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畫家馬躍華先生 為厚重濮陽題寫欄目名)
(濮陽縣龍苑廣場 龍雕塑 地點:站南路解放路西南角)
昨天夜裡,厚重濮陽編輯同田聚常老師聊二月二與濮陽,聊到最後,田老師說: 明天抽時間一定往天空望望,看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完成了一個壯舉——龍抬頭!
(濮陽縣龍文化廣場·夜色中的巨型龍雕塑,地點:濮陽縣紅旗路、富民路與大慶路)
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我們就請田聚常老師說一說:
「龍抬頭」節日發源地就在濮陽
傳說二月二龍抬頭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又稱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他創造曆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烹飪食物、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樂器、任命官員等,還以本氏族圖騰為原型,廣納百川,創立了「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的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圖騰,被後世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相傳,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歷代帝王紛紛效法伏羲,於是,二月初二這天,舉國上下就成了舉行重大促耕儀式的節日。
(濮陽·中華第一龍碑,地點:濮陽西水坡)
對於人文始祖伏羲仙鄉何處?父母是誰?歷史上史學界眾說紛紜。春秋時期,孔子率門徒周遊列國,在陳國(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淮陽)恰遇一漁翁網出一顆長角的人頭來,他突發靈感說:這就是我們祖先伏羲的腦袋。當地人信以為真,建廟祭拜。從此,伏羲的陵墓被孔聖人一句話定在了河南淮陽。明成化年間,甘肅天水建立了伏羲廟,說是天水舊稱「成紀」,為伏羲故裡。因伏羲為史前傳說人物,史籍記載語焉不詳,故世代莫衷一是。然而,濮陽「中華第一龍」的出土,不但改寫了我國上古時期的歷史,同時將伏羲由神話人物變成了歷史真人。
蚌塑龍虎圖案
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一處仰韶文化遺址上,發現了三組距今6400年左右的蚌塑龍虎圖案,其中第一組為墓葬,因其編號為M45,故稱「45號墓」。這座大墓造型獨特,墓主人遺骨兩旁有蚌塑龍虎圖案,墓室中還有三個殉人和其他用人骨和蚌殼組成的拼圖。其中龍虎圖案因年代久遠、形象逼真被一些專家學者們譽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虎」。遺址發現30多年來,不少國內外多學科專家學者,從各自角度對45號墓和三組蚌圖進行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驚世論斷。原中國天文博物院院長、天文學家伊世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馮時等學者認為:45號墓整個布局是「藏在地下的天空」,包含「四象」「北鬥」「二十八宿」內容。「中國先民在公元前5000年已學會了立表測影,並據此確定空間和時間,原始的曆法已經產生;他們可以觀測北鬥和二十八宿星象,這意味著中國天文學的二十八宿體系及以五宮為框架的天文體系都已建立。他們對宇宙有著自己的想像,建立了天圓地方的原始宇宙學說」(2019年2月23日《人民日報·文化遺產版》。另有不少專家學者根據墓葬埋藏時間、規格、墓主人身份等方面分析認為,其墓主人屍骨為「伏羲遺骨」「中華第一皇陵」。
(濮陽·龍雕塑,地點:濮陽市中心廣場,攝影:趙中領)
對於伏羲的出生,《竹書紀年》記載:華胥「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詩含神霧》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龍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故事中涉及到「華胥國」「雷澤」「成紀」三個地名和「華胥氏」一個人名。古華胥國也稱「赫胥國」,地點在南樂縣。對此明正德《大名府志》、康熙《南樂縣誌》等文獻都記載,今南樂縣至今還有赫胥陵、赫胥牌坊、胥坊村、胥坪村。對古雷澤,著名考古家許順湛先生進行了考證,他認為雷澤的西岸在濮陽南北一線,東岸在今山東省兗州一帶,方圓千裡。成紀即古城陽,地望在今範縣濮城鎮。對於雷澤大腳印,《山海經·海內東經》、《淮南子·墜形篇》等古籍記載:「雷澤有神,龍身人首,鼓其腹而熙」,說雷澤中有長著人的頭顱和龍的身軀的神祇,經常敲打著肚子在水中遊玩,像擊鼓一樣發出響雷般的聲音。這些靈物也經常會到湖岸上來走動,於是就留下了大大的腳印。這應當是遠古先民看到雷神(即龍神)出現時,雷的聲音是龍的吼聲,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大腳印就是龍的腳印。華胥氏踩上了龍的大腳印而生下了伏羲,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應該說伏羲是第一個龍的傳人。他出生地雷澤華胥國,在今濮陽南樂。他在濮陽西水坡觀察天象,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每逢二月二龍抬頭日,他攜妻親耕,做出表率。濮陽為二月二龍抬頭節日發源地當無異議。
(龍行大地,地點:濮陽縣渠村鄉,攝影:新華社趙德潤)
(書法:龍,作者:著名書法家劉文選)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一字行
今天,農曆二月初二
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
好年景,春開頭
萬物復甦,春天真的來了
「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
蟄伏生物從冬眠中醒來
傳說中的龍也在這天飛翔升天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二
往往在雨水、驚蟄、春分期間
因此又被稱為「春耕節」
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人們迎龍求雨,祈盼豐收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民間風俗認為,在這一天理髮
可以鴻運當頭、福星高照
因此,每逢這一天
理髮店往往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民間還會祭祀龍神
舉行舞龍、祭社等多種活動
期望新的一年
在大自然的蔭護下再獲豐收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描寫過
二月二這一天的春景
二月二日江上行
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
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
更作風簷夜雨聲
春風和暢,陽光送暖
花柳蜂蝶,婀娜多姿
一派怡人的春意
宋代詩人王庭珪
選擇在這一天出郊遊玩
日頭欲出未出時
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
麥隴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
呼兒吹笛跨牛歸
煙霧籠罩的山村
黃鸝語,紫燕飛
田園之樂,莫過於此
宋代詩人張耒
又是另一番感悟
久將菘芥芼南羹
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
一畦春水轆轤聲
春雨急,路面滑
詩人屋內獨坐
回憶故園,思念家鄉
「龍抬頭」,好兆頭
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季節裡
許下美好的願望吧
提振自己的精神頭
讓好運,從這頭直到那頭
有了願望,更要有行動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時間不等人,為了夢想而努力
從當下就開始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
不負自己,不負春光
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
「龍抬頭」位於驚蟄與春分之間,五行屬木,卦象為震,是生發之象。
人們在「龍抬頭」這天慶祝,以示敬龍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01
潛龍在淵,待時而動
俗話說: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
龍是鱗蟲,是百蟲之長。秋分潛入深淵休息,快春分的時候開始抬頭,準備登天。
這一天其他蟄蟲也和龍一樣,爬出地面,享受太陽。
《易經》裡講「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龍這麼強大的生物,也不會違背自然規律,在不合時宜的天氣裡活動。
嚴冬的時候,它們也會收起驕傲,委屈自己潛入深淵。
《周易》乾卦講到:潛龍在淵,飛龍在天。
時機不到,默默蟄伏,積蓄力量。
時機一到,厚積薄發,一飛沖天。
竹子開始的四年,僅僅長3cm,但是第五年之後,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可以長到15米。
前面的四年時間裡,竹子將根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平米。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若是時運不濟,不妨耐心紮根。
02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龍抬頭」五行屬木,卦象為震,是生發之象。
木,對應著萬物生長,借著春天的陽光雨露,天地之間生機勃發。
此時也是春耕的開始。
所以民間又把「龍頭節」稱之為「春耕節」。
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
民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龍王震懾百蟲,讓莊家免遭蟲害,另一方面行雲布雨,保證民間風調雨順。
每到二月二日,北方民間常常會把灶灰灑在院子裡,圍成圓圈,裡面放上五穀雜糧。
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春耕開始,人們選種、耕地、灌溉,用勤勞與汗水,換來豐饒與富足。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就是用他們的勤勞和汗水,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人們也在土地的滋養中懂得寬厚與感恩。
他們博大、務實、寬容,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象。
03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二月二,龍抬頭。
到了這一天,人們就可以剃頭了。
留了一個正月的長髮,終於可以剃掉。
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春天人容易睏乏,剪去長發,可以讓自己頭腦清楚,精神煥發。
憋了一冬天的身體,也可以春遊放鬆舒展一下了。
春季踏青、賞花,趁著大好時光,活動下筋骨,陶冶下性情。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二月二,在民間是龍上天的日子。
傳說這一天,百蟲闢易,所以家家戶戶在這天驅蟲。
為了沾點龍氣,人們還在這天,吃龍鬚麵、吃龍眼、吃龍蛋、吃龍爪,以此讓自己一年好運。
《易經》裡講:「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春來草自青,秋來葉紛落,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
遵循自然,應時而作,和天地萬物同聲共息,才是真正的和諧。
二月二,龍抬頭。
這天的風俗也一般與龍有關,人們希望通過這些風俗,能夠沾一沾龍身上的喜氣、吉祥之氣,開啟一年好運。
厚重濮陽也在這裡祝願大家,一年都有精神頭,生活更上一層樓!
(以上文稿來源:濮陽市華龍區田聚常、人民日報、儒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