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說到高考,不得不提高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古時比較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為寒門學子提供改變命運的通道。《白居易集》中對科舉制度評論道,「唯秉至公,以為取捨。」可見,古時的學子們也都很認可科舉制度。
01
與昔日科舉如出一轍,今天的高考也是為寒門學子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是在所有考試中公平性相對較高的考試。這樣重要的考試,除強調公平性以外,也很注重對特殊人才的特招。正如《己亥雜詩》所云:「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現代社會的人才選拔,也在逐漸朝綜合素質方向靠近。
蔣方舟是我國知名天才作家,在10年前也參加高考,獲得清華降60分的錄取機會,這樣的機會對她而言,是人生的轉折點嗎?
蔣方舟的母親是一位作家,認為蔣方舟沒有才藝方面天賦,長得也不好看,覺得寫作是她唯一出路(蔣母認為蔣方舟寫作很有特點,與同齡人不一樣),於是一邊鼓勵一邊威脅蔣方舟寫作。
剛開始寫作時蔣方舟感覺很吃力,只有7歲的她,識字不多,寫作時常常需要翻看字典,600字的文章要寫8個小時才能完成。當她寫了有六七十篇散文之後,她的構思、表達更加的流暢,這都得益於蔣方舟的母親看到女兒的特殊之處。
母親把她的文章整理成冊,寄往全國的出版社。9歲的蔣方舟就此出版了第1本散文集——《打開天窗》。這是蔣方舟的成名之作,也被湖南省教委教育委員會納為推薦讀物。
從此蔣方舟筆耕不輟,陸續在多家報刊開設專欄,比如新京報南方新市報的報刊中都有蔣方舟的專欄文章,年紀輕輕出版的讀物就有9本之多,堪稱天才作家,也因此引起清華大學對蔣方舟的關注。
10年前,清華大學破格降低60分錄取蔣方舟,而這個機會也將蔣方舟推到風口浪尖。考慮到學生特長,20~30分的降分是很常見的,但降低60分錄取的情況極為罕見,似乎也不公平。
02
為此,蔣方舟發文說道,自己沒有被破格錄取。其實就高考的優惠政策而言,有許多體育、藝術方面拔尖的考生降分更多,甚至有超過60分的,而蔣方舟是以自主招生渠道被清華錄取,所以並不會佔用其他考生的名額,也就無所謂公平與不公平了。
進入清華大學後,蔣方舟依然堅持寫作。通常,經過12年的寒窗苦讀,進入大學校園的學子們都會開始懈怠、放鬆,對未來一片迷茫。但蔣方舟在大學時就是《新周刊》的特約記者,畢業之後,擔任新京報的副主編,職業發展已經搶先一步。
除作家、副主編的身份,蔣方舟還參加了許多綜藝節目,在這些節目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輸出傳統文化,她也表示參加這些節目也是為了賺錢。
03
蔣方舟對金錢的渴求與家庭環境不無關係,她的家境並不富裕,幼時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的舊衣服,一直到12歲才擁有自己的第1件新衣服,是美特斯邦威的紅夾克,當時的售價是289元,她很清楚自己需要掙錢,希望能夠獨立生活。
蔣方舟在25歲時買下自己的房子,位於清華園附近。這套房子也是她按揭付款購買的,付完首付之後,卡上就只剩下14塊。不過她每錄完一期綜藝節目便可以進帳3萬,連續錄製幾期下來,家具裝修的錢也有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會為了掙錢會去迎合大眾,粉飾自己,打造自己的才女人設,注重自己的形象著裝,對於一些奇特的行為刻意為之,以吸引流量。她漸漸討厭這樣的自己,開始反思自己這樣做的目的。
蔣方舟選擇逃離當下生活,放下所有的工作,去日本東京開始獨自一人生活,長達一年之久。在這期間她不與外界聯繫,不會受到輿論壓力,只是一個普通的旅行者,希望在旅行中了解自己的另一面。
結語
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她也對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學會平衡工作與生活,調整商業活動和創作之間的關係。雖然同時代的許多作家紛紛涉足電影電視行業,但蔣方舟依然明確表示自己只想純粹的寫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習慣自己的慢節奏生活。
參考資料《白居易集》《己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