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茂:刑法綜覽(2016修訂版)-序

2021-02-19 刑偵案審

書籍特色 

      本書包括刑法總則與分則,精要說明刑法的基本概念。全書文字簡潔清暢,讀者不必在重重濃霧中搜尋出路,為理解所苦。刑法之路,可以有如田園牧歌,悠緩並富含生命情調。本書的許多章尾設有「案例與解題」,解題以考場上可能作答的時間與篇幅呈現,供讀者參照。

作者簡介 

      林東茂 

學歷:

      中央警察大學法學士、法學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

      屏東縣警察局巡官;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講師、副教授,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教授兼代所長。警察專科學校、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東海大學法律系及法律學研究所、東吳大學法律系、中正大學法律系、政治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高普考、警察特考、司法特考典試委員及閱卷委員。

現職:

      東吳大學法律系專任教授。

著作:

      專書四本,發表於期刊雜誌的學術論文約九十篇。專書包括:經濟犯罪之研究(已絕版);犯罪學(與林山田、林燦璋合著);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

  

八版序

      本書再度改版有主客觀的理由。客觀理由是,近三年有若干刑法條文修正,書裡的相關內容必須更改。主觀理由是,我對於書中內容的不滿,所以要增刪。 

      這次改版,在第一章增加「刑法的概念定義」這一節;在分則篇增列最後一章「瀆職貪汙罪」。這兩個部分超過兩萬字。去夏以來,我認真思考「死亡協助的刑法問題」,發表一篇論文,我把少部分內容放在加工自殺罪裡。其他修改尚有多處,工作時間很長,難以細數。為了不讓本書太過臃腫,我適度的刪減一些內容,但頁數還是增加不少。

      我努力翻修這本書,不光用腦,也用心,甚至用生命。我化繁為簡,企圖給讀者一把庖丁解牛的刀。我也試圖結合美學與法學,讓法律敘述可以如同優美的散文,有詩的感覺,有蕭邦音樂的感動。我甚至還有奢望,企圖改變讀者的生命狀態。讀者如果願意細看附註,追尋我的閱讀經驗,生命狀態可能得到改變。如果讀者願意進一步瞭解我的想法,可以讀我的另一本書「猶爭造化功」。 

      萬物都在不斷的改變。無限遼闊的宇宙,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各種關係都在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在變化,所以法律制度要因應修正。刑法還會不斷的修正,有些已在預期之中(如沒收制度),但我無法在本書預作處理。 

      六月,東吳法學院為慶祝百年院慶,請名家作一雕塑,兩手平舉向上,眼睛閉起。雕塑置於法學院前,讓崇基樓似乎有了生命。塑像兩手平舉,掌上各握圓球,有公正和諧之意。眼睛閉起更有深意。閉上雙眼才能向內觀看,安靜而且深入的向內看。動物不會閉上雙眼看自己,而是向外看,緊盯獵物。多數人也不會向內看,而是睜眼算計。名嘴之流品評別人的是非功過,更是睜大眼球,以為這樣才看得精準。 

      最精準最深刻的觀照是向內,而非向外。向內觀照越是清楚,越是能夠向外看得精準。我認為,塑像可以取名為「照見」,因為深入向內看,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可取名「無住」,向內觀照到了極處,而有證悟,心中可以無一雜物可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可取名「知止」,定靜安慮得,必須依賴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不妄動,不為外境所動。這是「大學」的提示。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大學。「大學」,是如何獲得最精純、最根本的生命原理之學,是如何圓滿生命狀態的學問。 

      塑像也可取名為「觀妙」或「觀徼」。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最關鍵的話就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在無欲無求的時候,生命狀態最美好,精氣神最為飽滿,胸中空空蕩蕩,不縈一物(無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何等舒坦。這種身中狀態,閉上眼,就能感受其美妙,所謂空中妙有。但是,人總會起心動念,不可能常保心內的靜止狀態。一旦發生擾動(有欲),向內察看擾動的關鍵線索,像一個智慧的長者觀看頑皮小孩作怪,觀照身內氣血的動盪,所以說「觀徼」。觀妙與觀徼,動靜皆觀照。 

      東方思想傳統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依照儒釋道經典的開示,生命的學問,濃縮到極簡,就是一個「觀」字。一般的哲學只與腦子有關,不具可操作性,講了再多也無益於生命。

      練拳如修道,心法是內觀。拳的靈魂是內勁,內勁依賴安靜養氣。黃帝內經說「靜久生氣」。內勁不是蠻練肌肉,不能瞎練發勁,反而傷了身體。拳的核心在站樁,把自己當成木樁一般,安安靜靜的站著,雙手抬起,閉上雙眼,觀照自己的呼吸,盡可能什麼都不想。久之,可以察覺氣在身內的遊動,氣動而身動;靜中之動是為真動,但又不能放任身體亂動。再久之,寂然不動,有感則應,一觸即發。 

      我告訴一位練拳擊的後生,要擺平別人,必先擺平自己。這不是神話,更不是江湖郎中的鬼話。願意嘗試,身體自然會給答案。身體的事,腦子不會明白。如同生命的事,忙於世俗成就的人怎能明白? 

      民國初年,形意拳大家尚雲祥在北京朝陽大學教拳,韓伯言在法律系讀書,雀躍不已,邀了許多朋友去學藝。上課第一週,只教站樁,安靜的站,觀照心內起伏,擺平自己。第二週跑了一半人。隔週再走一半人。第四週,剩下兩三人。其他人都去別班學拳,虎虎生風、繁複花俏、架勢十足。但那是挨打的拳。形意拳是殺人技,其核心卻是上古的養生法。這法就是平淡無奇的站樁,把自己站不見了。韓伯言後來成為名家,在「武人琴音」書裡追憶往事,尚雲祥當年給的是黃金,可大家要的是碎銀子。 

      讀書、寫書、考試、練拳、修道、生命狀態的圓滿,核心都是一樣。內觀。

 

林東茂

2015年7月1日

耳順有二

 

八版修訂序

      如序言所說,刑法的沒收制度將有變革,但其迅速超乎預期。去年12月17日立法院通過總則篇刑法制度的大修正,把沒收的從刑地位改變,成為獨立的法律效果。依照新規定,從刑只有一種,就是褫奪公權。本書關於沒收的相關內容因此必須改寫。 

      這次的增補,主要針對沒收,其餘內容幾乎不動。讀者如果已有第八版,無須理會這個增補版。我寫的沒收制度修正資料,可以在一品出版社的網站上抓取。 

      我深信東方思想傳統的核心價值在於「成就一個內省的人格」。儒家、道家與佛家,都是如此(所以佛教與道教是無神論,一元論,人的修為到了極致即可成為神佛)。我前序已經大致這樣指出。這個思想傳統有其弱點,亦即無法形成現代意義的民主體制、法律制度或人權思想。基督教不相信人在世間有體現至善的可能,人永遠無法變得完美無缺(所以基督教是有神論,二元論,人與神之間的鴻溝不可能跨越)。西方文化與基督教緊密相關,故而形成重視客觀法律制度的傾向。

      東西方兩個思想傳統各有勝場,我相信,在究竟的意義上,內省人格的成就更值得重視。成為一個完滿的法律人,除了熟知法律制度與精神之外,除了顧盼自雄與高談闊論之外,還要知道怎麼成為一個人。如何當人,已經越來越不受重視。

 

林東茂補述

2016年2月24日

 

序言

      這本書包括總則與分則,所以名為刑法綜覽。既曰綜覽,就只作精要敘述,內容不免剪裁取捨。總則部分,特重犯罪論,刑罰論只在一章裡交代。分則部分,特重侵害個人法益之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取其較具討論意義者說明,至於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則暫略。讀者如果純為考試之便,只看這書,大致也夠了,小小的遺漏,儘可在他書補足。

      這本刑法綜覽試圖扮演橋梁角色,讓讀者悠閒通往更精奧博大的刑法之林。原則上,這本書說我自己想說,不累引各家之言與實務意見。我希望讀者不必用沈重的心情看這書,讀書地點亦可不拘,咖啡廳、草地上、臥榻之旁、行旅之中,皆無不可。

      刑法皆處理惡緣,亦即冤孽,美好的因緣不會落入刑法範疇。冤孽的超度需要慈悲高遠的佛法。我想提醒讀者,不要讀了刑法之後,甚至一切法律,心田裡種滿無數請求權的根苗,卻不留為人設想的餘地。習得爭鬥而失去悲憫。剛猛的少林功夫必須濟以無限仁心,方可獲得至高進境,並免走火入魔。這絕非虛玄之談。

      這本書我接續耕耘十年,刪修無數次,求其完美,可謂至矣盡矣。惜乎我的內力太薄,行之於外終究難逃淺陋。不過,萬物肇始,註定成灰;成住壞空乃一切有為法的定數。此書化成餘燼以前,如果能有螢火之光,那也就算有光了。

      我在母校中央警察大學讀書六年,工作十七年(其中四年分成兩次帶職帶薪在德國攻學位),合計二十三年足以脫胎換骨的黃金歲月。我曾發願要在母校山谷中點燈,無計榮枯,竊仿康德終生不離柯尼斯堡。如今我背願越谷而出,孤帆航行在廣漠無邊的知識大海,母校的濃烈情誼卻成了我勇邁向前的暖柱。我對於母校的感懷,有如離家的遊子,這本書因此要題獻給她。我唯一的愛女法伸,我沒能伴她成長,這本書同時要題獻給她,稍補愧悔。我在成大沈潛五年,安靜讀了一些書;如同南臺灣的豔陽,我在這裡也得到暖熱的友誼;這些我都心存感激。知天命之年在望,東吳大學提供我新的學術基地,我很珍惜這個因緣,容我將感激深藏起來。在這個不算喧囂的城區街市裡,我將度過若干大隱春秋,我還可能脫胎換骨,無數次的洗刷我的靈魂。

      極具學術潛能的薛智仁,促成此書的出版,值得一記,並受我的道謝。

 

林東茂

2002.9.14

相關焦點

  • 謝明良《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修訂版)》出版(附修訂版序)
    2006年國立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六朝陶瓷論集》獲2007年臺灣大學優良學術專書獎、《中國陶瓷史論集》獲2008年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獲2009年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獲2013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國到唐代》獲2015臺灣大學傑出學術專書獎,以及《陶瓷手記3─陶瓷史的地平與想像》獲2016
  • 《德國刑法典》(2017最新中文版版)
    出版序  德國刑法典是全球成文法典中最受廣泛參考、引用的刑事法典。眾人耳熟能詳的罪刑法定原則、一行為不二罰、罪責原則等等,德國刑法典都扮演著重要引界角色。而我國刑法制定之初,亦深受其影響,不論章節架構、條文內容,都可見德國刑法典的烙印。其後我國刑法因應社會變遷所做的歷次修法過程,德國刑法典依然為重要參考法例。
  • 【臺灣】陳子平教授刑法教科書
    增修三版序  本書初版分上、下兩冊,於2005年5月與翌年2月刊行,主要係根據2005年1月7日通過之新修定刑法內容做出詳細說明與分析之著作。長期以來,我國刑法絕大部分受到日本刑法與理論之影響,乃不爭之事實;而日本刑法早期受到法國刑法之影響,中後期則受到德國刑法之影響,亦屬事實;然而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日本刑法雖然持續受到德國刑法與理論之影響,卻也開始逐漸走出不同於德國刑法理論之思考與學說。因此,在理解或解讀我國刑法規定之際,有時確實需要參考德、日刑法與理論,有時則必須擺脫該等刑法與理論而加以思考。
  • 科斯託蘭尼的投機世界(修訂版)三書合售
    科斯託蘭尼的投機世界(修訂版)三書合集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證券心理學、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金錢遊戲書名:科斯託蘭尼的投機世界(修訂版)三書合集作者: Andre Kostolany 譯者/ 唐峋/ 林瓊娟/ 丁紅定價:798(臺幣)/套出版社:商業周刊(臺灣)七谷會訂閱價:178元/套(折合人民幣)
  • 臺灣版《德國刑法典》,你值得擁有
    出版序  德國刑法典是全球成文法典中最受廣泛參考、引用的刑事法典。眾人耳熟能詳的罪刑法定原則、一行為不二罰、罪責原則等等,德國刑法典都扮演著重要引界角色。而我國刑法制定之初,亦深受其影響,不論章節架構、條文內容,都可見德國刑法典的烙印。其後我國刑法因應社會變遷所做的歷次修法過程,德國刑法典依然為重要參考法例。
  • 「自訴轉公訴」的刑法法理分析
    本案自訴轉公訴的刑法法理如下:一、告訴才處理的立法目的是保障被害人免受「二次」傷害。根據我國刑法第246條的規定,誹謗罪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刑法將誹謗罪等極少數犯罪規定為「告訴才處理」,主要考慮到這類犯罪往往涉及到被害人的隱私、名譽或者緊密人際關係,而且這類犯罪通常是較輕的犯罪,因而將對這類犯罪追訴的發動權交給被害人,如此可以避免因違背被害人意願追訴而給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 人性民法與物性刑法的融合發展
    在公私法相互滲透與融合的法治時代背景下,人性民法有助於強化刑法的人性色彩,並據以形成人道化的刑法立法、人本化的刑法制度、人文化的刑法解釋,實現對物性刑法的人文化成。公私法的同源性與共通性決定了物性刑法對人性民法的發展也有著強化保障的重要作用。物性刑法有助於重塑民法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提升民法規範的強制性以及加強對民事主體私權利的保障,並促進民法立法、民事司法的更迭與發展,實現對人性民法的影響滲透。
  • 超越刑法的刑法學
    來自全國各地4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實務部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就刑法擴張與刑法立法觀、罪刑關係與刑罰結構完善、網絡犯罪前沿問題、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刑法、刑事一體化與立體刑法學、刑民交叉和行刑銜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 2020軍隊文職公基必刷題:刑法(六)(2)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是( )   A. 罪刑法定原則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C. 罪刑相當原則   D. 刑法個別化原則   6. 下列自然人中可能成為犯罪主體的有( )   A.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   B.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   C.
  • 刑法的適用範圍,2018刑法攻略,考點深度解讀+真題分析
    刑法的適用範圍刑法的適用範圍法考大綱要求解讀:熟悉並能夠運用解釋刑法的各種方法,刑法的適用範圍,即刑法的時間效力和空間效力。考題方式提示:考查方式主要有:第一,列舉刑法相關修改條文考查刑法的時間效力或者應當適用的法律。第二,考查刑法的空間效力。第三,考查刑法的管轄。考點點提示:刑法的適用範圍,又叫刑法的效力範圍,它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刑法在什麼範圍、在什麼時間是有效的。刑法的效力範圍可以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和刑法的時間效力兩個問題。
  • 刑法修正案通過,提出了「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但......
    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
  • 「存疑有利於被告人」的刑法解釋規則之提倡
    年第6期,第43-49頁;段啟俊、鄭洋:《論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原則不應適用於刑法解釋》,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41卷),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142頁;孫謙:《援引法定刑的刑法解釋》,《法學研究》2016年第1期,第160頁。
  • 2021法考刑訴法易錯考點: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係
    刑事訴訟法沒有刑法、民法那麼多高深的理論,但其知識點繁雜、瑣碎,需要記憶的內容多。(2)如果認為刑法是朝著「定罪量刑」前進的火車,刑訴如果保障刑法前進更穩定更高效更方便,此時體現工具價值,如2012年沒收違法所得程序的設立使得司法機關對於逃匿死亡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沒收犯罪所得。與此相應,刑訴如果改變了刑法火車前進的方向,減緩了刑法前進的速度,則體現獨立價值。如二審發現一審嚴重程序違法,應當發回重審(讓刑法開了倒車),這體現了刑訴的獨立價值。
  • 劉樹德 | 權威刑法抑或自由刑法(上)
    兩種政治哲學自然會影響刑事司法者對刑法的屬性、刑法的對象、刑法的機能、刑罰的正當性根據等各方面的認識產生差別。根據傳統的觀點,蘇格拉底是政治哲學的創始人。政治哲學先前一直與倫理學未分家,直至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的誕生,專門探討政治問題,政治(哲)學才有了相對的獨立。
  • 刑法中的「但書」條款是什麼?曾有人因此免罪
    這裡以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三條為例: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 刑法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一、序說: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區別   如前所述,舊派與新派之爭在犯罪論方面表現為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依照這一說法,不考察中國刑法與其他國家刑法的區別,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國刑法的。因此,將本國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的真實含義,是一種有效的解釋方法。
  • 西原春夫:中國第二代刑法學者的引領者陳興良教授
    「文化大革命」一結束,中央政府就在1979年毅然決然地決定製定《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這也是理所當然。刑法がなくても、実は刑法制定の準備活動は早い時期から行われていたので、中國で刑法學が始まったのが刑法の制定された1979年以降だと考えるのは誤っている。
  • 高明士《中國中古禮律綜論》簡體本出版(附:簡體版序)
    作者:高明士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年:2017-6頁數:614定價:72.00裝幀:精裝ISBN:9787100129237簡體版序 高明士謹識2016年6月21日 目次 簡體版序/高明士自序/高明士 導 論 中國中古的禮律——儒學的實踐 上篇 中古禮律的法制化第一章
  • 我國刑法修訂模式的反思與展望
    回顧歷史,我國修正案修訂刑法過程中存在修正頻率過高、缺少總體規劃以及總則分則不夠協調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國既往的刑法修訂模式。刑法學界通常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簡稱為刑法典,認為刑法的淵源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附屬刑法,我國並無真正意義的附屬刑法。故我國刑法修訂模式可以概括為維護單一的刑法典、僅通過刑法修正案來對刑法典進行修訂。
  • 刑法知識筆記20200229
    例如:《刑法》第120條之二規定的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該行為原本是恐怖活動的預備行為,但被刑法規定為獨立的犯罪,不再適用刑法總則關於預備犯的處罰規定(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各國刑法典大多無牽連犯的規定,規定牽連犯的國家,一般都規定不實行數罪併罰,而是從一重罪處斷。中國刑法中沒有牽連犯的規定,理論上一般認為對牽連犯不實行數罪併罰,而是從一重罪處斷。但也有學者認為,對牽連犯應當並罰。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也很不一致,對於牽連犯的認定有緊有松,對於牽連犯的處罰,既有從一重罪處斷的,也有實行數罪併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