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輩人,就只靠這碗飯。攝影:袁林
秦巴無閒草。也只有西鄉人能憑藉著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應時而食,巧妙、合理地將這秦巴天然物種庫奉給他們的各類食材,處置得更符合他們的口味!
這是米漿蒸製的、西鄉人叫作「泡吧饃」的另一類吃食
他們種植了千年的稻穀,是他們飯碗裡最重要的果腹的主食。將米粒水泡,碾成米漿,上籠屜蒸熟,名曰「麵皮」(其實應為「米皮」),加油辣子、姜蒜汁、食醋,豆芽、洋芋絲等做底料調製,再配以菜豆腐、稀飯,早已成為今天西鄉人早餐的標配。稻穀中有一種粘性極強,所出大米稱為糯米、酒米的,西鄉人將其加工成米酒,名曰「醪糟」、「甜酒」,加水煮食,放進去雞蛋,聞起來就滿口生津,喝著還微有醉意。和酒米粉團成的湯圓一起煮食,天底下沒有比這更熨帖、甜美的吃食了!
熱心的周鳳鳴老師,用了一早上的時間,為我們拍攝了這些看著就想咬上一口的家鄉麵食。師傅們長年伏案,把白麵團揉搓成各種不同風味的麵餅。這些散布在南河壩老街及縣城大小角落的打饃攤攤,是西鄉人尋找家鄉記憶、家鄉味道的首選之地。
就連小麥磨成的麵粉,西鄉人也能做出比秦嶺那邊主產小麥的關中地區更美味的花樣了。單是烙餅,就有不止鍋盔的炕炕饃、芝麻饃、花生饃、蔥油肉餅等。夾雜著關中黃土味、冷冽北風的麵粉,一到了西鄉人手上,就變幻出萬種「風情」,西鄉的溫潤,賦予了北方麵食更多的可能:漿水面,酸爽可口;炕炕饃裡,夾進去松花變蛋、土豆絲等更多西鄉本地出產的食材,不再只是單一的肉夾饃。
各類新鮮食材被變著花樣做「舊」,想盡辦法轉化成更加多樣的形態。時令菜蔬脫去水分,變成乾菜;豬肉、牛肉被醃製、烘乾;沒有變成乾菜的時令菜更多的是齊整地放進密閉的泡菜罈,在鹽和酸水,溼潤空氣的綜合作用下,產生質的蛻變。每家都不可或缺的酸菜罈子,酸爽著每個西鄉人的味蕾,把春的清潤、夏的豐盛全部收藏了進去;豆瓣醬製作的醬辣子,把新鮮豆腐黴變後做成的豆腐乳……只為在青黃不接的季節裡,西鄉人飯碗裡吃食不斷。他們傾其所有,將最豐盛的產出,合盤端出,厚道、熱情待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盤盞裡涼菜、熱菜,炸、炒、烹、蒸,雞鴨牛羊豬肉,菌、果齊上陣,他們把秦巴天然物種庫的饋贈全部奉給了你!
江河魚經由精心烹調,看著就叫人垂涎。圖片來自資料庫
西鄉人最常吃拿手的兩道菜:家常熬菜、粉蒸肉
他們精心調製每一道菜,讓每類食材物盡其用,美味盡呈現;他們也大而化之,籠統疊加,一大鍋雜燴湯,熱氣騰騰的熬菜,是統籌各類食材,並非簡單堆疊,卻照樣放大味覺享受的烹調智慧的體現。他們不排斥所有外來食材,讓每一份遠道而來的食材和他們固有的飲食習慣巧妙融合。他們好吃、會吃,嘴巴刁鑽。長時間佔據他們挑剔的胃,讓大多數西鄉人不間斷進店消費的餐飲企業,偌大縣城幾乎找不到一家。物質匱乏的過往,西鄉人安然地享用著他們耕作收穫於這片土地的食材,努力讓最簡單的食材變幻出繽紛色彩,散發最醇厚、持久,亙古不變的味道;物流發達,食材多元的今天,西鄉人以不變應萬變,用最能撫慰他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胃的處置食材方法,烹製出獨屬於他們的味道。
總編:糜建軍
審核:袁秀勇
責編|校對:樊義強
西鄉文化旅遊推介第一平臺
風光|人文|服務|動態
投稿郵箱:7705053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