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閃」可產生鋰元素

2020-12-23 瀟湘晨報

郭守敬望遠鏡是全球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安放於中國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資料圖片)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對鋰元素的應用幾乎隨處可見。它通常被用於現代通信設備與運輸行業。手機、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均使用鋰電池供電。此外,鋰元素還被大量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但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鋰元素從何而來。

其實,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即宇宙起源。鋰是目前已知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3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與恆星的關鍵元素。所以,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與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根據研究,宇宙大爆炸時期鋰含量小幅增長,這主要是由於高能宇宙射線轟擊星際介質中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將它們分裂成較小原子,如鋰。與其他元素不同,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鋰元素將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這是因其在恆星內部相對較低溫度下(250萬攝氏度)參與核反應,再經過與外部大氣混合,最初的鋰就會在恆星生命周期中消失。比如,太陽與地球的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認為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了100倍。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陸續發現,部分類太陽恆星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理論模型預測高10萬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過去40年裡,該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

近日,科學家解開了上述謎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與國際團隊合作,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望遠鏡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

藉助GALAH、LAMOST與GAIA(蓋亞衛星)巡天數據,研究團隊發現了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從而解開了上述謎團。論文第一作者表示:我們系統研究了晚期類太陽恆星中鋰豐度異常升高的現象。令人驚訝的是,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鋰豐度異常升高的現象極為普遍。

氦閃是類太陽恆星中必然經歷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在恆星演化晚期,其核心不斷積累氦元素,並導致溫度與壓力持續上升。這個巨大的氦核最終被點燃,發生劇烈失控的核燃燒,在幾分鐘內釋放出相當於整個銀河系的能量。理論模型預測,經歷此階段的恆星鋰含量應該非常低;但實際上,這些恆星的鋰含量平均高出理論預測值200多倍,這表明類太陽恆星通過氦閃產生了新的鋰元素。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一個新標準來鑑別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照此標準,人們在過去40年間所發現的富鋰巨星可能僅是宇宙中的冰山一角。

研究團隊負責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趙剛研究員表示:「對我們而言,下一步研究的關鍵是了解鋰在氦閃和混合機制之間的核聚變,這裡依然包含著很多未解之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2020-07-07 09:25:35、氦閃(紅巨星上端)到紅團簇的氦核燃燒階段的演化。
  • 科學家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發現解開了上述謎題。2020年7月6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鋰通常用於現代通訊設備和運輸行業。手機、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都使用鋰電池供電。
  • 太陽若是發生氦閃,地球將是何下場?
    氦元素在被點燃的瞬間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此短短過程便被稱之為"氦閃"!了解氦閃之後,我們再來談談氦閃的威力到底有多恐怖。以我們熟悉的太陽為例,如今的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氫核聚變反應。科學家曾進行過一個有趣的計算,假如以人類目前的消耗水平來對比太陽的氫核聚變,太陽每秒鐘所釋放的能量可供整個人類社會消耗25萬年。僅僅1秒鐘的氫核聚變就能產生如此恐怖的能量,那麼氦核聚變呢?
  • 太陽會發生氦閃嗎?太陽發生了氦閃地球會怎樣?
    氦閃是什麼?氦閃是一種強烈的天體活動,主要發生在恆星的主序星階段末期。那麼恆星為什麼會發生氦閃呢?在氦元素被點燃的一瞬間,氦閃便會發生了。氦閃是一種極為強烈的天體活動,所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要想對氦閃釋放的能量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來進行說明。以太陽為例,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恆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氫核聚變。
  • 氦閃之後,這顆垂死恆星再生劇變!哈勃捕獲罕見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星雲中氮、氫和氧元素輻射的光線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尤其是氧元素輻射的光線,從1996年到2016年亮度驟降了近1000倍。在以前的大多數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的通常都是星雲膨脹變大。這一次,我們見證的卻是星雲基本結構的改變。而且,令人吃驚的是,刺魟星雲不僅沒有膨脹變大,反而隨著亮度驟降而縮水。
  • 網友問:如果太陽發生氦閃,那麼在太陽系內哪裡能躲?
    如果太陽發生氦閃,瞬間釋放的能量增加數億倍,太陽系內幾乎無處可逃,地球也將變成一片火海,人類最佳的選擇就是離開太陽系。我們的太陽,目前處於主序星時期,恆星內部溫度1500萬度,主要進行著氫核向氦核的融合的過程。
  • 《流浪地球》:「氦閃」確實非常危險,但幾十億年內不會發生
    屆時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消耗殆盡,氫核聚變反應停止,同時氫核聚變生成的氦元素,會繼續在更加高的溫度下,繼續發生氦核聚變,生成碳元素。最終紅巨星的外部氣殼會膨脹成為彌散的星雲物質,而內核則會坍縮成為白矮星。處於紅巨星階段初期的太陽,會發生「氦閃」的現象,也就是在《流浪地球》當中,人類決定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原因——那麼氦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呢?
  • 宇宙94種自然元素中,有三種元素非常罕見,生命離不開它們
    理論上來講,這三種元素是輕元素,只比氫和氦更重一些,否則也不會成為3號,4號,5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排名越靠後的元素越重,自然界的含量應該越少,越靠前的含量應該越多,是宇宙中比較常見的元素。可為什麼這三個元素卻成為了例外,非常罕見呢?要揭開這個謎團,我們還需要從宇宙大爆炸到元素的形成來分析。我們都知道,宇宙是起源於138億年前的時空奇點大爆炸。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太陽的死亡並不是將所有的氫都燃燒殆盡了,只是核心部分的氫燃料燒完了,都轉化成了氦。這時,核聚變就無法延續,沒有了輻射壓抵禦引力壓,太陽核心就會發生坍縮,激發更大的壓力和溫度,溫度可驟升到1~2億K,就引發了氦閃,在很短的時間內,核心氦聚變完成,全部轉化成為一個碳核。
  •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們的太陽製造不出來的元素有哪些?
    然而,第一批大質量恆星不僅把氫熔化成氦,而且最終把氦熔化成碳,把碳熔化成氧,把氧熔化成矽和硫,然後把矽和硫熔化成鐵、鎳和鈷。圖註:元素周期表當內核達到足夠大的重元素濃度時,發生了一次災難性的超新星,產生了迅速的中子爆發,並散落到其他核中。很快,宇宙中存在的元素種類就在周期表上不斷攀升,創造出我們在自然界中所發現的一切,許多元素甚至比這個還要重。
  • 太陽氦閃後會增大數百萬倍?
    現在的太陽已經很大了,但未來的太陽還會更大,因為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後,體積還會增大數百萬倍。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種事情在宇宙中卻是家常便飯,此時此刻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恆星正處於生命的末期,經歷著從氦閃到膨脹的過程。那麼太陽以及與太陽類似的其它恆星為什麼會發生氦閃呢?這還要從恆星的燃燒方式說起。
  • 如果太陽即將發生氦閃,採用《流浪地球》的方案可行嗎?
    在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中,描述太陽在未來即將發生氦閃,人類將地球改造成「諾亞方舟」逃離太陽系的故事,小說旨在描寫人性和人類面對危機時的態度,所以故事背景存在科學漏洞也是可以忽略的。利用上萬座發動機把地球推離軌道,就算技術上行得通,地殼也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力量,所以像《流浪地球》中那樣撤離是行不通的。
  • 驚奇:宇宙中最常見的第三個元素不是你所想的那個
    請注意,不僅是需要大量的原子,而且原子在類型上表現出巨大的多樣性,這意味著原子中存在著質子數量不同的原子核:正是這樣產生了不同的元素。我們的身體本身需要碳、氮、氧、磷、鈣和鐵等元素。我們地球的地殼本身需要矽和許多其他重元素,而地球的核心-為了產生所有的熱量-需要的元素是一直沿著周期表到我們發現的最重的自然存在元素:釷、鐳、鈾,甚至微量鈽。
  • 科學家發現測量宇宙鋰含量新方法:有望解開大爆炸宇宙論鋰問題
    「大爆炸宇宙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其主要有三大觀測支持,分別是哈勃定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原初元素豐度。但關於大爆炸宇宙論還有一些疑點,就是元素鋰豐度問題。理論上,鋰和其他的輕元素,包括氫和氦,被認為是在宇宙誕生之後短時間由原初的核反應過程所形成的。
  • 宇宙中的鐵和黃金是怎樣產生的?真的存在黃金星球嗎?
    其實黃金和鐵都不是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只是通過超新星爆炸釋放出來。根據人類現有對恆星的研究,發現恆星主要是通過核聚變來產生能量。而核聚變的過程就是合成元素的過程,換句話說,元素是恆星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而不是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
  • 氦-3商業開採50年不能實現
    月球氦-3儲量可供地球使用一萬年,但專家稱即使在地球上氦-3商業開採50年不能實現  本報北京今天消息特派記者李志偉報導:氦-3在月球的儲量能供地球一萬年的能源使用!今天上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焦維新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氦-3近期被媒體炒得太熱了。
  • 天狼星將來會發生氦閃成紅巨星,對我們有影響嗎?它的伴星更恐怖
    由於天狼星A的質量較大,天文學家們分析認為它的壽命只有17.5億年左右,如今它處於A 型藍矮星的早期階段,已經走過了數億年的歲月,所以在10多億年後天狼星將會發生氦閃並暴漲成紅巨星,這種現象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太陽系,也不會影響地球生命,但那這個時候的天狼星B這顆伴星卻成了一個危險的存在,因為它有可能會吸收變成紅巨星的天狼星上的物質,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1.44倍太陽質量),從而發生
  • 科學家如何用「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它們在晚期的小質量恆星中只佔1%,但其大氣中所蘊含的鋰元素卻比其餘的99%高出成百上千倍。鋰含量巨大的富鋰巨星,就像放置在宇宙中的鋰電池。由LAMOST所發現的富鋰巨星王者——TYC429-2097-1,其鋰含量超過我們的太陽3000倍之多,是目前人類已知的鋰豐度最高的恆星。
  • 化學元素氦的發現和應用
    實際上,在命名元素時,-ium這個後綴相當於漢語裡的釒字旁。1895年03月26日,瑞典化學家Per Teodor Cleve和Nils Abraham Langlet在鈾礦中發現了氦。儘管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將氦吸引住,氦會不斷地飛向宇宙,但是在地殼中,氦是可以伴隨著天然礦石中釷(90Th)和鈾(92U)等的衰變而不斷產生,而且可以通過分析依據上述反應,可以根據分析天然鈾礦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