九大碗、粵式清蒸魚、粵式清蒸湯、瀏陽蒸、沔陽蒸菜、天門蒸菜、天門蒸菜、常熟蒸菜、黔式盜汗蒸、雲南汽鍋蒸、河南商丘面蒸。

  按照烹飪技巧分類有13種:清蒸、粉蒸、扣蒸、炕蒸、滾蒸、炮蒸、裹蒸、釀蒸、旱蒸、包蒸、糟蒸、果盅蒸、花色蒸。

  按照原料,可分為素蒸和葷蒸;按照蒸汽分類有足汽蒸、放汽蒸、收汁蒸和擦乾蒸;按照工具分類則有籠蒸、木甑蒸、蒸箱/蒸櫃蒸、石鍋蒸、桑拿蒸、全自動蒸汽鍋蒸等等。37種蒸法,你知道幾種呢?

  哪個宴席使用的蒸菜技法最

  在中國各大蒸菜體系中,論菜品之豐、味型之廣、技法之多,當屬「天門九蒸」。而使用蒸菜技法最多的是天門九蒸宴,它們分別使用了粉蒸、清蒸、炮蒸、扣蒸、釀蒸、封蒸、幹蒸、花樣造型蒸等9種蒸製技巧。

  中國家庭最喜歡蒸製哪些食材食物?

  市場調研諮詢機構TNS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日常最喜歡蒸製的食物是蒸蛋;其次是包子、饅頭、叉燒等中式面點;接下來是扇貝、花蛤等海鮮類和主食米飯;再然後是蔬菜;最不常蒸製的是西式和中式糕點,如蒸蛋糕、南瓜餅、發糕、驢打滾等。河南長垣蒸、山東微山蒸、宜賓九大碗、粵式清蒸湯、雲南起鍋蒸、黔式盜汗蒸、湖南瀏陽蒸……

「蒸」,在中國有8000年的歷史,是中式菜餚最常用的烹飪技法之一,天南海北都有各自風格的「蒸功夫」。

區別於煎、炒、炸、煮、燉、滷、醬、烤、醃……等烹飪技法,蒸是採用高溫水蒸氣作為導熱介質,相對於油、水等介質,在蒸的過程當中可以保持食材形態的完好和原汁原味。

人類自從學會用火以後,最先掌握的烹飪方式是「燒烤」。

而在穴居之後,篝火從野外被移入洞穴,火塘繼而出現。人類開始學會將火塘裡面放入炙石,將食物炙熟。

烤和炙這兩種烹飪方式大約存在來200萬年。

大約一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

8000年前,陶器的出現使人類擁有來除烤、炙之外的第三種烹飪方式——煮。相關的陶器如罐、釜、鼎、鬲等也先後出現。

陶鬲中可以煮大塊的肉和植物塊莖,但煮時需要不斷攪動,這是因為鬲有一個很大的缺陷:經過石碾磨或春臼[jiù]粗加工的穀物,在遇水糊化後,極易沉澱附著在陶壁上,如果不及時攪動,陶壁就非常容易因積溫過高而爆裂。

面對這一痛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人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最早的蒸具——甑[zèng]。此後,除了烘、烤、燒、煮等烹飪方式之外,人們又學會來一種更為健康的烹飪方式,有利於當時人類的發育和進化。甑,是一種底部有若干小孔的容器。將穀物放入甑中,再將甑置入鬲、釜等盛水的陶器之上,這就出現了第四種烹飪方式——蒸。據《古史考》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可見在炎黃時代,就出現來「蒸」這一烹飪技法,改變來通過水或火對食物直接加熱的原始方法,被稱之為是鑽木取火之後烹飪史上的又一重大發明。中國文字被譽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從「蒸」的文字演化就可以看出其歷史的演化,從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隸書,都體現出了蒸的基本形態:用專用的器皿架在沸水鍋上,利用熱氣來烹飪。此外,「蒸」這一烹飪技藝也頻頻出現於我國古代文獻中,譬如《周禮.委人》中:「共祭祀之薪蒸材木」、《集韻.證韻》中「烝,氣之上達也,或作蒸。」《孟子.告子上》中:「天生蒸民,有物有則」等。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蒸菜更是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其中收錄了蒸雞、蒸羊、蒸藕、油豉.並詳細介紹了粉蒸、清蒸、毛蒸、裹蒸、竹蒸、蜜蒸等多種製作方法和用料。隋唐五代時期的蒸菜則在用料食療和調味上更上一層樓,例如文獻中提到的用粳米和鯧魚加姜蔥一起蒸能使魚骨變軟可食,這是非常有特色的。

宋代以後,傳統烹飪文化繼續發展,到明清達到高潮。清初的文學家、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載來多道當時的蒸菜,例如雲林鵝、幹蒸鴨、剝殼蒸蟹等,做法描述詳細具體,使今人得以一窺明清時期中國人對蒸的理解。

當代,蒸仍然是中國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地域,蒸菜的發達程度不一樣。在湖北、河南、廣東等地,蒸菜菜品豐富,十分普及;而在西北、東北等地區,蒸的方式主要用於製作麵食、包點。

湖北是蒸文化非常繁華的地方,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的甑就是湖北蒸菜悠久歷史的見證,天門的「神州第一籠」,一次蒸了1098個菜。沔陽三蒸也長期霸佔著湖北人們的餐桌;鍾祥蟠龍菜、竹溪蒸盆、恩施格格蒸菜,也都是自成一體。湖北不少地方一直就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籠不請客」的說法。依據食材、地域的不同,也演變出了不同的手法。

河南的代表蒸菜是長垣的八大碗,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精選肘子肉,後臀肉,氛圍腐乳肉、小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以皮渣、海帶、粉條、豆腐為主。現代八大碗還新增來許多品種方便選擇,比如黃燜雞塊、黃燜排骨、梅菜扣肉、蝦米白菜、山藥等等,葷素搭配,肥而不膩,且具色、養、味、器、溫俱佳。

瀏陽蒸菜是湘菜中的一道傳統菜系,相傳1927年,瀏陽文家市老鄉以「瀏陽蒸菜」款待毛澤東和秋收起義會師的部隊。1955年,王震將軍以瀏陽蒸菜款待上天山的「八千湘女」。瀏陽蒸菜菜式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三種調料:辣椒、茶油、瀏陽豆豉。蒸菜用的辣椒分很多種,剁辣椒、鮮紅辣椒、鮮青辣椒、浸酸辣椒、浸朝天椒、浸野山椒、曬青椒等等。不同的菜. 入不同的辣椒,放不同的作料,味道自然不同。

江蘇常熟蒸菜是常熟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常熟本幫菜餚首推的招牌菜,它源自於久遠的陶器時代,遍及城鄉百姓人家,以它的原汁原味,長期受到人們的青睞。著名的「老八樣」有菊花爆魚、翡翠金磚、招財進寶、金屋藏嬌、白汁銀蹄、神仙草雞、雞湯三絲、南腿鴨方。

微山湖十大扣碗是山東微山湖一帶的民間宴席菜,「扣蒸」是在蒸製前將原料正面朝下放入容器內,蒸熟後翻扣在另一個盤中上桌。菜品有葷有素,營養搭配合理,老少皆宜,無點綴,風味獨特。十大代表菜有一扣江米雞、二扣酥魚、三扣蘿蔔丸子、四扣山藥、五扣蛋卷、六扣酥肉、七扣酥菜、八扣虎皮雞蛋、九扣魚絲、十扣大肉。

粵菜裡的清蒸魚是中國菜餚中的一絕大有名堂,最是講究火侯與少油少鹽,為求清淡鮮嫩,鹽與味精能免則免,務必達到味清淡而肉鮮嫩的效果,清蒸魚看似簡單易做,其實不然,其中要訣多多。

當然,中國各地著名的蒸菜還有許多,粵、川、魯、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無一都有蒸的訣竅,你喜歡的蒸菜又有哪些呢?


中華第一名相伊尹」廚師行業「祖師爺」的「家、國、天下」

(洛陽曆代家風故事)

核心提示:
   《大學》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是我國歷史上關於「家、國、天下」最經典的論述。3600多年前,河洛大地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此人便是伊尹。作為帝王之師,他勸導君王修身、齊家、治國的言論和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輔佐了四位君王

  《大學》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是我國歷史上關於「家、國、天下」最經典的論述。

  3600多年前,河洛大地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此人便是伊尹。作為帝王之師,他勸導君王修身、齊家、治國的言論和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以卑微之身,究治世之道

  堯、舜、禹、湯,古代四位帝王,後人總是將其並列起來指代賢君明主。伊尹,便是輔佐商代開國君主湯的丞相。

  在如今嵩縣紙房鎮龍頭村,有個伊尹祠,相傳這裡是伊尹的出生地。伊尹出身低微,為奴隸身份。《墨子·尚賢》載:「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也就是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但伊尹心繫天下,因研究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

  商湯聽說了這個賢才之後,先派使者許以高官厚祿,後來又送來很多好馬,但伊尹不為之心動:「我要這些車馬、錢財、祿位幹什麼呢?哪裡勝過我在鄉間討論堯舜呀!」不圖功名榮華的伊尹,繼續一心鑽研治世之道。

  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座平兀如幾的小山,相傳這就是湯王派人前來聘請伊尹的三聘臺。後來,湯王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伊尹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湯身邊。

  以烹調之理,喻治國之道

  說起伊尹,頗有幾分傳奇色彩。他不僅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燒得一手好菜,被譽為「中華廚祖」。

  《韓非子》載:「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暱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也就是說,伊尹剛到湯王家裡時,在廚房掌勺,先用可口的飯菜抓住了商湯的胃,後用高明的治世之道抓住了商湯的心。

  伊尹對湯王說:「做菜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處,火候也掌握得合適,菜才能好吃又有味道。這和修身、齊家、治理國家是一個道理,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拖沓懶散,只有張弛有致,才能把事情辦好。」

  這便是伊尹「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歷史典故,也就是後來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湯王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份,任命他為相。伊尹為報答商湯的知遇之恩,幫其籌划進攻夏朝的大計,使商湯得以完成滅夏建商的功業。

  以帝師之位,正帝王家風

  重視帝王之家的家風建設,是「師僕」出身的伊尹推行治理天下之道的重要手段。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也就是說,商湯向伊尹學習其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並重用他,不費多大力氣就統一了天下。之後,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教導湯效法堯舜,以德治天下。

  湯建立商朝後,在位三十年後死了。當時的繼承法是兄終弟及,但湯沒有弟弟,因此他的兒子繼位。

  不過商湯的兒子太過悲催:長子太丁本應繼位,卻比他爹死得還早;二子外丙隨後登基,但在位三年就去世了;輪到了三子中壬,在位四年也死了。此時,伊尹已經是輔佐三代君王的老臣,他做主,讓太丁的兒子太甲繼承了王位。

  其間,以好的家風教育商湯的子孫,成了伊尹的主要工作。

  伊尹認為「習於性成」,也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行為習慣中形成的,因此培養好品質要從一言一行做起。

  他在教育帝王時還說過「慎終於始」,即要把事情辦好,需要自始至終小心謹慎,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始終不渝堅持一個標準,不可疏忽懈怠。

  放逐又迎歸,規勸君主齊家治國

  歷史上,能把帝王放逐,後又迎歸還政的大臣可真不多,而伊尹就是這麼一位。

  太甲繼位,伊尹一連寫了三篇文章,教他怎麼做個好君主。其中一篇《祖後》,就是教育太甲不能背棄祖訓。

  沒想到剛過三年,太甲就忘乎所以,不聽伊尹規勸而破壞了祖制,還以暴虐的手段對待老百姓,人民怨聲載道。鑑於此,伊尹把太甲趕下臺,放逐到商湯的墳墓桐宮思過。伊尹代為執政,管理國家。

  又過了三年,伊尹見太甲悔過自新,便率文武大臣將太甲迎回首都,將政權交還給太甲。此後,太甲以祖父商湯為榜樣,善待民眾,做事勤勉,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

  這就是「伊尹放太甲」的典故,《尚書》《孟子》《史記》均有記載。

  據《尚書·太甲》所載,伊尹在迎接太甲還朝時對他說過這樣一段話:「修厥身,允德協於下,惟明後。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意思是說:搞好自身修養,又用誠信之美德對待臣民,就是明君。先王湯注重為窮困之人造福,所以人民愛戴他,沒有不喜悅的……大王,你要努力做個有德之人,效法先祖,不可放逸懈怠。對待先人要有孝心,對待臣民要有平等心……

  通過搞好帝王家風來輔政治國,這便是伊尹的「家、國、天下」。

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宣傳片

相關焦點

  • 探訪浙江餘姚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餘年
    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6月4日,井頭山遺址發掘場地周圍堆放著包含大量貝殼的泥土。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發布時間: 2020-06-01 11:31:43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竇瀚洋 沈朝暉 | 責任編輯: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
  • 蒸食起源| 中國的蒸汽時代
    蒸食技術傳統在中國烹飪中有悠久的歷史,這個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史前時代。 對於中國蒸食技術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古代文獻記載沒有保留更多的研究證據,文字的出現年代要晚得多,也不能將希望寄托在文獻上。烹谷為飯和發明飯甑,這說法也只是提供了一個傳說證據,或者只是一個推論,而且黃帝的年代也並不能確指,對於蒸食傳統的起源情形我們依然不甚了了。不過我們從大量考古提供的證據出發,可以論定烹谷為飯出現的歷史能夠早到距今8000多年前。 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普通見到的器具陶甑,這是重要的實物證據。
  • 英國人:中國人8000年前就學會用水蒸汽烹飪,為何沒發明出蒸汽機
    中國的飲食豐富這一點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公認的,很多人以為是中國地大物博,能夠拿來烹飪的食材比較多,所以飲食才豐富。其實這個並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烹飪方式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中餐一共有26種烹飪方式,分別是炒、爆、熘、炸、烹、煎、貼、燒、燜、燉、蒸、汆、煮、燴、熗、拌、醃、烤、滷、凍、拔絲、蜜汁、燻、卷、滑、焗。這其中有很多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被發展出來的,不過有英國人卻表示:中國人8000年前就學會用水蒸汽烹飪,為何沒發明出蒸汽機?
  • 中國的飲食文化始於一碗粥
    中國的飲食文化始於一碗粥。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中國的粥在4000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于意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
  • 【動態資訊】五省「蒸」鬥,篁嶺圓滿收官
    婺源歷史上屬徽州地區,有著底蘊深厚的徽菜文化。近日,由中國餐飲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指導參與的中國徽州-婺源「蒸功夫」菜餚烹飪技藝交流峰會在婺源篁嶺圓滿收官。 由中國餐飲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牽頭、指導、協調,婺源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篁嶺杯」婺源蒸功夫菜餚烹飪大賽在篁嶺圓滿收官。
  • 歐洲挖出8000年前織布機配件,比中國早4000年,刷新紡織史
    然而,考古隊在這裡發現了一些文物,刷新了人類的紡織歷史,把人類用機械紡織的紀錄提前到了8000年前,比中國最早記錄早4000年。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周圍,有很多新石器時代的遺蹟,考古隊在這裡工作了三十年,陸陸續續挖出過很多遺蹟,去年就出土過兩個墓葬,今年再接再厲,又挖出了四座古墓。
  • 今日好書推薦《人類簡史》
    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在大歷史中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他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
  • 8000年前的「寧波人」,吃的海鮮大餐比現在壕多了
    今天上午,當我面對8000年前滿坑滿筐的蚶殼、生蠔殼、螺殼、牡蠣殼……比我昨晚丟掉的生蠔殼還要壯實好幾倍,我只想做一件事,拿出檸檬擠一擠。5月30日,餘姚開了一場重大的新聞發布會,也是疫情之後,浙江考古首次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 藏玉藏文化,3分鐘了解中國玉雕極簡史!
    玉器的萌芽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今遼寧西部和內蒙古東部可能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早的發源地。
  • 《星空旋律·世界科幻簡史》由博峰文化再出版
    (世界科幻代表人物:阿西莫夫)近兩年來,中國科幻文學逐漸「破圈」,從一種略顯小眾的題材,變成了受眾人群廣泛的主流題材。再加之科幻影視改編的日漸走俏,科幻IP商業化探索的不斷加快,科幻熱已成為一股磅礴的社會效應和文化現象。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不僅"照著講"還能"接著講"
    《中國哲學簡史》  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上,還沒有哪部著作能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樣久傳不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自1948年英文本在美國出版後,先後被翻譯為二十多種文字在全球發行,成為國外學習中國哲學、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讀書。在國內,1985年以來,經塗又光、趙復三翻譯為中文,先後由七家出版社爭相出版、連年重印。其中,由塗又光在馮友蘭指導下翻譯的版本影響最大。
  • 創新廚電科技,老闆蒸烤一體機C906傳承地道中國味
    此次活動中,老闆蒸烤一體機C906表現亮眼,通過能蒸善烤的極致產品力,輕鬆搞定嶺南特色蒸桂花魚、鮮味蝦餃皇等美食,幫助中國家庭完成了自家廚房的美食升級。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嵌入式蒸烤一體機零售量同比增加19%,其中,老闆電器在8000元以上價格段的高端蒸烤一體機,銷量佔比37.6%,位列行業第一。老闆電器蒸烤一體機之所以能逆勢增長,主要得益於品牌對產品需求的洞察以及技術的創新研發。
  • 80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養鯉魚了
    對錦鯉的喜愛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一項新研究表明,中國的鯉魚養殖業可追溯到 8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詩經》是現存下來的最古老的中國古代詩歌集,它在公元前 1140 年左右就提到,在池塘中飼養著鯉魚。歷史記錄也表明,公元前一千年之前,鯉魚被飼養在東亞的人工池塘和稻田中。
  • 《五萬年中國簡史》:九位史學名家,帶你領略歷史的魅力與智慧
    正巧《五萬年中國簡史》出版發行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為快。作為文科生的我,一直對歷史抱有濃厚的興趣,於是購買了這本書。收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封面吸引住了。黃色的封面背景,給人強烈的歷史厚重感。
  • 紅鳥網絡:棋牌遊戲始於娛樂 忠於文化
    原標題:紅鳥網絡:棋牌遊戲始於娛樂 忠於文化   11月6日下午,世界首屆四川麻將大賽順利落幕,中外麻友們PK三天後,北京美女文耀拿走二十萬冠軍大獎。同日,張靚穎和馮軻在微博曝光的另類婚紗照,也留下了關於麻將的俏皮記憶。
  • 13本簡史,讀懂我們生活其中的萬象世界
    從山川草木到人文造物從文化思想到社會生活萬物都有自我的歷史閱讀簡史是了解一個對象的極佳途徑,分享13本簡史好書,了解我們生活其中的萬象世界。1.《地圖簡史》徐永清 著「2019年度中國好書」著名地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作序推薦一本書說透地圖的歷史,通過地圖史了解人類探索與發現的科學精神地圖是國際公認的三大通用語言之一(其他兩種是音樂和繪畫)。讀懂地圖,如同多掌握了一門語言,多了一種改變世界的工具。
  • 大地灣:8000 年前的「智慧之城」
    但秦安歷史可再向上追溯至至 7800 — 4800 年前。在秦安縣東北 45 公裡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座落著著名的大地灣遺址。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
  • 《哥斯大黎加簡史》導讀: 用漢語呈現中美洲「富饒海岸」
    原創 於漫、周谷馨 中拉智訊《哥斯大黎加簡史》,於漫、周谷馨(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2020年6月,由中國駐哥斯大黎加首任大使汪曉源先生作序、第一部以中文書寫的
  • 刷爆行業數據,史上最全蒸烤集成灶測評——德意三𡘙系列集成灶
    近日,在廚電領域深耕28年的德意電器,推出了其自主研發生產的三𡘙系列集成灶,以獨創科技打造900Pa超大風壓、5.2kW超大火力、90L蒸烤大空間,三項性能均突破行業現有技術標準,號稱業內核心功能最強的集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