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道德與法律:何者主導?

2021-01-1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長秋

  近日,南京虐童案引起廣泛關注,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道德、法律兩種因素發生了顯而易見的衝突。而在去年轟動全國的「胚胎爭奪案」中,道德倫理、代孕市場、法律規定三種因素交織紛雜、相互影響,更加凸顯了轉型期社會關係調整的複雜性。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市場、道德、法律的衝突將長期存在、時有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從中分清何為主導,並在三者的協調配合中充分展現社會治理的原則與智慧。

  市場、道德與法律作為當代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最為倚重的三種基本的調節手段,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著缺一不可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社會治理過程中,以上三種手段,究竟哪一種手段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卻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論。出於不同的學科立場與理論視野,經濟學家、倫理學家以及法學家們往往各有偏好。經濟學家更推重市場,倫理學家更強調道德,而法學家則更支持法律。

  實際上,從市場、道德與法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次序、原因等諸多方面來加以考察,筆者更傾向於這樣的結論,即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法律的作用更應當受到關注和強化,其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應當發揮主導作用。

  歷史上,在對市場逐利性進行制約的過程中,道德曾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現在還有很多人推崇「德主刑輔」

  從市場、道德與法律在人類社會中出現的先後順序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市場推動的直接結果。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市場是屬於經濟基礎領域的範疇,在人類最初的社會交往中,儘管道德、宗教等社會規範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市場作為一種調節手段則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它直接影響乃至作用的人們的利益分配。在市場手段的調整下,金錢往往會成為左右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人們依靠金錢的幫助各取所需。然而,由於市場客觀上會激發人們對利益的過分追求,誘發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各種罪惡、陰暗的慾念,因此,作為一種調節手段,市場必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衝動性甚至是毀滅性。例如,在市場的作用下,社會上可能會出現僱兇殺人、販賣人口、賣淫等各種醜惡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大量存在不僅無助於社會的發展,反而會將人們引入沒有倫理道德規範,失去行為底線、相互猜忌和傷害的深淵。為了保障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必須有一種存在於市場之外的、能夠對市場進行約制,以彌補市場不足的社會調整方法。這一方法最初主要體現為道德。

  正因為如此,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在法律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每到當市場由於其自身的盲目性與衝動性而無法保持人們彼此之間關係的協調,甚至還會造成人們社會關係的混亂時,道德就會出現在社會治理領域,成為制約人們社會活動,引導人們正確行為的重要規範。道德的地位被如此推崇,以致即便在法律出現後,道德的地位也仍然被推崇至極,在我國出現及至今天也依然為很多人所推崇的「德主刑輔」治理模式。

  在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主觀因素的作用下,道德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和規範人們行為的作用,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由於市場的逐利性而帶給人們的內心惡念之萌動與爆發。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在市場活動中,還是在社會活動領域,都出現了大量相應的倫理道德規範。家庭道德、職業道德、公共道德……,各種形式多樣的道德對於維護經濟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抹殺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蔣正翔]

2

1

相關焦點

  •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當然,並非所有的道德都具有普世價值,在任何時候都受用,但是,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將會發生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包括可能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維護一定氏族社會的利益,維護家庭的和諧等。此外,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適用於本地生活的道德。它對於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對於本土的文化和法律的發展,都有比較強的道德痕跡。
  • 當道德被法律挑戰時
    認為法律沒問題,只是適用有問題,也要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的法律,需要資深專家才能正確解讀出對道德行為的保護?要想一想,基層執行法律的執法人員,能不能每個人都有專家的水平,在遇到類似道德與法律衝突的時候,會想到法律其實有保護基本道德、保護好人好事的深層含義?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4.法律和道德本書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法律與道德(包括習慣性的或者「社會性」的道德和理想的,或「批判性」的道德)之間的多重關係。哈特以堅持法律和道德之間的某種的分離而著稱——不了解他的理論的人也知道他的主張,正如他在裡程碑式的霍姆斯講座上所說的,「法律和道德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 「書摘」龐德|《法律與道德》-歷史的視角
    布萊克斯通(Blackstone)對「道德規範或自然法」一視同仁,並將自然法視為法律約束力的最終標尺,認為法律規範必須接受自然法的檢驗,並從後者那裡汲取自身全部的力量和權威。[2]而威爾遜(Wilson)的一系列法律講義(由聯邦憲法的一位設計者和美國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經手,發表於1790~1791年間),又一次以法律約束力的道德依據、實在法所宣稱的自然法或普遍道德原則這兩講為開端。
  • 著名法理學家德沃金逝世 主張法律與道德不可分割
    主張用道德原則解釋法律  在他的成名作《認真對待權利》一書中,德沃金批判了英美法學界兩種流行的觀點:實證主義與功利主義。實證主義的法學理論認為個人的權利僅限於那些經由政治決策程序與長期社會實踐賦予他們的權利;功利主義思想則認為法律應該為最廣大的人群爭取最大化的利益(最大善)。
  • 「書摘」龐德|《法律與道德》-分析、哲學的視角
    《法律與道德》《Law and Morals》[美]羅斯科·龐德(RoscoePound)陳林林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0。第二章分析的視角(摘自本章最後4段)Pp114-115此外,法律所具有的一般特徵,導致了法律與道德間的某些對立。
  • 聽律法律解讀:如何解決孕婦道德綁架?
    導讀:有粉絲在聽律小程序上諮詢被辦公室一位孕婦多次找茬,領導考慮到她是孕婦,都站在她那一邊,能否通過法律保護我?既然是道德綁架,那就是存在道德層面的,不涉及法律層面。道德綁架違法嗎?道德綁架並不是屬於違法犯罪的行為,只是對他人進行在道德上施加一定的壓力,希望他人做出與施壓人希望的行為的一種行為。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法律與道德 底線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堅守正確的底線,堅守法律的硬條款和道德的軟約束。法律是底線的硬條款。在成都男司機「路怒」暴打女司機的事件中,打人已經嚴重侵犯了他人人身健康不受侵犯的合法權益,已經觸犯了民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網友為打人者較好,這樣的行為無疑說明這部分網民的底線已經觸及了法律約束。現實中,這不但難以化解矛盾,反而會令問題激化,與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相違背。
  • 法制日報:異性拼房軟體有道德法律風險
    原標題:異性拼房軟體有道德法律風險   在法治社會,任何創新都不能突破法律底線,拿公序良俗開玩笑。   我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絡安全,宣揚淫穢色情信息。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也強調,App提供者和應用商店不得利用App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法律法規禁止的活動,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傳播法律法規禁止的信息內容。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確立現代社會道德基準
    倫理和道德就是人類為了和諧共處、各得其所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規則體系。從人與人交往關係的視角看,它被稱為倫理規則;從主體的視角看,它被稱為道德規則。在道德規則體系中,有一種最基本、最起碼的標準,它凝聚和體現著社會共同體成員的道德共識,這就是道德基準。   道德基準是檢驗其他道德規則是否值得設立、設立得是否合理的基本參照。
  • 2019年4月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真題及答案匯總
    共30分)26.構成中國特色和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答案】法律部門,又稱部門法,是指一個國家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劃分的本國同類法律規範的總稱。包括:①憲法及憲法相關法;②民法商法;③行政法;④經濟法;⑤社會法;⑥刑法;⑦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 2020年超星學習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章節測試答案)
    窗體頂端· A、法律· B、宗教· C、風俗· D、文化我的答案:A2【單選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融思想性窗體頂端· A、學習法律知識· B、理解法律本質· C、運用法治思維· D、樹立遠大理想 我的答案:ABC4【判斷題】思想道德和法律在調節領域
  • 《局外人》:道德審判與法律審判的交鋒,一場以善之名的惡行
    但是大部分網友說這件事,都基本上是站在了道德的立場,無論是你喜歡還是討厭孫楊,甚至裡面還涉及到了孫楊的母親,基本的討論層面都在道德的層次,畢竟大家更關心的是對與錯,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些列問題。孫楊的話題太多人從不同角度說過了,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來看一看一個外國人寫的故事,裡面同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法律與道德交鋒的故事,最終的結局或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這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小說《局外人》。
  • 道德有多重要?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在制度的設計和實踐方面,基於法家思想而構造的文吏政治仍居於主導地位。儒生廣泛介入政治,與文吏相抗衡,進而援禮入法,重新確立禮的主導地位,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此誠為中國古代政法思想及實踐上的一大轉折,而促成這一轉變的關鍵人物,則是西漢大儒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哲學家,儒客大家。
  • 求職季看電影《何者》你也許會對求職有不一樣的感悟
    《聽說桐島要退部》改編自朝井遼的小說,這位作者是第一位能夠獲得直木賞的平成代作家,2013年他憑藉《何者》獲得第148屆直木賞,那年他只有23歲。三年後,他的獲獎作品不出意外被東寶企劃川村元氣看中搬上大銀幕,《何者》和《聽說桐島要退部》一樣都是青春群像劇,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當年朝井遼籍籍無名,吉田大八慧眼看中他的作品進行改編也未能獲得較多的投資,憑藉電影的成功反倒捧紅了東出昌大、松岡茉優、山本美月等一批年輕演員。
  • 佐藤健《何者》專訪:想成為第一
    映畫『何者』が、10月15日から公開されます。今作は、就職活動にのぞむ5人の大學生たちが、SNS上の人間関係や自意識に翻弄される姿を浮き彫りにするストーリー。電影《何者》於10月15日上映。這部作品刻畫的是面臨就職活動的5名大學生在SNS上的人際交往和被個性愚弄的姿態。扮演這個故事核心的大學生成員有村架純、菅田將暉、二階堂富美等引領日本電影·電視劇界的年輕演員陣容。Spotlight這次單獨採訪了扮演主人公·二宮拓人的佐藤健。
  • 《城市之光》:律師幫訛人老太打贏官司被炸,道德與法律誰先?
    江亞把人殺死後直接放到羊皮做成的行囊裡,裡面充滿了羊水,因為這個不孝的兒子曾經挑釁母親說「有本事你再把我塞回去啊」;第二個是麵包車司機,因為他亂停亂放,消防車沒辦法及時進入小區救火,導致了起火人家死亡,於是江亞綁住司機,放火後又把那輛麵包車開過來堵住消防通道,司機在絕望和悔恨中身亡……「城市之光」以除暴為己任,奉行著自己獨特的殺人哲學,試圖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
  • 新浪微博熱搜停更一周:商業化要遵循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底線
    欲滿足資本市場的逐利之心,新浪微博急需開拓新的增收渠道。綠洲的推出,可以看做是新浪微博欲留住用戶的又一次嘗試。然而經歷抄襲漩渦之後,綠洲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遠無法達到當初的預期。和社會道德的考量。社會輿論之下,企業無論大小,都不能將自身獨立於法律和社會道德之外,而要時刻謹記肩負的社會責任。
  • 龔正偉:國家體育道德責任研究:價值秩序與實現機制
    :國家防務;法律與秩序;應付市場失靈(包括公用事業);基於社會和政治主張的幹預行為(如公正與人道主義等)。皮特·凱恩認為:「由於法律的制度性資源,法律『版本』的責任具有道德『版本』的責任所不具有的豐富細節。因為法律受到國家強制力的支持,法院不能將高於責任的爭議擱置起來。……它們一旦被認為可以接受,將會豐富我們的責任原則和實踐。」據此,我們確證法律是基本的道德,亦即法律是倫理的制度化之後,隨之需要考量的是將何種倫理責任制度化成具體的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將應盡之責轉化為必盡之責。
  • 政策主導玉米市場供需格局
    短期玉米市場多空博弈加劇。」 增石(遼寧)物產研投部農產品分析師郎旭秋表示。郎旭秋認為,玉米市場已不能用傳統的貿易邏輯去定位。南北港口庫存高企,產區到北港倒掛,北港到華北倒掛,北港到南港倒掛,層層倒掛說明貿易流嚴重不暢,支撐倒掛的就是華北小麥替代、南方進口替代。產區想留住玉米,但銷區對玉米退去了往年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