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記者 闕志明 通訊員 吳香花 楊籍斌
說起染布,劉新建一開始是拒絕的。
但是作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大炮(本名劉貢鑫)的兒子,作為劉氏染匠鋪的第五代繼承人,他覺得自己是逃不掉的。
2016年,劉大炮去世,劉新建掌管了劉大炮染匠鋪,滿手靛藍,與染缸為伴。他才明白父親生前時常說的那句「手藝人不要忘了祖業」的真正含義。
今年,劉新建正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終於確定,他還是活成了父親的樣子。「把染坊做起來,把藍印花布傳下去。」明明是劉大炮的心事,卻成了劉新建的心事。
百年染缸變染坊 留住印染的根
自打劉新建記事起,就在家裡看父親染布。日頭穿過屋頂,照在靛藍色的染漿上,白布在棍子的攪動下一點點變藍,藍到仿佛能把人也吸進去。
當時的劉新建多麼不想被染漿「吸」住。可劉大炮覺得藍印花布必須傳下去,既然大兒子不願學,怎麼樣也不能讓劉新建離開。
苗族阿姐的絲帕、鄉場上收來的土布、被面、門帘就這樣無數次在那藍色的漿水裡起起落落,最終變成通透的深藍,飄在鳳凰古城文星街的曬架上,散發出靛藍的氣味。
劉新建在父親「棍棒」的監督下,高中畢業那年便學會了調漿、刮漿、染色、刮灰、裱板、打板等印染技藝。
現在的文星街,遊人熙熙攘攘,沒有了曬架,也沒有了劉大炮染匠鋪。
原來,為了讓劉大炮的染坊夢能夠實現,劉新建輾轉申請到了重修染坊的許可。他準備建一棟兩層樓的藍印花布展覽館,展覽館的名字就用黃永玉曾經給劉大炮題的那幾個字:「劉大炮染匠鋪」。
不出意外,今年10月「劉大炮染匠鋪」將會以全新的面貌面世。那時,染匠鋪將有作品展覽室、工作室和製作間等。劉新建告訴記者,他將還原老屋的所有場景,包括記憶中的大染缸。
劉大炮是靠著黃永玉說的那句「不管做什麼,這輩子只要你能兢兢業業做十年就一定會出成績。」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劉新建則靠著父親說的「有份手藝不會吃虧」度過了最矛盾的少年時代。
為了留下染缸裡沉澱多年的湯底,劉新建把缸底的沉澱物全部挖出來存在一邊,等到新房建成,他會把沉澱物倒進新的木質的染缸,讓染布匠的布繼續在這傳承了幾代人的染漿裡「開花」。
巧手染出「金鳳凰」 牽住印染的魂
染布匠的手是可以「開」出花來的。
這些年,劉新建在父親的指導下掌握了刻板、雙面印染技藝以及國畫印染技藝。
製版、刻板是藍印花布的核心技術。牛皮紙裱起來的紙板,刷上熟桐油,打出花樣,最後才能刷漿印花。
由於一塊花板的「壽命」只有十餘次,因此收集傳統花板的同時,劉大炮專門安排劉新建學習製版。現在,劉新建不僅能夠裱板,更能夠駕輕就熟地打出想要的花紋,再用自己打的板染出漂亮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最高印染技藝是雙面印染,需要使用兩塊板同時印染,在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中難度係數最高。劉大炮去世前,劉新建用雙面印染技術染出了雙面《鳳啄牡丹》。挑剔的劉大炮第一次對劉新建說了句:「你的技術超過我了。」
將國畫做成藍印花布是黃永玉給劉大炮出的題。黃永玉將自己的畫拿給劉大炮染,劉大炮不小心燒爛了黃永玉的一幅畫,但最終還是將畫印成了花布。為了讓劉新建學好國畫印染技巧,劉大炮去世前還曾親自盯著劉新建染了一件衣服。他說如果有一天黃永玉再找人染畫,劉氏染匠鋪的後代不能丟臉。
劉新建喜歡古老圖案。他說那些古老的圖案張揚有力,常常在他面前飛起來,讓他感受到湘西人的豪邁,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張揚。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他說讓花「活」起來才是藍印花布的靈魂。
劉新建傳承父親手藝的同時也不斷創新。他嘗試過電腦製版,但面對千篇一律的作品他倍感失落。他總覺得印染出來的花紋死氣沉沉。最終,他還是堅持回到手工製版。一個木槌,一把銼刀,裱好的紙板立刻在他手中綻放不一樣的花紋,有了生命。
傳承初心永不改 續寫印染的美
每次制兩塊板,印一塊留一塊,這是從劉新建爺爺開始流傳下來的做法。多年來,劉新建父子倆走訪周邊四省,搜集了80 多種傳統印花布圖案,加上其它圖案,共整理收集100多種,另有300多張雕版。其中最古老的花板可以追溯至清朝。
這些年,為了收集花樣圖案,劉大炮指到哪劉新建走到哪。劉大炮指的常常是黔東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山村。劉新建便按照路線走走停停,有時候一待就是一兩個月。在走訪期間,他被各地的印染技法、圖案吸引,所以他每次出行都帶著筆記本,將收穫和心得記錄下來。他希望在民間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徹底消失前,還能留下點什麼。
除了每年的遊學,劉新建還喜歡跑到上海、北京、杭州這些大地方看展。日本人開藍印花布的展他去看,杭州人開的他也去看。看完就留心買幾本書回來參研。他說他就想看看藍印花布的最高印染技藝是什麼樣的。
此次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新建盼了很多年。他依然記得申報國家級傳承人時,父親顫顫巍巍地在放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保證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用充滿希望的眼神看了他一眼說:「不要忘了祖業,把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下去。」
但現在,讓劉新建再一次陷入矛盾的是,他不想讓女兒學鋼琴的手沾滿靛藍。他總覺得女孩子還是要有點女孩子的樣子。可是收來的徒弟,有的耐不住性子,不到半年就堅持不下去了,有的沒有領會手工製作的真諦,打板的時候竟然用電鑽。
「最工者愁」,劉新建希望能夠等到一個有耐心的年輕人,不怕苦、累、髒,認真學習好藍印花布的手工印染技藝。
當染坊建好,當藍印花布再次飄揚在文星街上空的時候,劉新建覺得他一定能夠聽到父親爽朗的笑聲。染布,在去留無意的青白之間描繪了一個時代。那一抹藍,滲進染匠的皮膚和血液,成了活的歷史。
(圖片由 劉新建 提供)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李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