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牽引無人作戰新方向
■趙先剛 張鐵強
引言
無人作戰概念主要是通過概念設計來解決無人系統未來打什麼仗、怎麼打仗等問題。當前,在無人平臺、網絡通信、智能控制等新技術的推動下,蜂群作戰、母艦作戰、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等概念不斷推出,指引著無人作戰未來的發展方向。
「小而多」勝「大而少」的蜂群作戰
蜂群作戰,是以網絡化信息系統為支撐,將大量高度分散、高自主性的智能無人平臺集中運用,以類似社會性動物的自組織方式,通過自適應協同,從多維空間或多個方向對敵目標實施並行或連續的精確偵察與攻擊,達成動態聚能、精準釋能、以量取勝的作戰效果。
蜂群作戰的集群效應,獲得了單個平臺無法達成的作戰整體性,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情報優勢。由於每個平臺都具有傳感器功能,蜂群能夠通過分布式探測,從各個方位獲取目標信息,並通過群內共享和智能處理、分發,實現蜂群快速、同步感知。二是決策優勢。蜂群的高度智能化,使其具備了較少甚至完全無須後方人員參與的自主決策能力,能夠自主完成從目標定位、任務分配到打擊、評估的整體OODA循環,提高了從發現到打擊的速度。三是協同優勢。在對目標的共同感知下,通過群體智能決策和線上任務分解與指派,群內各平臺可以形成以目標為中心,動態自主聯動,自適應協同作戰,實施多維立體突擊或整體性防禦。四是數量優勢。蜂群具有類似於動物集群的集群復原和功能放大效應,能夠根據戰場實際建立動態自愈的「殺傷網」,對目標實施多方向連續或同時的飽和式複合攻擊,達成「小而多」勝「大而少」的效果。
蜂群是大量不同功能智能無人平臺的集合體,具有單個武器系統所不具有的獨特運用方式。首先,可實施全向式突防。由於小型無人平臺成本低、數量多,作戰中可在寬正面上大量運用,實施多方向、立體同時突入,致敵因平均用兵而分散其防禦力量,造成防禦薄弱,從而實現有效突防;同時,大量無人平臺也使敵難以全部定位和摧毀,極易造成敵防禦體系在探測、跟蹤和攔截能力上的飽和,最終以數量優勢消耗敵防禦能力,陷敵於「打不起、防不著」的被動局面。其次,可實施分布式殺傷。無人蜂群通常根據作戰任務將不同功能平臺進行混合編組,形成集偵察探測、電子幹擾、網絡攻擊、火力打擊等於一體的綜合作戰群,可從多維空間、多個方向對同一高價值大型目標或區域集團目標實施同時全向式或連續脈衝式的多域「軟硬」複合攻擊,既能滿足對點目標的精確打擊,又保證了對面目標的全面覆蓋。再次,可實施集群式防護。蜂群也可以構建智能自適應防禦系統,在主要突擊力量或重要目標外圍形成自動響應的保護「氣泡」,形成立體、多層次的攔截網,能夠利用多個不同類型無人平臺的自主協同優勢,儘早發現敵攻擊徵候和來襲目標,並能從不同方向、以不同方式儘早截擊敵陸、海、空目標,既能夠「以多攔少」,又可以「以多攔多」,攔截範圍廣、成功率高,是未來配合實施防空反導作戰、重要目標末端防護和反制敵蜂群攻擊的重要運用方式。
「卒子」乘「直車」的母艦作戰
母艦作戰,是以海空大型有人或無人作戰平臺為運輸載體,支撐陸、海、空各類型無人系統的機動投放與回收、指揮控制和綜合保障,實現無人系統特別是小微型無人系統的遠程機動、多域部署、協同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整體作戰效能。
無人平臺依託母艦實施機動作戰和保障,相對於依靠後方進行指揮控制與保障,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機動優勢。母艦平臺的長續航力和無人平臺的「無人」特點相結合,使得無人平臺兼具遠程機動和可抵近作戰的雙重優勢,有效克服了無人平臺特別是小型平臺機動速度慢、遠程機動能力弱或者依靠自身動力遠程機動後任務時間有限等問題。這好比用「車」搭載「卒」機動作戰,通過「車」的直達性提高「卒」機動速度和作戰靈活性。二是集群優勢。母艦可搭載大量無人平臺,作戰時可根據任務同時或連續投放,並在母艦統一控制下協同作戰,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形成局部作戰優勢,也可在更大範圍內遂行分散性牽制任務。三是任務優勢。母艦所搭載無人平臺的多類型特點決定了其作戰能力的多樣性。它不僅可根據任務需要調配與投放相應類型的無人平臺實施單一任務或空間作戰,還可根據作戰對象選擇最佳的力量組合實施多維空間的綜合性作戰。
母艦作戰是母艦與無人平臺優勢的有機結合,運用方式更加靈活。首先,可實施應急反應介入。母艦的機動優勢使無人系統具備了其獨立使用時所不具有的能力,即能夠對緊急事態或危機事件快速做出反應,進行直前威懾或先期作戰,為後續行動贏得時間。比如,空中母艦,可由後方應急起飛,通過快速機動,在敵防區外投放無人平臺實施應急部署,進行先期偵察預警、建立戰場通信網絡或執行警示性打擊等;海上或水下母艦,可以巡航狀態在可能事發區域巡航,一旦需要即可投放無人平臺或激活預置的無人平臺,實施應急偵察探測、電子幹擾甚至火力打擊等行動。其次,可實施持續壓制打擊。母艦既作為無人系統的機動載體對其進行投放與回收,又可對其實施指揮控制與綜合保障,是無人平臺遂行任務的移動作戰基地,相當於無人作戰的指揮與保障單元前移,可快速進行指揮與即時保障。這不僅有效地克服了無人平臺集群遠程使用部署難的問題,而且還極大地減少了無人平臺返回基地補給及再次出動的時間,同時在指揮控制上也降低了通信組織的複雜性,為連續不間斷地進行作戰創造了條件。再次,可實施多點協同作戰。在母艦的指揮保障下,既可集中多個無人平臺實施集群作戰,又可根據任務需要多點部署進行分散作戰,而且在通用指控系統的管理下,大量分散的無人平臺能夠在母艦的總體控制下實施協同作戰,達到兵力分散但任務聚焦、行動統一。這不僅增加了敵方應對的難度,提高了己方戰場生存力,而且分散的無人平臺在多點同時行動,還可分散敵兵力使其防禦能力下降。
「獵人」與「獵狗」的有人/無人協同作戰
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是通過增強有人作戰平臺與無人作戰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達成更加直接的戰場信息交互、作戰支援與行動配合,實現有人與無人的一體編組、整體作戰,更好地發揮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的互補優勢。
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最突出的特點是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間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形成類似「獵人」與「獵狗」的直接配合,與通過後方控制中心協調的配合相比,具有以下優勢:一是信息交互優勢。傳統的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協同,通常由後方控制中心下達協同指令進行間接配合,信息流轉環節多、時間長,易喪失作戰時機。有人/無人協同作戰實現了無人平臺與有人平臺間在信息傳遞與作戰控制上的直接交互,極大地增強了有人作戰力量藉助無人系統對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而且無人平臺能夠對有人平臺的協同指令即時響應,提高了協同效果和效率。二是互補增效優勢。藉助先進的通信與控制系統,將有人作戰力量與無人作戰力量一體編組,實現信息共享與互操作,配合更加直接,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兩者優勢,達成「長短相抵、能力相長」的效果。三是散置抗毀優勢。有人與無人協同作戰,不僅僅是無人作戰力量靠前配置、先行行動,減少了有人作戰力量的傷亡,更重要的是將原集中於有人平臺上的功能分散配置於不同無人平臺上,實施以有人平臺為中心的分布式作戰,增強了戰場生存能力,克服了大型綜合性武器系統「100-1=0」的結構性弱點,同時也因分散配置增加了對方防禦難度,有效提高己方的生存能力。
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與當前有人與無人鬆散協同相比,作戰運用方式更高效。首先,可實施分散性聚能作戰。在戰場網絡的支撐下,針對作戰任務採取多個無人平臺與有人平臺的共同編組,各分散配置的有人與無人平臺,在有人平臺的指揮控制下能夠形成聚焦任務與目標的作戰布勢,達成分散部署下的效能集中。在實施偵察探測時,可從多個方向和角度對目標實施有源、無源探測相結合的多手段複合偵察定位;在實施火力打擊時,多個無人與有人平臺在統一協調、控制下,可從多個維度、多個方向實施集中突擊。其次,可實施多樣化靈活打擊。由於信息交互的直接性和力量布勢的分散性,實現了有人與無人之間跨平臺快捷控制、快速響應,可依據目標編配作戰力量、靈活選擇打擊方式。在打擊時,負責控制的有人平臺根據作戰對象和編隊布勢,可直接指揮位於最佳位置或最能發揮效能的無人或有人平臺實施,還可由多個無人和有人平臺同時或交替實施,完全基於目標和效果實施作戰。再次,可實施接力式聯動突擊。在通用控制系統的支持下,編隊中各作戰平臺依託共享的戰場信息,在有人平臺的統一控制下,既可先由多個無人平臺接力突擊,又可先無人後有人的接力突擊,還可有人與無人平臺間交替接力突擊。通過連續搶攻、持續壓制,使敵喪失有效應對能力。如果在母艦的支撐下,各無人平臺還可以進行燃料、彈藥補充,並再次投入戰鬥,實施長時間連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