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8時,黃埔馬拉松鳴槍起跑,值得關注的是本屆黃馬發令槍由施一公、王曉東、徐濤、趙宇亮、HenryH.Radamson、林東昕、徐紅星、陳勇、葉思宇九位院士扣響,其中施一公、王曉東院士參加半馬比賽,其他院士參加的是迷你跑。
最終,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院士實力依然強勁,53歲的他,最後衝線成績為1小時36分48秒左右,目前尚未曝光他的淨成績,不過小編認為很有可能刷新他的半馬PB(1小時35分),厲害了!
在終點處,被記者採訪黃埔馬拉松感受時,他說:「廣州是我的福地,一定會經常來廣州的。這是他首次參加黃埔馬拉松,一路上感覺坡度起伏較多,風景不錯,對自己的狀態也比較滿意。」
當被問到為何只參加半馬比賽時,施院士還解釋說:「之前在廣馬跑全馬,是因為在11月份做了充足的訓練,而這次黃馬訓練時間有限,所以選擇了跑半馬。我到這就是放鬆自己就是享受跑步」
而當談到如何日常跑步時,施院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只要自己感覺為限,不要跑到自己很勞累,只要把跑步堅持下來,對工作特別有好處。
而57歲的王曉東院士也參加了半馬,他的半馬淨成績為1:53:23,將個人半馬PB提高了七八分鐘,這是他第二次跑黃埔馬拉松。又一名院士跑者,57歲跑出這個成績也是很不錯!
王曉東,1963年出生於河南新鄉,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41歲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作為著名生物化學家,王院士在研發中國國民用得起的抗癌藥上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完賽後,王院士還在直播間接受了採訪時,講到自己的跑馬和跑步的一些感受,他講到幾點:
1. 自己跑步三年左右,今天是首次半馬破2 ;
2. 自己之前性格比較急,而跑步是一個很好的磨練性格的機會,跑步不能急,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跑馬、做事都不能急,制定小目標一步步來實現,通過自己努力逐漸提高。
3. 跑馬感受更深的是跑馬是一件講科學的事,不能只拼力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平時訓練的努力會直接影響你的成績。
如今,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知名學者甚至在醫學上有傑出貢獻的院士都加入了跑步大軍,這無疑傳遞出跑步所帶來的積極的健康作用,而他們親身去參加比賽,感受馬拉松帶來的魅力,堪稱馬拉松的最佳代言人。
施一公就在今年12月初廣州馬拉松上就和鍾南山院士以廣州馬拉松賽宣傳大使的身份亮相,獲得了廣大跑者的一致好評。並且他參加了全馬比賽,最終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順利到達終點,完成了他的人生首場全馬。
施一公院士廣馬賽後接受採訪時高興地稱:「今天很高興,終於在廣州完成了人生首馬」,而且時間也提前了兩年,「本來說要55歲跑一個全馬,沒想到53歲就完成了。自己訓練的時候雖然跑過30公裡和36公裡,但是跑全馬感覺還是不一樣的,能夠完賽挺不容易。
參賽前,施一公只進行了2個多月的備戰,不過因為有多次半馬經驗作為支撐,還有在西湖大學跑團的支持下,最終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完賽。能夠在53歲跑出這個成績,足以躋身大眾精英跑者之列,在同齡組中,施一公也已經具備參加世界大滿貫賽事的水平。
施一公的馬拉松經歷,也激勵著許許多多的大眾跑者,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能夠在跑道上盡情奔跑,是值得珍藏的年度記憶:
早在上高中時,施一公就練習長跑,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後,由於長跑隊只招收專業運動員,他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萬米。他曾在校運動會上創下全校競走項目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5年後,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而重新迷上跑步始於2018年,更準確地說是在施一公獲任西湖大學校長的第二天。幾位教職員工因共同愛好「成立跑團」,之後施校長便一發不可收拾。
施一公還通過跑步瘦了10多斤,他的手機跑步軟體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他就跑了近900公裡,儼然「跑步重度愛好者」。現在的施一公院士身材保持良好,清瘦而肌肉結實,一看就是跑步高手
如今,跑步已成為他最大的業餘愛好,運動鞋成為他身上的「標配」,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裡。跑完心情特別好、精力更加充沛。
對於這位院士來說,跑步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只要PM2.5讀數小於100,他就在校內跑上幾公裡,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裡。他不僅自己跑,還帶著團隊跑。
談及跑步和科研的聯繫,施一公認為:「馬拉松比賽畢竟還有終點,科研生涯是沒有終點的,永遠是可以往前走。如果這樣看,全馬不管多累,到終點了還是可以享受一下。」
在施一公看來,跑步不僅是健身,更能讓人思維敏捷、提高效率,長期益處很多,而且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