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雅士為祁門紅茶寫下了無數詩詞歌賦,使她芳名遠播。
茶諺
諺語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俗語,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祁門的茶諺大體可分為二類:
一類是描繪茶的價值或功用。這些茶諺總結茶的吃法,辨別好茶壞茶的標準,評價茶的功用。如:「粗茶細吃,細茶粗吃」;「好茶一堆寶,壞茶一堆草」;「早採是寶,遲採是草」。「好茶是個寶,越吃越不飽」;「清茶一杯,精神百倍」;「茶是聰明藥,懂人不問著」。其中「懂人」是方言,即笨人的意思。
另一類是生產技術方面,主要講茶時的重要性、講時間與產量的關係。如:「新茶到在先,捧得高似天。若要遲一腳,丟在山半邊」;「二月清明茶等客,三月清明客等茶」;「春茶一擔,夏茶一頭」;「夏前茶,夏後夾,再不摘,老成雜」;「賣兒賣女,不摘三水」;「真忙摘茶葉,假忙三十夜」;「七挖金,八挖銀」;「茶葉做到老,茶名記不了」;「春茶不採,夏茶不發」;「高山出好茶」等等。
茶謠
茶謠相比茶諺,顯得篇幅稍長,但傳承著情感,凝結著智慧,寄託著歡樂。吟唱者多數是婦女和孩童,表達方式以叨念為多,或邊採茶邊念,或邊揀茶邊念,藉以消除勞累,消磨光陰。
《採茶歌》:
二月採茶茶發芽,姐妹雙雙去採茶;採得多來手臂痛,採得少來媽要罵。三月採茶是清明,家家又把土來耕;但望今年收成好,繳得租稅一身輕。四月採茶茶葉黃,家家戶戶插秧忙;插得秧來茶已老,採得茶來秧又黃。年年採茶苦難當,今年採茶喜洋洋;增加生產齊努力,幫助國家把敵抗。
——1940年《茶聲半月刊》
《童謠(節選)》:
正月正,鬧花燈;二月二,百花爭;
三月三,紅綠果;四月四,穀雨茶。
還有一首二三十年代流行於祁門、至德茶區的《山歌》,更具特色:
三月抬得採茶娘,四月抬得焙茶工,
千箱捆載百舸送,紅到漢口綠吳中。
年年販茶嫌價賤,茶戶艱難無人見。
雪中茗草雨中摘,千團不值一匹絹。
錢小秤大價半賒,口喚賣茶淚先咽。
官家催茶歲算緡,贅胡壟斷術尤神。
傭奴販婦百苦辛,猶得食力飽其身。
就中最苦種茶人。
詩詞
祁紅茶區茶詩茶詞很多,各類詩詞多達數百首。詩言志,詞言情,反映茶區生活的方方面面。
《山居十首·之一》:
我愛山居好,紅綢處處花。
山粘居士屐,藤覆野人家。
入饌春燒筍,分燈夜做茶。
尤人共襟袍,煙雨話桑麻。
《煮茶》:
瀑迎春風溼,松花滿石壇。
不知茶鼎沸,但覺雨聲寒。
山好僧吟久,雲深鶴睡寬。
詩成不須寫,怕有俗人看。
《次韻徐宰集珠溪》:
僧不須敲飯後鐘,自攜茶去借松風。
嶄新山色佛頭綠,依舊桃花人面紅。
春甕貯冰搖玉蟻,夜堂烘蠟綴釵蟲。
山靈共欲留人住,新月隔溪煙霧蒙。
以上三首是宋人方嶽的茶詩。方嶽,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人。留傳於世的《方秋崖先生全集》中有茶詩茶詞近三十首。細剖這些詩詞,袒露出一個茶人的胸懷。方嶽把飲茶看作一門藝術,講究環境的協調,以清幽為主,回歸自然為樂,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方嶽的茶詩在中國茶文化中備受推崇的是他的一首《人局》,在「茶話略無塵土染,荷香剩有水風兼」詩句中,最早出現了「茶話」一詞,沿用至今,使用頻率極高。
《南園採茶》:
孟夏晝初長,困人喉吻渴。
南園採新茶,頓令塵襟豁。
《初夏觀採茶》:
日永人情倦,南園看採茶。
一村風動處,涼笠滿桐花。
以上二首為西路馬山人葉應雲的茶詩,葉應云為明末人士,留下茶詩不少。二首採茶詩可作為那個時代的茶風一縷,古貌一斑。
胡光釗《平裡省立茶業模範場》:
遠隔塵囂一局新,築場怡一與竹松。
早知世事田間樂,漫說儒為席上珍。
沽酒不時來逸客,品茶終日待嘉賓。
扶筇小立閒吟久,不覺如絲雨染巾。
鄭鬱予《始聞茶香》:
何處新茶別樣香,佳時小院喜初聞。
襟懷暢似風前柳,寂寞消如雨後雲。
村店酒香休撲鼻,園林花氣任遊群。
家人不識餘心樂,笑立階前到夜分。
方爵如《沁園春•詠祁紅》:
春雨晴霞,茂生瑞草,酪奴才豪。看溪邊山地,層層嫩綠。路坡嶺坦,陣陣新歌。少婦姑娘,心靈手巧,採葉歸來鬧似潮。趕市場,必爭分奪秒,無損釐毫。口口皖南各式名茶,算出口祁紅工藝高。繼歷史相傳,深精仿古。創新機械,只有今朝。紫氣東升,西提至寶,品味《茶經》學問多。國際獎,獲金牌二道,貴在勤勞。
胡術五三首:
《江南好》
千山好,靈氣鬱雲霞,潤膩瓷土資;
白土,色香海國羨紅茶,特產憶交誇。
《揀茶詞》
茶粗茶細不用愁,只愁交去打回頭;
憐她貪快終能淨,看揀人偏眼似鈞。
《茶市雜詠》
往還十裡到城遲,半路容分轉手資;
最怕廉纖三日雨,四門爭看泡螺螄。
胡初雲《憶江南》:
清明後,不浣越溪紗,有女千家萬戶競,爭攀兩葉一枝芽,趕摘雨前茶。
吳建之《祁門茶山》:
一圈圈冒著熱氣的蒸籠,霧中蒸出了香醇的茶汁,蒸出了墨綠的江南。
方雅森《八六子•祁紅》:
洗清明,黃山疏雨,萋萋兩葉一芽。問佳人,佳茗似否?條索細緊苗秀,幹烏溼豔,滋味鮮醇酣厚,芬芳清新持久,幾曾玉宇咀華。了不起!祁紅世界有名!鄧小平誇。百年工夫,自是省優部優國優,一時金獎無數,正銷往,五十多個國家。
吟詠祁門茶的詩詞還有很多,古代的還有宋代進士方貢孫、元代的行樞密院都事程彌壽、明代進士汪標等,他們都是祁門本土人士;今人歌頌祁紅的則更多,魯彥周、蔣維揚、喬延鳳等都是大家,他們的祁紅情結使祁門人更為驕傲。而在民間,為祁紅而歌而呼者,更大有人在,讀來饒有風味。
茶聯
祁紅人把對茶的鐘愛,飲茶的感悟,品茶的情趣,通過茶聯深情地表達出來。因為對聯這種體裁最通俗易懂,最為百姓民眾所喜愛,尤其在儒風盛行的古徽州,更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些茶聯抒情言志,寄託情感,值得品鑑和玩味。
大地回春,眾鳥聲喧飛巧燕;
洪山聳秀,萬龍翔集似雲雷。
祁門北鄉大洪嶺上下十五裡,舊有徽池古道從此通過,嶺頭曾有茶亭,亭上有聯。上下聯第一字巧妙嵌入「大洪」地名,構思別致。從聯語中可以看出茶亭的區位非常優越,於這優美的景致中駐駐足,喝喝茶,小作休憩,何嘗不是一種享受。
千裡路迢迢,如是我來我往,我坐我行,休嘆關山難越;
一亭風習習,何分誰主誰賓,誰先誰後,大家萍水相逢。
這也是大洪嶺上的茶亭聯,從環境下筆,緊扣茶亭主題,以小見大,以積極超脫的人生態度勸世,立意較高,語言也樸素通暢。
峰迴路轉亭孤峙;雲影山光水半壺。
水遊到此參泉脈;簷鐸呼人洗俗腸。
這兩副聯均是縣城鳳凰山的茶亭聯。鳳凰山曾有鳳凰泉,泉甘且洌,四時不竭,於是有人建了鳳泉亭,寫下了這兩副茶聯。兩副茶聯都從亭從泉入筆,牽帶出茶的魅力,令人回味無窮。
奇哉松潭,四顧珍木亭亭,莽莽蒼蒼,如林如海,下於雲表,上探重泉,上下相連連於天,春描翠綠,夏放蔭涼,秋染金紅,冬披銀鎧,一年四季換新裝,雖歷盡滄桑,仍然枝繁葉茂,來客同聲稱嘖嘖;秀兮梅嶺,一啜佳茗馥馥,綿綿脈脈,似蘭斯馨,遠自前唐,近迄當代,遠近聞名名貫古,東銷兩美,南達印尼,西運英法,北售蘇蒙,四海五湖連舊友,縱屢遭翻覆,依舊味醇液香,遊人異口話津津。
這副長聯出自祁門深山老林一座叫松潭的古村。松潭坐落於高山之巔,茶葉質量為全縣之最,聯語裡的自豪之情躍然於紙上。整副聯情真意切,一吟三嘆,感染力很強,令人過目難忘。
墾荒山千畝,遍植茶竹松杉而備國家之用;
築土屋五間,廣藏詩書耒耜以供兒孫讀耕。
這副對聯是祁紅創始人胡元龍所撰。胡元龍,字仰儒,祁門南鄉貴溪人,自幼文武全才,年輕時被清廷授予世襲把總一職,因不滿仕途黑暗,辭官為商,走上實業興國道路。他先在自己的培桂山房周圍開墾荒山千佘畝,種植茶竹松杉等,其中僅茶樹就有十萬多株,二百餘畝,範圍之大,在全縣首屈一指。其時祁門所產綠茶,銷路不暢,胡元龍立志改革,他以重金請來外地茶師,仿寧紅製法試做祁紅,一舉成功,從而成為祁紅鼻祖,名垂青史。這副聯就是他在墾荒時所撰,既是自勉,也是公告,以表示自己的決心和理想,向世人展示一個徽州茶人的博大胸懷。
▲胡元龍
閱艱巨乃勤農學,由城隅迤邐而行,遠望茶桑拱秀竹木濃陰,知惕厲有年,歷盡錯節盤根,百折心堅成偉業;
到患難始見摯交,痛我生遭逢多故,深荷志切解懸情殷仗義,試回首往事,太息風流雲散,幾番淚灑哭良朋。
這是一副輓聯,哀輓的對象是茶葉實業家祁門人氏汪仲英。汪氏為清末光緒年間貢生,出生於封建沒落家庭,自幼貧困,長大後立志要走實業救國道路。他在縣西建茶葉基地,在祁門和屯溪開辦茶號,櫛風沐雨,即使積勞成疾後,仍叫家人抬著上山檢查茶園。
同時他又是具有崇高理想之人,關心時政,支持革命,並有俠風義膽,熱情待人。這副聯基本上概括了他的一生,從他在城郊開闢的茶園人筆,追溯他成就事業的艱辛;回憶他處世為人慷慨仗義,抒發作者痛惜之情。全聯感情真摯,描述得當,揭示了一個徽州茶人的精神。
▲ 汪仲英、仲少梅書畫合壁成扇
富要出口多樣化紅茶可貴;窮國吸毒不勤勞黃草作被。
農牧工商勤則富;茶林桐竹儉成家。
這兩副對聯是20世紀30年代祁門茶業改良場的作品。該場坐落在平裡村,為感謝茶農對事業的支持,每逢茶季結束,場部便派人抬著發電機,到各村堂和大茶號,免費放映外國無聲電影,同時帶去許多對聯,有裝裱的有木質油漆的,專送給茶號的司管司庫等管理人員,以示慰問。上述兩聯就是其中之一,從聯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紅茶出口效益很好。
▲祁門茶業改良場
三世紀高香名揚中外;百餘年榮耀再上層樓。
這副茶聯是祁門紅茶協會成立時的會堂對聯,為首任會長所作。祁紅創製於1875年,到2003年恰好128年,於是協會選定在12月8日召開成立大會,其間既經歷了三個世紀,又恰逢一百多年,點明祁紅有悠久歷史,不同凡響。上聯表述祁紅光輝歷史,突出強調祁紅高香的特點,充滿自豪感,下聯表明今人的決心,豪情壯志,氣勢奪人,有很強的感染力。
看了這麼多關於祁門紅茶的詩詞歌賦和茶聯,對祁紅的文化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來源:祁門工夫紅茶、搜狐
ⓐ聲明:該文系引用或轉載,見左下方原文連結。向圖文原創者致謝!圖文版權歸屬於原創者,本公眾號僅用於祁門本地公益傳播,以傳遞美好或警示為目的,若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刪除。
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