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葉偉 東方紅啦
1977年8月,在歡迎宴會上,鄧小平舉杯向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右)致意
前段時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危機,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新聞發布會向中國尋求援助,而中國也迅速向「老朋友」派出醫療隊並送去援助物資。塞爾維亞國防部長稱,在塞爾維亞最困難時期,中國都和塞爾維亞站在一起,鑄就了兩國鋼鐵般的友誼。
對塞爾維亞的援助,將曾經有個叫做南斯拉夫的國家帶入大家的視野。塞爾維亞作為南斯拉夫的組成之一,喚起了許多人對南斯拉夫以及中南友誼的回憶,不僅關鍵詞「南斯拉夫」進入新浪微博熱搜榜,4月5日央視電影頻道還播出著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那麼,最初中國與這個相隔萬裡的國家是如何結成友誼的?
南斯拉夫關於二戰的雕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抵抗力量在南共領導人狄托元帥的指揮下與德國法西斯進行了頑強的鬥爭。二戰勝利後,狄托團結起各民族人民,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此時的塞爾維亞是南聯邦共和國組成之一。
在1945年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上,南斯拉夫代表就曾與中國代表團的中共代表董必武交流了革命形勢,之後董必武又通過英國共產黨人向南斯拉夫共產黨轉交了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報告。
章漢夫(1906—1972),江蘇省武進人,著名新聞工作者,《新華日報》《華商報》主要負責人之一,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留學美國和蘇聯。他是我國外交史上的一位標誌性人物,曾任新中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共中央外事小組第一副組長等職務
1948年初,在印度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參會的南斯拉夫代表德迪耶爾與正在香港辦報的章漢夫又進行了交流,德迪耶爾還向章漢夫提出是否有辦法前往中國解放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斯拉夫在5日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首批承認新中國的國家。6日,南斯拉夫代外長烏拉地米爾·波波瓦克致電周恩來外長,表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政府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建立及中央人民政府之組成。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政府傳達南斯拉夫人民願同中國人民建立友誼關係之願望,並深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代表中國人民之意志,已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由於狄托在戰後主張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與靈活改革、工人自治的國內政策,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衝突,導致1948年蘇聯將南斯拉夫共產黨開除出共產黨與工人黨情報局。蘇聯和東歐國家對南斯拉夫進行經濟封鎖。從此,南斯拉夫與蘇聯和東歐國家斷絕了外交關係。當時中國共產黨正處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需要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因為這個原因,以致新中國成立後,與南斯拉夫的建交的意願也被暫時擱置。
曾主持對南斯拉夫進行批判的史達林於1953年逝世,蘇南關係由此開始解凍,中南關係的最大障礙也漸漸消融。同年,南駐匈牙利、印度、保加利亞使館多次試圖就中南關係進行接觸。1954年10月1日,在中國駐羅馬尼亞使館國慶招待會上,南代辦曾同王幼平大使進行誠懇長談,駐羅使館第一個向國內報告,建議與南建交。13日,南駐蘇聯大使拜會中國駐蘇大使張聞天時再提出,希望兩國之間儘快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強調說這是南國政府的意見。
1954年12月14日,周恩來外長致電南斯拉夫外長,「基於貴我兩國具有建立和增進雙方友好關係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歡迎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1955年1月2日,南外交秘書長復電確認,中南兩國正式建交。中南雙方的首任大使伍修權(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波波維奇(曾任駐蘇、駐美大使,時任南議會對外政策委員會主席)分別於1955年5月、6月到任。1956年9月,毛澤東在接見來訪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時談到,中南關係中「蘇聯朋友不願意我們和你們建交」的障礙已經去除,並支持南斯拉夫「反對大國主義」的立場。
由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兩國對國際共運、社會主義建設路線的分歧,中南關係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波折。但建交後的關係基礎已經打下,兩國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
1968年,蘇聯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後,中國對蘇聯擴張主義的擔憂日益增強。10月1日,毛澤東在接見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巴盧庫時稱,南斯拉夫成了我們的間接同盟軍。1969年5月24日,中國政府發布聲明譴責蘇聯——「蘇聯政府把英雄的阿爾巴尼亞看成眼中釘。蘇聯政府威脅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將南斯拉夫視為對抗蘇聯擴張主義的同盟軍。
中國的戰略調整促進了中南雙方的關係進展。1969年,中南雙方恢復互派大使,並開始頻繁互訪。1975年,毛澤東在會見南聯邦總理比耶迪奇時,稱讚奉行不結盟精神的狄托「不怕蘇聯壓迫」。1977年,狄托總統訪華,進行了中南關係中領導人級別的第一次訪問。1980年,狄托總統逝世,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前往南斯拉夫參加了葬禮。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劇照
中南兩國間的友誼形成不僅體現在官方往來中,也體現在民間交流。隨著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文化交流日漸升溫。
20世紀70年代,由哈·克爾瓦瓦茨導演的戰爭片《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相繼來到中國,風靡一時。驚險複雜的劇情、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豪情、獨特的幽默穿插其中,使無數中國觀眾為之感動。兩部電影的主角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憑藉「瓦爾特」和「老虎」角色的智勇形象深入人心。
精巧曲折的情節、豐富的人物特色使中國觀眾眼前一亮。「誰活著,誰就看得見」「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等臺詞與《橋》中的《啊,朋友再見》等插曲成為了一代中國觀眾的記憶。南斯拉夫的歷史和南斯拉夫人民抗擊法西斯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也深深打動了中國觀眾,形成了中南民間友誼的基礎。
前南斯拉夫防核地堡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狄托去世和蘇東巨變的浪潮,民族主義思潮在東歐興起。導致了多民族構成的南斯拉夫解體和原各加盟國間及其內部的戰爭。90年代初,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波赫4個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1992年4月,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個共和國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介入並轟炸南聯盟。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約對我國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的轟炸,三名中國記者不幸當場罹難,20人不同程度受傷。
歷史映照今天,也面向未來。2003年2月,南聯盟再次易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以「南斯拉夫」為名的國家就此封存在歷史長河中,但人們仍習慣將塞蒙視為前南斯拉夫的延續。而隨著原「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蒙特內哥羅共和國於2006年6月宣布獨立,「南斯拉夫」真正不復存在。
2020年2月,在中國全力抗擊新冠疫情關鍵時期,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向中國表達最真誠的問候
儘管世界風雲變幻,兩地人民的友誼依舊「鐵桿」。正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所說,「我們想告訴中國人民,我們與你們同在。作為一個小國家,我們能做的,就是隨時做好準備,提供幫助。」在中國正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難時刻,武契奇這番真摯的話語深深地打動著中國人民。
參考文獻:
[1](南)弗拉廸米爾·德廸耶爾著. 蘇南衝突內幕 1948-1953[M]. 香港:南粵出版社, 1979.07.
[2]王泰平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第3卷 1970-1978[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9.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外交文選 英文[M]. 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8.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N].人民日報, 1969.05.25.
[5]馬保奉. 新中國建交內情(四)[N].人民日報,2014.09.13.
[6]微信公眾號「央視中文國際」.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我為什麼如此愛中國[DB/OL].https://mp.weixin.qq.com/s/L8uL-Klh2WlL-yR4OUo8Hg,2020.03.23.
圖片來源:人民網、微信公眾號「央視中文國際」
作者:王葉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小林
網編:宋瑩
監製: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