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媽媽育兒經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都會養成一些小習慣、小癖好,這都是無傷大雅的,但是有些習慣卻反映出了孩子身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不過不及時改正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有巨大的影響。菲菲的孩子就有一些不好的小習慣,讓菲菲很是頭疼。
案例
菲菲的女兒今年已經4歲了,名字叫茵茵,十分的乖巧懂事,性格也非常的可愛,本來有這麼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兒,菲菲應該是非常的高興,但是就是茵茵有一些「怪毛病」,讓菲菲身心疲憊,但卻毫無辦法。
原來茵茵在睡覺前,總是喜歡和菲菲在一起,以前是喜歡掐胸,後來就慢慢演變成了掐胳膊,睡覺前要掐,睡覺翻身也要掐,稍微有一點清醒的意思,就要掐兩下才能睡著,這個習慣真的是讓菲菲頭疼不已,後來煩到直接拍走了女兒的手,至此菲菲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茵茵戒掉這個習慣。
無獨有偶,網上還有一個寶媽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歷,這位寶媽家的孩子在睡覺前一定要靠著媽媽的某個部位才能入睡,例如媽媽的肚子、媽媽的手臂等等,只要媽媽一離開,不是馬上就哭,就是立即爬回原來的位置接著睡,甚至很多媽媽都懷疑,這孩子都睡著了,身上還裝著雷達嗎?
其實很多媽媽都被孩子的一些「小習慣」和「小癖好」困擾,但就是沒有辦法幫孩子改掉這樣不好的習慣,既怕慣壞孩子,又怕孩子會有出什麼問題。
其實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怪毛病」就是在向家長表達「另類飢餓」中的「皮膚飢餓」。這是由於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撫,本能地尋求媽媽的摟抱、撫摸,這樣的情況在孩子小的時候是最明顯的。
「皮膚飢餓」是孩子在表達什麼需求?
生理需求
有研究表明: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和胃一樣是需要進食來消除飢餓,進食的方式就是撫摸和擁抱,如果孩子從小就缺乏皮膚接觸,就有可能會產生「皮膚飢餓」,而父母的撫摸和懷抱都能刺激孩子大腦的激素分泌,幫助孩子調整心理狀態,平復情緒。
所以家長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就可以多撫摸孩子,多擁抱孩子,這樣就能充分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穩定孩子體內的激素分泌,讓孩子能夠更好的發育成長。
心理需求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是迫切地想與母親或者是看護者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這是寶寶心理髮育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尤其是在孩子斷奶後,就有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於是孩子的心理髮育受到了阻礙,不自覺地就會出現「行為倒退」,在母親這裡尋找安全感。而皮膚接觸一直是親子間交流感情中重要的方式,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喜怒哀樂都是通過皮膚接觸來進行傳遞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正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出現這些「怪毛病」,都是因為孩子的心理是需要愛的,家長千萬不要簡單直接的阻止孩子的「求愛行為」。這會讓孩子的心裡更加的焦慮,甚至出現更加「粘人」的行為,所以媽媽想要改掉孩子的「怪毛病」,首先就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之後想要改正就會簡單多了。
寄語:
父母一定要善待那個有「怪毛病」的孩子,因為他只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在向父母尋求愛,在改掉「怪毛病」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才能讓孩子自信的走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