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2020-07-07 09:25: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恆星中鋰元素從主序經過紅巨星、氦閃(紅巨星上端)到紅團簇的氦核燃燒階段的演化。虛線為模型預測;紅色符號帶代表紅團簇星的氦核燃燒階段。(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庫馬爾(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等,最新研究揭曉類太星恆星與鋰之間的謎題: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

氦核燃燒示意圖。(圖片來自紀錄片-How the universe works)

  這一重要天文學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7月6日夜間在國際權威天文期刊《自然·天文》發表。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趙剛對媒體表示,「對我們而言,下一步研究的關鍵是了解鋰在氦閃和混合機制之間的核聚變,這裡依然包含著很多未解之謎」。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介紹,鋰、氫、氦是目前已知大約138億年前發生宇宙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恆星的關鍵元素,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宇宙大爆炸時期的鋰含量小幅增長,主要是由於高能宇宙射線轟擊星際介質中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將它們分裂成較小的原子,如鋰。與其他元素不同,天文學界普遍認為鋰元素將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這是由於鋰在恆星內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250萬度)參與核反應,再經過與外部大氣的混合,最初的鋰就會在恆星生命周期中消失。

  科學家舉例稱,比如太陽和地球的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認為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100倍。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陸續發現,部分類太陽恆星(在銀河系中大約佔1/100)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理論模型預測高出10萬倍。

  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類太陽恆星中鋰含量異常升高?這個問題在過去40年裡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研究團隊最新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終於解開了這一謎團。

  成果論文第一作者庫馬爾說,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研究晚期類太陽恆星中鋰豐度異常升高的現象,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鋰豐度異常升高的現象極為普遍。氦閃是類太陽恆星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在恆星演化的晚期,其核心不斷積累氦元素,並導致溫度和壓力持續上升。「這個巨大的氦核最終被點燃,發生劇烈失控地核燃燒,就像在恆星內部引爆了一顆氦原子彈,在幾分鐘內釋放出相當於整個銀河系的能量」。

  他指出,理論模型預測經歷此階段的恆星鋰含量應該非常低,但實際上,觀測卻發現這些恆星的鋰含量平均高出理論預測值的200多倍,這表明類太陽恆星通過氦閃產生了新的鋰元素。由於氦閃是類太陽恆星演化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因此,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會產生鋰元素。在鑑別氦閃恆星的過程中,LAMOST數據發揮出重要作用。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一個新的標準來鑑別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照此標準,人們在過去40年間所發現的富鋰巨星可能只是宇宙中的冰山一角。(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發現解開了上述謎題。2020年7月6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鋰通常用於現代通訊設備和運輸行業。手機、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都使用鋰電池供電。
  • 「氦閃」可產生鋰元素
    所以,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與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根據研究,宇宙大爆炸時期鋰含量小幅增長,這主要是由於高能宇宙射線轟擊星際介質中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將它們分裂成較小原子,如鋰。與其他元素不同,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鋰元素將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這是因其在恆星內部相對較低溫度下(250萬攝氏度)參與核反應,再經過與外部大氣混合,最初的鋰就會在恆星生命周期中消失。
  • 中外天文學家藉助「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藉助我國重大基礎科技設施LAMOST巡天數據和美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星震數據,研究團隊通過監聽恆星的「心跳」,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恆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的起源之謎至關重要。鋰元素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種天體中的含量均與理論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
  • 藉助「心電圖」 天文學家揭秘富鋰巨星
    鋰元素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種天體中的含量均與理論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鋰元素在恆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種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它們鋰元素的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針對這些天體中的鋰是如何產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
  • 科學家如何用「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天文學家揭秘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圖源:喻京川,北京天文館)什麼是富鋰巨星?它們在晚期的小質量恆星中只佔1%,但其大氣中所蘊含的鋰元素卻比其餘的99%高出成百上千倍。鋰含量巨大的富鋰巨星,就像放置在宇宙中的鋰電池。由LAMOST所發現的富鋰巨星王者——TYC429-2097-1,其鋰含量超過我們的太陽3000倍之多,是目前人類已知的鋰豐度最高的恆星。
  • 氦閃是什麼?太陽會發生氦閃嗎?太陽發生了氦閃地球會怎樣?
    氦閃是一種強烈的天體活動,主要發生在恆星的主序星階段末期。那麼恆星為什麼會發生氦閃呢?恆星是宇宙中可以發光發熱的天體,而恆星的光和熱全部來自於恆星之上的聚變反應,在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之中,參與聚變反應的元素是氫,所以又稱為氫核聚變。
  • 新研究: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
    據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介紹,縱觀宇宙,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科學家首次將太陽與數百顆最相似的恆星進行對比,發現太陽的活動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可能經歷了幾千年異常穩定的階段。太陽活動的強弱通常可以用太陽黑子、太陽耀斑以及太陽亮度等因素進行衡量。
  • 太陽為什麼要變成紅巨星,禍害整個太陽系?它已經忍了很久了
    恆星的演化與其質量密切相關,不同質量的恆星其演化路線完全不同,下面我們就此展開,了解下太陽演化的秘密。太陽的前身1、褐矮星太陽誕生於一片早期恆星超新星爆發後的塵埃雲,它並非第一代恆星,這從太陽光譜中發現了多種不屬於太陽的元素可以證明。
  • 太陽若是發生氦閃,地球將是何下場?
    以我們熟悉的太陽為例,如今的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氫核聚變反應。科學家曾進行過一個有趣的計算,假如以人類目前的消耗水平來對比太陽的氫核聚變,太陽每秒鐘所釋放的能量可供整個人類社會消耗25萬年。僅僅1秒鐘的氫核聚變就能產生如此恐怖的能量,那麼氦核聚變呢?
  • 11顆貧金屬星現身半人馬座 它們暗藏恆星「輩分」的秘密
    恆星的金屬含量可以稱為宇宙時間表 從天文學上來說,所有比氦重的化學元素都叫做金屬。恆星表面大氣中金屬元素的總和就是金屬豐度,即金屬含量。」李海寧告訴記者,天文學中金屬的概念與通常所說的金屬不同。 宇宙形成之初,大爆炸產生了大量的氫、氦和極少量的鋰,從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創造了宇宙中第一代恆星。
  • 我們身體中的元素從何而來?這都蘊含在宇宙最古老的恆星裡
    宇宙大爆炸的3分鐘裡產生了大量的氫、一些氦和極其微量的鋰,隨後這波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直到2億年時宇宙中才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最終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故事要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講起,那時候的人們只知道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鋰,對於其他元素從何而來一無所知。這個時候一個叫弗雷德·霍伊爾的英國天文學家站了出來,他說:「是恆星產生了所有元素。」他發表了一篇文章,但是在學術界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
  • 科普:恆星的消亡——紅巨星
    這樣的氦燃燒無法及時通過熱膨脹把能量傳輸出去,就會出現熱失控的氦閃,大約在1分鐘內,氦核的大部分都聚變為碳核(以及後續的氧核),並向恆星外層傳輸出巨量的能量,導致恆星突然性變亮,並持續一個短周期。然後,核心又不再產生能量,外層的氫在較淺的位置上以較複雜的方式繼續聚變成氦。恆星核心再次緩慢積聚氦,較長的一段時間後,類似的氦閃又在富含碳-氧內核外的氦包層中再次發生。
  • 獨一無二的太陽?
    迄今為止,科學家只發現了十幾顆可供比較的恆星。這裡的難點並不在於找到化學組成相匹配的恆星,這些恆星事實上相當普遍。問題在於天文學家還要求這些恆星具有和太陽相仿的年齡、質量以及磁場循環周期。
  • 星震學:研究天上的「地震」, 了解恆星的「內心」
    星星上有「地震」,太陽也不例外  天文學家研究恆星時也遇到了地理學家同樣的難題。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愛丁頓於1926年出版的《恆星內部結構》中就提出了著名的問題,大意為:「我們望遠鏡的視線能穿過數十億光年的空間,但無法穿透恆星熾熱的表面,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恆星內部結構呢?」
  • 揭秘宇宙:關於年老星團中的年輕恆星的起源
    宇宙大揭秘:年老星團中的年輕恆星從何而來圖解:NGC 6752 (來源:歐洲航天局、哈勃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如果您想知道星團的年齡,您要做的就是測定該星團中的天體的顏色和亮度。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空間局和弗朗切斯科·費拉羅(博洛尼亞大學)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偶爾出現的兩個低質量恆星合併後會形成一顆質量較重的藍星。但還有另一種可能。
  • 這類恆星最有可能擁有宜居行星,孕育外星生命?
    圖片來自於Sankalan Baidya天文學家們使用「Goldilocks 帶」來形容一個溫度可使液態水存在的巖態行星的宜居帶。行星的宜居帶通常被視為尋找系外生命體的最佳地點。當下,科學家們也用Goldilocks 星來形容適合生命演化的溫度、環境恰到好處的任何行星,這一新興表達方式基於的是三十年來對於系外行星以及其恆星的觀測。
  • 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恆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但無論如何,這顆巨星仍是當前科學家所觀測最遙遠的恆星之一。2、最重的恆星RMC 136a1是當前觀測到質量最大的恆星,其質量大約是太陽315倍,儘管它的質量很大,但是其半徑僅是太陽的30倍,它位於RMC 136星群中心,該星群位於大麥哲倫星系狼蛛星雲中。
  • 天文學家發現「潛伏」在我們星系邊緣的古老恆星
    跟天文學家觀察到的一些其他星系相比,我們的星系相對比較「平靜」。它並沒有撞向另一個星系也沒有嚼碎塵埃和氣體,它只是閒逛並做著它自己的事情,至少現在是這樣。然而在過去,研究人員現在有證據表明,銀河系也是有點盛氣凌人的。《Nature》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解釋稱,在我們星系邊緣剛剛發現了一大堆古老的恆星,科學家們相信這是很久很久以前被銀河系撕碎的恆星的殘餘。
  • 呈水滴狀,美17歲高中生發現一特殊恆星,天文學家曾搜尋40年未果
    據了解,自2019年學校暑期以來,一名17歲美國實習生協助NASA天文團隊工作,通過整理NASA衛星探測器(TESS)收集數據,在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遠銀河系中發現一個特殊天體,一顆呈水滴狀的恆星。這再次更新了我們的認知,因為天文學家曾搜尋這類恆星40年都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