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6個旅的政治部主任都是誰?1955年授什麼軍銜?

2020-12-14 歷史小蛀蟲

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在與國民黨關於紅軍改編問題的談判中,為了顧全大局,一度同意國民黨方面的要求,對紅軍的政治工作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取消各部隊的政治委員制度,將政治部、處改為政訓處。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後,由於政治委員的取消和政治機構名稱的更改,對部隊的建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抗日戰爭

當時,總政治部組織部長黃克誠到第115師師部及所屬的兩個團檢查部隊政治工作,發現部隊改編之後產生了一些不良現象,政治工作明顯削弱,軍閥習氣開始滋生蔓延。 他把這些情況向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作了報告。任弼時又和朱老總、彭老總向中央報告,後中央決定在八路軍中恢復政治機關原有制度,在各師、旅、團設立政治部主任。那麼,八路軍6個旅的政治部主任都是誰?1955年授什麼軍銜?

蕭華上將

八路軍第343旅政治部主任蕭華,1916年1月21日出生於一個貧苦的泥瓦匠家庭。192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7月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抗戰時期,蕭華擔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政治委員,與旅長陳光一起指揮了廣陽、義棠鎮、午城、井溝等戰鬥。建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黃克誠大將

八路軍第344旅政治部主任黃克誠,1902年10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黃克誠擔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344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旅長徐海東率部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參與指揮溫塘、張店、町店等戰鬥,為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建國後擔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張平化

八路軍第358旅政治部主任張平化,1907年出生於湖南炎陵(原酃縣)石洲裡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起入本村私塾讀書。192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擔任八路軍第120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隨部挺進晉西北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後任第120師358旅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建國後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擔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三書記,沒有被授予軍銜。

袁任遠

八路軍第359旅政治部主任袁任遠,1898年5月生於湖南省慈利縣。1918年8月到長沙入湖南法政專門學校讀書,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25年4月加入共產黨。抗戰時期,袁任遠擔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擔任湖南省副主席、國家內務部副部長,1955年沒有被授予軍銜。

王維舟(左二)

八路軍第385旅政治部主任王維舟,1887年出生於四川省宣漢縣清溪。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後,在家鄉創建四川省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抗戰時期,王維舟擔任八路軍129師385旅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率部衝破敵人對隴東和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實現部隊「豐衣足食」。建國後擔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1955年沒有被授予軍銜。

王新亭

八路軍第386旅政治部主任王新亭,1908年12月23日出生於湖北省孝感縣王家崗村一個農民兼小手工業者家庭。1930年春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王新亭擔任八路軍第129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多次率八路軍工作團和部隊到太南和冀南地區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並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組織擴大抗日武裝,開展遊擊戰爭。建國後擔任濟南軍區代理司令員兼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軍銜,十位大將分別是多大年齡?最年輕的是誰?
    在戰爭時期,我軍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優秀軍事將領,他們在戰場之上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我軍開始正式實行軍銜制度,共計有十位優秀軍事將領榮獲了大將軍銜,這是對他們突出貢獻的高度肯定。對於十位大將都是誰?大家可能再熟悉不過了。
  • 當年的師長和政治部主任,21年後師長成為上將,政治部主任是大將
    在紅軍長徵時期,紅一軍團隸屬於紅一方面軍建制,它最早的戰鬥序列之下曾有三個師,分別是第1師、第2師和第15師。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第1師的兩位將領,他們一個擔任師長,另一個擔任師政治部主任。21年之後,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當年的師長被授予了上將軍銜,政治部主任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 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後來在1955年授軍銜,分別出了多少個大將?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之後,八路軍這三個主力師又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可以說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五個野戰軍部隊基本上都是從八路軍這三個主力師發展而成的。那麼,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後來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分別除了多少個大將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首先來說一說八路軍第115師。
  • 內蒙古軍區升大軍區後,主要領導都有誰?1955年被授予什麼軍銜?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個大軍區,調整為12個大軍區。這次調整的目的是便於戰場建設,戰時統一指揮以及便於中央軍委集中領導。內蒙古軍區就是這12大軍區之一,它原屬於華北軍區領導。內蒙古軍區下轄軍區內各軍分區和騎兵部隊。
  • 1955年授軍銜時,鬧得最兇的三位將軍是誰,都獲得了什麼軍銜?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在1955年正式開始實行軍銜制度,表示我國的軍隊已經走向了正規化。那些曾經在戰場上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將士們,各自都被授予了相應的軍銜。但是,在1955年大授軍銜時,由於參與授軍銜的將領非常多,所以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平衡標準。
  • 陳賡率領的中野四縱,共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當時,擔任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陳賡,他後來還擔任過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於1955年被授予了大將軍銜。那麼,陳賡率領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4個旅長都是誰呢?他們後來是什麼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一、第十旅的旅長是周希漢。
  • 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不幸犧牲,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授予上將軍銜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當時兩大方面軍進行了幹部交流,部隊的序列也有一定的變化。在這一時期,紅四方面軍下轄有五個軍,分別是紅4軍、紅9軍、紅30軍、紅31軍和紅33軍。
  • 1955年全國十二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他們都什麼軍銜?誰最高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1955年成立的十二個一級軍區的司令員的有關情況,下面我們接著介紹十二大軍區的政治委員有關情況,他們都是什麼軍銜呢?誰的又最高呢?一、北京軍區政治委員:朱良才朱良才是北京軍區成立以後第一任政治委員,他1900年出生,是湖南省汝城縣人。
  • 抗戰時期,八路軍司令部負責人有幾位?他們分別是誰?後成就如何
    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又一次開始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八路軍,八路軍成立之初下轄三個師六個旅12個團的戰鬥序列,後來這三個師的師長都成為了新中國的開國元帥,那麼八路軍司令部的負責人後來都是什麼成就?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1940年6月,386旅兼太嶽軍區,三個軍分區司令員是誰?軍銜如何?
    在太嶽軍區剛剛成立的時候,一共設置有三個軍分區和單獨的第386旅。當時,擔任太嶽軍區司令員和第386旅旅長的是陳賡,他後來在1955年被授予了大將軍銜。那麼,太嶽軍區三個軍分區司令員都是誰呢?他們後來的軍銜如何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一、第一軍分區的司令員是張春森。
  • 太嶽軍區重新劃分了4個軍分區,司令員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1943年3月,根據抗日戰場形勢的需要,由陳賡擔任司令員的太嶽軍區,對序列下的4個軍分區進行了重新劃分,形成第1軍分區、第2軍分區、第3軍分區和第4軍分區。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當時太嶽軍區序列下的4個軍分區,主要負責人都是誰?後來都有什麼樣的成就?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8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分別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八路軍成立之後就開赴了抗日前線,在和日偽軍作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到1945年夏天的時候總兵力已經突破了一百萬。8月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對日軍大反攻的命令,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將所屬部隊主力及基幹部隊編成野戰兵團,共8個師、12個警備旅、4個獨立旅和1個海軍支隊,共21萬餘人。那麼這八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呢?
  • 1940年太嶽軍區成立,司令員陳賡是大將,其他領導都是什麼軍銜?
    第386旅旅長陳賡擔任司令員,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那麼太嶽軍區的其他主要領導都是誰?建國後被授予什麼軍銜?我們接著往下看。幾年間,陳賡率領386旅先後取得了長生口戰鬥、七亙村伏擊戰、黃崖底伏擊戰、反日寇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6路圍攻、神頭伏擊戰、長樂村追擊戰等多次戰役戰鬥的勝利。面對陳賡的386旅,日寇無計可施,甚至打出「專打386旅的標語」。建國後陳賡又參與軍事工程學院的建設,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 太嶽軍區共有四任司令員,他們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從1940年6月正式成立,到1949年8月被撤銷併入山西省軍區,太嶽軍區存在了九年多的時間,一共有四任司令員。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太嶽軍區的四任司令員都是誰?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時,將領被授予什麼軍銜?
    改編組成「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簡稱為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八路軍下轄三個步兵師,分別是115師、120師、129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每個師編制定員為15000人。此外,還有負責陝甘寧邊區守衛任務的留守部隊。同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相關命令:「南京已經開始對日抗戰,國共兩黨合作初步成功。
  •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2個團的團長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當時,在八路軍的戰鬥序列之下,有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的編制,就團級作戰單位而言,分別是第一一五師序列下的第685團、第686團、第687團、第688團,第一二〇師序列下的第715團、第716團、第717團、第718團,第一二九師序列下的第769團、第770團、第771團、第772團。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以上十二個團的首任團長都是誰?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24位師級將領,後來分別授予啥軍銜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後,人民軍隊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長徵之旅。為了方便指揮,組織上對紅軍進行了重新整編,共編成了五個軍團,五個軍團共下轄12個師。那麼這十二個師的師長、政委都是誰?後來又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三野第七兵團轄有4個軍,軍長政委都由誰擔任?後來結局如何?
    政委康志強(1912年—1986年)是江西興國人,他從小學過裁縫做過鐵匠,18歲那年紅軍從福建來到興國,他瞞著家人參加了紅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五次反「圍剿」,參加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進入抗戰前線後,他先後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9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新編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委,新四軍第4師9旅政委兼淮北第四軍區政委等職
  • 任過54軍軍長的開國將帥都有誰?他們都什麼軍銜?誰最長壽!
    任過54軍軍長的開國將帥都有誰?他們都什麼軍銜?誰最長壽 1952年10月,第四野戰軍進行整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和第44軍的軍隊經過合編後組成了第54軍,這支軍隊的番號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這支部隊有著光榮的傳統,北伐時候「鐵軍」以及南昌起義部隊與之有著很深的淵源。
  • 1955年授銜時,北京軍區4個軍的軍長都是誰?分別是什麼軍銜?
    1955年授銜時,中國人民解放軍12大軍區的司令員都被授予將官軍銜。北京軍區的前身是華北軍區,是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華北軍區由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大軍區之一,領導與指揮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爾、熱河、遼寧省邊界地區所屬人民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