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激起思緒的無盡漣漪。
進入5月,離5月18日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正式掛牌一周年的日子越來越近。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也已業務運行一年有餘。
在掛牌啟動會上,國務院應急辦主任李曉東說,預警信息發布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說,從那一天起,我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進入了規範化階段。
的確,實現我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第一時間、權威發布」共享共用的重要平臺已經搭建,「一縱四橫」的業務網絡已經形成。「一縱」即修建了縱向貫穿國家、省、市、縣四級預警平臺的大路,「四橫」即在國家、省、市、縣的每一個層級上,建起連接預警信息發布機構與政府應急管理部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部門間的橋梁。
打磨
歷史的縱深,鑄就了戰略的高度。
2003年SARS事件後,國家開始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2005年底中編辦批覆成立國務院應急辦,開始規劃「十一五」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當時,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作為十個項目中的第一個,被寫入規劃。一年後,國務院正式批准該規劃。
2008年,南方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再次暴露問題。當年1月30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31日的新一輪降水,建議公眾減少出行。但幾乎就在同時,京珠高速趁著降雨間歇期解除管制,大批車輛進入。當晚至次日凌晨,湘中與湘南飄起雪花,粵北韶關地區又因雨雪冰凍再次封路,一早進入高速公路的車輛全部滯留。
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聲音,如果這個聲音不打破部門藩籬,縱向到地方、橫向到部門的應急聯動不被「串」起來,又何談應對各類災害呢?
「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理應是這個權威的聲音。
氣象部門作為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的承擔者,「具有國家、省、市、縣四級垂直管理體制優勢,已建成全國上下貫通的氣象通信網絡,實現了與民政、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部門的互聯互通;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長期穩定可靠的實時業務運行機制和值班值守制度,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預警發布運控室副主任曹之玉說,氣象部門有信心為各部門提供預警信息發布服務。
開拓者們夙興夜寐,清晰勾勒了系統建設的軌跡。
自201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下達投資計劃,啟動項目,到2012年確定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技術路線,再到2013年爭分奪秒搭建國家級平臺並進入省、市、縣級試點用戶安裝、培訓應用階段,同時,已經起步建設的各級平臺逐步對接,2014年系統試運行,最終,2015年5月正式實現業務運行。
隨後,2015年2月中編辦正式批准成立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5月18日掛牌啟動,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印發《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即根據該辦法制定省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緊接著,9月14日,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應用對接工作會議召開,各部委啟動對接工作,馬不停蹄。
截止到2016年5月4日,國家級預警發布平臺實現公安、民政、國土、交通、水利、農業、衛計委、安全監管、食品藥品監管、林業、旅遊、地震、氣象等13個部門預警信息的實時收集和共享,工信、環保、海洋等部門正在積極開展系統應用對接工作。全國範圍內,16個部門的預警信息對接完成;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省級預警信息發布中心。
亮劍
提起去年7月13日的那場山洪泥石流災害,四川省敘永縣大石鄉居民彭白清至今仍心有餘悸。如果不是提前得到通知,被3萬立方米土石淹沒的就不僅僅是房屋了。
當天14時,敘永縣國土資源局接到縣氣象局發布的預警信息,立刻發出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引起大石鄉政府相關負責人的注意,還被第一時間傳到了受影響區域的村支書賴月容那裡。
15時,大石鄉1小時降雨量已達到24.3毫米。15時13分,縣氣象局繼續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預警信息上傳至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發送給全縣所有科級以上幹部以及氣象信息員,全面防範工作啟動。
同一時間,賴月容逐戶通知群眾撤離,僅用了10分鐘,26戶村民就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16時5分,泥石流傾瀉而下。26間房屋轟然倒塌。所幸的是,在泥石流衝擊危險區內,無一傷亡。
當時,敘永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小試牛刀。預警上傳下達,各相關負責人積極響應。敘永縣氣象局局長孔亮總結道:「預警及時,避讓果斷,提前轉移疏散。」
的確,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成效就體現在資源集約整合和預警信息應用上。
通過強化合作,跨部門預警信息共享方興未艾,各級各部門預警聯絡員也已經像一家人了。今年3月7日,在國家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上,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正式發布高森林火險紅色警報。四川北部、甘肅南部受影響地區瞬間從當地平臺上看到預警信息,開始行動;中國氣象局也立刻將服務重點向這些地區傾斜。
整合多方資源,多手段發布渠道已經建立,「12379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網站」成為一張名牌。負責網站域名申請的趙晶晶,在2013年8月1日網站正式上線前的最後一項工作是到萬網上填寫域名解析地址。這項工作生效時間大概要兩三個小時。趙晶晶在兩個小時內,不停地輸入網址,直到最後一次回車鍵,「激動得都快哭了」。讓趙晶晶按捺不住的是一個權威發聲終端的「孕育」。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以12379作為統一標識的集短消息、聲訊、網站等於一體的預警品牌逐漸有了雛形。
除此之外,社會力量也不斷加入。預警信息可以在阿里支付寶、騰訊微信上推送;43.6萬個大喇叭、76.7萬信息員隊伍和7.8萬個信息服務站解決農村預警信息發布問題;預警收音機解決了面向人口密度小的偏遠地區預警信息發布問題。
以前颱風來前,廣東省湛江市雷州縣附城鎮土角村村委會主任勞志團要挨個通知村民不要出海。安裝大喇叭後,他省出更多時間檢查那些住得更靠近海的村民。「不嫌吵,聲音再大點才好哩!」他說。
預警信息發布在防災減災中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今年1月20日至25日的「BOSS級」寒潮,就足見全國上下一盤棋了。當時,全國依託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寒潮、暴雨、冰凍等災害預警信息8397條,包括國家級發布預警36次,省級發布預警信息164次,市級發布各類預警1400條,縣級發布各類預警6797條。各級政府、社會公眾根據預警信息全都提前動了起來。與2008年那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相比,預警之後,社會響應更加廣泛、高效。
蓄勢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儘可能百分之百地覆蓋公眾,而公眾在系統發出災害預警信息後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接收到;哪裡有突發事件,各級相關部門都能第一時間獲悉,並將關注重點向其傾斜;一旦有跨地區的突發事件發生,統籌協調代替單打獨鬥,資源合理調度,傷亡減少到最低。
這就是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可以做並且正在做的。從戰略擘畫到廣泛共鳴,當年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宏偉藍圖,正轉化為一項項具體的成果。
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掛牌儀式上,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束慶鵬談到預警發布平臺作用時說:「防汛抗旱氣象服務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由國務院應急辦牽頭,組織建設國家統一的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很有必要,也為海洋預警信息發布提供重要平臺。」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副司長於福江說。
「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無縫銜接,基本實現了在電臺日常節目中發布預警的功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姜海清說。
但也如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迴憶系統建設十年時所說的那樣,「今日不易,明日更難」。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公共安全形勢嚴峻複雜,各類突發事件呈高發態勢。
地震、地質災害、洪水、極端天氣、森林火災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重、救災難度大;部分城市建築、生命線工程、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隨著使用年限增長,事故隱患逐步顯現;鼠疫、霍亂等法定報告傳染病時有發生,新發傳染性疾病在全球不斷出現;社會利益關係錯綜複雜,反恐怖鬥爭形勢十分嚴峻,社會安全面臨挑戰。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志華在勾勒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下一步發展方向時說,平臺向基層延伸,發布手段更加多元,覆蓋人群更加廣泛,集約共享機制更加完善,預警應急聯動更加高效,運行管理更加規範。
國家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還需完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還需提升。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認為,只有積極爭取各地方政府、各部門的支持,才能構建有利於預警發布系統建設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只有堅持各級政府共建、各部門共用、全社會共享,才能建成更開放融合、集約集中、綜合權威的平臺。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喚醒的使命感迸發強大的能量,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之力,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團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