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關注,訂閱【和YOYOGI一起旅行】,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 ~
故宮,這兩天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點。「大G」、「撒歡兒」、「開車進故宮」等詞眼一時將這座有著600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推上了風口浪尖。
院長致歉
21日凌晨,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故宮官博上發布了道歉聲明,全文如下:
聲明要點概括如下:
① 因閉館日活動人員眾多、原停車場(西華門)已滿,故而將金水河前太和門廣場闢為臨時停車場。而該處多年來也一直作為閉館日臨時停車場使用。
② 該處的地磚為現代材料,並非古蹟。
③ 管理卻有不妥之處,故相關責任人:分管副院長、保衛處處長受到了停職檢查的處罰。
輿論不服
聲明有理有據,作為新到任的故宮博物院院長、臨時停車場所這一做法沿用多年確實並非王院長「首創」。可是筆者看了各大社交平臺,社會輿論對這一紙聲明竟然更多的是不服、繼續質疑。從故宮博物院官博發表道歉聲明的評論就可以看出,如圖:
這是得贊最高的TOP4評論,得贊數能看得出輿論的方向,顯然、大家很不認同王院長所表達的觀點。
故宮到底錯在哪裡
我們順著民意的方向走下去不難看出,大家需要的是一個真誠、客觀的說明,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陳述性質的「道歉」。這次「開車進故宮」事件,故宮真的做錯了,但是錯在哪裡?王院長或許並沒有講明白。
錯,就錯在「透明度」上。
故宮,即使在如今作為一種文化品牌進行「渠道下沉式」地推廣、它仍舊給人一種神秘感、這種印象似乎很難在短時間抹去。這種神秘感就造成了群眾與故宮之間產生客觀上的距離。比如這次「故宮風波」,群眾至今還沒有搞清楚,故宮裡到底能不能開車?故宮停車場到底在哪裡?故宮中哪些地方是可以行駛機動車的?故宮閉館日通常進行些什麼活動?這些問題故宮官方根本沒有講清楚,也就是在透明度上的失職。
錯誤與進步
近些年,故宮博物院在推廣自己的文化IP上煞費苦心,這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後,故宮博物院在單霽翔院長的領導下,進行了改革創新,讓「故宮」變得有血有肉具備人格化、為商業化、產業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們才得以見到那些封存已久的瑰寶、我們才得以暢享數位化參觀體驗。
錯歸錯,如果能認識到錯誤,那麼錯誤也是能夠轉化為進步的。故宮曾經的進步,是基於對現狀的深刻思考。那麼今天,故宮仍舊需要痛定思痛,把這次故宮風波的前因後果做一個深刻的復盤。這樣,才能平息輿論、才能讓遊客們重新對故宮這座文化遺產持有希望。
~
輿論「還不滿意」,終究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
滿意的答覆,不是雄辯、是行動。透明、公正方才是正確的管理方式,對故宮是如此、對國家也是一樣。難道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