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央團校舉行。課題負責人、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委會主任、中央團校黨委書記倪邦文介紹了課題總規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李玉琦、胡獻忠,中央團校吳慶等三位子課題負責人介紹了前期準備情況。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楊鳳城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程美東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歐陽軍喜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良書教授等特邀專家對課題研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開題論證會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有助於進一步推進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
一、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開展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的根本遵循。
1.把握研究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課題研究始終都要把握的重大原則和重大方向。石仲泉認為,這兩個重要講話是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基本依據。倪邦文表示,課題研究目標就是要進一步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等重要指示和要求,進一步引導青年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激勵青年在各行各業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2. 把握研究的重點內容。課題設計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五四精神在當代青年中的傳承路徑三個子課題,形成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重點。石仲泉、楊鳳城、歐陽軍喜認為,這三個子課題從歷史、理論、實踐的角度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進行研究,很好地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基本精神,把握住了研究的重點內容。
3. 把握研究的重要意義。開展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程美東認為,五四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紮根中國、放眼世界、實現長期發展的旗幟,這面偉大的旗幟不能丟;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從中國共產黨文化旗幟的戰略高度來研究五四運動。歐陽軍喜認為,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歷史進程與五四運動密切相關,五四運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時代影響。圍繞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非常重要,意義非常重大。
二、深挖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專家學者結合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現狀,提出了亟待突破和加強研究的重要問題。
1. 加強對「三個偉大運動」的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石仲泉和歐陽軍喜認為,研究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必須要緊扣「三個偉大運動」的論斷。目前學術界對於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研究成果較多,對於「偉大社會革命運動」的研究成果較少且缺乏深度。有待系統梳理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習近平對社會革命運動的論述,進一步深入研究「偉大社會革命運動」這個問題。
2. 做好「四個講清楚」的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為什麼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講清楚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講清楚為什麼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李玉琦認為,這「四個講清楚」是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必須要關注的重點。胡獻忠認為,「四個講清楚」主題宏大,要真正講清楚這些大邏輯,就必須要落到具體的社會層面,結合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的經濟活動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生活生存方式等進行研究闡釋。
3. 加強中國共產黨對五四運動知識建構過程的研究。一是中國共產黨對五四運動的認識闡釋史值得梳理。程美東認為,要通過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關於五四運動的論述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了解五四運動在黨的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把握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方向、重點和切入點。楊鳳城認為,1939年五四運動20周年,黨中央開始紀念五四運動,此後每逢五年十年特別是逢十年都要紀念,中國共產黨對五四運動的認識闡釋史值得我們系統梳理研究。二是大力糾正學術界關於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不正確政治取向。歐陽軍喜認為,長期以來學術界存在兩個「五四」,一個是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五四運動」,一個是以胡適為代表倡導的「五四運動」,反映出不同的政治取向。梳理研究中國共產黨對五四運動的認識闡釋史,有助於糾正學術界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誤解和偏差。三是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生成機制需要研究。周良書認為,五四運動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其意義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在歷次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中不斷總結、追加和賦予的,每一次紀念活動都附加了新的時代意義。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生成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從中亦可以尋找五四精神的延展、生長機制。
三、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時代弘揚五四精神的意義和要求。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開展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要立足於當下,立足於時代,講清楚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
1. 正本清源,辨析「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內涵和關係。一是研究8個字的深刻內涵。石仲泉、李玉琦、程美東等專家學者認為,要深入挖掘「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內涵。目前對五四精神中「愛國」內涵的論述比較充分,對「進步」「民主」「科學」內涵的論述相對較少,我們應該對這8個字進行全面深入、精準科學的論述。倪邦文認為,五四精神內涵要常讀常新,既要挖掘其歷史內涵,又要注重時代性。二是研究8個字之間的關係。李玉琦認為,這8個字是一個有機整體,闡釋其內涵不能只強調某個側面,而是要充分考慮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石仲泉將五四精神比作一艘航船,認為愛國是作為動力的發動機,進步是指南針,民主是主體意識,科學是實事求是的精神,8個字緊密聯繫,缺一不可。
2. 縱橫脈絡,探究五四精神源和流。五四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外來的先進文化,成為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源泉。倪邦文認為,從縱向來看,五四精神來源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了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歷次變法體現出不斷追求變革、追求進步的精神;從橫向來看,五四精神吸收借鑑了當時西方的文明成果,特別是民主和科學思想。楊鳳城認為,要深入思考五四精神與中國革命文化、黨內政治文化的關係,將五四精神放到中國革命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紅色精神圖譜中進行定位和研究。
3. 抓住核心,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質。五四精神的本質就是愛國主義。倪邦文認為,五四運動鮮明地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題。革命戰爭年代,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鬥爭,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核心也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內在動力。楊鳳城認為,五四時期的愛國主義不是「空降」而來的,愛國主義在中國紮根已久,要注重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愛國主義的思想淵源。中國古代的愛國主義、近代愛國主義、當代愛國主義既一脈相承,又因歷史時期不同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4. 明確主題,闡釋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一是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轉折點。倪邦文認為,五四運動扭轉了長期以來中國封建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對於中國人民思想的鉗制,為開創新的歷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轉折點。二是五四運動揭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幕。倪邦文認為,五四運動讓我們找到了一個指導思想、一個領導力量和一條正確道路。以五四運動為起點,馬克思主義開始大規模傳播到中國,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先進分子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人民走上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徵程。三是五四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李玉琦認為,要重點講清楚五四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係,講清楚五四精神與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關係。倪邦文認為,要引導新時代青年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利益緊密結合,將小我融入大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探究五四精神在新時代青年中的傳承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專家學者們認為,課題要致力於探究五四精神在新時代青年中傳承的有效路徑,讓新時代中國青年牢記五四運動、傳承五四精神。
1. 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弘揚五四精神的要求。倪邦文認為,要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弘揚五四精神的要求,引導青年堅持黨的領導,堅定理想信念,熱愛偉大祖國,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吳慶認為,我們要從不同時代傳承弘揚五四精神的歷史中,研究傳承弘揚五四精神之「魂」,用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情激發新時代青年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2. 突出對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領。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要把青年群體作為重中之重,讓五四精神成為青年成長的精神力量。倪邦文認為,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要與當前的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密切結合,重點突出對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領,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程美東、楊鳳城、胡獻忠等專家學者認為,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要關注當下社會政治活動,針對熱點問題和青年困惑展開論述,做到有的放矢。
3. 把握新時代青年的特點。吳慶認為,傳承弘揚五四精神關鍵是要研究當代青年的特殊性問題;只有把握好新時代青年的特點,才能確保傳承的效果。周良書認為,傳承五四精神要充分激發青年的主人翁意識,讓青年感受到「青年強則國家強」,感受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必然聯繫,自覺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厚植史料支撐 拓展研究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這是我們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根本方法,也是進一步厚植史料支撐、拓展研究視野的必然要求。
1. 堅持大歷史觀。堅持大歷史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方法論。楊鳳城認為,課題研究要遵循大歷史觀這一根本方法論。歐陽軍喜認為,堅持大歷史觀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長時段。研究五四運動不能只研究五四時期,而是往前推、向後看,拉長歷史時間段。二是寬視野。研究五四運動不能局限於中國,而是要用世界眼光來看待和研究。程美東也認為,比較不同國家歷史上的革命運動,五四時期的中國青年為什麼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革命道路,根源在於五四時期的中國青年大多出身於中小階層,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繫;了解中國底層民眾實際,為他們深入群眾、發動群眾,創造了天然的便利。
2. 注重史論結合。一是廣泛搜集相關歷史資料。課題組依託青運史檔案館,中央團校圖書館、校史館、五四與青年運動史料展等,能夠便捷掌握較為豐富的史料。程美東、楊鳳城、歐陽軍喜等專家學者認為,歷史資料是研究的基礎,要加強五四運動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尤其要注重從海外檔案館入手,擴大海外歷史資料的搜集。二是堅持守正創新。石仲泉認為,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闡釋工作,同時要有學術勇氣和學術能力,在歷史材料梳理研究基礎上講新話、出新意。周良書認為,在論述時要關注歷史語境,關注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找到與社會語境相符合的「等價物」。
3. 加強學術對話。一是梳理國內外已有相關成果。楊鳳城認為,課題要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既要關注經典研究成果,也要關注近些年年輕學者的成果,還要關注海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強學術交流對話,推動課題研究不斷深化。二是構建研究範式。程美東認為,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課題研究要跳出以西方為主的研究範式,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實踐,構建中國特有的研究範式。
(王娟,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團校黨群工作部教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