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前代恆星死亡後產生的,那前恆星的殘骸呢?這種死亡無殘骸

2020-12-12 騰訊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這句話來形容超新星爆發非常恰當。超新星爆發代表著恆星主序星階段的結束,因此可以成為一種死亡,天文學上通常也是這麼稱呼的,然而超新星爆發之後,又生成了新的天體,即中子星或者黑洞,因此超新星爆發也是中子星或者黑洞的新生,同時它產生的大量星雲也會促進其他恆星的誕生,再如la型超新星爆發,整個星體都會爆炸後散作星雲,這都為其他恆星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超新星爆發通常是大質量恆星才會出現的現象,其原始質量至少相當於太陽的八倍,當他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將會以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爆發而結束,在那一刻,恆星釋放的能量比其一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還要多很多,如果爆發了之後中心形成了中子星,其外圍的物質則大量拋散到宇宙空間中,形成體積巨大的星雲,比如我國宋朝人看到的天關客星,它就是一場超新星爆發,形成的蟹狀星雲的規模已經達到直徑六光年,但仍然在以每秒一千公裡的速度膨脹著。

而如果超新星爆發中心形成了黑洞的話,那麼這個黑洞會大量的吸收前身恆星的物質,被拋散出去的物質將很少,難以形成大規模星雲。

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到了晚年死亡之後,將成為一顆白矮星,並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但是如果白矮星附近有一顆恆星作伴星的話,那麼它就會不斷的吸收伴星上面的物質,最終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1.44倍太陽質量)而發生超新星爆發,這樣的超新星爆發就是La型超新星爆發,比較特殊的是其中心幾乎不會遺留下什麼東西,基本上全部炸飛成星雲的狀態。

星雲是孕育恆星的地方,每一片星雲都是恆星誕生的溫床,所以超新星的死亡也在促成著又一批恆星的新生,就像落下的花瓣化作春泥給鮮花提供養分一樣,新的恆星將誕生於前身恆星爆炸形成的星雲之中。

我們的太陽也是在這樣的星雲形成的,但是在我們太陽系附近一百光年之內卻看不到有什麼中子星和黑洞存在,那麼誕生太陽的這片星雲是從哪裡而來呢?從上面的星雲形成過程來看更有可能是一種La型超新星爆發了。

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就是氫元素,其絕大部分誕生於宇宙形成之初,但是超新星爆發的時刻也會有部分氫元素形成,同時也會形成很多重元素,比如鐵、鎳、銅、金、鈾、鉛等金屬元素,它們都來自於超新星爆發,我們地球上的這些金屬礦藏當然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如此豐富的元素,我們的太陽系中才會有太陽和木星、土星這樣的以氫氦元素為主的天體,也有很多像我們的地球這樣的巖質星體了,不過整個太陽系中,仍然是以氫氦元素的豐度最高,佔到了整個太陽系所有物質的95%以上。

相關焦點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我們太陽系的核心是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的太陽,依靠著自身進行的核聚變,源源不斷地向外界釋放光和熱,為我們地球生命的誕生和生物世界的發展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和能量來源。太陽的演化歷史,是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共同具有的特徵,那就是在質量滿足一定範圍的條件下,所推動輕型物質向重型物質聚變的一個普遍過程,只是質量的差異造成了演化的最終結局不一樣而已。
  • 太陽死亡時為什麼不整體收縮,而是膨脹為紅巨星?
    不過當恆星的核心消耗完物質以後,並不會靜悄悄的死去,而是會發生壯觀的能量釋放現象將整個恆星摧毀,像我們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末期就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體積將大到足以吞沒水星和金星的軌道,甚至會到達地球軌道附近,將我們地球也吞掉,這裡的問題是,恆星末期為何會發生這種極端的現象呢?為何會變大而不是收縮死亡呢?
  • 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位於主序右下端是寒冷的、暗淡的和最為常見的紅矮星,它們的質量比太陽小,維持發光的能量更少,能量消耗也更慢,因此壽命比太陽更長,可達幾百億年。在主序帶的下方是白矮星,它們體積比紅矮星更小,光度也更暗。典型的白矮星體積與地球差不多,但質量卻和太陽相當。白矮星是已經耗盡核能步入死亡的恆星,它的前身是紅巨星,也就是說,白矮星是紅巨星死亡後遺留下的殘骸。
  • 恆星為何會有不同的顏色?宇宙中有比太陽溫度還高的恆星嗎?
    至於太陽內部的溫度測算,則主要是依據溫度-壓強的熱力學公式推導出來的,計算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太陽體積保持穩定的條件下,太陽物質因重力向內坍縮要與內核向外的輻射壓保持平衡,而輻射壓的產生則是熱運動作用的結果,通過計算太陽內部的壓力,然後通過「多少溫度才可以產生出這麼大的輻射壓」這種推導過程得出最終的結果,具體計算過程相對複雜一些,這裡不再羅列了,得出的太陽內部溫度大約在
  • 網友問:鐵是恆星死亡的標誌,若將一塊鐵扔進恆星能毀滅恆星嗎?
    在大質量恆星內部,鐵元素開始形成的恆星,意味著已經進入了演化末期;但是把一塊鐵扔進恆星,就好比把一個石子扔進大海一樣對大海沒有影響。恆星質量對演化過程的影響(1)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到碳元素和氧元素就基本停止了,不會繼續聚變為更重的元素,恆星最終可能演化為白矮星,比如我們太陽就是這樣的。
  • 距離地球最近的十大恆星排行榜揭曉!太陽排名首位!
    眾所周知,宇宙中幾乎有無數的恆星,我們現在所探索到恆星,也只是最少的一部分,除了太陽以外的恆星離地球還有很遠的地方。
  • 有關宇宙中的10個恆星
    首先,讓我們把恆星的壽命定義為它核聚變的時間,因為恆星在核聚變結束後會一直懸掛。恆星的質量越小,它們的壽命就越長。質量最小的星星是紅矮星。它們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7.5%到50%,任何體積較小的物質都不能進行核聚變,它不會是一顆恆星。目前的模型估計,最小的紅矮星可以進行多達10萬億年的核聚變。將其與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相比較,它們的核聚變時間大約是100億年,減少了1000倍。
  •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後,僅依靠光,就能把冥王星之外的小行星炸碎!
    研究分析了連續破裂事件的數量以及這種級聯發生的速度,一個這樣的恆星系統中除了最遠或最小的小行星外,所有的小行星都將在相對較短的100萬年內解體,留下天文學家可以在死亡的白矮星周圍找到和分析的碎片
  • 太陽死亡後會形成一顆地球大小的水晶球
    當太陽到演化的末期,會形成紅巨星,紅巨星消散後,中心部分會形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水星、金星和地球都會被太陽吞噬掉。
  • 科學家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大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鋰是目前已知的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恆星的關鍵元素,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我們太陽的未來仍然是個謎,當它死亡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
    你能想像,幾十億年後,我們的太陽將成為行星狀星雲嗎?太陽的生命周期始於46億年前。他們發現我們的太陽質量足夠大,最終能夠形成一個微弱的星雲。正如齊爾斯特拉教授在曼徹斯特大學新聞稿中所解釋的:「當一顆恆星即將死亡時,它會向太空噴射大量氣體和塵埃,稱為它的外殼。這個外殼可以達到恆星質量的一半。這揭示了恆星的核心。當恆星的生命到達這個時期時,它正在耗盡燃料,它在最終死亡前關閉。
  • 這顆恆星即將爆炸,你從地球上就能看到。恆星為什麼會爆炸呢?
    大約是太陽的十七倍,已經存在了85億年。這顆巨大恆星內部的燃料已經幾乎消耗殆盡。據科學家預測,這個大傢伙在接下來的一萬年之內,隨時都可能像超新星那樣發生爆炸,這可能發生在幾個世紀後,也可能發生在明天。一旦參宿四發生爆炸,那它就會在一瞬間垮掉,爆炸產生的光芒會明亮到猶如夜空中的第二個月亮。
  • 太陽會「死亡」嗎?其演化過程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影響
    恆星的起源最初是源於一團質量很大、分布面積也很大的星際雲,在引力的作用之下,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演變成了一顆恆星。當然,星際雲在演變成恆星的過程中會形成不同大小的原恆星,而太陽就屬於黃矮星。科學家普遍認為,黃矮星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這個階段算是恆星的壯年。
  • 十大鮮為人知的恆星真相:太陽是綠色的
    新浪科技為我們羅列了一些關於恆星的鮮為人知的事實:1.黑洞不會「吸入」物質很多影視或文字作品中常常有這樣的描寫:「黑洞將一切周遭的物質吸入其中…」。事實上前一段時間,當歐洲核子中心運行其大型強子對撞機時,就有很多人擔心它會製造出微型黑洞「瞬間吞噬」掉整個地球!但事實上,黑洞真的不會「吸入」物質。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因此,白矮星是靠電子斥力抵抗重力而不是靠聚變產生的熱能。一旦白矮星釋放完所有的能量,他們的光芒將永遠消失。有的白矮星存在於雙星系統中,就是說白矮星可以通過萬有引力與其他恆星或者天體結合在一起。在一些情況下,雙星系統的白矮星開始相互靠近直到他們碰撞融合在一起。這些碰撞有時會產生爆炸,但是一些體積較小的白矮星碰撞還不至於產生爆炸。
  • 新的重大發現:太陽的死亡或與以往不同,這讓科學家感到驚訝!
    在那之前,太陽的亮度將會大概為現在的兩倍。那時,地球將會接收到更多的能量,大概與目前金星接收的相當,基於這個預測,那時對生物來說非常不利。在紅巨星階段之後,太陽將會變成亞巨星。它的體積將在5億年中膨脹一倍,然後在接下來的又一個5億年中,再膨脹一倍,同時亮度會是當前的2000倍。
  • 太陽,熄滅或是永恆燃燒?
    質量更大的原恆星,核心溫度最終將達到1,000萬K,啟動質子-質子鏈反應,先將氫融合成氘,然後再融合成氦。在質量略高於1個太陽質量(2.0×1030千克)的恆星,碳、氮、氧(碳氮氧循環)參與的氫融合反應在能量產生中佔很大的比例。核聚變的開始導致相對較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核心釋放的能量維持著較高的氣體壓力,平衡了衡星物質的重量,阻止了進一步的重力塌陷。
  • 有產生恆星的溫床卻無恆星?GMRT發現一個巨大的無恆星氫氣環
    位於印度浦那的國家射電天體物理學中心(NCRA)的一組天文學家使用巨米波射電望遠鏡(GMRT)在一個遙遠的星系周圍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氫氣環。該環比它周圍的星系大得多,直徑約380,000光年(約為銀河系的4倍)。
  • 比太陽還大的恆星你知道多少?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行星放在天平的一端,而太陽放在另一端,那麼行星是一點機會也沒有的。太陽佔整個太陽系的總質量的99.9%。質量基本上就是指製造出多少東西或物質,這就是你要感謝恆星的光芒的地方。你知道恆星中的物質越多,其核心就越厚也就越熱。這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氫原子相互碰撞,形成氦,釋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那就是恆星的光與熱,因此更大的恆星也就等於更明亮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