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傑,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的駐村幹部。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世紀90年代講起。我從1993年開始,在都勻市兩個最邊遠的省級一類貧困鄉扶貧一線幹了12年,在中共都勻市委黨建辦具體負責全市黨建扶貧協調工作6年。在調到都勻市文聯主持工作後,我仍然把脫貧攻堅放在第一位,主動請纓作為駐村幹部再次奔赴扶貧一線。20多年來親歷跨世紀的扶貧工作,是我人生一筆永不枯竭的精神財富。
吳傑(右)資助陳安平老人修建養雞圍欄並幫助綑紮1993年到2005年,我先後在基場水族鄉、陽和水族鄉工作。交通閉塞讓這兩個鄉的群眾飽嘗了肩挑背駝的痛苦。於是,我把組織群眾修路作為頭等大事,整天和群眾在工地上忙碌著。 第一條路修往翁奇村,該村離鄉政府最遠,單邊步行至少需要2個小時,因此,我白天吃在工地,晚上住在農家。當時修路沒有機械化的設備,全靠洋鎬鋤頭挖土方,鋼釺鐵錘破山石。經過艱苦奮戰,到1997年,翁奇村終於結束了沒有公路的歷史。2000年以後,我調任陽和水族鄉黨委副書記兼扶貧工作站站長,仍然把組織群眾修路作為重點,具體負責修通翁高、灑洋、翁條三個村的公路。
組織發動群眾修路可是因為太忙,我把大女兒全託在私立幼兒園,忙的時候我們父女倆竟有1個多月沒見上一面。有一個周末我去接她,她因感冒由園長陪護在醫院輸液三天了,我抱著她回家路上問她,「你感冒了怎麼不講爸爸打電話呢?」可是女兒跟我說,「我知道你忙。」我的淚水頓時奪眶而出。2004年,這三個村的公路修通了,還被評為省級扶貧通村公路示範工程。 2006年之後的幾年,我調到都勻市委黨建辦工作,雖然沒有身處扶貧一線,卻最能服務扶貧一線。因為我負責都勻市黨建結對幫扶工作的安排,讓各級領導幹部和部門手中的資源,儘可能精準地安排到需要幫扶的村。那幾年,我還積極向組織推薦自己在調研中發現的優秀駐村幹部,當看到自己推薦的幹部先後被提拔使用了,我感到很欣慰。
組織書畫作品義賣助力脫貧攻堅現在,我既是都勻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又是普林村的駐村幹部。自2019年8月駐村以來,我積極發動家人、同學及朋友捐款,組織書畫作品義賣,將善款用於村子資助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經過這段時間地努力,我為村子協調支持修建公路5條7公裡,扶持成立普林村林下養雞專業合作社,資助農戶包穀,圍欄等生產物資,生雞存欄突破2萬羽。為解決生雞銷路,我聯繫百佳超市等建立銷售平臺,還組織都勻市文聯繫統開展「以購代捐」消費扶貧,用真心與行動幫助農戶把雞養出來,賣出去,有收入。 在駐村幫扶的最緊要關頭,我的又一個寶寶於2020年9月誕生了,我陪護愛人及寶寶不到半個月,含著淚花告別他們接著駐村去了,由衷感激家人的理解,惟願能為鄉親們多做些實事。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