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範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
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範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
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併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併為新鄉地區。
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
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範縣。範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範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範縣臺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範縣臺前辦事處改稱臺前辦事處。1978年12月,臺前辦事處改稱臺前縣。
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和濮陽縣,建立濮陽市,為省轄市。
1983年9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我省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的通知》,設立濮陽市。濮陽市由省直接領導,並將安陽地區的範縣、臺前、清豐、南樂、內黃、滑縣、長垣7縣劃歸濮陽市管轄,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3年10月21日,中共濮陽市委員會和濮陽市人民政府組建。同年10月24日,濮陽市正式掛牌。
1987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濮陽市郊區,設立濮陽縣,駐城關鎮。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號):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
濮陽文化底蘊厚重。濮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顓頊遺都」、「帝舜故裡」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形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據此命名濮陽為「華夏龍都」。濮陽雜技享譽中外,是「中國雜技之鄉」。
濮陽區位優勢明顯。濮陽是河南的東北門戶,是中原經濟區重要出海通道,是豫魯冀省際交會區域性中心城市。京九鐵路、晉豫魯鐵路通道和規劃中的鄭濮濟客專在此交匯,大廣高速、濮鶴高速、南林高速、濮範高速等多條高速貫穿全境。
濮陽物產資源豐富。濮陽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河南省糧棉油主產區之一。石油、天然氣、鹽、煤等地下資源豐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依託資源比較優勢,著力打造國家和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國家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中部家具之都、國家級羽絨及服飾加工基地。
濮陽人居環境優越。先後榮獲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桂冠,濮陽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顯著提升,被譽為「人居佳境」、「中原綠洲」。生態城市建設紮實推進,水庫如期蓄水,龍山躍然成形,一個山疊翠屏、水映綠岸、路環綠帶的大美濮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