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五四運動形成的「五四」精神,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由向下沉淪、轉折為向上奮進的精神力量。如果沒有「五四」精神,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如果沒有「五四」精神,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新中國。
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有人片面強調「民主」、「科學」,認為這些西方鼓吹的「普世價值」就是「五四」精神。這不能不說是舍本就末,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視,是對五四運動性質的曲解。
重溫歷史,讓後人真正明白什麼是「五四」精神?進一步了解「五四」精神的具體內涵,這對當今繼承、發揚「五四」精神,無疑是不無意義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五四」精神?筆者以為,主要的有以下三條:反帝愛國精神;反封建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精神。
一、反帝愛國精神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是帝國主義壓迫、霸凌中國的產物;它是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精神的集中表現。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德奧)集團的失敗告終。1919年1月,戰勝了的協約國(英法美意日等)集團,在巴黎召開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史稱「巴黎和會」。中國雖不是帝國主義國家,但北洋政府受美英法的唆使,在1917年8月曾參與協約國集團對德宣戰(出動14萬華工赴歐洲戰場支援英法作戰,戰後除有3000多人留居法國,返國時僅為11萬人),因而成了「一戰」中的戰勝國,也派代表團出席了「和會」。
在國內人民的壓力下,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提了三個要求:
一是要求從戰敗國德國手裡收回山東的權利(1998年起被德國強佔);
二是要求廢除對日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
三是要求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七條「希望」要求:廢棄「勢力範圍」;撤除在華軍警;裁撤在華郵政及電訊機構;廢除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
結果,這三個要求全被否決。「和會」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理由」是:1918年中國政府曾對日本取代德國攫取山東權益表示過「欣然同意」);「二十一條」問題不予討論;不接受七條「希望」要求。一句話,「戰勝國」的中國,受到的卻是不折不扣的「戰敗國」待遇。
5月3日,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當晚北大校園群情激昂,該校與其他10餘所學校學生代表,在法科禮堂集會,一致決定:聯合各界力爭;通電巴黎專使,拒絕和約籤字;舉行反帝抗議示威遊行。
5月4日,北京3000多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並舉行示威遊行。他們打出橫幅、標語,高呼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巴黎和約籤字!」、「取消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抵制日貨!」要求懲辦三名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時為交通總長)、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的駐日公使,時任幣制局總裁)、章宗祥(繼陸宗輿的駐日公使,經手對日大借款,並籤署「欣然同意」把山東權益轉讓給出日本的官員)。遊行隊伍包圍了曹汝霖的住宅,學生們上演「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家樓」一幕。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鎮壓,當天逮捕了32人。
為營救被捕愛國學生,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成立學生聯合會,發通電、撒傳單,進一步開展鬥爭。天津、保定、上海、南京、湖南、武漢、兩廣、福建、山西、陝西、浙江、江西、四川、東三省學生,紛紛響應。7日,北洋政府一度釋放被捕學生。然而,在英、法、美、日駐華使館的壓力下,6月3日起,軍閥政府又強化了對學生的鎮壓。僅兩天內就逮捕了1000多人!
壓迫愈甚,反抗愈烈。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終于越出了青年學生運動的範圍。6月5日起,上海工人階級參加戰鬥,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最早起來罷工的是日商內外棉三、四、五廠,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工人,隨後上海各行各業工人相繼響應。最終實現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的「三罷」鬥爭。
繼上海工人階級投入鬥爭,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也相繼罷工。濟南、南京、長沙、九江、漢口、杭州、蕪湖、無錫等城市的工人,也都以罷工或示威遊行的方式參與鬥爭。反帝愛國運動迅速擴及22個省的150多個城市。在巴黎的華工和留學生也行動起來,圍困代表團住處,強烈要求拒絕和約籤字。正是在這一形勢下,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終於向帝國主義喊出了如下的呼聲:
「山東不保留,和約不籤字!」
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敢於對帝國主義說「不!」
這是什麼精神?這就是地地道道的反帝愛國精神。
二、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什麼是封建主義?封建主義就是權力的世襲與變相世襲,就是權力的專制、階級的固化,它是歷史發展的阻力。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長期來缺乏應有的民主機制——封建主義嚴刑峻法的高壓統治,必然形成「百姓怕官」、不敢反抗的積習、陋習。一般說來,只要不是到了「活不下去」——「逼上梁山」的地步,百姓就不願反抗。由於平時缺乏「民主」渠道宣洩民怨,結果造成不反則已,反則就是改朝換代式的社會大動蕩,造成社會生產力的大破壞、歷史的大倒退。改朝換代後,封建專制主義的制度不變,一切依舊,歷史陷入再一次的輪迴。如此往復不斷,形成中國特有的歷史周期律。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徵服了封建統治階級,但徵服不了中國人民。結果,變成了「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政治局面(諸如三元裡抗英鬥爭與義和團運動)。封建主義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代理人(成了地地道道的「漢奸」、「賣國賊」)。就此,帝國主義通過控制封建官僚階級對中國人民進行殘暴的統治與奴役。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衝擊了封建主義,但並未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五四運動發生在辛亥革命後,期間歷經了1915年起的民主主義性質的「新文化」運動,後又受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其時,「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已成了思想界的一股潮流;馬克思主義的「勞工神聖」思想方興未艾。正是在上述歷史背景下,五四運動時期各界人們(從學生到工人,從知識分子到普通市民)擺脫了「百姓怕官」的陋習,敢於起來投入反抗北洋政府的鬥爭。
五四運動無疑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然而,更確切地說,它更是一場反對封建軍閥賣國政府的鬥爭。
首先,是北洋軍閥政府出賣了一系列國家權益,積聚了巨大的民憤。1915年,袁世凱為了稱帝,出賣國家主權,換取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這才籤訂了「亡國的二十一條」。1918年段祺瑞政府一再出賣國家主權,與日本訂立《中日陸軍共同防敵協定》和《中日海軍共同防敵協定》。
同年秋,再向日本舉6000萬日元大借款,把我國鐵路、礦產及其他權益出讓給日本;還「欣然同意」日本政府佔領濟南、青島和控制山東的要求。
其次,1919年巴黎外交失敗後,北洋政府就準備徹底妥協,接受帝國主義的宰割。它甚至提出過妥協賣國的「理由」:如不籤字,「有害六端」,妄圖以此糊弄人民。只是因為全國人民起來開展鬥爭,特別是「六三」以後「三罷」鬥爭聲勢越來越大,且鎮壓不了,這才不得已而退卻,作了讓步:
6月6日、7日,釋放全部被捕學生,並公開道歉;
6月10日,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賣國賊的職務。隨後,國務總理錢能訓辭職;
6月13日,宣布保護學生的命令。
即便如此,就在6月28日——和約籤字日,北洋政府仍電令巴黎中國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足見北洋政府賣國立場之頑固。最後,巴黎代表團迫於強大的民意壓力,才自行「拒絕籤字」。北洋政府在客觀上只是不敢否定,這才成為既成事實。
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對北洋政府的鬥爭,它的直接目標是: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章、陸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至此,三個目的全部實現,鬥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敢於反對北洋政府賣國罪行與專制反動統治,這是什麼精神?這就是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造反精神!
三、馬克思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的政治運動,同時又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亦稱「五四新文化運動」)。它高揚了反帝愛國精神和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最為可貴的,它還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精神。正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精神,才讓中華民族這一古老的民族重新煥發了青春。
何謂馬克思主義?不就是階級鬥爭的學說?不就是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們反抗剝削、壓迫的理論?不就是建立公有制,建設公平、公正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
「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根據這個道理,於是就反抗,就鬥爭,就幹社會主義。」(毛澤東:《在延安各界慶祝史達林六十誕辰大會上的講話》)
同辛亥革命相比較,五四運動具有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性質。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場運動自始自終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精神。
這集中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這場運動得到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知識分子的領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當時中國儘管尚未形成共產黨,但已湧現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他們不僅參與、領導這場政治運動;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所創辦的《新青年》、《每周評論》、《湘江評論》、《覺悟》等刊物,都發揮了巨大的思想解放與引領作用。
第二,工人階級在鬥爭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受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影響,經過李大釗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知識分子的宣傳、鼓吹(如1918年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1919年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其時社會上「勞工神聖」思想興起,極大地促進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促使它們能以自覺的戰鬥姿態登上歷史舞臺,從而由「自在」的階級成為「自為」的階級。沒有馬克思主義精神,就不會有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的表現。
第三,知識分子開始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五四運動是由青年學生掀起來的,最後是由工人階級參加戰鬥而勝利的。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精神,愛國知識分子才完成了由愛國到革命的升華。正是有了革命知識分子與工農的結合,五四運動才能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幹部條件和階級基礎——在實質上孕育、催生了中國共產黨,讓古老的中國走上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之路。
回顧五四運動的歷史,只有實事求是地釐清這一運動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總結出其內在的精神力量,這才是後世值得繼承、發揚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萬歲!
(來源:崑崙策網【作者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