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比劃什麼?」大腦如何理解肢體動作的含義

2021-01-08 虎嗅APP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神經現實(ID:neureality),作者:RALEIGH MCELVERY,


還記得上次別人向你豎中指的情景嗎?不管那個人是否同時說了侮辱性的話,你都知道豎中指是什麼意思。


這種從動作到意義的「翻譯」流暢而直接,是因為我們天生擁有這樣的能力:我們不用嘴巴也可以表達,不用耳朵也可以理解。我們能通過指向物體來引導他人注意力,通過模擬動作來加強敘事效果,通過有節奏的敲擊以示強調,甚至只用簡單的手勢就可以完整地回應別人。


用動作來豐富交流是人類的普遍習慣,但不同文化中的動作細節有細微的差異。比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們用鼻子和頭來指引,但是在寮國的話,有時就是用嘴唇了。在加納,用左手指物會觸犯禁忌,而在希臘和土耳其,彎曲食指和拇指成圓環狀來表示一切「OK」可能會讓你惹上麻煩。


雖然示勢極具多樣性,但它可以大概被定義為用來重申或者強調某一信息的動作——無論這一信息是否被明確說出。示勢是「表徵行動」的動作,但它也可以傳遞抽象或隱喻性的信息。示勢是我們很小時就會使用的一種工具,雖然不一定與生俱來;甚至先天失明的兒童說話時也會或多或少調動身體。所有人都如此。然而,很少有人對作為一種現象的示勢加以深思——包括它的神經學生物學原理,它的發展,還有它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他人行為的。隨著研究人員深入我們的神經聯結,他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示勢引導著我們的感知,就像感知引導著我們的行為一樣。



內在的示勢傾向


蘇珊·高登米德是公認的示勢研究領域巨擘。然而她說,當自己在70年代剛開始對示勢產生興趣時,「根本沒有相應的研究領域」。研究過示勢的人不少,但他們幾乎都只是在非語言性行為研究時略微觸及到。而高登米德從那時起就把研究核心聚焦在示勢對於學習和語言創造的作用,包括沒有手語學習經驗的盲童自創的示勢系統。她現在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並在那裡主管示勢產生與感知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實驗室之一。


「示勢是通往未言明思想的一扇美好的窗戶,而且未言明的思想往往是最有趣的。」她一邊說著,一邊自己做出各種示勢。



許多曾與高登米德合作過的科學家如今也在其他學校或機構研究類似的問題。米麗安·霍瓦克於2016年在高登米德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業,現在她是美國西北大學的一名博士後,致力於研究示勢在人的一生中是怎樣發展的。


諾瓦克告訴我們,多數報導稱人類是唯一會用肢體指示的物種。連黑猩猩和猿類都沒有這種能力,除非被人類撫養長大。然而,人類嬰兒通常在開口說話前就能夠指向物體,並且我們產生和理解符號性動作的能力會和語言能力不斷協同發展。在課堂上示勢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幫助兒童將動詞推廣到新語境或解決算數問題。「但是,」 她說,「我們並不清楚兒童從何時開始理解這些手勢動作的溝通性,理解它們是信息的一部分。」


當孩童找不到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他們用手來交流。諾瓦克研究了各個年齡段的嬰兒,並觀察到了他們從動作中推出意義的能力是如何隨年齡增長的。成年人能自然地完成這一過程,因而我們很容易忽略將意義映射到手勢形狀及軌跡上其實絕非易事。


示勢或許只是簡單的動作,但是它們並不孤立作用。研究表明示勢不僅強化語言表達,而且能幫助人們習得語言。事實上,二者很可能共享了一部分神經系統。在人生歷程中獲取的有關示勢的經驗,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直覺出他人動作的意義。但是,到底是單獨的細胞還是整個神經網絡調節了我們的破譯他人行動的能力,依然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具身認知


語言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巨擘諾姆·喬姆斯基一直認為語言系統和感覺運動系統是不同的實體——這兩個模塊在示勢交流中不需要協同工作,即使語言和感覺都是傳遞和破解符號性思想的方式。鑑於科學家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大腦是如何組織語言的,也不清楚哪些神經迴路負責從示勢中推出意義,我們很難斷言喬姆斯基的觀點正確與否。但是很多科學家,比如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的副教授安東尼·迪克,就認為這兩種功能部分依靠著相同的大腦結構。



通過fMRI掃描大腦活動,迪克及其同僚指出,解讀那些與語言同時產生的示勢時,我們大腦的語言處理中心不斷工作著。至於哪些區域相關、激活程度如何,則隨著年齡變化,這說明青少年的大腦仍在打磨示勢與語言的整合技能,同時也改進著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結。用迪克的話來說,「示勢實際上是廣義語言系統的支柱之一」,它整合了語義處理區域和感覺運動區域。但是我們在何種意義上能說:語言感知本身是一種運動感覺體驗,是一種同時依靠運動和感覺經驗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呢?


當曼努埃拉·馬其頓尼亞剛取得語言學碩士學位時,她發現她在林茲大學教義大利語時有一種穩固的模式:不管學生們重複了多少遍相同的詞語,他們始終磕磕巴巴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就算抄詞組抄到地老天荒也無濟於事。「他們聽力水平很高,」 她說,「但是他們沒法開口。」


她的教學方法是照本宣科式的:她讓學生聽、寫、練習並重複,遵照喬姆斯基的理念,可惜這並不奏效。還是缺了點什麼。


如今,馬其頓尼亞在林茲大學信息工程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同時也在萊比錫大學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工作。她正逐漸構建一個與迪克的想法類似的假說:語言絕不是模塊化的。



在兒童學習母語時,馬其頓尼亞稱,他們利用整個身體來汲取知識。比如,類似「洋蔥」這樣一個詞和五種感覺都緊密相關:洋蔥有著圓鼓鼓的外形,紙一樣的外皮沙沙作響,味道有些刺鼻,而切開後散發出讓人流淚的氣味。即使像「喜悅」這樣的抽象概念也具有多重感官要素,比如微笑、大笑、歡樂地蹦跳。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是「具身」的——大腦的活動可以被身體的行動和體驗改變,反之亦然。難怪學生只是聽、寫、練習和重複的話是記不住生詞的,因為他們的口頭經驗被剝離了感官聯繫。


馬其頓尼亞發現,在學習新單詞時做出語義相關的示勢加以強調,學生們的運動腦區就被調動起來,回憶水平也提高了。可別只是簡單重複「橋」這個單詞:邊記憶邊用手比劃一個拱形。拿起行李箱,彈起吉他!這樣做可以激活大腦的記憶系統,因為單詞是生命長河中一簇簇經驗的標籤。


多感覺學習使得像「洋蔥」這樣的單詞不止存留在大腦的一個區域,而是分散在整個神經網絡中。如果一個節點因長期不被激活而衰退,另一個節點能夠恢復這一記憶,因為節點之間都緊密相連著。「節點與節點之間沒有秘密。」馬其頓尼亞說。


由經驗連接


示勢豐富語言表達的能力或許只體現出示勢整合於感官經驗的方式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僅是語言和示勢,動作產生和感知其實也交織在一起。特別地,伊莉莎白·韋克菲爾德稱,過去做出示勢的經歷,會影響神經系統對同一動作的觀察和理解。



韋克菲爾德也曾師從高登米德,她如今是芝加哥洛約達大學的助理教授,並主管自己的實驗室。她致力於研究日常行動是如何輔助學習並影響認知的。但是在能夠深入探究這些問題之前,她需要知道示勢處理機制是如何發展的。2013年,還是研究生的她曾與神經科學家卡林·詹姆斯共事,並進行了用fMRI探索兒童和成人的示勢感知的開創性研究。


當被試觀看一位演員邊講話邊比劃的視頻時,他們活躍的腦區不只有視覺和語言處理區域,與運動經驗有關的腦區也很活躍,儘管被試躺在掃描儀裡一動不動。而且,成人的這些腦區相較於兒童更加活躍,韋克菲爾德認為這是因為成人有更多做出相似動作的經驗。


「據我所知,我們是最早開始研究示勢理解的發展歷程的,」韋克菲爾德說,「雖然示勢處理發展研究的體量很小,但這些成果對於我們將如何理解示勢塑造學習具有重大意義。」



除了韋克菲爾德的研究,示勢感知與目的性動作具有相同神經基礎這一觀點還有別的證據。許多實驗在芭蕾、籃球、彈吉他、結繩甚至讀樂譜等活動中揭示出一種類似的動作「鏡像」現象。在每種活動中,當「專家」觀看別人進行自己熟練的那種活動時,他們的感覺運動腦區相較於「門外漢」被試們更加活躍。



高立德大學助理教授羅娜·柯萬特致力於研究失聰與聽障人群中的動作鏡像現象。她採用了一種精細的研究方式,把示勢分解成了各種感覺運動元素,並通過EEG觀察到那些做出特定行動的記憶改變了我們預測和感知他人示勢的方式。



在一項實驗中,柯萬特和同事們先讓一組成年被試操縱一些顏色、重量各異的物體,再讓他們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的男人與同一些物體互動。研究人員記錄了兩次活動中被試的腦電圖,發現即使視頻中的人只是在物體附近做模擬動作或隔空指向物體,被試大腦的反應就像他們自己在操縱物體一樣。而且他們的神經活動反映的恰恰是他們自己的經歷:不出所料,EEG圖像顯示被試記憶中物體的輕重影響了他們對演員的行為的感知。


「當我看到你做出某個示勢時,我不僅在處理我眼前的景象,我也在對你將要做什麼作出預測。」柯萬特說,「這一事實能為我們理解行為感知提供深刻洞見。」也就是說我的大腦能預測你的感覺運動體驗,即使可能只早了幾毫秒。


我們究竟需要多少運動經驗呢?根據柯萬特的實驗,我們只需要一次觸覺訓練便可成為聯繫顏色和重量這一簡單任務的專家,而閱讀書面信息則要求更多經驗。


據迪克所稱,學界幾乎公認即使當我們保持靜止觀看他人運動時,運動腦區也會十分活躍。但尚有爭議的一點是,這些腦區提取他人動作意義的能力究竟能到什麼程度呢?而更加懸而未決的是,這種通過感知運動區激活的感覺增強的神經機制是什麼?這一活動是由多個腦區協同工作產生的,還是全部歸功於某些個體細胞?


鏡像神經元還是鏡像神經網絡?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皮爾斯伯裡就曾寫道:「心靈中沒有什麼尚未被運動解釋。」在現代,這一概念以鏡像神經元理論的面貌復活了。鏡像神經元理論假設,我們從示勢和語言中汲取意義的能力,可以用關鍵腦區的某些個體神經元激活來解釋。然而人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那些關於鏡像神經元對日常活動的意義的證據,可能被過度宣傳和過度解讀了。


鏡像神經元理論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一組研究猴子的科學家發現,動物在進行一些目的性運動時,它們下前運動皮層的特定神經元有所反應;令人驚訝的是,在猴子被動觀察實驗者做相同動作時,這些細胞也活躍了起來。我們似乎可以據此斷言,「觀察執行匹配」在個體細胞層面也有所體現。


研究者們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或許這些「鏡像神經元」只是在傳達關於行動的信息,幫助猴子選擇一種恰當的運動反應。比如,當我向你伸出手想和你握手時,你的自然反應可能是就是模仿我的動作,也伸出手來。


另一種解釋是,這些單獨的細胞或許構成了「行動理解」的基礎。也就是說,這些細胞讓猴子得以僅靠相對少的大腦計算量,就能把自己的行動和觀察到的東西匹配起來。該理論最終勝出了,因為它簡潔而優雅地解釋了我們何以直覺到他人動作的含義。


隨著時間推移,人類也具有類似機制的證據源源不斷地出現;人們將鏡像神經元與一長串現象聯繫了起來,包括共情、模仿、利他主義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等。當人們發現示勢和語言感知過程中相關腦區也有鏡像活動後,鏡像神經元又被關聯到了語言和示勢上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認知與語言科學教授格雷戈裡·西科克則堅定地反對鏡像神經元理論。他堅持認為,幾十年前鏡像神經元理論的建立者不幸擁護了一種錯誤的解釋。按照西科克教授的說法,鏡像神經元值得深入研究,但人們只是狹隘地關注它們對語言和示勢理解的作用,反倒阻礙了研究進展。他認為觀察執行匹配更可能與動作規劃有關,而不是動作理解。


甚至連那些運動理解理論的忠實擁躉也開始「踩剎車」了,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社會大腦實驗室主任兼阿姆斯特丹大學助理教授瓦萊麗·加佐拉稱。雖然支持鏡像神經元理論,她承認人們目前尚未明確「理解」動作究竟是什麼意思。「不確定因素和誤解仍然存在。」 她說。雖然鏡像神經元是認知一大要素,「至於它們是否能解釋整件事,我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起初,人類身上的鏡像現象的大多數證據是藉助fMRI、EEG、腦磁成像和經顱磁刺激等技術,在數百萬神經元同時放電活動的情況下獲得的。後來研究人員開始使用fMRI適應技術進行試驗,這樣一來就可以分析在特定皮層區域的細胞子群。但是他們很少有機會直接測量人腦中的個體細胞,因而目前仍缺少鏡像神經元活動最直接的證據。


「鏡像神經元無疑是存在的,」西科克說,「但那些腦成像和大腦激活研究都只是相關性研究。它們無法支持任何因果關係。」


此外,大多數因運動障礙而無法移動或說話的人們仍然能夠理解語言和示勢。他們不需要功能完全的運動系統來完成那些要求「理解」行為的任務。西科克說,甚至在猴子身上也沒有證據表明鏡像神經元損傷會導致行動觀察能力下降。


鑑於有關個體細胞的觀點很難在經驗上證實,當今大部分研究者都選擇謹慎措辭。比如他們會說,猴子可能有「鏡像神經元」,但是人類有「鏡像性系統」、「神經鏡像性」或者「動作-觀察網絡」。


自稱對鏡像神經元理論態度中立的柯萬特,並沒有基於自己的EEG實驗得出不同經驗如何改變個體細胞功能的結論。即便如此,她對人類感覺運動系統部分參與分析處理他人示勢「深信不疑」。「我百分百確定這是對的。」她說,「這一點上我不太可能動搖了。」


雖然研究者可能無法精準定位哪些細胞幫助我們用身體來溝通和學習,但是多重感覺系統的相互重合是毋庸置疑的。示勢讓我們能夠表達自我,並且塑造了我們理解和詮釋他人的方式。借用柯萬特一篇論文裡的話來說:「我們透過自我這塊鏡片,感知他人的行動。」


那麼,下次有人用中指問候你的時候,請好好思考一下是什麼使得你清楚而敏銳地明白那傢伙的意思。撇開別的不談,你可能會感覺好受些。



相關焦點

  • 男生如果觸摸女人這幾個肢體部位,你了解是什麼含義嗎?
    比如,男生撫摸你的頭髮,捏捏你的臉蛋,觸碰你的手指頭等等這些肢體接觸。當然有些是無意的,但是更多的是有意的,甚至是「蓄謀已久」的。男生如果觸摸女人這幾個肢體部位,你了解是什麼含義嗎?動作一:觸摸手男女生在交往的過程中,牽手往往是第一個親密動作,也是第一次親密接觸。當一個男生想要和你進一步親近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先嘗試牽女孩的手,如果女生沒有拒絕。
  • 四川在線記者用肢體語言與巴西胖大姐「侃大山」
    四川在線記者錢晞用肢體語言和巴西胖大姐交流       來到裡約5天,不管你用什麼語言,我想說的:用肢體語言,才是世界最通用的語言。英語這裡並不流行巴西人天生熱情,到裡約這兩天記者也有切身感受,馬路上、商店裡,到處都是豎起的大拇指和笑容,很多人還主動湊上來和你照相。不過呢,交流往往也就如此,巴西人主要講葡萄牙語,英語在這裡似乎並不流行,反正記者遇上不少當地的志願者,基本不會說英語。
  • 以及如何運用肢體動作?
    然後到了7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寶就能夠發出重複的、可識別的音節了,像是「baba」和「mama」,聽起來像是會叫爸爸媽媽了一樣,但實際上這時他們還不知道這些詞彙的含義,儘管如此,這些成熟的音節將像積木塊一樣,構成寶寶日後詞彙的基礎。
  • 是在瞎比劃嗎?
    他們難道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只是站在臺上瞎比劃嗎?著名指揮家阿什肯納濟曾經這樣解釋指揮家的意義 阿什肯納濟沒了指揮不會導致樂隊演奏不下去而是會讓曲子失去意義指揮會通過手勢、身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指導和控制著整個樂團的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準確表達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指揮家對樂隊的指揮也是音樂的一種詮釋和再創作那麼,指揮們都是如何實現對
  • 大學英語介詞那麼多,怎麼理解?你大腦會告訴你答案!
    對於學習介詞困難的人來說,我會建議他在大腦中構建介詞的意象圖式。1 什麼是意象圖式?意象圖式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akoff和Johson提出的,指的是基於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體驗過程中形成的較簡單的結構,比如說空間關係中的上下,左右,前後,整體與部分等。
  • 演講時要善於發揮肢體語言的影響力(每日觀察1043)
    他們說,稿子寫好了,基本上背下來了,也為自己設計了幾個動作,但請樊老師再看看我這些動作合適不,還需要在哪裡增加幾個動作。人們在日常交流中一般都不重視肢體語言,只除了說為表示尊重要看著對方講話之外,基本上不會想自己手上要來點什麼動作。
  • 貓尾巴的含義及其不同的動作和位置,你了解多少?
    貓尾巴的含義:您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貓會移動尾巴?大概吧。必須認識到,貓具有出色的溝通能力,並且其毛茸茸的尾巴可以表達許多東西。如果您想了解貓的行為含義,則必須注意尾巴。認識尾巴,沒有什麼比看到貓和它的肢體語言更美麗了。尾巴的不同動作和位置意味著什麼?貓搖尾巴,並具有靈活性和意願,使它們能夠根據您的心理狀態「發出一系列信號」。很多時候,「它們的主人」不知道如何解釋這些標誌,有趣的是根據它們優雅的尾巴的位置和動作來描述每個標誌的含義。
  • 兵哥哥教你訓練協調性
    01、什麼是協調性?協調性指一種利用大腦和身體,來流暢、高效、精準完成動作的能力。它要求身體肌群作用的時機正確、動作方向及速度恰當,動作平衡穩定且有韻律性。協調性不僅和遺傳、心理相關,和肌力、肌耐力、動作純熟度、身體平衡、柔軟度等都有關係。無論坐臥行走,如果肢體協調性好,就等於給自己加了一層氣質光環,即使長相不夠突出,整個人的姿態也在強調著:你真好看。
  • 該如何理解詠春拳中小念頭?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確活著錯誤,視乎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樣的決定。練習任何一門武術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的心態和觀念。小念頭這名字是很多很多年前的詠春前輩所改的。以往與現代所用的語言表達方式或用字有所不同。假如將小念頭這三個字的意思翻譯為現代語言,【基本概念】應該最為接近。
  • 什麼是理解?如何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記憶法幫你提高思維能力
    一、什麼是理解記憶法理解是什麼?理解就是因每個人的大腦對事物分析決定的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通 常我們所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稱為了解或領會。理解與概念和問題都有密切關係,有時是互相重疊的。
  • 歌唱時肢體動作都要做些什麼?這裡教你讓你的演唱更具感染力
    在歌曲的演唱不僅僅要求聲音動聽,肢體動作對於歌唱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對於配合表達歌曲情感輔助作用很大。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舞臺上歌唱時肢體動作需要怎麼做?肢體動作要用到好,最重要的是要自然、大方、簡單。肢體動作是演唱者表達歌曲時,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下,所帶動的動作,可以是握緊的雙手,或是敞開的雙臂,自然的肢體動作不僅可以豐富演唱者的表演,同時也是有助於抒發演唱者的情感,有助於歌唱的,而故意做作的肢體動作就會有反效果,不僅讓觀看的人覺得彆扭,也會影響演唱者的發揮。大方就很好理解,但演唱者隨著情感的積累,而產生的肢體動作時,一定要大方地展現出來。
  • 我們有可能理解人類大腦嗎?
    比如說,一些理論能夠解釋神經元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引起走下樓梯之類的行為,但這些理論不一定適用於經驗的其他方面,例如你是如何決定要走下樓梯的,或者你是如何回憶起你祖母家裡的樓梯的。神經科學尚未建立起像物理學那樣具有預測能力的更基礎的理論,對物理學而言,引力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行星會圍繞恆星轉動,也能解釋為什麼你的筆會掉到地上。
  • 可愛軟萌的「歪頭殺」,有5個含義,最後一個需要特別注意
    邊牧很聰明,雖然它們聽不懂我們在說些什麼,但是它們能通過我們的語氣、表情、肢體語言等來揣摩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它們歪著頭其實就是在努力地從你的表情、動作等揣摩你的用意!簡單點說就是它們在察言觀色。你是不是經常遇到自家的狗狗或者貓咪這樣歪著頭看著你呢?當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你有沒有被它們萌萌的表情融化呢?那麼,你知道歪頭殺的含義是什麼嗎?
  • 【乾貨分享】肢體語言 抱胸代表什麼?
    肢體語言是鑲嵌在我們基因中的能力。      看看下面這張圖:左側是一名正常運動員獲得勝利後的動作,右側的運動員則雙目失明,而他的勝利動作完全一致。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如何基於判斷別人的語言表情來和人打交道。但這也許並不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因為你的身體比你的臉上的表情還要豐富。在我最喜歡的 TED 演講之一裡,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 向我們解釋了一些最奇妙的肢體動作。
  • 如何理解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含義
    如何理解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含義?CRM系統就像個萬花筒,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總是能發現不同的作用和意義。正確理解CRM的含義,對企業意義重大。無論是選型還是系統實施,只要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成功的機率會遠遠大於失敗的概率。
  • Make 含義廣搭配多?教你幾點通俗理解通透掌握
    一,怎麼理解「make for」?先理解「for」是什麼含義?這裡「for」如果用一個模型來形容,可以用一個「箭頭」來表示,「箭頭」前的內容為原因,「箭頭」後的內容為結果,也就是「前面的內容導致了後面的結果」。可想而知,「make」為「造成」,而「for」指明方向,「make for」具體一點即「(一個什麼樣的動作)造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 面談溝通中,如何透過對方的肢體語言看透客戶的內心世界
    上節我們學習了如何利用潛意識身體語言來模仿客戶,讓他不知不覺地認同你,喜歡你。接下來這節跟你聊聊,如何通過客戶的一些「表象」去看到他的想法,看透客戶的內心世界,從而有針對性的採取行動,作為頂尖的銷售,每種肢動動作代表什麼含義,必須要會!為什麼肢體動作這麼重要?
  • 貓咪肢體含義
    貓的肢體語言和姿勢都有著不同的含義。很多鏟屎官都不明白,自家貓咪為何會拱背,看著難免有點擔心。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貓咪拱背的5個問題吧!問題一:貓咪睡醒後弓背是為什麼?弓背是貓咪的一種正常舒展肌肉方式。在經過長時間的睡眠之後,貓咪需要通過伸展動作來放鬆背部肌肉,跟我們平時「伸懶腰」是一個意思。
  • 如何鍛鍊大腦,擁有超強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聰明的頭腦,理解能力強、反應速度快。那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決定了你大腦的反應速度?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啊,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腦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 肢體心理學:雙臂的姿勢動作,暴露了個人氣場的強弱
    通過心理學研究發現,根據每個人手臂的姿勢動作,可以看出一個人氣場的強弱。其規律就是:氣場相對較弱的人,雙臂會有更多支撐身體的動作。典型雙臂姿勢與氣場的關係氣場弱的人,雙臂會有明顯的支撐性動作。例如:雙手叉腰或者單手叉腰;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無論是雙手叉腰還是單手叉腰,你都可以理解為一種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