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個地方是中國藍印花布館,記得有一年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中有一文深深的打動了我,那就是王全集的藍白風情。多少年了,這張現代文閱讀試卷一直珍藏至今。今天要寫博文,重又翻開試卷再次閱讀,還是那麼喜歡他。我忽然聽見一種呼喚。親切,又有些遙遠。在杭州郊區的宋城,這簡單的仿古小巷裡,我似乎聽見了藍印花布在清風裡細語的聲音,聲音裡充滿了初夏陽光的味道。那家掛滿藍印花布的小店裡,我夢中的藍印花布成為了一種事物。一件件旅遊紀念品裝飾在這個叫宋城的地方,自從閱讀了王全集先生的藍白風情,對中國特有的藍印花布有了一絲一縷的情懷。有一天何先生有事走過長樂路,竟然在這裡我邂逅了。中國藍一花不管。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的事兒,我知道。只有南通有藍印花布藝術館,因為南通是藍印花布的主要生產地之一,其歷史始於明。但今天竟然在上海見到了藍印花布館,而且是無意邂逅,這是否應看作上蒼對我的眷顧厚愛長樂路637弄。就在東湖路口。我倆進了弄堂,但不見展館,問了人才知道,他在弄堂第24號。
這是一幢獨立花園洋房的後門,掌管深藏不露。跨進一扇小門,是一條鋪著美麗的鵝卵石小路,終於見到一塊中國藍印花布館的標識。有點興奮,就我倆安靜得讓人發憷。真懷疑裡面真是中國藍印花布館穿過這條小路,一扇鏤花鐵門處豁然開朗,終於來到了這幢獨立花園洋房的前門。我忽然想歡呼,因為這裡出奇的安靜,實在不敢放肆。洋房前門朝南的院子,用古法亮著長條藍印花布,風情萬種的藍印花布隨著風兒輕輕搖弋,江藍白風情盡情傳遞。讓我儘管可我挪不了步,滿園的藍印花布在召喚我。換我走進他們,親近他們,仔細端詳他們,我情不自禁地邁開腿。一步兩步,再邁第三步。忽聽一位女士高聲吆喝,不能走過去,這一聲把我和藍白風情活生生拆開。深深嘆息,只能退身,儘管管不大,乾淨的不敢賣足。怯怯問一聲。要換鞋嗎。很生硬的回答。不要。於是才敢邁腿,進屋,滿眼用藍印花布做的各式物件。藍印花布是中國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布,又稱定花布,俗稱要頒布澆花布,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在展館見到的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背麵包袱頭部門帘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雅。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仔細欣賞藍印花布的圖案,便從中感悟老百姓的質樸。健康的審美情趣,在藍印花布上得以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藍印花布沒有絲綢那麼貴重,但在藝術的成就上並不遜色。它紮根於民間,散發著普通勞動者的淳風之美。這展館裡的物件有的明碼標價的,也就是說如你喜歡,是可以購買的。看到不少服飾掛件,價格在200隻500元不等,旗袍之類的沒有標價,估計不出售的。寫到這裡我十分感動,但也有點遺憾的告訴你,這館的主人不是中國人,她是日本人。久保麻紗女士,1955年,久保麻紗女士初識,並愛上了中國藍印花布。此後他便常來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收集,久保麻紗的藍印花布藏品越來越豐富。他想讓這些檔案留在中國,以此來推動這門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1990年,他拿出藏品出資與上海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聯手創建了上海中國藍印花布館。2011年5月,久保麻紗女士病逝,在他生前唯一牽掛的還是上海中國藍印花布館。他專門請了律師立下遺囑,將自己對藍印花布館的投資和收藏全部無償移交給上海有關部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得改變房屋的使用功能。上海藍印花布館還要一直辦下去,當我倆準備離館時,管內那位女士一改生硬的口氣,和善地問我們怎麼會來此館的。我趕忙回答,因為一旦先生先開口,他肯定會說,我倆是無意間發現的。所以我說是朋友介紹的,朋友還告訴我,這個館的開館人是日本久保麻紗女士,不曾想該女士送我一個微笑。雖然淡淡的,但是是會心的。他說,這座擁有20多年歷史的展館在上海幾乎默默無聞,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有個展館,他還說來藍印花布館的外國人比中國人多。我和先生離館默默無言走了一段路,女士的來,藍印花布管,外國人比中國人多,這句話像鞭子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